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山東美術館館長、省美協主席張望在山東美術館學術報告廳舉辦講座。
他圍繞「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展」展出作品整體風貌、特點,以及作品背後隱含的學術問題、社會背景、時代因素等,進行了暢談與解讀。
張望分析說,「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展」在山東展出,有以下幾個鮮明特徵:
一是本次展覽聚焦了空前的關注度。
山東歷來是美術大省,特別是中國畫大省,美術事業的群眾基礎廣泛,山東美術高考生源歷年位居全國之首,每年向全國輸送數以萬計的美術人才。
不僅如此,在藝術品交易市場中,山東繪畫同樣佔據全國半壁江山。
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深厚的美術群體作為支撐,全國美展中國畫展區的落地,自然吸引了省內外業界人士的關注,藝術家參展熱情空前高漲。
開展後,展廳內搭建的直播間每天都會有新聞報導第一時間傳送到千萬人面前。如此高的關注度,大大增加了全國美展的影響力。
二是選作者呈現年輕化趨勢。
在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展評審之初,評審專家就發現,參展的大多數創作者集中在中青年一代,其中不乏年輕的院校畢業生,全國美展越來越成為中青年畫家的角力場。
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美術教育的成果,越來越多的年輕創作者能夠創新思維、功底不俗,確實令人欣慰。
另一方面,全國美展是我國規模最大、參與範圍最廣、作品種類最多、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國家級綜合性美術大展,對青年人才的扶持和推介作用不言而喻、意義深遠。
悉數歷屆全國美展,許多家喻戶曉的藝術名家,比如徐悲鴻、周思聰等,就是從全國美展大放異彩,進而享譽全國。
周思聰《人民和總理》(第五屆全國美展)
三是題材反映國家大政方針和意志追求。今年,越來越多關注現實生活、回應人民需求、發掘社會現象的主題湧現,如表現建設成就的有王顧宇、王藝的《匠心築夢——建設中的天眼》等。
表現新時代的軍人方面有王珂的《都是熱血兒郎》、李玉旺的《使命》等。
王珂《都是熱血兒郎》
還有的反應社會和諧、新舊動能轉換、扶貧、科技......
不僅選題緊扣時代主題,而且表達方式不是口號式的宣講,是深入人心的、深入社會生活細節之處娓娓道來的。
比如孫娟娟的《對話》,就是選取了遊客觀賞青銅器的小場景,迎合了文化和旅遊融合的大潮流。
孫娟娟《對話》
陳治和武欣的《尖峰食刻》,同樣是小中見大,可以從平常的生活情景中引申到食品安全問題......
陳治、武欣《尖峰食刻》
四是語言形式創新。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國畫作品展」體現出的創新性,反映出近年來中國畫在學術研究領域取得的成果成就。
新工筆、新水墨、新現實主義......找尋出奇制勝的新穎角度,才能起到脫穎而出的效果。
比如獲獎入選作者李恩成的《芳華》,沒有炫技術,只有清新自然,打破傳統的套路,讓人眼前一亮。
李恩成《芳華》
把自我情懷與國家情懷相結合,個人情懷與集體情懷相結合,是全國美展旨在引領的方向。
張望還針對近期網絡上出現的很多有關「入選作品『抄襲』照片」的質疑聲分享了自己的個人見解。
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藝術家們只能用繪本記錄場景,隨著攝像機、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選擇用設備代替手記,可以說是一種素材積累的方式,有助於提高效率、還原場景。
在許多國內外知名的繪畫作品、雕塑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是通過先拍照、再創作的方式完成的。
當然,照片作為素材,是有前提、有條件、有原則的。
照搬別人攝影作品、完全描摹、毫無體現自己創作理念的作品,是不該得到接受和認可的。
中國美協已經作出措施,對抄襲侵權作品堅決說不,這是對創作環境最好的維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