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谷邊緣模式發光的電泵浦拓撲雷射器

2020-11-28 訊石光通訊諮詢網

  量子級聯雷射器(QCL)是基於半導體多量子阱子帶間電子躍遷的電泵浦半導體雷射器。由於其體積小、功率大、效率高的特點,它是中紅外和太赫茲重要的輻射源之一。它們的實際應用包括通信、數位訊號處理、成像、傳感和光譜學。與任何雷射器一樣,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的輸出特性取決於雷射器諧振腔的設計,通常受到腔形狀的強烈影響。一個新穎的和極有希望的設計元素是利用拓撲結構中的邊緣態,它是具有魯棒性的行波模式,受基礎結構擾動的影響很小,並且可以有效地繞過缺陷(在製造和包裝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缺陷)和尖角。與常規電磁場模式不同的是,拓撲邊緣態可以抵抗局部駐波模式的形成,這有助於抑制空間燒孔效應。這對於量子級聯雷射器來說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考慮,因為它們的增益恢復速度比載流子擴散速度更快,這與傳統半導體雷射器有極大的不同。

  拓撲邊緣態出現在拓撲性質不同的空間區域的界面上。近年來,受到魯棒光學延遲線、放大器和其他器件工作的啟發,人們對在光子學中利用這種拓撲邊緣態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拓撲雷射器已在類似於Schrieffer-Heeger (SSH) 的一維系統中實現,其拓撲邊緣態是品質因子很高的納米諧振腔模式,在適當的增益條件下可以激射。然而,一維系統的邊緣狀態不支持受拓撲保護的傳輸。對於二維晶格,實現光子拓撲邊緣狀態通常需要是用一些能夠有效打破時間反演對稱性的設計,以避免使用磁性材料。例如,最近的二維拓撲雷射器使用了一組環形諧振器(Science 359, eaar4005 (2018);Science 359, eaar4003 (2018) ),其中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傳播的光波在諧振器中充當一個光子偽自旋;偽自旋的交錯耦合可產生有效磁場,從而打破了結構的時間反演對稱性。然而這種設計本質上要求使用大大超過工作波長的特徵結構,比如環形諧振器。

  谷光子晶體(VPC)是二維valleytronic材料的光子類似物。它們已經在許多光子晶體幾何中得到了證明,在聲波晶體中也實現了類似的谷邊緣拓撲保護態。在二維材料中,谷自由度的作用與自旋電子器件中的自旋相似,但不需要強自旋軌道耦合。同樣地,VPCs可以在波長量級的高度緊湊結構中提供魯棒的光傳輸,而不需要磁性材料或複雜的光子自旋結構。因此,它們在緊湊型拓撲光子晶體雷射器的實現上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先前報導的拓撲雷射器需要一個外部雷射源來進行光泵浦,且工作在傳統的近紅外光頻範圍內 (Science 358, 636–640 (2017);Science 359, eaar4005 (2018);Science 359, eaar4003 (2018)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了一種緊湊的谷光子晶體設計,通過在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晶圓上製造拓撲波導環路以支持拓撲邊緣態的傳輸、反饋和放大,從而實現了世界上第一臺電泵浦的拓撲雷射器。研究人員將雷射器的諧振腔設計成了一個三角形的環路,這與傳統的平滑形狀的圓形光學微腔非常不同。儘管有腔體尖角的存在,研究人員發現雷射器激射峰具有規整的頻率間隔,且激射峰的頻率間隔表現出很強的魯棒性。這一特徵在不同結構缺陷組合下仍然存在,包括:(i)沿臂或三角形頂角放置的點缺陷;(ii)圍繞三角形放置的一組點缺陷;以及(iii)沿三角形一邊設置的定向耦合波導。缺陷和耦合波導同時也起著講諧振腔內部的光耦合到外界的功能。在以上構型中,研究人員發現雷射模式的各種性質都可以用VPC的拓撲谷邊緣態來解釋,並且與之一致。與之對比的是,在一個基於傳統設計的光子晶體缺陷波導的諧振腔中,雷射模式的表現非常不同:它們趨向於局域化,並表現出高度不規則的模式間隔。

  圖1、基於谷光子晶體拓撲邊緣態電泵浦雷射器的設計。a,谷光子晶體的單元格設計。b,基於三維有限元模擬計算的能帶結構。c, 拓撲波導超晶格的投影能帶結構。 d,120度折角拓撲波導傳輸模式的模擬電場分布(俯視圖和橫截面視圖)。e,20度折角拓撲波導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空間區域1和空間區域2有相反的單元格取向,因此,兩個區域具有相反的谷陳(Chern)數。

  圖2。電泵浦拓撲雷射器的結構與表徵。a, 雷射器的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其諧振腔是一個等邊三角形。黃色陰影區是有電流注入的區域,而其他部分是無源的。綠色虛線兩個拓撲區域的交界面。黑色的矩形表示一個缺陷。b, 諧振腔本徵模式的品質因子。陰影部分表示谷光子晶體的能帶隙。c、各種缺陷結構的典型本徵模場。d,各種缺陷結構的雷射光譜。

  實驗表明三角形拓撲雷射器的本徵模式類似於圓盤或環形腔中的回音壁模式。在3.192、3.224、3.258、3.288 THz處有規整間隔的激射峰(實心垂直灰線);平均自由光譜範圍(FSR)與計算的本徵模頻率的FSR相當。即使在三角形不同位置引入缺陷,激射峰的間距仍然保持了一定的魯棒性,充分說明缺陷的引入不會破壞雷射模式的行波波特性。為了比較,研究人員用同樣的谷光子晶體參數設計製作了一個由光子晶體波導(單元格具有統一的取向)形成的三角形諧振腔雷射器。測試發現雷射器的光譜上有隨機分布的激射峰,並且缺陷的位置對激射峰影響顯著。當缺陷位置移動到三角形空腔的一個角落時,將觀察到一組全新的發射峰。數值模擬顯示大量的本徵態分布在光子能帶隙的上半部分,本徵模式的頻率沒有明顯的規整間隔,模式的能量分布在三角形的不同部分。這反映了傳統波導模式有局部化的趨勢,區別於谷邊緣拓撲態模式。

  圖3。具有一組倏逝波耦合缺陷的拓撲雷射器的表徵結果。a,結構示意圖。右邊插圖是用擋板遮擋不同缺陷的示意圖。b,所有缺陷都沒有被遮蓋的情況下不同泵浦電流下的發光光譜c, d, e,在不同泵浦電流下,三種不同缺陷遮蓋情況所測得的發射光譜對比圖。

  為了探測拓撲雷射模式的空間分布並驗證其行波性質,研究人員製作了另一組雷射器,其結構包含一組排列在三角形周邊的倏逝波耦合缺陷(圖3a)。缺陷與三角形諧振腔的距離為四個波長 (4l) , 因此一些拓撲腔雷射模式能夠耦合到缺陷上,並將光散射到環境中。沿三角形每條邊的缺陷可以被統稱為「發射通道」。研究人員選擇性地遮擋這些發射通道(即可以間接地探測雷射模的空間分布)。當所有發射通道打開時,可以觀察到拓撲雷射模式對應的規整間隔的發射峰(圖3b)。接下來,研究人員依次覆蓋兩個發射通道,測量剩餘通道的發射光譜(圖3a)。在這三種情況下,不同泵浦電流下的雷射光譜和相對峰值強度基本相同(圖3c-e),這表明雷射模式在三角環形諧振腔的三個邊具有相同的強度。

  圖4、具有定向耦合波導的拓撲雷射器的表徵結果。a,結構示意圖。在三角形循環腔的底部有一個倏逝波耦合波導(如綠線所示),在波導的左邊和右邊兩端分別有一個二階耦合光柵。在耦合器的輸出面有選擇性地用擋板遮擋,以觀察雷射模式的方向性。b,通過三維數值計算得到典型的拓撲本徵模式的強度分布。c、d、左右兩邊分別被遮擋的情況下, (c) 拓撲邊緣態雷射模式光譜和(d)非拓撲邊緣態雷射模式光譜。對於拓撲邊緣態雷射模式,激射峰具有類似的峰值強度,而非拓撲邊緣態雷射模式的激射峰值是完全不同的。

  拓撲邊緣態是由沿著順時針(CW)或逆時針(CCW)方向傳播的簡併對組成,其具有相同的強度分布、增益和垂直耦合速率。耦合模理論預測,每個拓撲的雷射激射模都由一個CW和CCW模式等權疊加組成。CW和CCW模式模式的共存也解釋了為什麼圖2中諧振腔中即使存在缺陷引起的後向散射也不會破壞行波特性。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人員在三角形雷射諧振腔下方引入了一個額外的直形拓撲波導(圖4a)。每一個CW(CCW)模式倏逝耦合到直波導,向右(左)傳播,然後通過二階光柵將其輸出。實驗表明該雷射器支持三種拓撲邊緣態雷射模式。通過選擇性地遮蓋器件的左側或右側,可以觀察到每個激射模式從這兩個方向發出的強度大約相等(圖4c),這表明CW和CCW模式具有相同的權重。作為比較,可以觀察到,在高抽運電流下,同樣的樣品也在鄰近的頻率範圍內(大約3.4 THz)支持非拓撲的激射模式。這些非拓撲的激射模式從兩個方向輸出非常不同的強度(圖4d)。這證明了拓撲邊緣態和非拓撲邊緣態雷射模式在同一器件中的性質差異。

  總 結

  總之,研究人員實現了第一個基於谷光子晶體拓撲邊緣態的電泵浦雷射器,以及第一個在太赫茲頻率範圍內工作的拓撲雷射器。通過研究幾種不同器件結構輸出特性,建立了一系列的證據來證明拓撲雷射模式的行波特性。最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有尖銳的折角角和各種其他幹擾,雷射器的輸出始終具有規整的模式間距,這是因為拓撲邊緣態雷射模式具有行波特性。展望未來,谷自由度具有被應用在其他有源光子器件中的潛力,而電泵拓撲雷射器的實現為將拓撲保護應用到實際器件中指明了方向。該量子級聯雷射器平臺除了有望成為一種魯棒的太赫茲光源外,還可以直接用於研究拓撲雷射模式的動力學和非線性特性。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電氣電子工程學院博士後曾永全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王岐捷教授,物理數學學院Chong Yidong教授和張柏樂教授共同指導了這一工作。英國利茲大學的Li Lianhe博士,Alexander Giles Davies教授和Edmund Harold Linfield教授參與了該課題的研究。該研究得到了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競爭性研究項目),英國超太赫茲計劃,以及英國皇家學會和沃爾夫森基金會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長春光機所電泵浦有機雷射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發光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機雷射課題組的電泵浦有機雷射器的研究成果,以Light gain amplification in microcavity organic semiconductor laser diodes under electrical
  • 長春應化所首篇《Nature》誕生!突破一項雷射器瓶頸
    光泵浦連續波(CW)雷射器廣泛應用於高密度的集成光電子器件中,並構成對電泵浦雷射器的關鍵步驟。但是,由於「雷射死亡」現象(在CW光泵浦下雷射突然終止),尚未在室溫下實現連續CW雷射發射,其原因尚不清楚。
  • 光子前沿:納腔光子晶體雷射器
    納腔光子晶體雷射器的目標不只是實現世界上最小的雷射器。波士頓大學光子學中心的Hatice Altug表示:「光子晶體利用納腔控制自發輻射,大大增加了耦合到雷射模式的能量,從而降低了雷射閾值。因為納腔的尺寸約等于波長的平方,因而可以獲得很高的信號調製速率。」
  • 世界上第一臺電驅動「拓撲」雷射器!
    2月12日《自然》雜誌報導的第一臺電驅動的「拓撲」雷射器,克服了這一長期存在的問題,並有望利用現有的半導體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和減少浪費。通過利用理論物理學中稱為拓撲狀態的概念來完成的,以製造「拓撲雷射器」。
  • 半年發表5篇Nature,2020年最適合發Nature的領域之一
    Nature 2月12日  具有谷邊緣模式的電泵浦拓撲雷射器  Electrically pumped topological laser with valley edge modes. Nature 578, 246–250 (2020).
  • Nature Nanotechnology長文報導物理學院馬仁敏課題組實現拓撲體態...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馬仁敏研究員課題組實驗發現了拓撲能帶反轉光場限制效應,將拓撲態的利用由拓撲邊緣態擴展至拓撲體態,並基於此實現了一種高性能的拓撲體態雷射器。這種新型雷射器具有垂直出射、高方向性、小體積、低閾值、窄線寬、單橫模、單縱模和高邊模抑制比等優異特性。
  • 世界首臺晶圓級氮化矽異質集成雷射器
    近日, Nexus Photonics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長Tin Komljenovic博士及其科研團隊在矽光子集成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首次將晶圓級電泵浦光源集成到SiN光子平臺上,並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在矽帶隙以下波長工作的GaAs/SiN異質集成雷射器。
  • 進展 | 狄拉克渦旋拓撲光腔
    拓撲光子學開始於拓撲邊緣態作為魯棒波導的發現,而另一種最常用的光學元件--光腔也可以利用拓撲缺陷態做出性能上的獨特創新。這個拓撲光腔填補了半導體雷射器在選模腔體設計上的空白,為下一代高亮度單模面發射器件提供了符合商用雷射器歷史規律的新發展方向,對雷射雷達和雷射加工等技術有潛在的積極意義。
  • 進展|狄拉克渦旋拓撲光腔
    拓撲光子學開始於拓撲邊緣態作為魯棒波導的發現,而另一種最常用的光學元件--光腔也可以利用拓撲缺陷態做出性能上的獨特創新。這個拓撲光腔填補了半導體雷射器在選模腔體設計上的空白,為下一代高亮度單模面發射器件提供了符合商用雷射器歷史規律的新發展方向,對雷射雷達和雷射加工等技術有潛在的積極意義。
  • 矽/有機混合雷射器輸出紅光
    作者:Bridget Marx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有機半導體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混合矽/聚合物面發射紅光雷射器。該款雷射器利用聚合物增強矽基的雷射輸出,具有室溫運行和可調諧的特性,其有望成為用於晶片之間通信的低成本光源。
  • 長春所人員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發上獲進展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由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日本九州大學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在製作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發上取得進展,為下一步半導體雷射器更穩定工作提供重要支撐。該成果9月2日在《Nature》期刊上發表。由於雷射具有高度均勻的發光特性,因此被廣泛用於從製造、研究到通訊和娛樂等各種領域。
  • 長春所人員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發上獲進展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由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日本九州大學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在製作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發上取得進展,為下一步半導體雷射器更穩定工作提供重要支撐。該成果9月2日在《Nature》期刊上發表。由於雷射具有高度均勻的發光特性,因此被廣泛用於從製造、研究到通訊和娛樂等各種領域。
  • 谷霍爾納米雷射器研製成功
    研究人員展示了來自該結構的拓撲帶隙內的空腔模式的室溫低閾值雷射。光的拓撲相位為創造不受散射損耗和無序影響的光子系統提供了獨特的機會。在這個範圍內,拓撲上魯棒的波傳輸通常依賴於由不同拓撲不變量表徵的域之間的界面支持的對稱保護邊緣狀態。主動光學系統中非厄米性和拓撲之間的協同作用提供了由非厄米哈密頓量支配的新物理和製造缺陷容限的拓撲雷射器設計的潛在應用。
  • Nature:皮米精度位移測量雷射幹涉儀助力聲子四極拓撲絕緣體觀測
    電荷極化理論能夠描述中性玻色子系統的布洛赫能帶,它預言二維量子化的四極絕緣體具有帶隙、拓撲的一維邊緣模式。蘇黎世邦理工大學的Sebastian Huber教授課題組巧妙地利用一種機械超材料結構來模擬二維的拓撲絕緣體,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了聲子四極拓撲絕緣體。這一具有重要意義的結果第一時間被刊登在nature上。研究人員通過測試一種機械超材料的體、邊緣和拐角的物理屬性,發現了理論預言的帶隙邊緣和隙內拐角態。這為實驗實現高維度的拓撲超材料奠定了重要基石。
  • 單層二維硫化鉛材料的拓撲、谷以及光學特性研究進展
    在石墨烯或者單層過渡金屬硫化物中,谷自由度的引入與控制導致了新奇能谷效應的出現,如:谷選擇性圓偏振光吸收。此外,在矽烯、鍺烯、錫烯等二維原子層材料中,由於存在相比於石墨烯更大的自旋軌道耦合能隙,理論上易於在實驗中觀察到拓撲絕緣體量子態。基於這些二維量子材料特殊的能谷、拓撲特性,人們有望設計新型低功耗光電器件,因此具有極大的研究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 一文解讀國內外半導體雷射器產業發展現狀趨勢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半導體雷射器是以半導體材料為增益介質的雷射器,依靠半導體能帶間的躍遷發光,通常以天然解理面為諧振腔。因此其具有波長覆蓋面廣、體積小、結構穩定、抗輻射能力強、泵浦方式多樣、成品率高、可靠性好、易高速調製等優勢,同時也具有輸出光束質量差,光束髮散角大,光斑不對稱,受到帶間輻射的影響導致光譜純度差、工藝製備難度高的特點。
  • 幾種新體制半導體雷射器及相關產業的現狀、挑戰和思考
    一、前言半導體雷射器是以半導體材料為增益介質的雷射器,依靠半導體能帶間的躍遷發光,通常以天然解理面為諧振腔。(二)微納雷射器微納雷射器通常指尺寸或模式尺寸接近或小於發射光波長的雷射器。(三) 拓撲絕緣體雷射器拓撲絕緣體雷射器是半導體雷射技術與凝聚態物理中 「拓撲絕緣體」概念的結合。利用拓撲結構中的邊緣態概念,這種雷射器對器件內部結構的擾動和缺陷不敏感,易於實現高輸出功率、高魯棒性、模式穩定的雷射。
  • 有機半導體雷射器現狀
    最早的有機雷射器可以追溯到1964年對有機染料雷射器的研究,到現在開始對有機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究,這之中的幾十年已經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進展。 有機半導體材料還是一種新型的固體雷射材料,其發光波長範圍可以從藍光到近紅外。有機半導體材料已經在顯示器,光碟,有機發光二極體,傳感器等領域有所應用,這讓我們看到了,有機半導體材料在雷射器中應用的希望。 光泵浦有機半導體雷射器件由於增益譜寬、閾值低和成本小等優勢,其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分布反饋式(DFB)雷射器,其主要部分就是DFB內的光柵。
  • 氮化物LED泵浦聚合體雷射器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研究員表示,一個由藍光LED泵浦的聚合體雷射器能提供低價、可調、簡單又小型的可見光源。採用此新泵浦結構的聚合物雷射器能應用到光譜學、化學感應以及臨床的醫療診斷學中去。   在以前很少的聚合物雷射器採用LED來泵浦,原因是LED發的光是不連貫的,不能像雷射發射的那麼集中。此次該團隊通過去除LED封裝並直接將聚合物雷射器安放在LED上面,這樣就能獲得所需的光線聚焦。   許多人認為一個聚合物雷射器直接進行電泵浦是終極目標,但Samuel相信採用LED這類非直接電泵浦的效果等同。
  • 發光學報(特約綜述)| 鉛滷鈣鈦礦微納結構的受激輻射研究
    近日,北京大學嚴純華院士-孫聆東教授團隊在《發光學報》雜誌發表了題為「鉛滷鈣鈦礦微納結構的受激輻射研究進展」的綜述文章,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黃鈴。本文介紹了鉛滷鈣鈦礦作為增益介質的受激輻射研究進展,對已報導的納米晶、微米晶及薄膜的受激輻射性能進行了比較,討論了晶體維度、泵浦條件等對受激輻射閾值、模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