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企業都比較急。
本文為IPO早知道原創
作者|C叔
微信公眾號|ipozaozhidao
11月20日,2020啟明創投第十二屆CEO雲端峰會周第三天的醫療健康論壇的CEO圓桌環節,千麥醫療執行長陳婭妮,仁度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居金良,推想科技創始人兼執行長陳寬就《全球新冠疫情大考下的中國生物醫藥企業核心能力》展開討論,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擔任主持人。
在這場高峰對話中,三位嘉賓圍繞新冠疫情下,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的發展階段、優勢與挑戰及大家普遍關心的如何推動新技術的應用等話題進行了探討,尤其是對於目前關注度非常高的AI與醫療結合的機會與發展空間的話題,做了非常深入的談論。
新冠抗疫中的中國生物醫藥企業
千麥醫療的核心業務是第三方醫檢,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這個行業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產業。千麥醫療疫情前在全國有10個獨立醫學實驗室,是武漢的火神山、雷神山兩家醫院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千麥在抗疫過程中又增加了三個獨立實驗室,分別在江蘇、天津和廣西。
推想科技專注於做AI醫療,用人工智慧技術沉澱頂級三甲醫院醫生的能力,最終希望把它提供給更廣泛的,尤其是基層醫療機構,實現醫療能力同質化。對於推想科技來說,肺部疾病本身就是最開始時的切入點。在抗新冠的過程中,人工智慧對於臨床診斷及政府掌握信息都能發揮作用,在海外市場也幫助很多國家。
仁度生物是RNA分子診斷的企業,是國內唯一能做全自動檢測的公司,也是藥監局第一批點名的企業,目前自動化設備已經出貨超過200臺。受到產能限制,公司目前只能維持供應國內市場的產能的規模。
中國生物醫藥創新企業的核心能力
陳寬就中國創業企業在AI 醫療影像應用方面的地位表示,如今海外AI醫療行業的閉環其實是比中國更大更完整。
「就企業本身來說,我認為中國的AI醫療企業是領先的。擴大到整個行業來說,海外還是有非常大的優勢,尤其像美國、歐洲。總結來說,中國有很好的研發的條件,海外其有更好的商業化的條件。」中國企業依然需要全行業的各方參與者,共同地去推動行業向前發展。
胡旭波表示,目前中國的創新藥公司研發能力的已經慢慢體現出來,但是在商業化方面同樣面臨很大的挑戰。「創新藥在美國,之所以能夠一個藥的研發,平均投入成本在20億美金左右,是因為做成了之後,有一個比較好的定價,商保部門也能夠支付。因此企業如果聚焦的是一個較大的疾病的話,可能一年、兩年就會有幾十億美金的市場份額。」
「在中國會是創業公司的CEO想這怎麼賣。創新藥如果價格定得很貴,醫保會不會造成癱瘓,是不是合適,支付能力在哪裡?過去兩年政府號召大家創新,的的確確也在發展硬科技,我們的研發能力可以上來。另外一方面,整個商業環境、整個體系,也是需要時間來建立的,光靠風險投資的錢在裡面投,這也不能夠維持太長時間。」
對於仁度生物能不能趕上羅氏的問題,居金良博士表示,「我覺得可以,難度在哪裡?第一個是花錢,第二個是時間,就是國內的企業都比較急。」「第一步先把它從病房做到門診。門診一天做分子診斷,一、兩百個是合理的。如果想做3000多個,我們也能做的。所以接下來的通量應該是想做一個3000個/天,就是先對標羅氏。」
第三方檢測及新技術應用
陳婭妮表示,「中國的第三方獨立實驗室,在過去20年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從零開始到現在跟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是太大。」第三方獨立實驗室的重要使命是整合生產力,用高效能的服務來佔據市場,而這也被認為是競爭力提升的體現。
相較於Quest或者像日本BML這些機構,嘉賓在討論中也認為,「我們落後的部分跟中國的體制和監管的關聯度特別大。」
第三方檢測即便是發展到今天,我國企業佔有率還是偏低的。現在遇到的巨大的瓶頸是新技術的應用方面,它關係到未來我們怎麼樣去提升競爭力。
「特別是這次疫情給我很大的啟發,就是在中國,第三方獨立實驗室的行動力是非常強的,一定是走在全世界前列的。當然中國人是非常守紀律的,這是我們的一個個性。但是未來我們要改變競爭力,或者說要有更大的利潤空間。」
今年千麥醫療已經在逐步在梳理和投入AI的應用與運用,比如在前處理時用AI 來讀取,提高精確度及效率。還包括核酸檢測實驗,利用設備及機械臂來實現一個小型的流水線,以及遺傳染色體的AI 讀片。
陳婭妮表示,「我相信我們這個行業,未來競爭力還不僅僅在某一個檢測項目、某一項技術上,而是整體的走向自動化、實現AI 應用,這將是一個大的革命。我相信在中國第三方醫檢這個行業一定是越大越有能力,因為越大越能夠集聚規模化的效應。」
陳婭妮還透露,無論是前端的供應鏈還是AI、自動化的應用,「都是千麥要走的路和方向」。
胡旭波表示,「未來這些技術如何應用到其他行業,包括第三方檢驗,確實有可能都能落地,變成營運的一部分,效率比同行高很多。新的來自於中國的第三方檢驗的商業模式或者盈利模式能夠在全球成為效率最高的。這也就是中國的生物醫藥創新公司核心能力的體現。」
AI與醫療結合的機會與發展空間
對於未來AI與醫療結合的機會與發展空間,陳寬表示,「我們(推想科技)的專長,很多時候是希望深扎到醫療路徑當中,作為工程師,我們研發技術,搭建底層平臺,專注於一個又一個的醫療場景。」實現這樣的平臺,其實是可以在多個場景中發揮作用與優勢的。
更多的挑戰在於,怎麼能夠更好地跟實際,也就是臨床的場景進行深度的結合,真的能夠為包括醫生,包括患者在內的使用者帶來更大的價值。
「人工智慧的確可以只要有足夠的訓練,足夠的系統化的開發就能夠發揮價值。從這點出發,的確是作為AI 醫療,推想希望不斷地去延伸的。」(後臺回復「招股書」獲取2020年熱門IPO公司招股書)
本文由公眾號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原創撰寫,如需轉載請聯繫C叔↓↓↓
嘀嗒出行|一起教育|完美日記|金證互通
石藥集團|亙喜生物|恆大汽車|美中宜和
德爾瑪|水滴|百姓網|威馬|諾輝健康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IPO早知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冉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