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屆東協峰會於6月22日至23日於曼谷舉行,東協10國領導人就地區與全球發展議題展開了討論。在常見的地緣政治議題外,他們還特別關注了可持續發展問題。22日,東協10國領導人通過了打擊海洋垃圾的《曼谷宣言》,將採取共同行動減少區域內的海洋垃圾,《曼谷宣言》成為東協就治理海洋垃圾達成的第一份協議。
根據《聯合早報》報導,東協於22日通過了一份宣言,承諾在國家和地區層面減少海洋垃圾。這是東協首次以宣言形式,集體表達對愈發影響海洋生物、漁業、旅遊業的海洋垃圾問題的關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東協將採取更全面的對海洋治理方案,加強研究能力、區域和國際間合作,並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
「可持續發展」是峰會主題根據馬來西亞《光華日報》報導,東協各國主管環境或資源事務的部長認知到海洋垃圾多數來自陸地,憂慮海洋垃圾對生物多樣性、環境、社會、健康和經濟等各方面帶來的影響。根據《雅加達郵報》報導,近年來海岸上經常出現因食入大量塑料垃圾而死亡的鯨魚、海龜等生物。
根據《海峽時報》報導,泰國是今年東協的輪值主席國,將本次峰會的主題設置為「可持續發展」,而參會代表們所獲得的筆記本和手提袋均使用了再生材料。在開幕詞中,泰國總理巴育希望該主題能使東協「創造一個以人為本的共同體」,不讓任何一個人落後,同時展望未來。
根據報導,2017年海洋保護協會的一份報告發現,每年共發現約800萬噸的海洋塑料垃圾,而五個亞洲國家傾倒的塑料廢物總和佔了其中一半。
以東協海洋垃圾行動框架通力合作《曼谷宣言》強調2025年的東協共同體願景,關注生物多樣性、自然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藍圖。根據星洲網報導,東協領導人會議還通過了東協海洋垃圾行動框架,包含「政策支援與計劃」、「研發、創新和能力建構」、「公眾認知、教育和推廣」以及「私人部門參與」等四個部分。
據此,東協成員國將在打擊海洋垃圾的問題上採取聯合行動,保持政策對話和信息共享。根據《聯合早報》的社論,東協時不時會因其協商文化被批評為「光說不練」,但在很多具體問題上,東協其實不斷用務實的態度來合作,應對環境汙染的《曼谷宣言》就是明顯的例子。這一方面強化區域組織的功能,另一方也向國際社會顯示出東協不容忽視的積極角色。
根據路透社報導,泰國自然資源和環境部的常務秘書表示,不同於歐盟的中央禁令,東協的宣言是一個概括性的想法,不同國家將以自己的方式實現目標。
東南亞各國的「垃圾戰爭」東南亞的海洋垃圾是一個頗為複雜的跨地區乃至於全球性的問題。垃圾不僅來自各國國內,近年還增添了來自發達國家的垃圾轉移的負擔。
自從中國在2017年7月下達了對「洋垃圾」的禁令,發達國家的垃圾就轉移到了東南亞的海岸上。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因為中國香港、東南亞等地區的管制較為鬆懈,大量私營企業開始將處理垃圾的負擔從中國大陸轉移到這些地方。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均深受影響。
根據《馬來郵報》報導,東協國家現在接收了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塑料廢物。據綠色和平組織稱,馬來西亞的塑料廢物進口量從2016年全年的168500噸增長至2018年上半年的456000噸。
根據報導,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均已採取反制措施,將違法入境、或是未達環保與安全標準的垃圾,退還給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
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的發達國家,以有效的垃圾處理、廢物循環系統聞名,但有待處理的龐大垃圾體量也讓新加坡政府開始擔心未來。在新加坡,不可回收的廢物將被燃燒成灰燼,運往實馬高島填埋。根據路透社報導,實馬高島的預期使用年限是2045年,但因一次性用品的大量使用,該島很可能在十年內就被填滿。
根據《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尤為關心垃圾處理問題,新加坡暫定於今年8月主辦第二屆氣候變化東協合作夥伴會議,推動氣候環境課題的對話。
實際行動,還是僅只一紙宣言?根據星洲網報導,環保人士對《曼谷宣言》頗為肯定,但仍有批評人士指出,基於東協不幹預成員國內政的原則,成員國之間可能在重要決策與協調方面無法達成一致。
與此同時,本次宣言的行動框架,也未涵蓋對一次性垃圾塑料製品、或是進口「洋垃圾」的禁令。根據《馬來郵報》報導,環保組織曾在峰會前夕向大會施壓,要求頒布對發達國家垃圾進口的禁令。
泰國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向路透社等媒體強調,如果宣言中沒有減少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製品的內容,那麼所謂《曼谷宣言》將不會成功。
根據《雅加達郵報》報導,泰國每年產生約200萬噸塑料廢物,只有25%得到回收,有五、六萬噸廢物被排入大海。環保主義者讚賞部分零售商削減塑膠袋使用的努力,但認為若沒有更嚴格的政策措施,大多數企業將不會採取行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