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輝:通脹是2021年風險,也有大機會,特斯拉給中國留下了什麼

2021-01-09 騰訊網

「2019年10月份上海工廠(投產)下線的時候,(特斯拉)才400億美金的市值,現在已經是7000億美金,確實是個傳奇。

我經常問一個問題,到底是『火星人』馬斯克天才的勝利,還是中國人的勝利?

回頭來看,當然『火星人』實現了價值,通過資本市場成為全球的首富,很快的速度,火箭的速度,但是給中國留下什麼?

我們大量的產業工人、產業工程師、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甚至整個未來新能源、清潔能源的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留在了中國,這就是開放的結果。

這個東西既是馬斯克個人的勝利,更是中國決策的勝利,中國開放的勝利。」

「2020年中國大概經濟增長了2%,美國得掉4%,人民幣對美元大概升值了9%以上。這一來一去,最後到年終大家核算的時候,你驚奇地發現中國經濟已經達到了美國經濟總量的75%。」

「中國的股權投資的大時代可能已經來到了,非常像美國90年代設立納指,給美國帶來了一個二十年技術長牛的黃金時代,非常像美國曾經經歷的歷史時點。」

「未來拜登上來了,美國的這幫精英上來,雖然改變策略,說實在話,可能比川普時代的政策更加難以對付,這個中央的決策也有充分的準備。眼前的來講,他直接給我們造成的最大宏觀困擾主要是通貨膨脹。」

「反通漲的力量開始戰勝通漲,處於拐點的時候,那些PE估值並不高的,並且有確定性增長的這一批製造業的股票中間,可能有非常黃金的機會,這可能是2021年最大的一個期望。」

「之前大家比較擔心市場無非就是兩點,

一個覺得2021年流動性是不是會收緊,是不是會對這個市場形成一定的衝擊。

第二個市場很多股票漲的很貴,2021年是不是有一定的風險?

我們覺得這個事情大家也不用過度的去擔心,因為2021年來說,流動性可能只是回到一個正常;

過去兩年市場的上漲,它主要是來自於全社會資產配置的轉移,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了過去兩年市場的上漲。2021年流動性即便是相對縮減一下,它並沒有改變資產配置轉移的趨勢,這個趨勢仍然在或者長期空間還是非常大。「

以上,是天風證券特邀經濟學家劉煜輝和上投摩根副總經理、投資總監杜猛,在上投摩根主辦的「2021中國權益投資展望」線上對話中,分享的最新精彩觀點。

在本次對話中,劉煜輝從中美關係、通貨膨脹等角度出發,全面展望了對於2021年市場投資機會的看法,同時,對於特斯拉、新能源、物聯網等當下熱門話題也進行了分析解讀,聰明投資者整理了對話精彩內容,分享給大家:

中國經濟已經達到了美國經濟總量的75%

未來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問:總結來說,2020年對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什麼?

劉煜輝:我們常講中國經濟有很強的韌性,2020新冠就是對中國韌性最好的一個檢驗,經過這一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關鍵這一年,他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的結構。

我舉個例子,2020年中國大概經濟增長了2%,美國得掉4%,人民幣對美元大概升值了9%以上。這一來一去,最後到年終大家核算的時候,你驚奇地發現中國經濟已經達到了美國經濟總量的75%。

而且在這一年中,我們開了劃時代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了中國未來15年的長遠規劃,到2035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這表明,可能有一個確定性結果,就是中國或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超過美國。

在此基礎上,如果再發展15年,到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的時候,那時候你再算帳,很可能發現一個確定性的事實,就是美國那時候相當於中國的75%。

這個場景是很有可能發生的,這一切的預期都寫在這一年資本市場昂揚向上的市場情緒中間。

從宏觀上講,你看國家的證券化率變化,經過這一年,如果包括港股通能夠可投的,就是老百姓人民幣也能買到的標的,中國股票市場的權益總值可能已經超過了100萬億,也就是證券化率已經超過了100%,這是一個標誌性的裡程碑。

中國的股權投資的大時代可能已經來到了

問:過去10年的股票基金賣了3萬億,2020年一年就賣了3萬億,怎麼看待這個變化,它是不是能支撐到接下來長牛一個非常根本性要素?

劉煜輝:這個變化的背後是2018年年底,中央決策確立了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改革,資本市場重新定位,牽一髮動全身,五大要素市場的樞紐,從此一系列的基礎制度改革就齊飛猛進地開始推進。

從過去兩年來看,市場最可喜的一個變化是從存量市場變成一個增量市場。

過去10多年,股票基金最高的那一年,也就是2015年全民炒股泡沫的時候,存量曾經達到過3萬億,後來股災以後一路縮水,甚至到2.5萬億以下,2020年一年就翻了一個跟頭,到3萬億。

背後是通過系列改革,剛性兌付逐漸被打破,使得居民財富的結構,特別邊際結構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改變力量。

對一個家庭來講,形成財富、資產主要是三條路:

第一是房子;

第二個是剛性兌付的金融產品,就是理財那些;

第三個是股票市場。

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前兩條路上都設有路障,房住不炒,這邊要打破剛兌,郭主席講了6%以上的保底收入肯定是金融詐騙,是不可能產生的,一定要承擔風險。

只有第三條路,這個標誌是牽一髮動全身,五大要素市場的樞紐,你可以看到國家把資本市場放到中國經濟轉型至關重要的一個棋子來對待。

這個市場的背後,中國的股權投資的大時代可能已經來到了,非常像美國90年代設立納指,給美國帶來了一個二十年技術長牛的黃金時代,非常像美國曾經經歷的歷史時點。

中國光伏企業在全球完全領先

中國在新的產業上有非常強的競爭力

問:是不是現在中國也有很多真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公司了?

杜猛:在很多行業確實是。比如光伏行業,最近也是非常的火熱。

可以看到,全球的光伏行業,中國提供了將近70%的產品,它不光是一個製造業,中國的這些光伏企業不光是在技術,在效率、成本上基本都是全球領先的,現在全球其他國家的光伏企業很難跟中國企業來競爭了。

競爭優勢不僅僅體現在成本上面,原來中國只是人力成本低,而現在中國的這種光伏企業,它在技術上面是完全領先的。

第二個產業也是比較火的,像這種電動車行業。

我們看到了特斯拉,但是除了特斯拉之外,大家發現中國也有很多新的造車勢力,現在技術也很領先,也開始在奮起直追;

包括電動車的整個供應鏈大部分也是集中在中國,中國在新的產業上,明顯在全球有非常強的競爭力。

其他的像我們的這種醫藥行業,原來是比較落後的,也可以看到現在中國的這種創新藥的企業也開始層出不窮,不僅有大的,舉個例子,比如像恆瑞,在香港生物醫藥板裡面,有很多新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在不斷的湧現,在很多分支領域上面,中國的醫藥也開始在逐漸起來。

像網際網路企業就更多了,基本上除了美國就是中國,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優秀企業在進入到資本市場當中。

我們剛才也說長牛,一方面有資產配置遷移的一個結果,另外一方面確實是我們逐漸在湧現越來越多的值得大家去投資的上市公司,這才是是我們資本市場長期走牛的最重要基石。

美國也是一樣的。任何一個健康、發達的資本市場,一定是以優質的上市公司作為成長基石。

美國給我們造成的最大宏觀困擾是通貨膨脹

問:2021年大環境上,尤其是國際形勢上,可能還會有很多不確定性,怎麼來看待這個問題?

劉煜輝:從宏大的時代背景角度來講,無疑就是全球的兩極爭霸。

說實在話,我們這邊的表述叫百年未有之變局,對應的就是100年前的同期,1913~1919,這個世界發生最重要的一個事情,就是全球治權發生了一次大的轉換。

經過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治權從日不落帝國交到今天美帝手裡,到今天延續100年了。

最近這半個世紀最偉大的事件無疑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我們經過40年的奮鬥實現了經濟的偉大崛起和財富的巨大繁榮,從徹底上改變了全球的結構。

今天中國已經是美國經濟總量的75%,30年之後美國可能是我們的75%,基本上是個確定的經濟路徑場景。

所以在這個偉大的時刻,最主要的一個歷史事件,就是為了全球治權結構,進行爭奪競賽,這中間一定會有各種不確定性溢出。

我們眼見的,過去3年,川普執政4年給我們(帶來的)貿易戰,我們都經歷過風風雨雨的過程。

未來拜登上來了,美國的這幫精英上來,雖然改變策略,說實在話,可能比川普時代的政策更加難以對付,這個中央的決策也有充分的準備。

眼見的來講,他直接給我們造成的最大宏觀困擾主要是通貨膨脹。

因為2020年新冠之後,美國事實上祭出了MMT,就是所謂的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措施,它們的美聯儲狂印鈔,美國央媽的表從2019年的低點3.8萬億,2020年迅速到了7萬億以上,未來的前瞻指引,在2021年很有可能第二輪的刺激以後就能達到10萬億+。

美國印鈔機在高速的運轉,高速運轉以後給全球造成的通脹金融條件,中國需要克服,要嚴陣以待;

我們怎麼樣反通貨膨脹,怎麼壓制通貨膨脹,保證中國經濟的安全,恐怕是宏觀決策的重心之重。

應對全球治權的競爭、最好的策略是開放

特斯拉給中國留下了未來新能源的完整產業鏈

劉煜輝:我們在應對百年未有變局,G2未來全球治權的競爭過程中,最好的策略就是開放。

特斯拉這個例子特別好,因為作出決策是在2018年,特斯拉超級工廠在上海落地,是在我們特別困頓的那個時刻做出來的,就是美國向我們發動貿易戰那一年。

最先啟動的就是引入特斯拉在上海設立超級工廠,這個超級工廠從219年建了一年,10月份超級工廠正式投產下線,它的第一輛Model 3下線開始到2020年,一年時間,特斯拉的股價翻了10倍有餘。

我記得219年10月份上海工廠投產的時候才400億美金的市值,現在已經是7000億美金,確實是個傳奇。

我經常問一個問題,到底是「火星人」馬斯克天才的勝利,還是中國人的勝利?

回頭來看,當然「火星人」實現了價值,通過資本市場成為全球的首富,很快的速度,火箭的速度,但是給中國留下什麼?

我們大量的產業工人、產業工程師、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甚至整個未來新能源、清潔能源的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留在了中國,這就是開放的結果。

這個東西既是馬斯克個人的勝利,更是中國決策的勝利,中國開放的勝利。

中國只提了一個條件,就是寧德時代和它配套。

未來很有可能特斯拉每一臺車他就賺6萬塊錢,就AI的系統是屬於他的,特斯拉的整個代工產業鏈、供應鏈全是中國的。

未來經濟最大的推動力來自於消費、科技和醫藥

問:從十四五的規劃上來看,未來1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的方向是什麼?

杜猛:十四五規劃裡最近也提到國內國際雙循環,也提到了綠色,提到了創新,其實這隱含了我們在資本上比較看好的三個方向,消費、科技和醫藥。

過去的1年,甚至20年,可能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來自於我們加入WTO之後的城鎮化和重工業化,但是進程現在基本結束,也提到了房住不炒等等這種。

未來來看,作為經濟最大的一個推動力就來自於消費,科技和醫藥,尤其是消費。

消費現在在我們整個GDP當中佔的比重是越來越大,已經超過了60%;

未來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大家對於消費升級,對於品牌,對於質量的追求會越來越高。

我們也看到了很多中國的這種大品牌在不斷的誕生。

國潮也好,各種各樣很多新的消費模式也都是中國人創造的,包括泡泡瑪特、B站各種各樣新的消費模式,也都在中國在誕生;

包括老外開始學我們的一些東西,像抖音,有很多代表著我們消費的一些方向在出現。

另外就是科技裡面有綠色,有創新。

比如說我們之前也提到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這可能是中國未來10年要鼎力去完成的。

這是我們在全球可能能夠彎道超車,能夠領先的兩大行業,這可能也是我們未來經濟發展當中的重中之重,或者是一個非常大的重點。

不僅是滿足碳中和,也是拉動我們GDP增長,實現我們在全球部分產業領先的重要手段。

第三個就是大家對健康、對生命的追求,也就對應著醫藥。

醫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行業,比如說在美國來看,醫藥佔了GDP裡面非常大的一部分。

未來中國也是這樣,我們一方面有老齡化,一方面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包括像醫美,女孩子對美的追求。

這也就代表著我們整個醫藥產業在我們整個經濟發展當中佔據一個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中國跟美國競爭最重要的一張牌

是中國打造了一張經濟網絡,實現了萬物聯通

問:除了科技、消費、醫藥,其他就不看了嗎?其他就沒有機會了嗎?

劉煜輝:不是。

2020年開了三個非常重要的會,一個是十九屆五中全會,一個是中央政治局年底的工作會議,再一個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可以明確的看出中央的決策,未來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確立了兩大引擎,第一個就是數位化,第二個就是清潔能源時代,這是非常明確的。

數位化,因為中國跟美國G2的競爭,這三年之所以能夠逐漸化被動為主動,最重要的一張牌就是靠中國打造了一張強大的經濟網絡,實現了物聯、數聯、智聯、萬物聯通。

這個數據的海洋就是一個宏大的場景世界,新型生產要素,新型生產資料,就是不斷的創造數字經濟的財富。

中央提出叫「需求牽引供給」,它創造了很多需求迭代方式的演變,這都是來自於數位化。

我們十幾萬億為此打造了一條高速公路就是5G,但是5G上面現在車流量還不夠,說實在的就是相當於你修了一條高速公路以後,兩邊的招商引資、房地產還沒搞起來。

所以現在我們要自己創造車流量,就是打造一個經濟全體系的AI智能生態系統,制車、制廠、制家全部連在一起;

而為這樣一套數字經濟生態體系提供服務的,必須有一個高效、綠色、安全的能源體系。

你不能綁在美國主導的化石能源體系的基礎上去支撐,萬一他給你搞點什麼事,我們這就是脆弱性。

所以為什麼中央在十四五規劃當中把光伏、核能、儲能放在非常突出發展位置,提出碳排放、碳中和,事實上是從戰略層面來定位這個問題。

我覺得圍繞兩大框架結構去布局資本市場,一定會把握住主流的增長機會。

過去兩年市場上漲來自於全社會資產配置轉移

2021年流動性可能只是回到一個正常

問:怎麼看待2021年的權益市場?

杜猛:我們對資本市場長期展望是非常好的,我們也在昨天也迎來了2021年的開門紅。

包括今天上午看也還不錯,就代表著至少跨年行情已經開始,用比較券商的話叫跨年行情或者叫春季躁動。

但是我們看全年,仍然是存在著比較大的或者比較好的投資機會,投資人進入到這個市場,應該還會有一個比較不錯的收益。

之前大家比較擔心市場無非就是兩點,

一個覺得2021年流動性是不是會收緊,是不是會對這個市場形成一定的衝擊。

第二個市場很多股票漲的很貴,2021年是不是有一定的風險?

我們覺得這個事情大家也不用過度的去擔心,因為2021年來說,流動性可能只是回到一個正常;

而且過去兩年市場的上漲,並不完全是由流動性所推升的,或者說流動性它不是一個主要原因,不是一個主要矛盾。

過去兩年市場的上漲,它主要是來自於全社會資產配置的轉移,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了過去兩年市場的上漲。

2021年流動性即便是相對縮減一下,它並沒有改變資產配置轉移的趨勢,這個趨勢仍然在或者長期空間還是非常大。

第二個,從整體市場的角度來看,雖然很多股票漲很多,尤其是核心資產,但是作為一個整體,過去兩年的漲幅其實是正常的或者是合理的,健康的,2020年滬深300是20%多的漲幅。

2021年隨著經濟的恢復,即便沒有估值的擴張,市場也會給你提供一個因為業績增長、利潤增長所帶來的市值增長,所以我們對2021年相對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當然可能也要提醒一下各位投資者,過去兩年確實基金的收益率是很高的,翻倍的基金有很多,基金平均的收益率每年都有40~50%,但它確實不是一個常態。

2021年可能大家適當的放低一下這種收益率預期,因為作為一個基金產品或者作為權益類市場,它能夠給大家長期提供15~20%的年化收益率已經是非常不錯了。

2021年通脹既是風險也是機會

通脹應該要比2020年弱

問:怎麼看2021年的權益市場,投資者應該怎麼去客觀、理性的對待我們市場?

劉煜輝:對於他們優秀的財富管理人來講,都是追求時間玫瑰,跟時間做朋友,長跑冠軍,就是追求複利,實際是複利的價值,複利的競賽。

就是我講4個維度,你如果宏觀時鐘、產業趨勢、政治正確、行業頭部這4個維度能夠很好的把握,確實這一批基金管理人都取得了非常驚人的收益。

這不是個常態,金融市場本身的規律叫均值回復,如果過度拉伸,市場本身會形成一個自然的力量把它修正,不排除2021年有這樣的可能性。

從我們專業的角度來講,2021年市場,通貨膨脹的風險和反通貨膨脹的風險,既是風險也是機會。

因為2020年確實是個大通脹,全球的離岸美元系統的長期信用擴張,兩個輪子同時高速轉動。

一個是美國央行,美聯儲印的是基礎貨幣,把資產負債表規模從去年低點3.8萬億擴大到7.3萬億美元。

與之對應的,為了對衝疫情的不確定性影響,2020年中國的宏觀槓桿率也有快速上升。

兩個輪子同時舞動起來,全球隱含著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在美元國際信用貨幣體系下,通脹製造出來以後,我們要承擔其中大部分,因為是美元秩序,這是基本道理。

從貨幣政策的前瞻指引來看,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從7萬億走向10萬億以上基本上是確定性的事實。也就是說2021年美國那個輪子還要高速轉動,那麼中國承受的壓力就相對大了。

前期宏觀政策連續靶向地產、網際網路壟斷、剛性兌付,看似都不是孤立和偶然的一氣呵成。

所有這一切靶向我們反通脹的努力,我認為在中央這麼強的政治治理下,我們一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所以中國的金融周期見頂回落,2021年的通脹應該比2020年弱,這是基本的判斷。

這個方向誰最受益?當然是股票市場,股票市場最困擾的永遠是通貨膨脹,股票最舒適的交易狀態永遠是金融周期的下落勢。

但這個政策當中不可避免地會對金融市場造成幹擾,這種波動可能是會產生的。

但同時也提供了一個通貨膨脹轉型過程中,就是反通漲的力量開始戰勝通漲,處於拐點的時候,

那些PE估值並不高的,並且有確定性增長的這一批製造業的股票中間,可能有非常黃金的機會,這可能是2021年最大的一個期望。

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環節,過去的重心主要集中產生在流通和分配環節。回到「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的方向上以後,股票重心要放在生產環節,特別是先進位造業,轉型升級,進口替代,產業鏈供應鏈上「卡脖子」的點。

編輯:慧羊羊

主編:六 裡

相關焦點

  • 從預期差歷史規律看大類資產機會與風險 大宗商品價格在2021年將有...
    即根據宏觀周期的轉折和結構確定大類資產的戰略方向,對系統性風險和系統性機會進行前瞻性判斷。周期性機會研究對應的是單邊配置和重點保值策略,以深度前瞻的專題報告形式為主。   二是結構性機會。即確定大類資產戰略方向後,層層追求最大的確定性和超額收益(阿爾法)。
  • 劉煜輝: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時間已滑向中國這邊
    分母就是風險偏好,講的通俗一點,就是我們股票市場投資者對「定力、自信和開放」的信心,這就是我們看到的股票市場。 以下我們只是取了幾個場景來詮釋。 是馬斯克的勝利,還是中國開放的勝利? 比方說特斯拉,這是馬斯克的勝利還是中國開放的勝利?
  • 對話券商首席:短期波動是機會不是風險!2021年策略是淡化指數...
    1月15日,證券時報特邀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玉龍做客時報會客廳,為投資者解析12月金融數據,解讀2021年投資機會。市場流動性充裕,短期波動是機會不是風險證券時報記者:本周(1月11日-15日)以來,之前連續上漲的一些「抱團股」出現了明顯回調,您認為短期市場出現大幅調整意味著什麼?
  • 劉煜輝:剛來下柔——宏觀經濟及市場前瞻
    此文為劉煜輝教授9月9日於天風證券2020年三季度策略會的發言,面對2020年波詭雲譎的內外政經形勢,暢讀全文,如獲至寶。徵得劉教授同意,我們第一時間分饗於此,以作諸君風雨迷霧裡的一場饕餮盛宴!  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  6月天風中期策略會我講了《天下有風》,狀態是五陽一陰,因為陰在初位。看上去是陽盛,實則至陰。
  • 宏觀經濟專題:2021年國內溫和通脹的微觀基礎
    2021 年,豬價或拖累CPI 中樞明顯下移,而消費修復支持核心CPI 逐季回升隨著供給回升,豬價進入下行周期,對CPI 拖累逐步顯現;疫情對居民收入和線下消費等衝擊,導致核心CPI 大幅回落。隨著國內需求逐步修復,年中以來PPI 逐步回升;但疫情「錯位」影響下,海外需求修復進度偏慢,拖累PPI 上行節奏。內需相對平穩、外需加快修復下,PPI 或在2021 年一季度前後重回正增長,全年高點可能在2%左右。基建和地產投資,中短期或仍有「韌性」,對價格形成一定支持;同時,作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美國,經濟逐步復甦,或拉動全球大宗商品價格。
  • 再通脹交易:農產品的哪些品種機會最大
    (宏觀長春)   基於再通脹交易ARDL-ECM模型,我們得出未來1年農產品或有20%以上的上漲空間,哪些品種的機會最大?  「自上而下」宏觀視角:再通脹交易ARDL-ECM模型認為農產品在未來有機會:  1)在2020年8月份發布的《再通脹交易ARDL-ECM模型:首推能源和農
  • 管清友:2020是股市大年,2021是房市大年——2021年中國經濟十大展望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2021中國面臨的最大灰犀牛可能還是來自美國。2020是股市大年,2021是房市大年。A股有結構性機會,但對普通投資者意味著沒有什麼機會,或者風險大於機會。對於很多人而言,2021應該賣掉股票買房子。
  • 【螞蟻】螞蟻不可能在中國上市了!劉煜輝最新回應
    劉煜輝:消金一縮規模就完全不是一個東西 原招股書變成一張廢紙經濟學家劉煜輝:螞蟻集團不可能在中國上市了11月16日,
  • 中信證券:2021年美國PCE通脹中樞區間在1.3%-1.7%
    目前來看,引發美國高通脹風險的條件尚不充分,預計未來一年經濟修復將帶來通脹的溫和回升,2021年美國PCE通脹中樞區間在1.3%-1.7%。 市場對於美國高通脹的擔憂:新冠疫情以來,美聯儲無限量的購債計劃帶來了基礎貨幣的大幅擴張,資產負債表在幾個月時間擴張了近70%,市場開始擔憂美國是否會因此出現高通脹的問題。
  • 易方達投顧潘琨:2021把握結構性機會 專業投顧匹配優選策略
    展望2021,易方達投顧基金研究員潘琨做客「易方達投顧大講堂」直播活動並表示,2021年,經濟產出、通脹和政策三大宏觀因素將成為影響資產價格的重要維度;股市存在結構性機會,而債市需要警惕風險因素。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尤其需要依託公募基金等專業機構的投顧優勢,尋找適合自身的投資策略。
  • 新年預言:2021年A股是一頭什麼牛?
    但在眾機構紛紛看好2021年A股市場,以及對牛市的預期中,也有招商證券、中金公司、申萬宏源、廣發證券等多家券商保持冷靜,看法相對謹慎,認為2021年需要降低預期收益率。華泰證券:成長型順周期優於再通脹+傳統低估值「不急轉彎」基調後滬指年內第10次衝擊3400點,中遊製造為代表的成長型順周期再度佔優,大金融偏弱,再通脹漲價主線分化。
  • 通脹、通縮之爭兩極分化,業內呼籲調整通脹度量指標
    明年中國的通縮和通脹都是相對溫和可控的,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脹平穩,而央行貨幣政策要更多盯住核心通脹。通脹風險大於通縮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羅志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前關於物價形勢是通縮還是通脹的分歧較大,分歧的原因在於選取的指標差異、分析的時間長短差異,本質上是對經濟形勢和通脹理念認知的分歧。
  • 劉煜輝:偉大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 奠定了昂揚向上的牛市基石
    >10日)在2021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上分享的最新精彩觀點。 到了今天,特別經過2020年這麼大的全球公共事件新冠的衝擊,到年終算帳,我那天算了一個帳,去年中國成長了2%,美國掉了4%,人民幣兌美元升了9%,最後一算帳,你驚人地發現中國今天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美國的75%。
  • 2021年中國宏觀展望
    考慮到美國2021年疫情嚴峻、經濟低迷,預計2021年仍將維持低利率貨幣寬鬆環境。從趨勢看,PPI恢復好於核心CPI,印證疫後中國經濟恢復工業生產好於終端需求。預計2021年伴隨經濟恢復,物價溫和上漲,經濟基本面和貨幣環境不足以支撐通脹大幅上漲。
  • 劉煜輝再發聲:股市已進入牛市,美聯儲繼續擴表是個基本確定事件
    「現在中美之間競爭,中國必須做出理性和現實的選擇,我們通過一定的妥協,一定的交易,換取中國戰略轉型的寶貴時間和空間。這個交換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匯率的對價」。以上,是劉煜輝今天(11月27日)在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上,公開發表的最新觀點。
  • 私募爭鳴|景泰利豐張英飈:從愛爾眼科現象深度剖析2021年投資機會
    那麼,今天我想從我們之前投資過的愛爾眼科(300015.SZ) 出發,來分析2021年的投資機會。 一、愛爾眼科現象 愛爾眼科的股價從2013年到現在一共上漲了 37倍,我們景泰是從13年的8、9月份開始買入愛爾,那麼到今天也有20多倍的漲幅。
  • 九方金融:2021年中國經濟周期與大類資產配置建議
    我們對中國經濟周期預測如下:流動性的波峰出現在2021年2月(進入擴張後期),增長波峰出現在2021年12月(進入滯漲期),通脹波峰出現在2022年2月份(進入衰退前期)。 我們發現在復甦、擴張和滯漲期,股票的收益率均顯著高於其他資產。在衰退期,債券收益率表現最佳。
  • 2021年中國車市,誰主沉浮?
    現在大家都不說「谷底」了,因為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到底。收穫意外之喜的,除了豪車品牌、合資品牌,還有新能源車——只看一家企業就夠了。 2019年12月31日到2020年12月31日,特斯拉市值從760億美元暴增至6690億美元,漲幅接近800%。(8月進行過一次拆股,因此無法直接比較股價) 你以為我要講特斯拉?不。
  • 通脹開始抬頭 距離失控僅剩幾個月時間了?
    2000年以後,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為廉價的服裝,電子產品和汽車零件進口打開了閘門。美元在之後的十年中走弱,但廉價進口商品的通貨緊縮將抵消美元走軟的通貨膨脹力。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末期,大宗商品價格飆升,通貨膨脹加劇。但房地產信貸危機使債務增長中斷,抑制了貨幣通脹。2010年之後,美元仍然疲軟,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導致高通脹和低債務增長。
  • 滬指重回3300,人民幣匯率波動,高善文、劉煜輝如何解讀?
    中國人壽漲近6%;券商指數漲2.1%,華創陽安一度漲停,中信建投漲4.7%,廣發證券、海通證券漲超3%。銀行指數漲1.57%,杭州銀行漲近8%;格上機會指數一覽今日,格上機會指數為34.57,機會指數小幅跌破50榮枯線,這意味著收益風險比最高的階段過去了,未來個股更需要業績兌現的支撐,市場會更多呈現結構性機會,如果後期情緒推升過快,投資者需要注意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