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下中國70年代動漫和日本70年代動漫的區別 :網友稱弱智才看 !

2021-01-07 次元控漫

在70年代時,國產動漫行業才剛剛起步。很多創作技術和畫風質量還不是很完善,但這卻是很多70後和八零後心目中的經典,同時也給他們帶去了無盡的歡樂。

一 :哪吒鬧海,哪吒的父親是陳塘關李總兵,哪吒的母親在懷胎三年零6個月後才將哪吒生出來。他出生那一刻光芒四射,卻是一個肉球,李靖悶悶不樂。一位名叫太乙真人的道長前來賀喜,貌似他從一開始就知道些什麼。並為哪吒取名,將其收為徒弟,當場曾他兩件寶物,乾坤圈和混天綾。哪吒的經典故事是家喻戶曉的,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

二 :鼴鼠的故事,一部活靈活現具有生命氣息的動漫作品。這是中國懷舊動畫片中的巔峰之作,更是70年代中國動漫中的驕傲。鼴鼠是當時中國動漫中 最具人氣的動漫明星之一,圓頭圓腦的外貌,看上去有些呆萌,既搞笑又充滿溫情。曾讓很多孩子和成年人忘記過無數煩惱,享受到了極大的生活樂趣 。

三 :沒頭腦和不高興,動漫中一個胖胖的小男孩名叫沒頭腦,說話做事從來不動腦筋,而且經常丟三落四。另一個小男孩叫不高興,常常會因為生活中的一點小麻煩而不高興,性格無比偏執,脾氣暴躁。別人說東,他偏要說西。他嘴上經常說著不高興這三個字,同時不高興這三個字也是他平時最常用的臺詞,網友稱這部動漫弱智才看,而且是越看越弱智。

下面來盤點一下日本70年代時的動漫,在70年代時期,日本的動漫行業已經很成熟了,加上日本技術設備先進,科技發達。在當時誕生了許多優秀出名的動漫作品,甚至一部動漫經過改編延續到現在。而在當時的國漫中幾乎沒見到過延續到現在的動漫。

一:龍珠 這部動漫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出自於漫畫大師鳥山明之手,是他最有名的漫畫作品之一。龍珠系列動漫有好幾個版本,龍珠Z 龍珠TV 龍珠gt 龍珠超。其中龍珠超自2015開播上映以來,人氣一直很火爆,雖然一星期只更新一集,但依然沒有降低龍珠迷們對龍珠超系列動漫的喜愛,同時小編也很喜歡龍珠超這部動漫。

二 :聰明的一休,這部動漫以歷史人物一休宗純禪的童年為背景。劇情中和事實有很大的差別,故事發生在室町幕府時期,身為昔日皇子的一休不得不與母親分離。到安國寺出家當和尚,他有著天才般的大腦,和過人的才華,並且用他那聰明的大腦幫助別人解決無數問題和困難。一休內心善良淳樸,富有正義感,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回憶。

三 :哆啦A夢,主人公大雄是一個四年級小學生,性格懦弱,膽小怕事,經常被小夥伴胖虎等人欺負,並成為了他們調侃的對象。後來他幸運的遇到了機器貓小叮噹,從此命運便發生了轉變,大雄每次遇到煩惱和困難都會找哆啦A夢求助,而哆啦A夢幾乎是萬能的,什麼困難和煩惱都能幫助大雄解決。

在此感謝各位網友閱讀欣賞! 喜歡小編作品的網友可以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持續更新 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創作的動力和源泉。

鳴謝

相關焦點

  • 回顧古早動漫——70年代動漫(上)
    大家好,我是新人動漫老司姬,立志做最具個人特色的動漫評論自媒體。70年代,日本動漫的高速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經典的動漫,其中有許多影響了整個動漫歷史的發展,後代的許多動漫場景都有著想這個年代做致敬的場景,話不多說,開始盤點。1970年
  • 動漫行業投資策略:從日本動漫看中國盲盒經濟背後文化符號價值
    我們在上篇主要分析短視頻媒介價值與「食玩」「玩具開箱」細分特色內容相結合下的商業破圈與共振,解讀文化符號與媒介的商業價值。本篇,我們將延續文化符號與商業價值系列,從日本動漫產業發展再看中國動漫產業發展中衍生出盲盒經濟背後的文化符號價值。
  • 70年代vs80年代,誰才是科幻電影元年
    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科幻電影的質量呈指數級增長。在這二十年裡,人們不再懼怕浩瀚的宇宙,而是選擇擁抱太空的神秘主義和存在於數光年之外的美麗。60年代的觀眾關注的是人類在地球上力量的未來,而70年代隨著《星球大戰》的加入,科幻電影再度復興。
  • 這些動漫年代久遠,卻口碑極佳!
    這些動漫年代久遠,卻口碑極佳! 喵喵叫的ACG二次元資訊 盤點各類動漫
  • 回憶80~90年代最具人氣的日本動漫,你看過幾部?
    動漫領域的代表作非《美少女戰士》莫屬,美戰可以說是90年代女性漫畫裡的巔峰作品,不僅開拓了「變身、美少女戰鬥、美少女魔法」的先河,更引領了日本動漫周邊的興起熱潮,稱為一種社會現象及文化潮流,一舉成為日本商業動漫的代表作。3、《七龍珠》《龍珠》是日本漫畫家鳥山明的漫畫作品。
  • 70年代-80年代那些記憶深刻的動畫片都是神秘?你是否還記得?
    在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電視機裡的動漫是我的最愛。搜索記憶的碎片,努力回憶著……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聰明的一休。這是一部日本動畫片,依稀記得講述的是一個小和尚,原本是皇家的一個小公子。後來家道中落,被母親送到寺院裡做和尚。和族利一滿將軍鬥智鬥勇的精彩故事。
  • 日本的漫畫和動漫,以其大膽複雜的情節,吸引了全世界觀眾
    早在藝術形式走向西方之前,漫畫和動漫就是日本流行文化的支柱。事實上,漫畫這個詞可以追溯到18世紀晚期的日本,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當流行的日本動漫系列阿童木被輸入美國時,這種類型的漫畫在美國並沒有開始普及。然而,僅在美國的動漫市場就達到了約43.5億美元的峰值。
  • 盤點80年代中國引進的5大動畫片,每一部都是經典之作!
    《聰明的一休》是一部以日本室町時代初期的特立獨行的禪宗僧人一休童年為主角的日本動畫,由東映動畫出品,於1975年10月15日到1982年6月28日於日本NET電視臺(1977年4月1日改名為朝日電視臺)播出,共298集,播出時間長達8年之久。
  • 宮崎駿經典動漫:日本70年代二次元童年記憶,滿滿80後的動畫片
    當我搜索柯南的時候,其實早在70年代這部宮崎駿的作品就問世了。記得那個時候,我們都很萌萌懂,只感覺動畫帶給我們的歡樂,到如今我才知道。這其實是一個展現著親情,友情,愛情的美好,反戰爭的題材。劇情、畫面做工、音樂都很贊,當然也是宮崎駿第一部正式執導的作品。
  • MISES: 20世紀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
    隨著上世紀70年代出現嚴重衰退,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一殘酷的現實:當時的滯脹削弱了凱恩斯主義的假設,並使其失去了可信度。此外,20世紀70年代和滯脹的出現,實際上標誌著人們對奧地利經濟學興趣的重生,哈耶克正是因為對商業周期理論的研究而獲得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綜述:從阿童木到小丸子--日本動漫40年(上)
    當我們還在一個勁地回味《大鬧天宮》、《鐵臂阿童木》的時候,國內漫畫和動畫的熱潮像地火般席捲所有青少年,但日本動漫仍然是其中的主流,國產作品還居於二、三線甚至更低的位置。縱觀彼邦數十年的動漫成就,其魅力作品的旋渦早在半世紀前已經開始形成。在此我們對日本的動漫作品來一次概括的總覽,探討一下日本動畫的獨特魅力。
  • 無機甲,不動漫,盤點那些經典無比的機甲動漫
    機甲類動漫一直是許多漫友非常喜歡的一種動漫題材,酷炫無比的機甲裝備點燃了很多人的童年的樂趣。今天,動漫君跟各位漫友盤點一下那些看得讓人熱血沸騰的經典機甲動漫,看過兩部以上已是機甲動漫大神。外星科幻《宇宙騎士》,導演根岸弘,1992年2月首映。
  • 70年代十佳日影裡,必有《鬼怪屋》的名號
    70年代日本電影雖然仍是關注現實的作品位居多數,但本作中的魯邦在城上屋頂健步如飛、把車駛在懸崖上直到進食之類的畫面似乎預感到了吉卜力全盛期的來臨。本作充滿了日本電影的夢幻與可能性。長谷川的下一部作品《盜日者》也成為話題作品,他是70年代的代表導演之一。
  • 從棒球動漫看日本棒球文化:近乎痴迷不悟的衷情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足球為題材的《足球小將》在日本掀起了一輪全民踢球的狂潮、九十年代以籃球為題材的《灌籃高手》,不僅影響了日本年輕人,還遠渡重洋來到中國,令我們這一代「八零後」聽到片頭曲就會雞皮疙瘩一翻、眼眶一紅。除了以上兩部膾炙人口的動漫以外,《頭文字D》、《棒球英豪》、《棋魂》等等,均是為人熟知的優秀作品,那麼關於「日本國球」棒球的作品呢?
  • 老照片:70年代繁華的臺灣
    亞洲四小龍指韓國、新加坡、香港和臺灣的總稱,這些國家或地區在20世紀60-70年代經濟飛速成長,但在這之前他們只是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它們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地資本和技術,利用本地的勞動力優勢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迅速走上工業化道路,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火車頭,引起世界矚目。
  • 動漫成真?日本宣布成立宇宙作戰隊,網友:是奧特曼要來了嗎……
    未來可能藉助民間知識和技術,進一步擴大人員規模。其主要任務是負責監視隕石、人造衛星和太空垃圾等,視情況今後或會繼續增加其任務範圍。此外,河野太郎還表示,以政府的角度分析,宇宙作戰隊協助了日本在太空相關領域佔有早期的優勢,這將會是相當有意義的一支戰隊。該新聞一經發出,在推特上瞬間得到了許多日本網友的響應。
  • 「石之森萬畫館」 日本動漫迷的朝聖地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日本的石卷市內有一條蜿蜒的河流叫「舊上北川」,河中島上有個巨大的飛碟式建築,遠遠看去十分搶眼。那就是日本動漫迷的勝地「石之森萬畫館」。那裡以《假面騎士系列》作品為主,展示了大量動漫作品的原畫和模型、書籍等(如圖)。
  • 滿滿的都是回憶 童年時天朝曾熱播的日本動漫
    若說動漫的受歡迎程度,日漫絕對是排在前列。早年間中日邦交正常化之時,國內也曾大量引進日本動畫片。不過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在電視上已經很少可以看到日本出品的動畫片了。
  • 日本動漫為何熱衷性轉歷史人物和名著人物
    將三國演義和日本戰國歷史的那些男性名將君王性轉成不亞於後宮三千佳麗的各色美女,這似乎是日本動漫文化的一個特別現象,雖然小編知道,魔改和惡搞經典名著並非日本人的特權,中國也魔改和惡搞過西遊記,例如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系列,而歐美國家也多次魔改和惡搞他們自己的經典名著,甚至連他們的神話傳說也魔改和惡搞過
  • 國產動漫抄襲較嚴重的幾部,一眼就看出來,恐龍寶貝上榜
    但是,在你成年後,回想起兒時的經典動畫片,發現許多都和某些知名的日本動漫類似?特別是這4個「原創動漫」的大名,用「真實工作室」抄襲別人的國產動畫,真得看不見臉!高鐵俠對於很多不認識的動漫迷們來說,《高鐵俠》是90後帥哥們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