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5 19: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童年那條路
劉文娟
走過悠悠歲月的滄桑,很多往事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淡忘,小時候的記憶已經漸漸模糊,但是回爺爺家的那條小路,卻深深烙在了我的腦海裡。
我的父親在十幾歲走出農村,進城上學,後來在城裡工作後就一直住在城裡。而我在很小的時候總是會跟著父親騎自行車去農村的老家看望爺爺奶奶。爺爺的家離城裡非常遠,也非常難走。每次我坐在父親那輛破舊的二八自行車的大梁上一路顛簸,要走將近一個小時才能到爺爺家,有時候因為在自行車大梁上坐的時間太長,腿腳麻木了,鞋顛掉都不知道,到家一看鞋掉了趕快沿著來時的路再回去找。
從城裡到爺爺家大約有十幾裡路,城裡那段路還好走點,但是出了城到了莊頭就都是泥巴路了。回爺爺家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路是過了草橋有一個大下坡,路過一個沒有水的大坑,穿過草橋村就到了。這條路是一條極窄的小路,雖然需要推著自行車爬坡,但是這條路不走拖拉機,路上沒有大車壓的車轍,還算比較好走的。
另外一條路是出了城一直向西走,過了伊海橋向北走,經過李村、小南莊然後就到了。這條路寬一點,可以算是一條正兒八經的大路。但是它的缺點就是李村到小南莊這一段路兩邊全是地,經常會有拖拉機通過,所以路面上長年累月被大車壓出兩道深深的車轍溝。而我最怕的就是這兩道車轍溝。車轍把並不算平整的路面分成了三塊。騎自行車要麼順著車轍溝騎,要麼順著被分成三塊的哪塊路面騎。順著路面騎一不注意就有可能騎到車轍溝裡連人帶車摔倒,順著車轍溝騎一不注意騎偏了也會連人帶車摔倒。所以每次走這段路,都像是在騎車過單邊橋,父親都緊緊的握住車把,眼睛一眨不敢眨的盯著路面專心騎車,而我坐在車上更是大氣都不敢喘,就怕一喘氣就會影響父親騎車而摔倒。如果趕到剛下過雨,路面溼滑、泥濘的時候,就不是人騎車而是車騎人了,父親都要扛著自行車走過這段路。可以說這條路成了我回爺爺家的陰影。所以我寧願陪著父親推著自行車爬坡走過大坑,走另外那條小路也不願意走這條路。
後來參加工作,有幸成為了交通運輸局的一員,在所裡工作了7年後,因為工作需要被調到料場和其他同事們一起負責修路工作。到了料場才知道料場的工作和所裡的工作完全不同,那時候才真正體會到了修路工作的辛苦,體會到了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沒有節假日,沒黑沒白。因為修路都要趕工期,出的料必須當天鋪完,不然時間長了料就凝固了。所以我們都是白天出料,晚上收料,女同志們還能抽時間回家看看孩子,男同志們幾乎是幾天不回家。路面上的同事們累了就趁送料車沒到的空隙在攤鋪機、壓路機或者路邊上休息一會。料場的同事們累了就趁拉料車沒回來,送料車沒到的空隙在休息室休息一會。每天聽著機器的轟鳴聲,石粉漫天飛,就著饅頭吃進了肚子裡,裹在了身上。
雖然辛苦,但是每修好一條路,都是我們辛苦付出的成就。現在的孩子們再也不會像我們小時候一樣走單邊橋一樣的路了。自2003年開始,全省實施「村村通油路」工程,到2018年的「四好農村路」我們已經在全縣完成了一半以上的行政村路面硬化工作,徹底改變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現在不管和同學聊天也好,和親戚朋友聊天也好,都會非常自豪的說:「你家門前那條路是我們修的。」
作者簡介:劉文娟,汶上縣交通運輸局後勤股工作人員。
汶上縣交通杯「我家門前那條路」 主題活動大賽專用郵箱:wsjtb2020@163.com,來稿請在郵件標題欄註明「交通杯大賽」字樣,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編輯:劉傳習 )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