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單個活細胞mRNA穩定性研究新技術!

2020-12-06 生物谷

2015年7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

 

在活細胞內利用雙光子螢光技術檢測了單個RNA與蛋白質的結合

 

對細胞不同區域內與mRNA結合的蛋白質進行了定量檢測

 

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對mRNA與ZBP1和核糖體的相互作用進行了定量檢測

 

ZBP1抑制核糖體與β-actin mRNA在核周部位的結合,但不影響其他部位

 

                                        

 

近日,來自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cell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雙光子螢光漲落分析技術實現了對mRNA-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定量檢測,這一技術對於研究mRNA在細胞內不同時空條件下的表達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mRNA是細胞在基因轉錄過程中合成出來的攜帶編碼信息的重要RNA,mRNA要實現在細胞特定時空條件下的可調控性表達需要與特定結合蛋白進行結合,調節其穩定性。了解這一過程對於許多疾病的治療和藥物開發都具有重要意義。為深入理解這一過程,需要開發一種方法在亞細胞水平對單個活細胞內RNA-蛋白質之間發生的相互作用進行研究。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雙光子螢光漲落分析技術將內源性單個RNA和蛋白的檢測結合起來,對活細胞特定區域內與mRNA結合的蛋白質的平均數目進行了測量。研究人員利用這種方法對原代成纖維細胞和神經元細胞亞細胞區域內ZBP1和核糖體與β-actin mRNA的結合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發現ZBP1-mRNA的結合不會發生在細胞核內,這一結果與之前的一些研究相反。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與成纖維細胞相比,ZBP1與β-actin mRNA在神經元細胞核周部位的相互作用更強。

 

這項研究利用雙光子螢光技術對mRNA-蛋白質的相互作用進行了定量檢測,對於研究結合蛋白如何在不同時空環境下影響mRNA表達具有重要意義。(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Quantifying Protein-mRNA Interactions in Single Live Cells

 

Bin Wu, Adina R. Buxbaum, Zachary B. Katz3, Young J. Yoon, Robert H. Singer

 

Specific binding proteins are crucial for the correct spatiotemporal expression of mRNA. To understand this process, a method is required to characterize RNA-protein interactions in single living cells with subcellular resolution. We combined endogenous single RNA and protein detection with two-photon fluorescence fluctuation analysis to measure the average number of proteins bound to mRNA at specific locations within live cells. We applied this to quantify the known binding of zipcode binding protein 1 (ZBP1) and ribosomes to β-actin mRNA within subcellular compartments of primary fibroblasts and neurons. ZBP1-mRNA binding did not occur in nuclei, contrary to previous conclusions. ZBP1 interaction with β-actin mRNA was enhanced perinuclearly in neurons compared to fibroblasts. Cytoplasmic ZBP1 and ribosome binding to the mRNA were anti-correlated depending on their location in the cell. These measurements support a mechanism whereby ZBP1 inhibits translation of localizing mRNA until its release from the mRNA peripherally, allowing ribosome binding.

相關焦點

  • 工學院陳匡時課題組在活細胞基因表達可視化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陳匡時課題組研製出一種能在活細胞中檢測單個RNA的分子探針,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Biomaterials,題目為「Single-Molecule完全闡明RNA分子在活細胞內的表達、轉運和定位,以及它們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關係,至今仍然是一項挑戰。
  • Cell:新成像方法可同時從單個細胞中5種不同分子進行成像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10.035。Boyden說,「基因組編碼的分子有數千種,它們以我們不理解的方式相互作用。只有同時觀察它們,我們才能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在這項新的研究中,Boyden及其同事們利用這種技術鑑定出兩種對鈣信號有不同反應的神經元群體,這可能影響它們如何編碼長期記憶。
  • 北大研究團隊開發活細胞成像新技術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全新的活細胞成像技術,利用炔基標記手段並巧妙地應用了受激拉曼顯微成像技術,成功實現了對活細胞的脂類、核酸、蛋白質和糖類等關鍵生物分子的特異性、低幹擾的三維成像,突破了成像標記基團的尺寸極限。
  • 《自然·納米技術》全息拉曼顯微鏡:3D活細胞追蹤、防偽統統搞定
    因此,迄今為止,如何開發最小光毒性和快速的成像方式成為SERS領域的一大挑戰,並阻止了SERS在亞細胞水平上對活細胞的3D研究以及防偽等技術領域的應用。通過將麥可遜幹涉儀與基於剪切幹涉儀的全息顯微鏡耦合,研究人員同時記錄了多個SERS納米顆粒及其各自的拉曼光譜的寬視場圖像的相位和幅度。此外,該工作使數字圖像傳播不僅能夠實現對單個圖像不同z位置的多個SERS納米粒子進行3D定位,而且能夠實現在三個維度上定位和跟蹤活細胞內的單個SERS納米粒子。
  • Cell論文詳解:新成像方法可同時對單個細胞中5種不同分子進行成像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10.035。Boyden說,「基因組編碼的分子有數千種,它們以我們不理解的方式相互作用。只有同時觀察它們,我們才能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在這項新的研究中,Boyden及其同事們利用這種技術鑑定出兩種對鈣信號有不同反應的神經元群體,這可能影響它們如何編碼長期記憶。
  • 活細胞螢光成像新技術問世
    相比於目前採用的螢光蛋白,新螢光分子可在活細胞中發射亮度高3倍的藍綠色光,大大提高了細胞成像技術的敏感性,從而可以幫助實現更高解析度的活體內生物過程成像。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布在3月2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全息拉曼顯微鏡:3D活細胞追蹤、防偽統統搞定
    阻止了SERS在亞細胞水平上對活細胞的3D研究以及防偽等技術領域的應用。此外,該工作使數字圖像傳播不僅能夠實現對單個圖像不同z位置的多個SERS納米粒子進行3D定位,而且能夠實現在三個維度上定位和跟蹤活細胞內的單個SERS納米粒子。
  • Cell:顛覆認知!細胞應激顆粒中的mRNA確實可以表達蛋白
    如今,一項新的研究顛覆了這一長期以來的觀點,表明應激顆粒內的信使RNA(mRNA)確實可以製造蛋白。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2月11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ngle-Molecule Imaging Reveals Translation of mRNAs Localized to Stress Granules」。
  • 通過活細胞表面糖鏈編輯技術實現藥物受體糖基化功能研究
    6月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黃蔚課題組在Nature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Selective N-glycan editing on living cell
  • Cell:顛覆傳統認知!細胞應激顆粒中的mRNA確實可以表達蛋白
    如今,一項新的研究顛覆了這一長期以來的觀點,表明應激顆粒內的信使RNA(mRNA)確實可以製造蛋白。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2月11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ngle-Molecule Imaging Reveals Translation of mRNAs Localized to Stress Granules」。
  • Cell|新技術讓我們看得到RNA病毒翻譯和複製的動力學過程
    作者開發了一種新的單分子成像分析技術—VIRIM,以此來研究+RNA病毒的翻譯、複製,以及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利用這項技術,作者既觀察到了病毒在翻譯和複製過程中的動力學特徵,又找到了其中的瓶頸,為未來抗病毒的研究提示了可能的切入點。
  • mRNA的胞內研究技術路線,反手就是一個贊
    mRNA的研究也分細胞外和細胞內,細胞外的研究技術很多,咱們今天了解一下mRNA的細胞內研究技術和策略:轉錄、成熟、出核、翻譯、降解。   mRNA的一生其實很短暫,從基因轉錄開始,到RNA前體分子加工成熟,出核到胞質中,在核糖體中翻譯成蛋白,然後被RNase降解,完成了使命。
  • Nature Methods:看清活細胞內任何活動的新型成像技術
    生物谷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今天宣布說,運用類似X光CT掃描的方法,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成像技術,可在不用螢光標記或其他外加對比試劑的情況下展現活細胞內的任何活動。該技術使人類首次能夠對活體細胞在自然狀態下的各種功能加以研究。
  • Cell:開發出高靈敏檢測疾病相關突變的SNIPR技術
    但是,到目前為止,在活細胞內記錄諸如點突變之類的細微變化一直具有挑戰性。在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檢測點突變的新方法。它可以應用於活細胞中,從而提供了一種快速、高度準確和廉價的方法來鑑定與人類健康有關的突變。
  • 我國學者在活細胞超分辨成像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實驗室生物醫學光子學功能實驗室張玉慧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細胞穿膜肽的研究,利用其運載能力將不能透膜的螢光染料及特異性識別基團攜帶進入活細胞,突破以往光激活螢光化學探針中螢光染料及識別基團本身需要透膜的限制,為活細胞超分辨成像化學探針的構建提供了一種新策略。
  • API高分辨活細胞成像系統
    利用活細胞成像工作站進行細胞和基因的功能研究,是生物醫學研究的最新趨勢。固定細胞觀察僅能提供固定瞬間細胞的靜態信息,無法反映細胞在正常生理生化條件下的狀態活細胞觀察,對處於正常生理狀況下的細胞進行全程掃描和記錄,獲得其連續、全面、動態過程。
  • 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會志》(JACS)發表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陳鵬課題組在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方面取得的新進展 利用這一技術,他們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高選擇性地對活細胞體內的有機過氧化自由基進行實時、動態螢光觀察。通常情況下,有機過氧化自由基被認為對人體細胞的損害性遠遠大於過氧化氫,但由於缺乏特異識別的探針,這種自由基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的行為和作用機制還尚不清楚。這一新發展的螢光探針,將會對在活細胞體內研究有機過氧化自由基的致病機制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 Cell:多功能生物傳感器揭示了活細胞中三聚體G蛋白的活性
    研究人員使用DdCBE構建了人類細胞中與疾病相關的線粒體DNA突變模型,從而導致呼吸速率和氧化磷酸化的改變。不含CRISPR的DdCBE可以精確操縱線粒體DNA,而非消除線粒體DNA拷貝,這對線粒體疾病的研究和潛在療法具有廣泛意義。據介紹,細菌毒素是一個巨大的生化多樣性儲備庫,可以重新用於生物醫學應用。此類蛋白質包括一類脫氨酶超家族的細菌間毒素,其成員已發現在基因編輯技術中的應用。
  • 中日合作共建新維度 CAL 脂肪重建中心,規範活細胞豐胸技術
    同時,雙方將共同制定行業規範,向行業推廣,使活細胞豐胸技術操作更規範;並計劃在3年內,分別在中國和亞洲發達城市,建立多家新維度 CAL 脂肪重建中心。新維度活細胞豐胸技術秉承淘汰假體隆胸的理念,成為目前熱門的活細胞豐胸技術。此次中日雙方的合作,集中優勢資源,共同向亞洲推廣符合醫學操作規範及國家法規的新維度 CAL 活細胞豐胸技術。同時對市場上充斥眾多打著活細胞豐胸偽概念的宣傳起到去偽存真作用。 東京大學是世界頂尖學府,在日本大學排名首位。
  • Nature綜述新一代微生物學研究方法,單細胞水平生物技術「顯身手」
    研究表明,即便是處於同一種群中的微生物細胞,在基因轉錄和翻譯、蛋白活性、以及代謝物豐度等多個水平都可能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微生物細胞間存在著多個層次上的異質性。與此同時,傳統微生物學研究方法需要將所研究的微生物對象在實驗室實現再次培養,然後對純培養的微生物種群進行研究,這樣往往造成實驗室的研究結果無法真實地反映微生物細胞在自然界中的原始狀態,所以急需發展新的原位研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