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編者按:在寒冬背景下,如何可持續發展、如何發現好公司,成為實業界和金融界共同的關注要點。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從媒體+數據視角,對2014-2018年間,A股實業企業進行了數據分析和解讀,形成《數說高質量Ⅲ:A股實業企業增長觀察》報告,以實際行動為脫虛向實、高質量發展助力。本文內容節選於此。
近10年,醫藥生物行業整體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但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醫改的深入,行業增速出現下滑。尤其是在2018年,不少企業利潤承壓。那麼,行業增長的邏輯還在嗎?行業未來如何發展?
醫藥生物行業整體觀察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如圖1所示,根據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2009年~2016年,醫藥製造業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總額和利潤總額持續增長。2017年,醫藥製造業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總額出現下滑,到2018年主營業務收入總額和利潤總額雙雙出現下滑,同比分別下降10.52%和6.94%。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從上市公司的數據來看,如圖2所示,排除因上市企業數量增加帶來的影響,2018年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平均營收為51.28億元,同比增長19.98%,平均淨利潤為3.73億元,同比下滑9.08%。
無論是規上企業還是上市公司,都代表著行業的頭部力量。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018年兩者利潤均是近10年中首次出現下滑。
高德納(Gartner)諮詢公司提出的技術成熟度曲線(The Hype Cycle),將新科技的成熟演變分為科技誕生的促動期、過高期望的峰值、泡沫化的底谷期、穩步爬升的光明期、實質生產的高峰期5個階段。將該理論對應到行業發展,中國醫藥行業經過前期的高速增長,或將迎來規範發展的拐點。
政策影響幾何?
醫藥行業對政策有很強的依賴性,行業的劇烈變化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催化的結果。細數「新醫改」開始以來這10年,會發現政策的力度前所未有。尤其是2014年以來,行業政策密集發布,醫改逐漸進入「深水區」。
圖3 2009年至今醫藥行業主要政策方向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信息來源:公開信息
具體來看,近年來的改革舉措,一方面在監管機構層面做了很大調整,比如2018年撤銷國家食藥監局單獨設立國家藥監局,並成立國家醫保局;另一方面,圍繞「醫藥、醫療、醫保」的改革同步進行,並且力度空前。
分類來看,圍繞醫藥,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兩票制」(指藥品從藥廠賣到一級經銷商開一次發票,經銷商賣到醫院再開一次發票,以「兩票」替代之前常見的七票、八票,減少流通環節)、「4+7」帶量採購(2018年11月,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和廣州、深圳、西安、大連、成都、廈門、瀋陽7個城市共11個城市率先開展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在藥品集中採購過程中開展招投標或談判議價時,明確採購數量,讓企業針對具體的藥品數量報價)等貫穿供給端、流通端和需求端的重磅政策相繼出臺並落地實施,旨在提升藥品質量,壓縮藥品流通環節,控制藥品價格,促進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圍繞醫療,取消藥品加成、鼓勵處方外流、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將分級診療上升為基本國策等系列舉措,旨在推進醫療資源重新配置,促進醫療供需平衡;圍繞醫保,提高醫保目錄調整頻率、設置以通用名為準的支付標準、組織集中採購和鼓勵醫療機構採購二次議價等措施,旨在控制醫保費用,減輕醫保支付壓力。
圖4 「三醫聯動」改革核心目的及推進舉措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信息來源:公開信息
之所以說政策力度空前,是因為其對行業產生的影響巨大。其中,仿製藥一致性評價要求已經批准上市的仿製藥在質量與藥效上達到與原研藥一致的水平。這意味著以往依靠政策放鬆上市但實際上藥效不達標的仿製藥將被淘汰。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化學藥品新註冊分類實施前批准上市的仿製藥,凡未按照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原則審批的,均須開展一致性評價。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學藥品仿製藥口服固體製劑,應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其中需開展臨床有效性試驗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種,應在2021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註冊。」 據了解,做單個產品的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成本大約在500萬元~800萬元之間。因此,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產生的最直接的影響便是短期內將增加企業的成本。對於本身規模就比較小的企業來說,將致使其利潤承壓。
另外,《意見》同時提出:「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品種,在醫保支付方面予以適當支持,醫療機構應優先採購併在臨床中優先選用。同品種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生產企業達到3家以上的,在藥品集中採購等方面不再選用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也就是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在招標採購方面更有優勢。而「4+7」帶量採購的落地實施以及全國擴圍,更是擴大了這一影響。首先,若同一仿製藥有多家企業的產品通過了一致性評價,已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企業尚有落選的可能,未通過的產品可以說基本與中標無緣;其次,中標產品將瓜分大部分市場份額,未中標產品的市場空間將大幅縮減,若未通過一致性評價,對於產品單一的企業來說生存空間將非常有限。
事實上,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在美國、日本等醫藥行業發展領先的國家早有先例。據了解,日本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推進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淘汰了大部分落後產能。同樣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期內,國內醫藥行業也將有一次大洗牌,而現在就是這場殘酷淘汰賽的開端。
細分領域的發展
國內醫藥生物行業涵蓋化學製藥、生物製品、中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醫藥商業等細分行業。各細分行業產品和業務存在較大差距,盈利模式不同,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不同,受經濟、政策等外部環境的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
化學製藥
化學製藥包含化學原料藥和化學製劑,是國內藥品領域發展時間較長且規模較大的細分行業。但長期以來,企業「多、小、散、亂」,藥品質量參差不齊,價格戰主導市場,仿製藥是主流。「新醫改」開始以來,尤其是2014年以來,隨著政策的密集出臺,行業逐漸分化。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推行,化學製藥首當其中。如圖5所示,2009年~2018年,A股化學製藥上市公司平均營收逐年增長。2017年及以前,平均淨利潤波動上升,但2018年出現了斷崖式的下滑,下滑幅度遠高於A股醫藥生物行業整體。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生物製品
生物製品指以微生物、寄生蟲、動物毒素、生物組織作為起始材料,採用生物學工藝或分離純化技術製備,並以生物學技術和分析技術控制中間產物和成品質量製成的生物活性製劑,包括菌苗、疫苗、免疫血清、血液製品、抗原、單克隆抗體、DNA重組產品、體外免疫診斷製品等。如圖6所示,2009年~2018年,A股生物製品上市公司平均營收保持較快增長,尤其是近兩年,增速保持在30%左右。從平均淨利潤來看,2017年以前波動上升,2018年出現下滑。分析來看,「兩票制」在2018年全面鋪開,血製品受影響較大是原因之一,疫苗事件對行業影響也較大。疫苗安全關係甚廣,2019年我國首部《疫苗管理法》出臺,將進一步規範行業發展。不過在技術和工藝方面,國內企業還需努力。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我國疫苗工藝與國際先進水平大概相差20年。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另外,我國生物類似藥(指在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與已獲準註冊的原研藥具有相似性的治療用生物製品)逐漸發展。目前,包括復宏漢霖、神州細胞工程、信達生物、百泰生物、嘉和生物、百奧泰等在內的企業均有產品進入臨床Ⅲ期。其中,復宏漢霖研發生產的國內首個生物類似藥——漢利康已經正式上市。隨著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和科創板的開板,不少生物科技企業擬藉助資本市場實現進一步發展,如康希諾生物、復宏漢霖、澤璟製藥、百奧泰等已經或者正準備在港交所或科創板上市。
中藥
在我國,中藥不僅是醫藥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傳承。近年來,國家曾先後頒布《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綱領性文件,支持中醫藥產業發展。如圖7所示,近10年來,A股中藥板塊上市公司平均營收一直以相對穩定的速度增長,平均淨利潤在2017年以前逐年增長,受經濟增速放緩、醫保控費推進等影響,2018年出現下滑。另外,如何「走出國門」一直是擺在眾多中藥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醫療器械
醫療器械是直接或者間接用於人體的儀器、設備、器具、體外診斷試劑及校準物、材料以及其他類似或者相關的物品,包括醫療影像設備及體外診斷試劑等。我國醫療器械起步較晚,發展嚴重落後於藥品,目前規模在整個行業中佔比較低。如圖8所示,2009年~2018年,A股醫療器械上市公司平均營收和平均淨利潤逐年增加,從增速來看,波動均較大。我國高端醫療器械市場長期被國外品牌壟斷,近年來在政策等的多方支持下,以邁瑞醫療和聯影醫療等為代表的國產品牌,開始逐步滲透高端影像市場,部分高端器械開始或完成進口替代。總體來說,目前我國醫療器械產業仍處於中等偏下水平,行業發展空間很大。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醫療服務
目前,A股醫療服務行業上市公司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以愛爾眼科、通策醫療、美年健康等為主的連鎖醫療服務機構;另一類是以藥明康德、泰格醫藥、昭衍新藥等為主的從事CRO、藥物檢測及評價等的醫藥研發外包服務企業。目前來看,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營收規模,醫療服務行業在整個A股醫藥生物行業中佔比都是最低的。不過,人口老齡化、居民保健意識的增強等進一步增加了醫療服務需求,鼓勵創新的系列政策下創新藥的發展促使CRO、CMO等創新藥服務產業進入黃金期。如圖9所示,A股醫療服務上市公司近10年平均營收和平均淨利潤整體均呈增長態勢,利潤增速波動較大,但整體增長較快。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醫藥商業
醫藥商業主要指醫藥流通企業,包括醫藥批發和醫藥零售。如圖10所示,2009年~2018年,A股醫藥商業企業平均營收和平均淨利潤大體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2018年受「兩票制」全面實施的影響,淨利潤增速在前兩年高速增長之下有所下滑。不過,行業集中度有所上升。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新特徵和新趨勢有哪些?
通過對A股醫藥生物行業的觀察,還可以發現,在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下,行業加速分化。一邊是頭部企業享受「豐收」的成果,一邊是不少中小企業在生死邊緣掙扎。如圖11所示,2018年,A股醫藥生物行業上市公司中,淨利潤超過10億元的企業數量佔比進一步增加。與此同時,虧損企業數量佔比亦明顯增加,且虧損幅度進一步加大。行業分化更加明顯,並且從美、日等「先行者」的經驗來看,分化趨勢還將延續。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此外,新技術新模式正在探索中。醫藥生物行業對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探索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方面是基於人類個體差異探索發展基因檢測、分子診斷、細胞診療、基因診療等精準診斷和診療技術,如靶向藥、質子放療、重離子放療等;另一方面是傳統醫藥產業和生物技術與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融合,如智能醫療、網際網路醫療、遠程診療等。
在實踐方面,丁香醫生、平安好醫生、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等線上診療平臺紛紛出現,京東等電商平臺也加入了線上問診服務。上市公司如九安醫療等以可穿戴設備及智能硬體為切入口進入移動醫療和健康大數據領域。
2018年以來,針對網際網路醫療的多項政策陸續出臺。其中,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要求健全「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完善「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支撐體系、加強行業監管和安全保障;國家衛健委、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關於深入開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活動的通知》,明確加快推進智慧醫院建設,運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改造優化診療流程,貫通診前、診中、診後各環節,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印發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標準、安全和服務管理辦法(試行)》,明確健康醫療大數據的定義、內涵和外延等。各項政策的出臺,進一步為網際網路醫療創造規範發展環境。
行業增長邏輯還在嗎?
醫藥產業被稱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儘管「分化」是目前醫藥生物行業的整體趨勢,不過並不影響行業整體上升的邏輯。其中,老齡人口的增加、醫療衛生費用支出的增長都將是促進行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如圖12所示,據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2009年以來,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及其佔總人口的比重不斷增加,到2018年底這一數量已經超過1.6億,佔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1.90%。且從增長趨勢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的老齡化人口數量還將不斷增加,且增速有可能進一步上升。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建軍表示,預計到2050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佔總人口的34.9%。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從支出端來看,如圖13所示,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近10年我國政府及社會衛生支出逐年增加,二者合計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整體呈現增長趨勢。不過,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醫療衛生支出規模仍比較低,還有較大上漲空間。
製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此外,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保健意識的增強等,也將進一步帶動醫藥、醫療等產業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由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提供,合法取得本文的途徑為金融界網站及金融界授權渠道。本文基於金融界旗下數據公司,以及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認為可靠的公開信息與資料進行撰寫。本次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