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針針」醫者心
圖為劉文娟正在重慶市渝中區的義診活動現場為病人診治。
劉文娟還喜歡開賽車。在2018重慶「金菱杯」車王挑戰賽中,她和同伴獲得了卡丁車雙人組第三名。
出生於中醫世家的劉文娟,並沒有想過留學回國後要繼承家傳的中醫事業。她的父親劉光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針灸·劉氏刺熨療法」的代表性傳承人,還在重慶建了一座中國民間醫藥博物館。劉文娟說,是汶川地震中一幕幕難以忘卻的生死離別改變了她。
「汶川地震讓我明白,醫生真的可以救人於生死之間」
曾在紐西蘭留學的劉文娟,自幼隨父學醫。雖然從小耳濡目染,但在回國之初,她卻對家傳的診療技藝沒有興趣。
「我想做些屬於自己的事。」劉文娟說,「那時,我有種傲氣,想要自己闖一闖;沒想過要參與家裡『中醫少林堂』的經營。」這個看似柔弱的姑娘,骨子裡卻有種不服輸的韌性。喜歡做「背包客」的劉文娟,酷愛戶外運動,成立一家戶外運動品公司,是她創業之初的興趣方向。那時的她,一心想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不想學中醫,父親的事業是父親的,我是我。」劉文娟說。
她自己也沒有想到,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改變了她的想法。
汶川地震發生後,正在重慶的劉文娟迅速聯繫了自己其他做戶外運動的朋友和登山協會的成員,大家常年從事戶外運動,都熟練掌握了一些緊急救援的相關技能,可以參與救援。因為覺得震區危險,父母不願讓她前往,在準備好各種物資的出發當天,劉文娟才在電話中告訴父母自己要去汶川。出乎意料的是,父親非常支持,還堅持要一起前往。
「那次去救助傷員,父親是隊長」,劉文娟說,「年輕人體力好,我們還組織了一些來自醫學院的學生志願者一起前往,他們懂得一些處理傷口的知識。但是父親懂醫術,醫生在現場所發揮的作用我們真的沒法比。」
擂鼓鎮,位於北川縣境東南,作為少數幾支進到震區的民間醫療隊,劉文娟組織的救助隊發揮了很大作用,在生死之間,她第一次意識到醫者救死扶傷的意義竟如此深刻。「在那種時候,醫生是最重要的,像我父親這樣的醫者才是能夠真正幫助到災民的人。這對我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劉文娟說。
「我做過許多嘗試,深知創業不易,一切都是從零開始」
經歷了生與死的震撼,劉文娟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她重拾幼時學醫的基礎,繼續跟父親學起了醫術,家中的「劉氏刺熨療法」,是劉氏先輩世代傳承的獨門醫術。漸漸地,已成為中醫少林堂傳承人的她,從父親身後走到前臺,既要行醫診療,也要為中醫少林堂的未來做打算。
劉文娟在紐西蘭學的是語言類專業,跟治病行醫大相逕庭,她只能從頭學起。「運營中醫堂,我沒有經驗,很多事情都是從零開始學習。」劉文娟說,她認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之一就是出去留學幾年再回來,對國內的一些情況比較陌生。劉文娟說,「想做的事情,不知道去跟誰合作,不知道去哪裡借力。這是我的短板。」
辛苦之餘,行醫帶來的幸福感也讓她覺得值得。「有些病人在診療之後身體康復了,一聲聲地跟我說『謝謝』,聽到這些,內心真的感到無比溫暖。」劉文娟如是說。
「傳承中醫古療,讓『老手藝』走出國門」
劉文娟深知,幾代人傳下的傳統文化不能丟,但若想擴大影響力,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是一方面,傳承人自己能否秉持初心、堅持做下去也非常重要。在與其他非遺傳承人接觸了一段時間之後,她意識到,能否將非遺的文化價值和經濟效益完美結合,將決定著一門手藝在這個時代究竟能走多遠。「有些傳承下來的手藝、技術,確實不賺錢」,劉文娟說,「這些手藝的歷史價值豐富,但很難產生經濟效益。手藝人養活自己都成了問題,想要傳承下去就更難了。」
靠子女或學生傳承傳統手藝的傳承人佔絕大多數。「創業難,守業更難。守住家裡的中醫古療手藝,我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最難的時候,確實想過放棄。」劉文娟坦誠說。
近年來,國家對於傳統文化保護力度持續增強,這讓劉文娟看到了更多希望。「現在的政策優惠越來越多,政府和社會。對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我們也希望讓更多年輕人對中醫藥感興趣。」劉文娟說。通過與當地報紙、電視臺合作,劉文娟每年寒暑假都會組織學生身份的「小記者」來到民間醫藥博物館,辨認植物、了解簡單的中醫常識。「文化傳承要『從娃娃抓起嘛』。」劉文娟笑著說。
今年6月,劉文娟帶著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任務前往墨西哥,與當地的中醫文化愛好者展開對話交流,向他們講解中醫診療技術。「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舞臺上放出應有的光彩,是我們接下來發力的重點。在國外有很多人對中醫感興趣,「我希望能把在國外學到的東西運用到中醫的傳承和發展中去。」劉文娟說。(孫亞慧)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11月03日 第 10 版)
(責編:郝孟佳、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