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區開幕前,網絡上流傳的入選作品和獲獎提名作品就被網友提出質疑,用原作與網絡照片進行對比。如:
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入選作品
網絡照片
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入選作品
網絡照片
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入選作品
網絡照片
這些作品被網友戲稱「照片畫」,網友評論:
@龐雲平
中國畫未來的風向標就是畫照片,慢慢製作,最好加上各種各樣技術,和照片一模一樣。
@張傳君
現在美術高考素描、色彩、速寫都畫照片,說什麼寫生!
@林子欣lam
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國畫,縱眼望去,皆是匠人之畫,我是沒有看到中國魂,看得有點審美疲勞,到底什麼是好畫,是不是畫的像就可以擠入藝術殿堂。
@人生如戲/老徐
中國畫向何處去如何發展?靠照片去畫中國畫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悲哀!宋元時中國畫那麼精彩輝煌靠什麼?我們的組辦方值得深思。
@建師
這樣的畫風,就是大一美術生也能搞定,因為不需要筆墨功夫,只要有西畫基礎就可以勝任了。
@WXXUMlNG
反而攝影界現在時尚搞畫意攝影,模仿中國畫,謂之創新。比較反感!藝術相互借鑑是可以的,但一味模仿,畫像攝影,攝影像畫,不可取,畫的再像也不能超過攝影,拍的再好也不會有用筆墨在宣紙上的效果。
有網友甚至調侃到——全國美展作品製作方法和步驟:
第一步:找一張高清美圖照片!
第二步:在電腦上按電腦設計模式美化!
第三步:按美展標準尺寸放大噴繪原大圖片!
第四步:逐步描形上色!
第五步:請人題款鈐印,完成作品(油畫可跳過此步)
第六步:交稿,等評委通過即可!
另外一部分為網友持不同的觀點:
@西門大官人遠
畫照片和現成品挪用,這都是西方一百多年前討論過的東西,這樣的創作手段早已經不存在什麼道德問題了,今天還在爭論這個實在是太落後了,如果按這麼說的話,裡希特、杜尚、安迪沃霍爾的作品都是不符合這個道德尺度的,你們真的不覺得自己落後嗎,回到十八世紀算了!
@士桐
我畫了五十多年寫生,一直畫到七十多歲,才畫到省級美協。每當展覽時有觀眾在我作品面前駐足,我就感到很幸福,因為我所帶給他們的作品都是真實的,和他們心有靈犀的。所以我也從不妄想進國展。所以我也不煩惱,高興時帶著畫具去寫生,聽著背後一大幫觀眾的讚賞,就很幸福快樂,所以也就不用去想這個會那個會。
@A-A工作室(油畫、國畫)
你們為什麼不看最終結果,畫的是不是好,色彩和構圖怎樣,反而先看資料怎麼來的?你們畫航母也要站到跟前畫嗎?還是飛到天上去畫寫生?科技發展了眼界和思想都要提高,不是畫什麼的問題了,是要怎麼畫的問題,照片只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與繪畫裡的一種手段,不是唯一的,但是畫家也要與時俱進利用它為自己服務,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它,對繪畫有好處的就要利用,為什麼不用呢?寫生也是一種手段,但不是唯一的。
@糰子
關於照片和素材的關係兩者之間本身是相輔相成的,繪畫的呈現的不是技法的高超而是對於繪畫語言的把握,每個繪畫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的作品是為了表達出啥來,就像以前的詩句一樣,可以相互借鑑相互學習,但最終表達出來語言肯定是不一樣的才對是對語言更深層次的把控。
@樸雄
照片做為素材,與最後的繪畫作品之間是有差距的,同一幅照片,不同的畫家處理不同。但運用網絡照片有一個是否侵權的問題,最好是自己照相,這樣運用自己的照片應該沒問題。對於照片的運用可以不採用全部,可與模特寫生一起運用在畫作中,要做到雖然運用照片了,卻讓網友發現不了有網絡照片的原圖。
還有一部分網友說:
@孫小寶夫斯基
自己拍的照片沒有任何問題,但你未經許可使用其他人拍攝的照片,並且還畫成畫,參加了展覽,就是另一種說法了。中國繪畫不僅在技法上落後,在思維觀念,創作形式上都落後。看看國展,每一屆是多麼的雷同,難有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聞松短評
根本不是畫不畫照片這種技術性的問題,而是全國美展是個高度意識形態化的展覽,或者說是一幫美術界的權貴操縱藝術話語權人為決定藝術創作方向的問題。其次才能談到藝術創作方法論的問題。這些新型醬缸型文藝意識不改變,縱然寫生也解決不了真正藝術問題。全國美展某種程度上釋放了藝術從業者對名利的赤裸裸的貪婪之欲。
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陳履生也在十三屆美展的研討會上指出:「網上現在有很多質疑的言論,例如照片跟作品雷同的問題,我們應該正面回應,因為這些社會的關切和質疑,都是專業的人發現的。發現的問題畢竟是冰山一角,我們有沒有章法來杜絕這樣的問題發生?這樣才有益於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否則下一屆什麼狀況,今天我們已經可以預料到。」
今天回顧,發現「照片畫」觀點聲音雖大卻不是一邊倒,我們當然允許不同的聲音發生,也期待更多的人加入藝術的討論當中來,其中也沒有最準確的標準答案,而美育普及任重道遠。
來自: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