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新成像方法可同時從單個細胞中5種不同分子進行成像

2020-11-26 生物谷

2020年11月25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單個細胞內,成千上萬個分子,如蛋白、離子和其他信號分子,共同發揮各種功能---吸收營養物、儲存記憶和分化成特定的組織等等。

解讀這些分子及其所有的相互作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過去的20年裡,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了螢光報告分子用來讀取細胞內單個分子的動態。然而,通常一次只能觀察到一兩個這樣的信號,這是因為顯微鏡無法區分許多螢光顏色。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如今開發出一種方法:通過測量整個細胞內隨機的、不同位置的每個信號,一次可以對多達5種不同類型的分子進行成像。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23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patial Multiplexing of Fluorescent Reporters for Imaging Signaling Network Dynamics」。論文通訊作者、麻省理工學院的Edward Boyden教授說,這種方法可以讓科學家們更多地了解控制大多數細胞功能的複雜信號網絡。論文第一作者為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Changyang Linghu和研究生Shannon Johnson。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10.035。

Boyden說,「基因組編碼的分子有數千種,它們以我們不理解的方式相互作用。只有同時觀察它們,我們才能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Boyden及其同事們利用這種技術鑑定出兩種對鈣信號有不同反應的神經元群體,這可能影響它們如何編碼長期記憶。

螢光簇

為了使細胞內的分子活動變得可見,科學家們通常通過將一種感知目標分子的蛋白與一種會發光的蛋白相融合來構建報告分子。Johnson說,「這類似於煙霧探測器,一旦感應到煙霧,就會閃爍燈光。」最常用的發光蛋白是綠色螢光蛋白(GFP),它基於最初在螢光水母中發現的分子。

Boyden說,「一般來說,生物學家可以在顯微鏡上同時看到一種或兩種顏色,而很多報告分子都是綠色的,這是因為它們都是基於GFP。到現在為止,一直缺乏的是同時觀察一兩種以上的信號的能力。」

Linghu說,「就像聽管弦樂隊的單件樂器的聲音遠遠不足以完全欣賞一首交響樂一樣,通過實現同時觀測多個細胞信號,我們的技術將幫助我們理解細胞活動的'交響樂'。」

為了提高他們能看到的信號數量,這些研究人員開始通過位置而不是顏色來識別信號。他們修改了現有的報告分子,使得它們在細胞內的不同位置聚集成簇。他們通過在每個報告分子中添加兩個小肽來做到這一點,這有助於這些報告分子在細胞內形成不同的簇。

Johnson說,「這就像讓報告分子X被拴在樂高(LEGO)積木上,而報告分子Z被拴在科樂思(K'NEX)拼塊上---只有樂高積木與其他樂高積木扣在一起,才會導致報告分子X僅與更多的報告分子X聚集在一起。」

通過這種技術,每個細胞最終會有數百個螢光報告分子簇。在顯微鏡下測量每個簇的活性後,根據螢光的變化,這些研究人員可以通過保存細胞和對每個報告分子特有的肽標籤進行染色來確定每個簇中被測量的分子。這些肽標籤在活細胞中是看不見的,但在活體成像完成後,它們可以被染色並看到。這使得他們能夠區分不同分子的信號,即使它們在活細胞中可能發出相同顏色的螢光。

通過使用這種方法,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可以在單個細胞中觀察到五種不同的分子信號。為了證明這種策略的潛在有用性,他們平行測量了三種分子---鈣、環狀AMP(cAMP)和蛋白激酶A(PKA)---的活性。這些分子形成的信號網絡與全身許多不同的細胞功能有關。在神經元中,它在將短期輸入(來自上遊神經元)轉化為長期變化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長期變化包括加強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而這是學習和形成新記憶所必需的過程。

在將這種成像技術應用於海馬體的錐體神經元(pyramidal neuron)中後,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具有不同鈣信號動態的新型亞群。一個亞群表現出緩慢的鈣反應。在另一個亞群中,神經元具有更快的鈣反應。後一個亞群有較大的PKA反應。這些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強烈的反應可能有助於維持這些神經元的長期變化。

對信號網絡進行成像

這些研究人員如今計劃在活體動物中嘗試這種方法,這樣他們就可以研究信號網絡活動與行為的關係,還可以將其擴展到其他類型的細胞,如免疫細胞。這種技術對於比較來自健康組織和患病組織的細胞之間的信號網絡模式也可能是有用的。

在這篇論文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可以同時記錄5種不同的分子信號,而且通過修改現有的策略,他們相信可以同時記錄高達16種不同的分子信號。他們說,通過額外的研究工作,這個數字可能達到數百個。

Boyden說,「這真地可能有助於破解一些關於細胞各部分如何共同發揮作用的棘手問題。人們可能會想像存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我們可以觀察活細胞中發生的一切,或者至少是與學習,或與疾病,或與疾病治療有關的部分。」(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Changyang Linghu et al. Spatial Multiplexing of Fluorescent Reporters for Imaging Signaling Network Dynamics. 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10.035.

2.Imaging method reveals a 'symphony of cellular activities'
https://phys.org/news/2020-11-imaging-method-reveals-symphony-cellular.html

相關焦點

  • Cell論文詳解:新成像方法可同時對單個細胞中5種不同分子進行成像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如今開發出一種方法:通過測量整個細胞內隨機的、不同位置的每個信號,一次可以對多達5種不同類型的分子進行成像。通過這種技術,每個細胞最終會有數百個螢光報告分子簇。在顯微鏡下測量每個簇的活性後,根據螢光的變化,這些研究人員可以通過保存細胞和對每個報告分子特有的肽標籤進行染色來確定每個簇中被測量的分子。這些肽標籤在活細胞中是看不見的,但在活體成像完成後,它們可以被染色並看到。這使得他們能夠區分不同分子的信號,即使它們在活細胞中可能發出相同顏色的螢光。
  • 新技術提供更高解析度的分子成像和分析
    西北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進行光譜納米技術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幫助研究人員了解更複雜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並在單分子水平上表徵細胞和疾病。新系統稱為非對稱分散光譜單分子定位顯微鏡(SDsSMLM),它基於麥考密克工程學院開發的現有sSMLM技術,可提供更精確的光譜單分子分析,以研究某些癌症或糖尿病等疾病背後的細胞病變,在其局部環境中起作用。
  • 莊小威團隊發表《Cell》揭示人類染色體3D結構成像
    但有一個問題,莊小威教授說,此前,他們能成像和識別的位點數量受限於他們能一起成像的顏色數量。有三個位點無法構建出全面的染色質結構圖。 於是,莊小威團隊想出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辦法:對三個不同的位點進行成像,淬滅信號,然後快速連續地對另外三個位點進行成像。
  • MALDI質譜成像首次用於單細胞3D化學成像
    MSI可實現生物分子空間分布的二維可視化,而無需提取、純化、分離或標記分析物。此外,單個MSI實驗可以同時檢測許多不同類別的化合物,包括未知物,這使得其可以高解析度和高通量方式直接對生物分子進行細胞或亞細胞作圖。
  • ...的進步,莊小威團隊開發新的成像技術,在基因組範圍內對染色質成像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染色質的3D組織可調節許多基因組功能。但是,由於可以在單個細胞中成像的基因組位點數量仍然有限,因此仍然缺少單個細胞中整個染色體的高解析度視圖,更不用說單個細胞中染色質組織的基因組規模視圖了。
  • 質譜成像:MALDI技術在質譜成像中的應用
    成像質譜研究的核心特點是質譜儀的高靈敏度、技術的無標籤性、對肽和蛋白質的成像能力,以及從個體水平(幾百微米)到細胞水平(幾十納米)空間解析度。成像質譜允許在單個實驗中同時檢測數千個不同分子的圖像。因此,它是一種有效的多組分分子成像技術。科學家們已經開發了許多不同的成像質譜方案和儀器來研究生物內源性化合物,如脂質、肽和蛋白質,以及外源化合物,如聚合物,或者用於研究組織處理藥物的分布。
  • Cell | 新成像技術揭示呼腸病毒胞內釋放途徑
    撰文 | 章臺柳過去的十年裡,細胞和組織成像方法的發展取得了飛速的進步。利用掃描或透射電子顯微鏡(EM)可以將細胞超微結構成像到2-5nm的解析度,然而EM方法的穿透深度有限,透射EM的穿透深度僅0.5mm。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經典的生物研究技術側重於分子和細胞集群的研究——即研究含有大量相同形態或功能的分子或細胞的活動。但是,這種方法會忽略集群中的單個分子或子群的特異性。事實上在細胞周期的不同階段或在不同的環境中,單個分子或細胞的活動很可能與集群表現出的整體活動不同。要對單個分子或亞群的活動進行觀察,必須嚴格控制實驗條件,保證每個分子的狀態相同。
  • 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近日,德國和瑞典科學家利用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通過創新的「光子反衝成像」(Photon-recoil imaging)技術,研究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方法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原子級的化學反應,將成為探索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的有力工具。
  • Cell:首次發現一些感光細胞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的生化通路作出光反應
    其他的在表面上具有微絨毛的感光細胞使用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來對光作出反應。不過到目前為止,人們尚未發現這兩種通路在單個感光細胞中同時存在。非成像視覺(non-image forming vision)是由位於包括人類在內的很多哺乳動物(很可能是所有哺乳動物)的視網膜中的一群神經節細胞控制著的。
  • 質譜成像:沃特世全譜圖分子影像系統介紹
    全譜圖分子影像    全譜圖分子影像系統將多種分析技術整合至同一儀器平臺並進行了優化,能夠更好地了解細胞功能和生理機能,或監測整個組織或器官中的藥物化合物分布情況。它可以結合多種成像技術獲得全面分析結果。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圖中所示為共焦邊照射實驗構型,Vt是加在樣品上的偏壓,It為控制探針與襯底間距的隧穿電流。當一束雷射聚焦到金屬針尖與襯底之間的納腔時,就會產生很強的高度局域化的等離激元電磁場,後者會顯著增強針尖下單個分子的拉曼散射信號。右上圖為分子拉曼光譜,右下圖為拉曼成像圖和強度分布曲線。
  • 活細胞螢光成像新技術問世
    相比於目前採用的螢光蛋白,新螢光分子可在活細胞中發射亮度高3倍的藍綠色光,大大提高了細胞成像技術的敏感性,從而可以幫助實現更高解析度的活體內生物過程成像。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布在3月2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重大科學突破:實現最小核磁共振成像,能對單個原子成像!
    梨花女子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量子納米科學中心(QNS)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世界上最小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取得了重大的科學突破。在與美國同事的國際合作中,科學家們用新技術來可視化單個原子的磁場。核磁共振成像作為診斷成像的一部分,在醫院中例行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測的是人體中紡錘波的密度,紡錘波是電子和質子中的基本磁,傳統上,核磁共振掃描需要數十億個自旋。
  • Cell論文詳解!莊小威教授揭示人類染色體結構不同於你的想像
    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必須產生新的細胞,以取代那些過於衰老而無法發揮作用的細胞。為了做到這一點,細胞會發生分裂和複製它們的DNA。若按直線延伸,單個細胞中的DNA可以達到6英尺,所有的DNA都會被包裹在細胞核中,形成緊密而複雜的結構。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螢光偏振顯微成像能夠以秒或毫秒為單位對動態樣本中的分子方向進行成像,因此它可以作為測量亞細胞生物結構的一種補充方法。近幾十年來,各種不同的螢光偏振成像技術被廣泛用於細胞膜,細胞骨架,DNA鏈,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中。螢光偏振成像技術也在不斷發展進化中,早期研究者們需要通過手動或機械方式來調製激發光偏振方向或者切換偏振檢測通道。
  • 新一代螢光顯微鏡可輕鬆實現超分辨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光子反衝成像: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圖片來源:網絡(mbi-berlin.de)近日,德國和瑞典科學家利用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通過創新的「光子反衝成像」(Photon-recoil imaging)技術,研究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方法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原子級的化學反應,將成為探索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的有力工具。
  • 德國TransMIT AP-SMALDI 10超高解析度質譜成像在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
    其具體優勢如下:  1)常壓到中壓的操作環境,極大簡化了樣品製備的方法,無需昂貴的導電靶板(如ITO導電玻璃),極大的節約了成本;  2)能夠獲得<5 μm的高空間解析度,全景呈現了分析物在組織中的分布和細微差別,可用於單細胞質譜成像分析;  3)雷射束和離子流的同軸設計解決了高空間解析度和低採樣量之間的矛盾;  4)具有獨立開發的用於高分辨質譜成像的數據分析處理軟體
  • 光子反衝成像: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圖片來源:網絡(mbi-berlin.de)今日視點近日,德國和瑞典科學家利用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通過創新的「光子反衝成像」(Photon-recoil imaging)技術,研究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方法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原子級的化學反應,將成為探索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