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第十三屆美術作品展上,山東青年畫家李金軒的國畫作品不僅入展,而且還被評為進京展出的作品。李金軒出生於1990年,作為一個在全國美展上入展的作者,可以說是相當年輕了。
李金軒本科和研究生均是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可以說是科班出身,所以他年紀輕輕能夠在畫壇嶄露頭角並不奇怪。除了在美展上入展,他其實早在之前就曾兩次獲得山東青年美展的最高獎。
李金軒在全國第十三屆美術作品展上入展的國畫作品,名叫《海潮有信》,是一幅典型的漁民題材畫作。畫面造型厚重、色彩豐富、構圖厚樸,營造了一種樸素大美的畫面感。漁民是李金軒作畫比較偏愛的題材,這是來自於他兒時的記憶與經歷,所以畫起來即能準確朱竹漁民的特徵,又能抒發自己的情感。
湖州師範學院教授,湖州市美協第四、五屆主席馮漢江點評這件作品說:
《海潮有信》看上去與傳統中國畫的表現方式不同,滿構圖,不留空白,追求光感等。雖以細線描繪人與物之形體關係,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畫的墨線造型,而是色線表達,筆觸豐富。
從運用的技巧上來講,畫作既有勾、皴、染的結合,也有筆線、墨、色自然融合;既有水彩畫的效果,也有油彩畫的感覺,顯見中西技法的相互結合,似乎有點林風眠作品的風範。其畫面的造型元素和筆墨色線從表面看好像在追求抽象性、主觀性,但仔細品來,還是十分寫實的。
作品描繪的是海上漁民們正在忙碌的豐收場景。那勞作的人物與跳躍的海魚傳達出具有動感的畫面。該作從現實生活中獲取題材,立足本土,情感真摯,勇於實踐、勇於創新。
但是,該作似乎更像是一幅暖色調的裝飾畫,而且畫面色線過於纖細,骨力不夠,缺少中國畫的筆情墨韻而顯乾枯與燥氣。如何守正出新,在不丟掉中國畫的傳統基礎上創新,是一個值得認真探究的課題。
陝西省美協理論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學術委員張渝點評說:
大海信守誓言般地潮汐,究竟帶來什麼消息?深沉無言卻又美麗神秘的大海,啟迪了太多的詩人與畫家。作為其中的一員,李金軒《海潮有信》採取了紀念碑式的創作手法,以漁民的剛硬以及各種魚獲來發布關於海潮的各類消息。
他所發布的各類信息中,有一條是關於「信念」的。李金軒說:「信,音也,在我生命體驗的理解中,更是一種信念或者說是信仰,小到自我,大到人民、國家。『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作品以此立格、取意、尋象。」
如果說此件作品還有其動人處,那也是漁人的滄桑以及難以言說的表情。任人擺布的漁獲以及或顯明或隱沒的漁人,構成了人與海的敘事框架。其筆下人物一言難盡的面部表情,有海明威《老人與海》的豐富與繁雜。也正是這種語言敘事的豐富性,使我不敢輕信李金軒小則個人,大則國家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