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山東濟南的齊魯製藥集團有限公司現代化生物醫藥生產車間裡,我國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安可達處於滿負荷生產中。這種主要用於治療晚期、轉移性或復發性非小細胞肺癌、轉移性結直腸癌的藥物,去年底上市後打破了國外醫藥巨頭多年對中國同類藥品的獨家壟斷,大大增強了臨床用藥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
作為我國醫藥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2019年齊魯製藥實現銷售收入230億元,出口6.15億美元;2020年前11個月,其產品出口同比增長14%。目前,齊魯製藥產品已出口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
生物醫藥產業是21世紀創新最活躍、影響最深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我國雖在這一領域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完整的產業鏈和強大的供給能力,不僅為全球抗擊疫情做出了重要貢獻,還在加速崛起中成為穩增長的「新動能」。
在疫情初期,口罩作為必備防疫用品,市場上曾「一罩難求」。濟南市利用一個月時間打通口罩生產全產業鏈,日產量從6萬隻放大400餘倍,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有力的物資保障。
把好「檢測關」是有效降低疫情擴散風險的「法寶」之一。2020年2月初,銀豐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濟南銀豐醫學檢驗所(銀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迅速成為濟南市首家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第三方機構。其自主研發的新冠試劑盒通過歐盟CE認證;自主研發的山東省首臺客車式5G移動核酸檢測實驗室,可實現日均2萬人份樣本檢測。
在疫情衝擊下,大量企業加班加點轉產增產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抗疫物資,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海內外抗疫一線。作為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山東博科生物產業有限公司在短短數月時間,緊急生產發貨生物安全類設備、空氣消毒機產品、滅菌器等產品5000餘臺。
自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積極為全球提供防疫物資,僅口罩就超過2000億隻,全世界人均30隻。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防疫物資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其中,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出口8287.8億元,增長37.5%。此外,醫藥材及藥品、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分別增長21.8%、48.2%。
高端製劑產品出口歐美國家,是我國生物醫藥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齊魯製藥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李燕介紹,目前齊魯製藥15個人藥製劑對美國出口,注射用頭孢吡肟、鹽酸昂丹司瓊注射液、索利那新片在美國市場佔有率第一;在國內首次向日本出口商業化包裝注射劑;實現9個產品出口歐洲市場。
透明質酸(俗稱「玻尿酸」)廣泛應用於骨科、眼科、普外科、整形外科等在內的醫藥和醫療器械領域、化妝品和保健食品等領域。華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燕說,依靠自主創新,華熙生物在國內率先實現透明質酸微生物發酵技術產業化的突破,改變了中國以動物組織提取法生產透明質酸且主要依靠進口的落後局面,在透明質酸領域走到了世界前沿,目前銷售覆蓋40餘個國家和地區。
「創新藥物是衡量企業創新能力與實力的重要指標,是推動中國製藥企業贏得國際競爭,實現從『跟跑』到『並跑』、未來『領跑』的重要抓手。」齊魯創新藥物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屹東說。
歷時7年,齊魯製藥成功研發非小細胞肺癌特效藥吉非替尼片(伊瑞可),在上市的3年多時間裡,推動同類進口藥品價格由每盒5000多元降到500多元;歷時近10年時間,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研發成功,上市以後同樣使藥價大幅下降。
以齊魯製藥、華熙生物等為代表,如今山東崛起一批生物醫藥領域的龍頭企業。目前,山東擁有國家級醫藥創新平臺21個,藥物安全評價研究中心5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61家,醫藥工業規模佔全國七分之一。
與此同時,我國多地也形成生物醫藥產業集群。2019年,北京醫藥健康產業總體規模突破2000億元,連續四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江蘇蘇州目前已集聚生物醫藥企業近3000家,相關從業人員近5萬人,2020年前三季度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營收約1700億元,同比增長約24%,預計全年營收可超2000億元。
「加快創新藥研發速度,為促進我國生物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齊魯製藥集團副總裁鮑海忠說。齊魯製藥緊跟國際創新藥物發展趨勢,目前在研創新藥物項目50餘項,有10餘項已獲批進入臨床試驗,2020年有11項在中國、美國申報IND(新藥臨床試驗)。
2020年11月發布的《2020年中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報告》指出,自2010年以來,中國專利申請數量維持在全球第二位,2019年專利授權量佔全球第一。生物技術和新藥研發仍是資本最關注的兩大領域,中國僅次於美國,是全球第二大投融資密集區域。
在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譚勇看來,近幾年中國對全球醫藥創新的貢獻度快速增長,一批生物醫藥企業在基礎研究上持續發力,並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將加快中國向全球醫藥創新第一梯隊邁進的步伐。
(責任編輯:施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