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能象「鼯鼠」,博而不專,三心二意
原創 春風化雨送福來 2020-06-18 14:48:46
在《苟子·勸學》《禮記·勸學》和東漢蔡獸《勸學篇》中,都提到了同一種小動物——鼯鼠。其中描述:「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五技者,能飛不能上屋,能緣不能窮木,能泅不能渡瀆,能走不能絕人,能藏不能覆身是也。」
意思是鼯鼠這種動物,能飛卻飛不過屋頂,能攀而攀不上樹梢,能遊而遊不過小水溝,能跑而趕不上人走,能藏而不能「覆身」。這是鼯鼠的悲哀,「多才多藝」,什麼都會,但樣樣「稀鬆平常」,博而不專,雜而不精。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專注於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則,如果博而不專,必會制約人生發展的高度。
小貓釣魚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故事講的是老貓和小貓一塊兒在河邊釣魚。一隻蜻蜓飛來了,小貓看見了,放下釣魚竿,就去捉蜻蜓。蜻蜓飛走了,小貓沒捉著,空著手回到河邊來。小貓一看,老貓釣著了一條大魚。一隻蝴蝶飛來了,小貓看見了,放下釣魚竿,又去捉蝴蝶。蝴蝶飛走了,小貓又沒捉著,空著手回到河邊來。小貓一看,老貓又釣著了一條大魚。小貓說:「真氣人,我怎麼一條小魚也釣不著?」老貓看了看小貓,說:「釣魚就釣魚,不要這麼三心二意的。一會兒捉蜻蜓,一會兒捉蝴蝶,怎麼能釣著魚呢?」小貓聽了老貓的話,就一心一意地釣魚。
蜻蜓又飛來了,蝴蝶又飛來了,小貓就象沒看見一樣。不大一會兒,小貓也釣著了一條大魚。
這個道理我們從小就懂,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常常三心二意,做事不專注,每個人都逃不掉。《莊子·人間世第四》中說:「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道不能繁雜,繁雜就會多,多了就會亂,亂了就會憂慮,憂慮太多自己都救不了,也將難以救他人,救天下。「雜」、「多」、「擾」、「憂」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最終導致「不救」。莊子藉此強調人生之道要專一,要有始有終,不能有太多的雜念,思想太過複雜,只會給自己增添困擾,只會讓自己心煩意亂,最終難堪重負,一事無成。昭文、師曠、惠子這三位歷史上的音樂巨匠,其音樂造詣已達到「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的境界,他們音樂成就的登峰造極源於其個人所「好」,所以,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堅持心無旁騖,專注於心,必有所成,終會「守得雲開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