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峰會通過《曼谷宣言》,首倡聯合解決海洋垃圾難題

2020-11-30 澎湃新聞

第34屆東協峰會於6月22日至23日於曼谷舉行,東協10國領導人就地區與全球發展議題展開了討論。在常見的地緣政治議題外,他們還特別關注了可持續發展問題。22日,東協10國領導人通過了打擊海洋垃圾的《曼谷宣言》,將採取共同行動減少區域內的海洋垃圾,《曼谷宣言》成為東協就治理海洋垃圾達成的第一份協議。

根據《聯合早報》報導,東協於22日通過了一份宣言,承諾在國家和地區層面減少海洋垃圾。這是東協首次以宣言形式,集體表達對愈發影響海洋生物、漁業、旅遊業的海洋垃圾問題的關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東協將採取更全面的對海洋治理方案,加強研究能力、區域和國際間合作,並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

「可持續發展」是峰會主題

根據馬來西亞《光華日報》報導,東協各國主管環境或資源事務的部長認知到海洋垃圾多數來自陸地,憂慮海洋垃圾對生物多樣性、環境、社會、健康和經濟等各方面帶來的影響。根據《雅加達郵報》報導,近年來海岸上經常出現因食入大量塑料垃圾而死亡的鯨魚、海龜等生物。

根據《海峽時報》報導,泰國是今年東協的輪值主席國,將本次峰會的主題設置為「可持續發展」,而參會代表們所獲得的筆記本和手提袋均使用了再生材料。在開幕詞中,泰國總理巴育希望該主題能使東協「創造一個以人為本的共同體」,不讓任何一個人落後,同時展望未來。

根據報導,2017年海洋保護協會的一份報告發現,每年共發現約800萬噸的海洋塑料垃圾,而五個亞洲國家傾倒的塑料廢物總和佔了其中一半。

以東協海洋垃圾行動框架通力合作

《曼谷宣言》強調2025年的東協共同體願景,關注生物多樣性、自然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藍圖。根據星洲網報導,東協領導人會議還通過了東協海洋垃圾行動框架,包含「政策支援與計劃」、「研發、創新和能力建構」、「公眾認知、教育和推廣」以及「私人部門參與」等四個部分。

據此,東協成員國將在打擊海洋垃圾的問題上採取聯合行動,保持政策對話和信息共享。根據《聯合早報》的社論,東協時不時會因其協商文化被批評為「光說不練」,但在很多具體問題上,東協其實不斷用務實的態度來合作,應對環境汙染的《曼谷宣言》就是明顯的例子。這一方面強化區域組織的功能,另一方也向國際社會顯示出東協不容忽視的積極角色。

根據路透社報導,泰國自然資源和環境部的常務秘書表示,不同於歐盟的中央禁令,東協的宣言是一個概括性的想法,不同國家將以自己的方式實現目標。

東南亞各國的「垃圾戰爭」

東南亞的海洋垃圾是一個頗為複雜的跨地區乃至於全球性的問題。垃圾不僅來自各國國內,近年還增添了來自發達國家的垃圾轉移的負擔。

自從中國在2017年7月下達了對「洋垃圾」的禁令,發達國家的垃圾就轉移到了東南亞的海岸上。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因為中國香港、東南亞等地區的管制較為鬆懈,大量私營企業開始將處理垃圾的負擔從中國大陸轉移到這些地方。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均深受影響。

根據《馬來郵報》報導,東協國家現在接收了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塑料廢物。據綠色和平組織稱,馬來西亞的塑料廢物進口量從2016年全年的168500噸增長至2018年上半年的456000噸。

根據報導,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均已採取反制措施,將違法入境、或是未達環保與安全標準的垃圾,退還給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

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的發達國家,以有效的垃圾處理、廢物循環系統聞名,但有待處理的龐大垃圾體量也讓新加坡政府開始擔心未來。在新加坡,不可回收的廢物將被燃燒成灰燼,運往實馬高島填埋。根據路透社報導,實馬高島的預期使用年限是2045年,但因一次性用品的大量使用,該島很可能在十年內就被填滿。

根據《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尤為關心垃圾處理問題,新加坡暫定於今年8月主辦第二屆氣候變化東協合作夥伴會議,推動氣候環境課題的對話。

實際行動,還是僅只一紙宣言?

根據星洲網報導,環保人士對《曼谷宣言》頗為肯定,但仍有批評人士指出,基於東協不幹預成員國內政的原則,成員國之間可能在重要決策與協調方面無法達成一致。

與此同時,本次宣言的行動框架,也未涵蓋對一次性垃圾塑料製品、或是進口「洋垃圾」的禁令。根據《馬來郵報》報導,環保組織曾在峰會前夕向大會施壓,要求頒布對發達國家垃圾進口的禁令。

泰國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向路透社等媒體強調,如果宣言中沒有減少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製品的內容,那麼所謂《曼谷宣言》將不會成功。

根據《雅加達郵報》報導,泰國每年產生約200萬噸塑料廢物,只有25%得到回收,有五、六萬噸廢物被排入大海。環保主義者讚賞部分零售商削減塑膠袋使用的努力,但認為若沒有更嚴格的政策措施,大多數企業將不會採取行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東協十國首次向海洋垃圾「宣戰」,戳中全球「痛點」
    資料圖:印尼首都雅加達海岸上的塑料垃圾(圖源:RT)6月20至23日,第34屆東協峰會在泰國曼谷召開,東協十國領導人一致通過了關於海洋垃圾治理的「曼谷宣言」,誓言將共同行動以減少區域內的海洋垃圾。這是東協就海洋垃圾治理達成的首份協議,展現了東協國家攜手解決海洋垃圾問題的決心,在全面參與應對海洋垃圾治理國際進程邁出了堅定一步。「曼谷宣言」的提出,顯示出東協國家對海洋垃圾治理急迫性的普遍認同。近年來,海洋垃圾汙染形勢嚴峻,有報告顯示,全球海洋垃圾正在以每年超過800萬噸的速度增長。如果不儘快採取措施,海洋將無法負荷,人類和其他生物都將無法生存。
  • 強制垃圾分類,海洋垃圾治理迎利好
    那麼,從源頭上實行強制垃圾分類,進而提高垃圾處理回收能力,無疑將有助於減少進入海洋的陸源垃圾。從這個意義來講,上海的舉措為我們破解海洋垃圾治理難題開了個好頭,從源頭治理的施策切中了問題的要害。事實上,近年來海洋垃圾汙染的嚴峻形勢,也在倒逼政府部門採取措施加以治理,其中尤以減少塑料產品的生產與使用最受關注。從全球來看,包括微塑料在內的海洋塑料汙染已成為國際海洋治理的熱點。
  • 外媒熱議東協峰會聲明 中方堅決反對含沙射影
    【環球軍事報導】直到27日晚,東協峰會仍未發表之前被媒體廣泛預告的聲明,這多少有些出乎輿論預料。27日,法新社、路透社等多家媒體引述提前獲知的東協聲明內容稱,聲明將就南海問題作出表述:「陸地再造行為侵蝕了信任,可能破壞南海地區的和平、安全和穩定」。路透社稱,聲明沒有直接指名中國,但已是東協迄今為止對南海填海造陸問題最強烈的回應。
  • 沃爾沃環球帆船賽開海洋峰會 呼籲解決海洋垃圾
    2014-15沃爾沃環球帆船賽進行環球航行的過程中,抵達過地球上人跡罕至的角落,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海洋環境問題。在美國紐波特的停靠期間,賽事針對海洋垃圾問題召開了海洋峰會。學術界、企業界、慈善機構和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參與其中,為如何解決海洋垃圾問題展開了積極的探討。
  • 菅義偉:日本為迎接G20峰會擬引領世界共同解決海洋垃圾問題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楊璐】第二十次中日韓三國環境部長會議於6月23-24日在中國蘇州舉行,會議就共同解決海洋垃圾問題達成共識。圍繞此次會議,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25日上午舉行的記者會表示,為迎接2019年即將在日本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G20峰會),日本正在探討引領世界各國共同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問題。在本次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上,三國就合作共同解決海洋垃圾問題上達成共識,其中包括可能影響海洋生態環境的「微塑料」問題。
  • 東協一體化不可忽視政治與文化因素
    東協國家內部也存在領土爭端。這些爭端不僅涉及東協海島國家的島礁爭端及海洋權益問題,而且涉及東協半島國家的領土之爭。比如東協最大的經濟體——印尼與鄰國存在諸多海洋權益問題沒有解決:領海方面,在蘇拉威西海印尼尚未與馬來西亞、菲律賓確定領海界限,與東帝汶尚未確定領海界限;毗連區方面,印尼國內尚未有法律規定,與鄰國未有協定;專屬經濟區方面,印尼尚未與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帛琉和越南確定界限;大陸架方面,印尼尚未與菲律賓達成協議。
  • 老外發明新型海洋垃圾收集船,全天24小時工作,為人類解決難題
    國外發明新型海洋垃圾收集船,全天24小時工作,為人類解決難題如今要說到威脅人類生活的首要問題,環境問題絕對排名靠前,近些年來很多國家很多城市都非常注重對於環境的保護。其中海洋保護也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卻往往也是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部分。
  • 泰國在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來源國中的排名從此前的第六降至第十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4月,泰國首都曼谷的塑料垃圾量同比暴增62%,平均每天產生的塑料垃圾多達3432噸。這些垃圾中,大約80%為外賣塑膠袋、餐盒、塑料瓶和塑料杯。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袋消費國之一。據泰國自然資源和環境部統計,過去10年中,泰國全國平均每年消耗450億隻塑膠袋。泰國每年產生200萬噸塑料垃圾中,只有50萬噸能回收利用。
  • 廣西科技廳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商泰國曼谷創新中心建設事宜
    他指出,隨著2019年2月22日中國—東協技術轉移中心當選為中科院曼谷創新中心副理事長單位、他個人當選為副理事長,廣西與中科院共建曼谷創新中心的組織架構初步建立;中科院面向東協落地廣西的部分高科技項目有序推進;與泰國科技管理部門、泰國商界、泰國企業界的對接渠道也初步建立;一系列初見成效的工作為下一步曼谷創新中心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上的致辭為區域共同發展注入新動能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題:攜手開拓更為廣闊的合作空間——習近平主席在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上的致辭為區域共同發展注入新動能新華社記者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27日在廣西南寧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視頻致辭
  • 日菲在東亞峰會對中國發難 大談海洋領土爭端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東亞峰會今天在柬埔寨開幕,這是美國完成總統選舉、中國十八大閉幕之後第一場重大全球性外交事件。19日,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和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大談海洋領土爭端,試圖攪亂東協峰會的基調,因為在一天前,東協發聲明表示已經達成阻止南海問題國際化的共識。
  • 首屆「海洋治理與合作」論壇觀點摘要(一)
    在跨國合作、多邊合作的海洋治理體系中,中國應發揮帶頭作用,主動發揮國際影響力,徹底禁止有害的一次性塑料製品,以《經濟數字大阪宣言》、「世貿組織全球電子商務規則談判」「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等為基礎,推動全球海洋微塑料垃圾治理合作。同時強化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關鍵作用,在提高透明度、確保信息分享、完善監管措施和制定技術標準等方面,共同推進全球海洋微塑料治理合作。
  • 南寧將召開東協博覽會,連線泰國首富正大謝氏家族謝國民東協專場
    本屆東博會以「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為主題,同期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多場高層論壇、貿易投資促進活動及多平臺多渠道的直播活動,包括寮國國家領導人與中國企業CEO圓桌對話會、中國—東協商界領袖論壇等視頻會議。
  • 首屆「海洋治理與合作」論壇觀點摘要(三)
    中國和東協各國應彌補《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在執行層面的不足。在「南海行為準則」(以下簡稱「準則」)磋商中,雙方應就難度較大的問題做出適當的妥協和讓步,如「準則」適用範圍等。各方還應停止採取單邊行動,域外國家則應停止幹擾「準則」磋商。
  • 西方對中國發起「三戰」攻勢 被東協一國迎頭撲滅
    君不見他們的南海報導每次都不厭其煩地加上一句:中國與東協的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存在南海爭端。有時還會加上印尼,儘管中方一再表示,中國與印尼方面不存在領土爭議。  實際上,東協聯合對抗中國的格局並未形成,除了菲律賓經常在西方的指點下吵吵嚷嚷外,連越南都與他們的步調不一致,汶萊、馬來西亞更是態度謹慎。  只有菲律賓一個國家跟中國鬧,聲勢顯得不夠,怎麼辦?
  • 10000 個科學難題之海洋微塑料汙染及生態效應
    北極星固廢網訊:在加拿大召開的七國集團(G7)峰會上,日本和美國未籤署寫入數值目標、旨在減少日益嚴重的海洋塑料垃圾的文件《海洋塑料憲章》,被環境保護團體紛紛譴責「應該感到羞恥」。聯合國推測塑料垃圾廢棄量為每年3億噸。還有估算顯示,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為每年800萬至1200萬噸。本文為您分享《10000 個科學難題˙海洋科學卷》中一個相關的「難題」。
  • 全球垃圾榜出爐:這國人均垃圾竟然居首!
    據日本一個團隊確認,海洋中微塑料垃圾等內的有害化學物質,在被吸收進貝類等生物體內後,會不斷積聚。這些塑料垃圾帶來的危害,僅僅是冰山一角。隨後,東南亞也颳起「退還垃圾」的風潮:6月,一批在菲律賓滯留5至6年、並一度引發糾紛的垃圾,被運回加拿大;同月,東協10國領導人通過打擊海洋垃圾的「曼谷宣言」,誓言將共同行動,以減少區域內的海洋垃圾;7月,印尼政府表示,將把超210噸的垃圾送回澳大利亞……不過,要解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塑料垃圾問題,只是退還垃圾,還遠遠不夠。
  • 大量垃圾湧入海洋帶來巨大的災難,科學家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解決
    這些垃圾基本上都是我們人為造成的,像是在生活工業之中的一些廢棄物直接通過河流排洩到了海洋之中,這些垃圾並不是在短暫的時間內就能夠分解,這就導致垃圾長時間的在海洋之中影響了海洋的景觀,給海洋帶來了很大的汙染,尤其是海洋之中各種動植物的生態系統直接被嚴重的破壞,現在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多的海洋生物慘死,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示。
  • 聯合國及多國政府官員、專家探討促進海洋塑料垃圾消減-中新網
    芊燁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7日電 (記者 陳靜)華東師範大學7日披露,在「消減海洋塑料垃圾-2019上海論壇」上,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聯合國環境署等機構專家;法國、泰國、中國等國政府官員等共同探討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挑戰、機遇和戰略,以及促進塑料垃圾消減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