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通脹交易:農產品的哪些品種機會最大

2020-12-06 東方財富網

摘要

【再通脹交易:農產品的哪些品種機會最大】「自下而上」產業視角:油脂和玉米價格強勢、糧食安全有保障,漲價概率不高。(宏觀長春)

  基於再通脹交易ARDL-ECM模型,我們得出未來1年農產品或有20%以上的上漲空間,哪些品種的機會最大?我們與國君期貨產業研究團隊一起分析。

摘要

  特別鳴謝:國泰君安期貨公司產業服務研究所周小球、鄭國豔、吳光靜、施瀛珠、劉佳偉等的自下而上視角分析各類農產品價格走勢。

  「自上而下」宏觀視角:再通脹交易ARDL-ECM模型認為農產品在未來有機會:

  1)在2020年8月份發布的《再通脹交易ARDL-ECM模型:首推能源和農產品》報告中,我們考慮大宗定價中的長期均衡,又考慮其短期動態調整,採用了自回歸分布滯後(ARDL)-誤差修正(ECM)模型。

  2)通過模型預測,在基準假設下,到2021年6月,農產品漲23%,是漲幅較大的大宗商品品類,僅次於能源價格的漲幅。能源價格作為農產品生產的成本,能源價格未來的大幅度上漲也一定程度佐證了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可能性。

  3)此外,供給層面的宏觀因素——如供應鏈受生產國疫情、去庫存的供給側改革——也可能催生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

  「自下而上」產業視角:油脂和玉米價格強勢、糧食安全有保障,漲價概率不高。

  為探究何種農產品品種的上漲機會最大,我們特邀請國泰君安期貨公司產業服務研究所的分析師對具體品種做進一步分析。

  1)基本口糧相對安全,但不排除在突發性減產的國家出現階段性或者局部性糧食危機情況;

  2)油脂庫存低,棕櫚油階段性減產、進口政策、收儲等對價格均有提振,近期價格漲幅較大,目前市場情緒仍偏好、但繼續追漲的風險也在加大;

  3)玉米供給側改革進入尾聲,供求結構改善,價格或節節攀升;

  4)豆類對外依存度高,或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出現上漲;

  5)棉花庫存處於高位,需求缺乏亮點,或難有表現。

  風險提示:宏觀模型自身的缺陷、第二波全球疫情、財政過早退出引發金融震蕩。

正文

  2020年,一方面疫情衝擊帶來了供應鏈的受阻,另一方面疫情後各國央行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此外洪災、蝗災等自然災害也頻繁來襲,農產品是否將迎來一輪漲價周期?最近,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做出重要指示,也再度引發市場對農產品價格走勢的關注。

  我們在最新的《再通脹交易ARDL-ECM模型:首推能源和農產品》報告,通過量化模型,基於20年大宗交易數據以及我們對未來一年經濟走勢的判斷,在貴金屬、國際定價(有色)工業金屬、能源、農產品大宗中,我們認為能源、農產品仍有可觀機會。

  但農產品中究竟哪些品種更能勝出呢?為此,我們聯合國泰君安期貨公司產業服務研究所農產品團隊,從宏觀和產業兩個視角來解讀和分析農產品未來走勢。

  1。 宏觀「自上而下」農產品綜合指數ARDL-ECM定價模型

  宏觀視角「自上而下」地探討農產品大宗交易和定價,基本上都從古典經濟學供需框架出發。一般來說,全球糧食、農產品需求總體波動較小,而供給側因素在短期往往是價格變動的主要催化因素。不過,最近爭議更多的是各國流動性投放,會不會帶來超越古典經濟學的可能;也就是說,過於寬鬆的流動性帶來各類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我們這裡分析時,把古典框架和流動性框架都考慮進來。

  1.1。 供給層面:全球供應鏈、供給側改革等影響

  (1)疫情對供應鏈的衝擊

  今年以來,有些國家、地區出現了限制糧食出口,疫情也對供應鏈有些衝擊。越南、哈薩克斯坦等傳統的大米、小麥出口國限制農產品出口。越南是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2019年越南大米出口佔全球15.8%,僅次於泰國、印度,出口地位重要(圖1)。疫情影響下,由於自身的人均耕地僅0.075公頃,農業資源也相對緊張,因此,禁止了大米的出口。哈薩克斯坦的農業資源也是相對緊張,年均降雨量只有250毫米,灌溉面積只有農業用地的6‰;對應中國的數字是645毫米和10%,越南是1800毫米。這些發展中國家在疫情前為增加收入出口農產品,然而當前自身供給面臨挑戰情況下不得不一度選擇限制出口。

  巴西是重要的大豆出口國,而當前巴西的疫情較為嚴峻。巴西國家地理統計局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7月開展業務的280萬家巴西企業中,44.8%的企業表示新冠疫情蔓延及相關社會隔離措施給企業運營帶來負面影響。從行業角度看,47%的服務業企業、44%的貿易企業、42.9%的工業企業、38%的建築業企業表示在疫情中受到負面衝擊。

  另外,印尼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是棕櫚油的主要生產國,其中,印尼佔全球產量的58%、馬來佔全球產量的26%。因有種植園工人檢測出新冠病毒、導致部分種植園停止生產,對棕櫚油供應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2)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恢復玉米供需平衡的同時也帶來了玉米價格的恢復

  2015年開始,中國農業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國家提出了農業供給側改革。2015年12月24-25日召開的農業工作會議上首提農業供給側改革,其背景是中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從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並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和供不應求並存。我國糧食產量從2003年開始至2015年連續增長12年,從8,614億斤增加到了12,429億斤,增長了44%,從總量上來看國內的糧食缺口應該越來越小。與此同時,中國農產品進口也大幅增加,一方面國內糧食種植結構存在問題,隨著國內對動物蛋白需求的增加,大豆存在短缺;另一方面國內糧食生產成本缺乏競爭力,也促使了進口的增加。國內糧食生產陷入了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反常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提出了農業供給側改革。

  農業供給側改革主要在玉米,2016、17年開始,國內玉米進入供給側改革的去庫存周期。玉米價格經歷了兩輪下跌,2015、16年度臨儲收購底價下調,2016、17年度臨儲收購政策取消,價格從之前的2300多元/噸跌至1400元/噸低位水平。減少供應,增加需求,產生缺口是玉米去庫存主要的途徑:

  供應端:種植上,從2016年的鐮刀灣非優勢主產區的玉米減種,到最近2年的黑龍江大豆振興計劃。

  需求端:玉米深加工從審批制改為備案制,早年東北主產區存在深加工補貼,促使東北地區出現大量新增產能。2018年國家推出燃料乙醇E10政策,為玉米去庫存留後手。

  貿易方面: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促進玉米價格市場化、解決農戶賣糧難問題,也將糧源逐漸從國家庫存轉移到社會庫存;

  整體來看,除了2019年受到非洲豬瘟影響,臨儲拍賣預冷外,玉米去庫存效果良好。玉米價格也在去庫存這幾年從低位逐漸上漲。

  (3)全球央行大放水,農產品定價超越古典供需面?

  2020年疫情發生後,發達經濟體快速開啟了量化寬鬆的進程。以美國、歐央行、英國和日本四大央行為代表的四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佔GDP的比重衡量全球寬鬆的程度可以發現,該比例快速從35%附近提升了15個百分點到了50%以上。急劇的流動性投放,使得市場擔憂通脹高企。的確,2020年5月份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一輪明顯的上漲:從低點至今(9月11日),大宗整體已經漲了18%,黃金漲了14%左右,原油漲了接近57%,銅漲了近30%。

  主要經濟體貨幣流動性泛濫有沒有可能使得國際定價的農產品脫離古典經濟學供需分析框架而大幅高企?2008年後主要央行QE後,似乎有這個跡象:QE進行到2010年年中之後,農產品價格明顯上升,但後續再度流動性投放時,農產品價格似乎又回歸基本面(圖2)。

  (4)宏觀自上而下的 ARDL-ECM 農產品定價模型

  到底流動性對農產品大宗交易有多大影響?能不能超越古典經濟學的框架?我們之前採用了自回歸分布滯後(ARDL)-誤差修正(ECM)模型,綜合考慮了大宗價格的長期和短期影響因素(包括經濟基本面、流動性、匯率等)方面因素,對彭博的幾個大宗商品指數——其中包括農產品指數——過去 20 年交易進行分析。這個農產品指數主要由咖啡、玉米、棉花、大豆、大豆油、糖和小麥期貨合約組成。最後,我們測算的結果和擬合結果見圖 3 和圖 4。

  從模型測算結果來看,流動性對農產品價格影響有限。模型擬合結果顯示農產品自身因素影響很大,宏觀因素(如流動性)對其影響偏弱。金融層面,美元匯率還是有明顯負向影響。VIX指數僅在短期有負向影響,然而影響是極其微弱的。因此,農產品大宗定價,我們建議要更加重視自下而上研究各類產品供需基本面等情況。

  儘管如此,我們自上而下的宏觀定價模型仍然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按照我們對全球經濟弱復甦的基準情形,我們預計,到2021年6月,彭博農產品指數漲幅或達20%左右;若經濟復甦超預期,彭博農產品指數的漲幅更是接近30%,僅次於能源價格的漲幅(圖5)。

  2。 「自下而上」產業視角:油脂和玉米價格強勢、糧食安全有保障2.1。 穀物和小麥——糧食供應總體安全,或階段性上漲

  2014年,我國提出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2015年開始,我國相繼啟動了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工作。2016年在深入推進新疆棉花、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的基礎上,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2018年開始適度調低了稻穀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格水平,但是仍強調堅持並完善最低收購政策。

  全球大米供應充盈,中國稻穀供應更加充裕,我國庫銷比達87%。近年來,全球大米年產量5億噸左右,持續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庫存消費比長期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17%的安全警戒線達到37%附近,供應充盈(圖6)。中國方面,目前稻穀年產量2億噸附近,雖然產量已經連續三年有所下降,但是仍持續維持供過於求的狀態,庫存消費比87%,相較於全球大米市場而言,中國市場供應情況更加充裕(圖7)。

  全球小麥供應持續增加,中國小麥庫存消費比近100%。2013年以來,除了2018年出現了短暫的產不足需的情況,其他年份全球小麥供應均顯著高於需求,庫存消費比攀升至42%,大幅高於17%的安全警戒線,足以抵抗短期的突發性減產(圖8)。中國方面,目前小麥年產量為1.36億噸,而消費量已經基本穩定,庫存消費比98%,相當於一年不產小麥,庫存也基本可以維持一年的消費需求(圖9)。

  整體而言,但從口糧方面來看,無論是全球還是國內市場,目前的庫存消費比都處於近年來歷史最高水平,完全有能力抵禦一次短期的突發性減產帶來的影響,有效保證人們的口糧安全。不過,由於不同國家的糧食庫存水平不一,不排除在突發性減產的國家出現階段性或者局部性糧食危機情況。

  2.2。 豆類——進口依存度高,供應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

  中國大豆進口依存度高。2010年以來,我國大豆進口依存度(進口數量/國內總消費量)均值約85%,屬於進口依存度較高的大宗原料商品(圖10)。我國通常是進口大豆原料,通過國內壓榨,再轉化為豆粕和豆油提供給下遊產業,主要是鼓勵國內壓榨產業發展,所以對於下遊製成品豆粕和豆油進口較少。由於豆粕不易存儲(保質期不超過6個月),所以豆粕庫存基本上以原料大豆形式存在,豆粕自身庫存較少,主要是隨用隨榨。豆油由於可以存貯,所以豆油保留一定庫存。

  從周度庫存指標來看,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天下糧倉)統計,截至2020年9月18日當周,全國油廠進口大豆總庫存756.38萬噸,同比增幅29.65%,處於近五年來同期第二高位;全國油廠豆粕庫存111.55萬噸,同比增幅34.82%,高於五年均值;而國內豆油商業庫存133.085萬噸,同比降幅1.28%,略高於五年同期均值132.44萬噸。從年度庫存指標來看,據USDA預估,2020/21年度我國大豆期末結轉庫存2726萬噸,持平2019/20年度,維持歷史最高值。

  巴西和美國是我國大豆主要進口來源地,兩者進口具有季節性差異(圖11)。我國大豆進口主要來源地為: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其中尤以巴西和美國為主。2019年,我國進口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大豆數量分別為5,767萬噸、1,695萬噸和880萬噸左右,分別佔我國大豆進口量比重約65.1%、19.1%和9.9%。2020年1-6月,我國進口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大豆數量分別約3,255萬噸、924萬噸和250萬噸,分別佔我國進口大豆比重約72.3%、20.5%和5.6%。

  由於南美和美國地理位置差異,所以南美大豆和美國大豆生長、收穫、銷售時間有所差異:美國處於北半球,美國大豆種植生長季節為每年2-3季度,銷售季節為每年4季度和次年1季度;南美處於南半球,南美大豆種植生長季節為每年4季度和次年1季度,銷售季節為每年2-3季度。截至2020年6月底,巴西大豆進口比重較高;由於季節性差異,預計4季度美國大豆進口比重上升。此外,我國從4月開始加大對美國大豆採購力度:根據USDA周度出口銷售報告,從4月2日至8月31日當周,我國採購2019/2020年度美豆約455萬噸,採購2020/2021年度美豆約1512萬噸,兩者合計約1967萬噸;9月以來,我國仍持續採購美豆,這也有利於後期國內進口大豆供應。

  總體上,我們認為本輪豆粕上漲周期尚未結束,後期仍有上漲空間,有望達到2018年的高點3500-3600的區間。

  2.3。 玉米——農業供給側重點品種,庫存去化,價格有望繼續上漲

  我們預計2020、21年國內玉米市場缺口在4000萬噸左右,玉米價格將處於上漲趨勢。今年國家玉米偏低的庫存,使得「國內玉米庫存作為價格壓艙石」的作用大幅減弱,在玉米貿易商19、20作物年度大幅賺錢、及明年市場缺口預期一致的背景下,社會屯糧積極性高——2020年臨儲玉米拍賣100%成交,成交均價不斷創新高,臨儲玉米去庫存結束(圖12、13)。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在4-5月份並沒有擴種,因此未來供應端的增量主要看國外,但從體量上來看,進口的玉米、小麥、大麥、高粱等總量上彌補不了玉米市場2020、2021年度4000萬噸的預期缺口,因此玉米仍然處於上漲趨勢。

  未來玉米的拐點需要看2021年的種植情況,預計未來國家會增加各類穀物的進口,主要是為了抑制玉米的價格。預計短期國家並不會大量拋售穀物庫存打壓價格,政策端更多的是借本輪玉米價格上漲,順勢把水稻和小麥的陳化糧庫存去掉,未來通過調節種植結構(鼓勵玉米種植)、增加進口、政策指導等方式放緩穀物市場價格上漲的節奏。

  2.4。 油脂——進口依存更高,國內棕櫚油庫存處於低位

  我國棕櫚油純進口,進口來源國主要為印尼和馬來(圖14、15)。從棕櫚油庫存來看,近兩年全球棕櫚油庫存持續下降、目前國內棕櫚油庫存處於歷史偏低水平。我國棕櫚油進口主要來源於印尼和馬來兩大產區,2016年印尼棕櫚油出口量超越馬來(圖16、17)。2017/18年度(10月初至次年9月底)全球棕櫚油庫存創新高、隨後兩年持續回落,預計2019/20年度全球棕櫚油庫存繼續下降(圖18、19)。2020年春節後全球的新冠疫情對棕櫚油消費造成衝擊,3月之後國內食品廠、餐飲、工業需求等逐漸恢復,6月之後印度等產區開始大量買貨、產地出口大幅好轉,加之7月初產地降水較多影響採摘以及去年三季度的乾旱對單產造成不利影響,在供應階段性下降、出口好轉的共同提振下,棕櫚油價格表現強勢。

  我國菜籽進口依賴度增加,加拿大是我國菜籽、菜粕、菜油的主要進口來源國。近幾年國內菜籽進口依賴度增加,2014/15 年度(6 月初至次年 5 月底)國內菜籽產量 665 萬噸、進口 450 萬噸,國內依賴度為 40%;2018/19 年度國內菜籽產量降至 370 萬噸、進口增至 470 萬噸,菜籽依賴度達到 56%(圖 20)。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籽進口國,加拿大則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籽出口國,加拿大國內菜籽壓榨產能有限,其每年生產的菜籽 50%用於出口、其中大部分出口至我國,另外, 加拿大也出口部分的菜粕和菜油;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統計,2019 年之前我國進口菜籽中 90%以上來自加拿大。

  華為事件導致中加關係緊張,導致 2019 年初以後國內菜籽進口量大幅下降(圖 21)。自 2018 年 12 月中國和加拿大關係出現緊張,目前仍維持緊張狀態。2018 年 12 月以來,我國質檢部門嚴格檢查加拿大菜籽及產品進口,進口菜籽出現審批加嚴、通關變慢、卸貨不允許壓榨等情況;2 月底農業部拒絕加拿大菜油進口轉基因證書的申請;3 月初,中加關係進一步升溫,隨後中加關係一直維持緊張狀態, 導致國內菜籽進口量大幅下降;2019 年四季度之後國內進口菜籽有放鬆的跡象, 但菜籽進口總量仍不多,預計需要中加關係緩和後,國內企業才會大量買入新的加籽船,目前只有少數民營企業及個別外資還有菜籽到港。目前國內進口菜籽、 菜粕和菜油的進口來源國有所增加,2020 年初至今的菜系產品進口量來看,菜籽進口量同比小幅下降,菜粕和菜油進口量同比有所增加(圖 22、23)。

  全球來看,菜籽產區主要集中在歐盟和加拿大,受種植面積下降以及加拿大菜籽受到不利天氣影響,2019/20年度全球菜籽減產、庫存消費比有所下降(圖24、25)。我國進口菜籽壓榨廠主要集中在兩廣和福建,兩廣和福建地區的菜籽、菜粕、菜油庫存可以代表進口菜籽壓榨情況,受自加拿大進口菜籽受限影響,目前兩廣福建地區的菜籽、菜粕、菜油庫存處於歷史同期偏低水平(圖26、27)。國儲來看,2014/15年國儲菜油超過500萬噸,隨後幾年國儲菜油持續拋儲,目前國儲菜油已經所剩無幾(圖28、29)。

  顆粒粕庫存可以代表進口菜粕情況、華東地區菜油庫存可以代表進口毛菜油情況, 2019 年四季度之後國內顆粒粕庫存有所回升(圖 30) ,2020 年上半年國內顆粒粕庫存持續維持高位,近期受需求好轉影響,顆粒粕庫存快速回落;菜油來看,2019年下半年華東地區菜油庫存持續回落,春節後受消費不佳、進口菜油到港量增加等因素影響,華東菜油庫存小幅回升(圖 31) ,3 月疫情管控逐漸放鬆之後華東菜油庫存有所回落,近期受菜油與其他油脂高價差抑制消費以及進口量有所增加等因素影響、華東菜油庫存有所回升。

  2.5。 棉花——全球棉花庫存高位,需求缺乏亮點

  全球棉花庫存巨大,產量端難以有效減少,需求缺乏亮點,總體供應充足。從絕對值角度看,2019/20 年度全球期末庫存接近一年的消費量,2019/20 年度期末庫存接近 2014/15 年度的近 20 年的歷史高位,剔除中國國儲庫存幹擾影響,當前全球面臨的自由庫存壓力大於 2014/15 年度(圖 32、33)。2020/21 年度,全球產量端不能有效減少,除了美棉產量受乾旱影響,其他主產大國印度中國產量無虞。在全球疫情陰霾並未消散、消費端暫時看不到亮點。在這種情況下,在未有疫苗批量出臺(需求超預期好轉)的情況下,預計 2020/21 年度全球庫存會繼續小幅積累。未來可能的契機是疫苗批量出臺背景下帶來的需求超預期好轉,但由於庫存巨大、棉花消費非剛需復甦相對滯後,庫存下降幅度也不可期待過高。

  中國方面目前社會庫存充足,新疆產量端穩定,通過進口與全球棉花形成聯動,供應總體充足。

  2019/20年度供給相對充裕。截至8月底,國內商業庫存同比處於歷史同期高位,考慮7月份後開始拋儲,國內供給相對充裕(圖34、35)。目前美國對新疆棉禁令仍未落地但懸掛於頂,做棉紡外貿訂單的企業行為上有主動規避新疆棉原料動力,對國內棉花消費形成一定壓制。

  2020/21年度產量或小幅下降,總體波動不大,在新棉上市期搶購或再現、集中上市壓力釋放的影響下,預計會對期價形成衝高回落影響。新疆棉花生長期總體氣象條件有利棉花生長,目前市場認為新疆2020/21年度新棉產量持穩為主,波動不大。2019/20年度新疆棉花上市時,市場提供套保機會,軋花廠企業風險管理意識提高積極套保,較好的規避了新棉集中上市壓力、今年的肺炎疫情衝擊導致價格下滑風險,據了解,今年新疆軋花廠產能有所增加,新棉上市後搶購局面或再度出現。在搶購、集中上市壓力釋放的影響下,預計會在新棉上市期(9-11月份)對期價形成衝高回落影響。

  儲備棉由單向拋儲轉為輪換,調節國內供應節奏,對年度供應影響不大,儲備棉低位輪換或成常態。若後續繼續輪入外棉相當於將中國外庫存轉移至國內,總體抑制內外棉價差。中國國儲庫存目前處於相對低位,2019年常規拋儲量由之前的250-300萬噸降低至100萬噸。2019年12月份啟動預期目標50萬噸的國內輪入,在2019年12月-2020年3月累計輪入37萬噸。2020年7月份啟動預期目標50萬噸的國內輪出,預計在2020年7月-9月輪出,自輪出後100%成交,預計到9月底,將按計劃輪出50萬噸,儲備棉庫存剩餘為165萬噸。貿易糾紛之後市場根據中國進口變化推測中國或輪入巴西棉30萬噸,根據2020年4-6月份中國大量籤約美棉推測中國輪入美棉40萬噸,在2020年尾,預計儲備棉的量在230-240萬噸左右。中國後續是否定向輪入美棉主要取決於中美變化,若後續繼續輪入外棉相當於將中國外庫存轉移至國內,有利於減少外棉供應壓力,總體加大國內供應壓力(國儲可調節供應節奏)。

  3。 總結:糧食總體安全,油脂和玉米機會或最大

  宏觀自上而下模型測算,後續隨著美元貶值,經濟弱復甦,農產品大宗指數總體會在 2021 年上半年有一波行情。在2020年8月份發布的《再通脹交易 ARDL-ECM模型:首推能源和農產品》報告中,我們考慮大宗定價中的長期均衡,又考慮其短期動態調整,採用了自回歸分布滯後(ARDL)-誤差修正(ECM)模型。通過模型預測,在基準假設下,到 2021年6月,農產品漲23%,是漲幅較大的大宗商品品類,僅次於能源價格的漲幅。能源價格作為農產品生產的成本,能源價格未來的大幅度上漲也一定程度佐證了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可能性。此外,供給層面的宏觀因素——如供應鏈受生產國疫情、去庫存的供給側改革——也可能催生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

  具體落實到農產品品種上,我們期貨公司產業服務研究所周小球、鄭國豔、吳光靜、施瀛珠、劉佳偉等,從產業自下而上視角分析各類農產品價格走勢:

  •   基本口糧相對安全,但不排除在突發性減產的國家出現階段性或者局部性糧食危機情況;

  •   油脂庫存低,供需結構惡化,或有最大機會;

  •   玉米供給側改革進入尾聲,供求結構改善,價格或節節攀升;

  •   豆類對外依存度高,或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出現上漲;

  •   棉花庫存處於高位,需求缺乏亮點,或難有表現。

  4。 風險提示

  我們的模型自上而下,考慮更多的是宏觀因素,沒有充分將行業自身、交易因素納入其中。農產品供給受自然環境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較大,或改變供求結構,進而影響價格。

(文章來源:宏觀長春)

(責任編輯:DF318)

相關焦點

  • 農產品有哪些特點?農產品期貨有哪些品種?
    農產品有哪些特點?農產品期貨有哪些品種?  (二)季節性  農作物是典型的「季節性生產,全年消費」的品種,在農作物種植年度中,農產品同時收穫,集中上市,表現出明顯的的季節性特徵。  (三)波動性  農產品價格受種植而積、氣候、產量、庫存等條件,以及農業產業政策、補貼政策、國家收儲政策等影響,農業生產有豐產歉產之分,淡季旺季之別。因此,農產品生產和供給呈現出很大的波動性。
  • 農產品期貨有哪些品種?我國主要期貨交易所有哪些?
    農產品期貨一直是國內投資者關注的重點,「十一」長假期間,國際大豆、玉米、油脂油料期貨價格全線走高。10月9日國內市場開盤後,農產品期貨大幅走強,玉米期貨更是出現上漲行情。期貨有管理風險的功能。期貨分為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商品期貨又可以分為農產品期貨和工業材料期貨,那麼農產品期貨有哪些品種呢?至誠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來看一看。
  • 農產品期貨品種介紹
    農產品期貨品種介紹 農產品期貨是最傳統的期貨商品,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至今仍然在期貨市場上佔重要的地位。農產品期貨主要包括穀物、畜產品和熱帶作物三大類。美國的小麥有硬紅冬麥、軟紅冬麥、硬紅春麥、硬麥和白麥5個品種,其硬紅冬麥約佔總產量的50%。出於小麥的品種多,美國的許多期貨市場都進行小麥的期貨交易。
  • 農產品期貨品種有哪些?農產品期貨的季節性規律圖表一覽
    季節性分析屬於基本分析的領域,一般是應用在交易計劃階段。季節性波動僅是影響價格走勢的一個基本因素,和其他階段性因素,視彼此多空力道,共同決定商品期貨的中短期價格走勢。換句話說,商品期貨的價格走勢即是由長線的主要趨勢和中短線的季節性價格周期變化所構成。農產品期貨品種有哪些?農產品期貨的季節性規律圖表一覽。
  • 中國農產品交易(00149-HK)插水關注典當業務借殼交易
    中國農產品(000061)交易(00149-HK)以1.35元開出,迅間高見1.39元便急速回落,半日跌12%,報1.17%。成交1370萬股,成交金額1640萬元。市場難免關注剛公布的大買賣進展。
  • 「機會」2020年哪些品種有大機會?南華期貨研究所給出了答案
    為了釐清當前複雜局面,探索2020年的行情演繹,南華期貨2020全品種研究報告隆重上線,敬請。農產品:恰如春草 更行更遠沉寂已久的農產品版塊在棕櫚油的引領下強勢啟動,市場關注度迅速升溫,版塊 行情也在庚子年春季蠢蠢欲動。全球氣候轉向,厄爾尼諾襲來造成棕櫚油主產國產地乾旱,供給減少驅動油脂價格脫離近年底部,油脂價格還能強勢多久?棕櫚大漲後的主產國生柴政策還能否充分執行?
  • 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在江西南昌舉行 北京名優農產品會上...
    中國網訊 鮮美瓜果、有機蔬菜、五穀雜糧……11月15日至18日,由農業農村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在江西南昌綠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攜54家有較強影響力和區域代表性企業(專業合作社)的 「拳頭產品」盛裝亮相。
  • 黃金T+D收盤延續上漲,美國疫情嚴峻,市場對黃金再通脹交易升溫
    金價收漲,主要市場對黃金2021年再通脹交易升溫,此外疫情對美國經濟前景的影響施壓美元。市場更多資金流向新興市場,美元遭拋售支撐金價。    上海黃金交易所2021年1月6日交易行情,黃金T+D成交量46.364噸;  黃金T+D收盤上漲0.22%至400.42元/克,成交量46.364噸,成交金額185億9050萬1560元,交收方向「空支付給多」
  • 2020年最值得投資的交易品種之一:黃金CFD全解析
    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大宗商品進行交易,那黃金無疑是最佳選擇之一。為何?對於絕大多數投資者,黃金牢牢佔據著資產組合中的一部分,這是黃金價格相對於其他大宗商品較為穩定的原因之一,這對交易者的操作而言,更加友好。此外,黃金的交易可以追溯到3000千年之前,它的地位毋庸置疑。而到了近代,黃金也幾乎是在世界各地最為活躍的交易品種。
  • 內循環之後,股市和商品有哪些機會?
    Q:馬老師,所謂內循環,最終會對哪些品種有機會或者衝擊啊?關於內循環,有人贊同,覺得這個事情如果實現了的話,那麼會對我們國家有很大的好處;也有人嘲笑,說又要回到計劃經濟時代了。我個人保持中性的觀點,我認為事在人為,做得好就有可能成功,做的不好就會失敗。
  • 再添新品種!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開展首場液化石油氣線上交易
    再添新品種!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位於擁有「東方藍寶石」美譽的中國金融信息中心 金偉良攝12月29日上午,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再添新品種,首場液化石油氣(LPG)的線上掛牌專場交易試運行,成交量100
  • 2021不可錯過的交易機會_期市動態_期貨_中金在線
    分類:貴金屬  推薦指數:★★★★★  上榜理由:  中長線有利於黃金多頭的投資邏輯有兩個,一為疫苗從量產到全面接種有近半年的時間差,因此全球刺激政策還會持續,低利率寬鬆環境利多黃金上行;二為若疫情獲得控制後,未來經濟復甦的時候通脹會大幅回升,這是長線看多的投資邏輯與環境。
  • 全球通脹預期升溫 大宗商品反彈 紐約原油月內大漲逾兩成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陳燕青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央行今年大放水,通脹預期也開始升溫,近期原油、銅等大宗商品走高。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多國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為市場注入流動性。中信證券也在日前的一份研報中指出,2020年全球經濟底部復甦,2021年有望迎來更明顯恢復,建議緊抓明年全球經濟修復背景下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機會。分板塊看,受益全球經濟回暖,供需格局持續向好的原油、基本金屬及農產品價格有望持續反彈,弱美元+通脹回升預期下的貴金屬板塊預計將再創新高。
  • 從預期差歷史規律看大類資產機會與風險 大宗商品價格在2021年將有...
    大類資產研究的立足點   一是周期性機會。即根據宏觀周期的轉折和結構確定大類資產的戰略方向,對系統性風險和系統性機會進行前瞻性判斷。周期性機會研究對應的是單邊配置和重點保值策略,以深度前瞻的專題報告形式為主。   二是結構性機會。即確定大類資產戰略方向後,層層追求最大的確定性和超額收益(阿爾法)。
  • 2021 可以關注哪些品種?
    一個品種要走大點的行情,要麼是是估值處於極端水平,光一個均值回歸就可以走出較大行情。要麼出現強力題材,可能引發供需失衡。一般是供應端比如減產之類的。也有少數需求端引發的,比如當初四萬億。站在目前節點看2021,低估值的品種基本沒有了,黑色系估值是偏高的。重大的題材現在也沒有看見,行情可能遠不如年初。
  • 通脹指數失真是央行面臨的最大問題嗎?
    來源:證券時報網證券時報記者 羅克關通脹該如何度量?前央行行長周小川的一篇論文激起了諸多討論。28日,在「2020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周小川再以此文做主題發言,詳細闡述了傳統通脹度量存在較少包含資產價格、可支配收入計算、勞動付出影響通脹感知,以及可比性不足等問題。坦率地說,周小川所指不是新問題。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固定匯率掛無可掛,德國和瑞士很早就嘗試用通脹來做貨幣政策的「名義錨」。
  • 沉積半年之後,這個資源品種的漲價趨勢又要來了,重視3家公司
    沉積半年之後,明星分析師預判這個資源品種的漲價趨勢又要來了,重視3家彈性較大公司2020年四季度開始,黃金走勢顯著低於其他大宗商品,黃金與銅的比值快速收斂。其代表的是貨幣全球大放水後逐步傳導至實體流動性,銅價相對黃金上升。而黃金總體進入橫盤,是不是意味著已經沒有機會了?
  • 劉煜輝:通脹是2021年風險,也有大機會,特斯拉給中國留下了什麼
    眼前的來講,他直接給我們造成的最大宏觀困擾主要是通貨膨脹。」 「反通漲的力量開始戰勝通漲,處於拐點的時候,那些PE估值並不高的,並且有確定性增長的這一批製造業的股票中間,可能有非常黃金的機會,這可能是2021年最大的一個期望。」
  • 疫苗點燃復甦預期 通脹交易持續升溫
    摘要:強勁、快速的經濟反彈,再加上美聯儲表示願意讓通貨膨脹率持續維持在2%以上的目標,令投資者擔心,未來通貨膨脹會侵蝕本來就很低的債券收益率的實際價值。數據分析商EPFR的數據顯示,在截至本周三的一周中,購買美國財政部通脹保護證券的基金錄得18億美元的資金流入,是自6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也是連續第9周淨流入。
  • 我國草莓的主產區都有哪些?熱銷品種是什麼?
    我國的優質草莓產區 遼寧丹東東港草莓 東港草莓從引入種植到成為中國最大的草莓生產基地,已有近百年歷史。這裡沿江沿海,氣候溼潤,地處北緯39度左右,是草莓最佳的生產帶,再加上草莓栽培技術積澱深厚等客觀條件,為草莓生長提供了優質的環境。「東港草莓」已成為地理標誌商標,主要品種是紅顏九九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