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產品多元,信息爆炸的盛景,很多廣告主會陷於哪種營銷方式可以帶來更高轉化的困局中。事實上,現在是萬馬奔騰的時代,沒有一枝獨秀的營銷方式。因此,整合營銷或許是最好的出路。但今天我們只集中聊一下精準營銷領域的兩大核心投放方式:SEM 廣告與 DSP 廣告。
《計算廣告》中曾指出:a、u、c 即廣告、用戶、環境三個變量是影響廣告效果的主要因素;並且,網際網路精準營銷的兩大公式:1)廣告價值=覆蓋面*精準度;2)精準度=對的時機*對的人*對的內容。因此,本文將從流量覆蓋面、時機(環境)、用戶、內容四方面對 SEM 與 DSP 進行對比分析。
1、流量覆蓋面維度
SEM:據《友盟:2015 全域網際網路發展報告》顯示,國內 PC 端網站搜索流量佔比主要以百度、360、搜狗為主。百度自 5 月份整改以來,從 4 個廣告位上調至 5 個,右側無商業廣告;360 上方 6 個廣告位,下方 1 個時隱時現;搜狗上方 4 個,右側 7 個。受競價廣告位數量的限制,隨處盡顯流量之殤,所以在 SEM 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流量覆蓋面也會容易觸及瓶頸。
DSP:隨著越來越多流量平臺的不斷開放,用戶覆蓋範圍和粘性逐步提升,今天的 DSP 廣告市場已經呈現流量供給充足,消耗有序的狀態。除了少量的特殊門類外,可以說,DSP 廣告基本上實現了全網流量覆蓋。對於一個成熟的 DSP 平臺,優質流量的持續供給如同血液的良性循環,保證有足夠的流量就需要對接多個 Ad Exchange 平臺。如美數科技目前已對接國內十餘家主流 PC、移動、視頻廣告交易平臺,日均可競價流量超 100 億。
2、時機(環境)維度
SEM:很多客戶會把 SEM 叫做收口媒體,其本質就是它缺乏品牌效應和記憶效應,也沒有累計效應,但它卻是收割用戶「即時需求」的有效渠道!因為 SEM 的定向是基於精準的此時此刻的受眾意圖定向,是由用戶主動告訴你他此時想要什麼。相對於 DSP 展示廣告來說,SEM 只要做好關鍵詞匹配、點擊率預估及出價預算等,就可以恰到好處的完成了精準定向(當然 SEM 的優化涉及到很多數據分析和實戰經驗,並非一蹴而就,本文暫不贅述)。因此在這種「你想我有」的好時機下,SEM 的後續轉化率也會相對有優勢。
DSP:區別於 SEM 在用戶主動尋找時推送廣告的形式,DSP 廣告可能更多是在用戶看新聞、追劇、玩遊戲等網際網路行為下進行展示。這種情況下,即使知道用戶想要什麼,似乎也很難轉移用戶眼球並引起其點擊行為。但展示廣告的超強表現力可以傳達更多的信息,產生更好的品牌效果。並且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 DSP 平臺也已經通過「數據+技術」實現了場景化營銷,做到了定向推送更加貼合受眾需求廣告的同時,讓品牌出現的恰到好處。
3、用戶維度
SEM:搜索廣告是以上下文查詢詞為粒度進行受眾定向,因此其最高價值在於消費者是在自主意願下產生「搜索」行為,這給廣告主洞察用戶提供了最佳時機。通過對搜索數據的收集、分析,可以更有效的指導其他營銷渠道,制定營銷策略,從而以最少的投入達到最大的轉化。如美數的 DSP 關鍵詞定向策略,就會充分結合廣告主以往的 SEM 營銷漏鬥模型,來為廣告主提供更科學、合理的流量配比方案。
DSP:DSP 是基於捕捉 cookie、ID 背後的行為數據,所以 DSP 最大的突破在於不再是以傳統的購買廣告位形式,而是通過給每個人打標籤的方式,判斷用戶屬性,從而觸發伺服器精準購買廣告位後面的人。因此對數據資源的吸納整合,挖掘優化是精準投放的大前提。但由於國內媒介市場的交易仍處在半封閉的狀態,即所謂的「圍牆花園」,這給 DSP 公司也帶來挑戰。當然隨著市場需求的推動,資源透明度必然會有所提升。如現在的很多優質視頻資源,都已經相對公開化了,美數即可通過 PDB 方式進行對接。
4、內容維度
SEM:搜索廣告的基本形式是與自然檢索結果一致的文字鏈,一般會以加有底色或「廣告」「推廣」等字樣來區別自然搜索結果,其目的是減少那些對廣告沒有興趣的人的誤點率,從而降低廣告主預算浪費和提升用戶體驗。即使隨著搜索廣告的發展,也探索出了一些能傳遞更多價值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來提升變現效率,如除了文字,還增加了產品圖片、廣告主 Logo、電話等,但內容仍多以「產品介紹、活動優惠、搶購」等為主,缺乏創新力和吸引力。
DSP:展示類廣告則通過 Banner、開屏、視頻、富媒體、信息流等多元化的表現形式不斷「撩撥」著消費者的視覺神經。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深挖用戶消費心理,還能做到「千人千面千景」的創意呈現策略。美數AdVision 通過爬蟲技術對 BBS、微博、微信等動態頁面的 UGC 關鍵字抓取,就可以深度了解用戶對產品的關注焦點,從而提取營銷訴求,為每一類不同屬性的用戶提供不同的創意素材組合,真正實現為不同的人群投放更有針對性的廣告內容。
總結:SEM 是用戶主動尋找,可覆蓋此時此刻有明確意向的精準用戶,但廣告位始終有限,很難解決流量瓶頸;DSP 能實現全網人群覆蓋,然而「圍牆花園」的市場形態,cookie mapping 的鴻溝也很難逾越。因此,SEM 和 DSP 可謂各有千秋,廣告主與其糾結誰的效果好,不如將二者優勢互補。
1、資源共享
DSP 是大數據時代的產物,嚴重依賴於用戶的歷史行為數據。而 SEM 恰好又有大量的用戶行為數據積累,同時數據的質量也不錯。DSP 通過對 SEM 數據的收集,並做好 cookie mapping,不僅能完成一部分精準種子用戶數據的累積,還能做人群擴散和訪客召回營銷;同時,廣告主有過 SEM 推廣經驗,也會知道哪些關鍵詞轉化效果更好,從而有助於日後在 DSP 投放中應用關鍵詞定向營銷。
2、聯動投放
SEM 更接近交易,是臨門一腳,因此可能記憶效應差,很難滿足偏品牌宣傳需求的廣告主;而 DSP 廣告恰好有很高的曝光度和極強的表現力,能完成「感知-印象-關注-行動」的每一步,除了最終的轉化效果,還能產生更好的品牌效應。因此,廣告主做推廣時,如先用 DSP 進行海量曝光,讓用戶對這個產品有了感知、印象;然後再通過 SEM,快速準確的鎖定有明確意向的目標客戶;再將 SEM 的點擊量、轉化率等數據反饋到 DSP 的人群庫中,繼續做回頭客定向投放,最終會實現「1+1>2」的推廣效果。
寫在最後
SEM 與 DSP並不是涇渭分明的營銷策略。在大數據時代,廣告主要正確理解二者的區別與聯繫,並結合自身品牌、產品、用戶特點及目標,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推廣策略,將所有單一的營銷渠道整合起來,達到裂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