對於初入臨床的住院醫師和常年肺部疾病的患者來講,肺功能是個熟悉又陌生的領域。底下的結論都是中國字,看著好像都懂,而自己去閱讀的時候卻又困難重重,通篇一種「這都是啥」的感覺,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提綱挈領地學習一下肺功能,從此再也不迷糊。
一、肺功能的基本概念與基本量
作為一個科普乾貨教學,不會跟大家講過多複雜和暫時無用的知識,我們直接上圖。
紅框所示是時間日期,還有基本信息和預計值、實測值、實/預這3列。
其中預計值是根據身高體重和年齡估測而來,實測則是實際測量值,而這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實/預這一列,因為從疾病診斷到病情判斷全靠這一列。黃框是不同項目的具體數據,這個一會再聊。藍框裡是測量中得到的流量-時間,流量-容積曲線等,作為初學者我們也不用過分介紹。綠色框中是對這份肺功能的總結報告。
那麼在肺功能測定中,有4個基本容積是怎麼講也繞不開的。即VT:潮氣容積(平靜呼吸容積),ERV:補呼氣容積(平靜吸氣末用力呼氣),IRV:補吸氣容積(平靜呼氣末用力吸氣)和RV:殘氣容積(肺部始終存在的無法呼出的容積)。所有其他的相應指標都是根據這四個基本容積加加減減得到的。
二、肺功能要看什麼?
肺功能報告林林總總那麼多東西,最重要的其實就是看通氣功能和換氣功能。所謂通氣就是指氣體能不能進入肺部,換氣則是氣體在肺部能不能有效交換。通氣功能又需要關注限制性通氣和阻塞性通氣。
關於限制和阻塞,一張圖就解釋了。
如果把肺部比作氣球,那麼限制就是框柱氣球,不讓氣球膨脹,阻塞就是在堵住口部,阻礙氣體流動。
三、如何判斷及分級?
那麼具體細分下去,那些指標會反應肺功能的問題呢?
1、首先限制性肺功能障礙我們要關注TLC(肺總量),FVC(用力肺活量)和VC(肺活量),其中TLC最準確。事實上這三個指標都是在反應肺部的總體容積問題。如果它們之中的任意一個的實/預,就可以認為出現了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
2、通氣功能障礙則要關注FEV1/FVC(1秒率,其中FEV1是1秒量即用力肺活量前1秒的量)佔預計值百分比,如果該值
3、最後彌散功能需要看的是TLCOSB(彌散量,也有的機器標註的是DLCOSB)和KCO(彌散係數)。同樣的如果
在定性分析之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具體的數值來評判肺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了,這當中需要我們牢記的就是FEV1佔預計值百分比,這個指標是相對最穩定的肺功能分級指標(這裡指的是通氣功能障礙的評價,關於彌散功能還是看TLCOSB和KCO就可以了)。分級中,臨床上最常用的就是第三列,三分法來評價。
以上就是對於肺功能報告的基本解讀,對於呼吸疾病的深入探討相信僅僅通過這幾個指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家進一步下苦工學習。但對於初學者,這些基本概念的掌握已足夠我們看懂報告,從小白成長為半個專家。
-END-
科普指導 | 王派醫學講師孫鶴
文章版權歸王派醫學所有
關於學習有任何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