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廣電總局3月底向央視下發通知,要求在電視節目中進一步規範用語,在今後的轉播中必須屏蔽一些外文的縮略詞;主持人口播、記者採訪和字幕中,不要使用外語及縮略詞,如NBA等;如遇特殊情況必須使用,要在外語及外語縮略詞後加中文解釋。昨日記者獲悉,我省地方廣電媒體也接到這一通知,即將開始推行「英文漢化」。新規推出的主要原因是保護漢語語言純潔,便於百姓理解。
央視體育頻道總監江和平表示,新規對央視的解說員和記者來說,規避起來比較簡單;對新聞播報等節目沒有任何影響,只需主持人、記者稍加注意就行。但是在4月5日18時的體育新聞中,播音員吳曉琳還是脫口說出「NBA」。而在她播報新聞時屏幕右上角的提示小方塊中,還寫著「NBA常規賽」,有網友因此表示,已經約定俗成的英文縮寫應予以保留,強行取消弊大於利。新規雖未強迫學界各領域採用此標準,但「禁用英文縮寫」一經推出,有贊同,更有質疑反對,對其即將產生的連帶效應,褒貶不一。
媒體應該引導漢語的規範使用
李宇明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關於「廣播、電影、電視用語用字」,有「應當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基本的用語用字」的規定。英文縮寫詞在學界被稱為「字母詞」。國家語委對字母詞的使用持謹慎態度。隨著中國融入世界,對外語的需求越來越大,如何保持語言的規範將是一個難題。出於表達方便臨時使用英文縮寫是可以的,但長遠看應該逐漸漢化。維護母語是必要的,要讓中國人熱愛母語。對於廣電總局要求廣電媒體禁用英文縮寫,我認為媒體就應該引導漢語的規範使用。
禁用英文縮寫不現實
馬慶株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南開大學教授
吸收外來語的原則是必要性,使用英文縮寫詞要掌握好度,現在的使用有點過,像GDP、CPI、PPI這些名詞在漢語裡有對應的說法,那就應該用漢語表述,直接說PPI,估計大部分人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但有些英文縮寫詞完全不用不現實,比如MP3禁用英文縮寫,改成「動態影像專家壓縮標準音頻層面3」,大家除了感到繁瑣,對其表述所指更搞不懂了,甚至產生歧義理解。對於大家都已經熟悉的,像NBA這樣約定俗成的名詞,完全可以繼續用下去,何必讓人說得累,廣大觀眾聽著也累呢!語言是人們用於交流的,只要大家都聽得懂的簡稱,沒有必要刻意的用全稱來標榜自己的專業和規範。追求語言的規範化是對的,對於大多數人不熟悉的名詞不應該用簡稱,但是片面的禁止英文簡稱完全是錯誤的、沒有必要的。
記者觀點
何不把禁令改成市民常識讀本
國家廣電總局發文要求旗下的廣電媒體在新聞傳播時禁用英文縮寫。我自己認真注意了一下,播音員確實把NBA說成了全美職業籃球聯賽。我想在多數人的腦海裡,對於二者的理解依然停留在美國的高水準籃球賽罷了。當英文字母所串成的口頭語已經融為生活的一部分時,我認為真的沒有必要去硬性將二者割裂開來,畢竟音節減少是世界任何語言的發展趨勢。為何全世界都在說NBA?燻在中國我們就要不合群?
語言簡化只是為了簡明便捷易懂地傳遞信息,沒必要一定強調哪國語言就比人家略勝一籌的優勢。尤其是語言的口頭表達,只要說出自己和對方明白的意思就好,何必難為自己,也難為他人。
目前有些外文縮寫自創濫用的現象確實值得規範,因為這些縮寫,導致很多人只知道大概意思而無法了解準確含義,甚至產生誤解或壓根摸不著頭腦。但諸如NBA、WTO這些已經被國際化認可或約定俗成的詞語縮寫,我們如不接受,還以生澀難懂為託詞,那真該反思自身素質問題了。與其責怪他人拿NBA為難自己,不如加快步伐緊跟潮流,畢竟多掌握一種語言也是自己的一份能力和本事。
身為中國人,固然母語不能丟。但地球只有一個,是全世界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無論是中文還是外文,都是在地球上使用的,沒有必要這麼快就在語言上劃清界線。語言是不分國界的,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多種語言的混合使用也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廣電總局的想法固然良好,但也會被認為在就低不就高,思維意識落後。與其發文禁用英文縮寫,不如將其改成市民常識讀本,倡導大家將應該知道的英文縮寫搞明白。
網友觀點
禁用英文就是抑制語言文化新潮流
在網際網路時代,英文縮寫甚至英文單詞已經深入國人日常生活,甚至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文縮寫字母在生活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適度使用英文縮寫能夠極大豐富生活內涵和時尚用語,避免漢語重音多詞多義引起的在日常生活溝通中的誤解。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急需相應的生活用語變得簡化,靈活的中英搭配詞組易於上口和記憶。而當這些詞組所指的用品淡出我們的生活後,另一種新品的出現,尤其是舶來品,稍微改頭換面的詞彙就應運而生。再次,添加字母極大擴展了文字和數字的內涵,擺脫現有數字概念的局限。如果強行推廣將NBA說成「在美利堅合眾國進行的職業性的用手玩弄直徑為45釐米皮面球體的運動的系列對抗性體育運動」,知名品牌的味道也將完全變味。設想一下,有誰會再去購買標有「深圳沙井可口可樂」的飲料(假如產自深圳沙井)?
中英文混雜使用不明智
我認為這是一件現在看起來荒唐,五十年後才能理解的明智決定。中華文明五千年,文字中從來沒出現過字母。作為一個象形文字國家,在經歷興衰更替,馬上又迎來偉大復興,難道等到盛世時,文字會在我們這一代中加入了西方文化代表性的字母?
字母和中文本來就不是一個系的語言,讓中文詞彙多一些補充很正常。中文不像表音語系(法語、義大利語、韓語、日語)那樣具備「單詞拼寫功能」,所以英文縮寫不能硬生生地插入中文中,否則看起來不三不四,一點也不美觀。漢語本來就是一種可以輕鬆做到精確表達的語言,這是我們的優勢,但是濫用英文縮寫只能讓不熟悉的人摸不著頭腦。通貨膨脹係數和平價購買力通俗易懂,哪怕完全不了解的人聽了之後就能做到大致有數。放棄自己的優勢去學別人的劣勢,這才真的是不明智,時機也不成熟。
禁用英文縮寫不能搞一刀切
廣電總局的規定真實用意也不是禁,是要讓大家更明白。雖然有很多英語名詞是可以翻譯並且有縮寫的,但很多IT方面術語短時間還沒有漢語縮寫,太長的術語不利於新聞傳播的速度。廣電總局只是禁止在新聞媒體中單獨使用英文縮寫,又沒有禁止在生活中使用英文縮寫。但是面對這一問題,還應順其自然,不要因噎廢食搞一刀切。
流水不腐,交流增智。禁用NBA,我感情上都接受不了,畢竟接觸那麼多年了,絕大部分人多少也知道。可諸如ECFA之類的較生僻的英文縮寫,雖被臺灣人天天念「誒克發」,可相當多大陸人還是搞了半天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以至於心理產生恐慌,後來才搞明白,原來竟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比如ICU,直接說成「重症監護室」更易於被常人理解。用英文還是中文並不重要,主要是方便大家簡潔明了的進行信息交流,更適合服務於我們的民眾。
語言不在於純潔,在於適用。
央視媒體面對十三億國民,說中文名稱,方便大家聽得懂,又不是誰都聽得懂那些英文縮寫的。廣電總局這個規定挺正常,早該規範了。本報記者孫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