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碰上AI 中醫傳承也可智能化?|創業

2021-01-09 動點科技

十年前,理工科背景的李文友因個人愛好接觸了中醫,一場 AI+中醫的創新探索開始萌芽。

在上海人工智慧發展聯盟、 世界人工智慧創新大賽、AI SPACE 、動點科技聯合出品的」AI 戰疫逆行說」 直播活動上,李文友向動點科技詳細介紹了他的創業故事。2016 年,李文友創辦了大經中醫,該公司旨在通過自研的跨流派、跨病種、跨區域的中醫人工智慧系統,助力名老中醫診療經驗的智能化傳承。

「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中醫傳承發展當中的一些問題。」 李文友解釋,中醫的知識體系非常個性化,很多知識來自於不同流派、不同名老中醫的傳承。而傳統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師傅帶徒弟,該方式有很多局限性,且名老中醫的經驗很難複製,所以整個中醫服務產業的質量和規模都受到限制。「我們希望能用信息化、人工智慧的方式把名老中醫經驗能夠傳承下來,研發出智能化的傳承方式。」 李文友介紹。

據介紹,大經中醫的核心業務包括名老中醫診療經驗的智能化傳承和中醫的臨床智能輔助診療系統的開發,其產品可以在中醫醫聯體醫共體的建設、智慧中醫雲平臺的建設等場景中發揮作用。「我們把名老中醫的經驗數位化,開發成智能化的臨床輔助診療系統,來幫助更多的臨床醫生,特別是年輕的醫生。」 李文友說。

其中,值得強調的是中醫的 「數位化」,眾所周知,中醫的診斷指標不像西醫容易實現數位化,標準化。「我們處在一個很偏門的領域,有些人覺得中醫市場比較小,有些人可能覺得中醫不是一個很適合 AI 發揮作用的地方,所以做這件事的人很少。」 李文友表示,中醫的基礎和信息化、智能化不匹配的,所以有大量的基礎工作要做。

據介紹,中醫的診斷主要靠症狀和體徵,需要用語言來描述,同一個種病,不同的老中醫先生有不同的具體思維方式。顯然,挖掘名老中醫的經驗是一個非常難做的事情。李文友表示,在基礎工作方面,大經中醫用了大量的精力做研發。「我們用了各種各樣的算法、技術,最後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我們現在有近百名全中國最頂級的名老中醫的經驗傳承合作,而且也得到了他們的認可,這一點讓人感到驕傲。」 他說。

他強調,埋頭苦幹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方法論。「一開始我們把精力花在技術算法方面,後面我們意識到還需要關注對中醫本身的這個認知上。」 他表示,每個名中醫師或流派的臨床思維有個性的地方,也有共性的地方,即中醫常用的 「辨證論治」 臨床思維。(辨證即把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顯然,提升對中醫的認知有利於更好的設計智能化系統。據悉,大經中醫已開發了中醫術語規範化技術、中醫症狀和體徵的自然語言識別技術以及中醫智能化辨證模型等,除了能夠準確辨證,還能辨識兼證,達到了較高的辨證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大經中醫也及時推出了相關的診療輔助方案,以幫助前線抗疫。其產品也入選了國家工信部首批 34 個 「有助於疫情防控的人工智慧產品和解決方案」。「此次疫情會給中醫智能化帶來很大的機遇。」 他說。

據李文友介紹,大經中醫的客戶範圍較廣,商業模式也較靈活。區域的衛健委、中醫藥管理部門、中醫醫聯體或醫共體、大小醫院(中醫醫療機構、綜合醫院)、社會化的中醫診所等都是其目標客戶。據悉,其合作夥伴目前已經包括廣東省中院、江蘇省中醫院、浙江省中院、上海龍華醫院等。此外,針對不同的用戶,其也提供不同的系統部署方式:可以支持與醫院的 HIS 系統連接,針對社會化的診所,也可提供雲服務,客戶只要申請一個帳號就可以使用服務。「我們現在部署在中醫院的都是全科系統,差不多涵蓋了現代醫學的十幾個系統,包括心腦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差不多涉及 500 種常見病。」 李文友補充說。

結合豐富的產品形式,其商業模式也較多元:首先是可作為醫療信息化產品,賣給醫院,每年收取運維費。此外,也可以進入醫院的診療運營服務,實現診療費用分成。最後在供應鏈方面,因系統和藥房可連接,所以其在中藥企業銷售方面也會有一定的收益。

據李文友透露,目前,大經中醫總共完成了兩輪融資,主要資金來自於產業投資:第一輪兩千萬元融資,第二輪為五千萬元融資。

相關焦點

  • 中醫搞數據中心:望聞問切也會有「阿爾法狗」
    中醫搞數據中心:望聞問切也會有「阿爾法狗」 2017-09-12 09:31:24來源:科技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AI中醫不再是偽科學,傳承老中醫臨床經驗,也可辨證與開方|智周報告...
    區塊鏈:可用於中藥材流通溯源、中醫醫師身份認證、中醫連鎖診所帳目管理等。衛寧健康、大經中醫——外感肺系疾病臨床輔助診療系統:大經中醫以智能化的方式將中醫的診療經驗記錄和傳承,用戶根據患者確診的疾病,將患者的症狀、體徵輸入系統,系統即可利用自身的人工智慧算法及知識庫(包含了名老中醫、教材、指南、文獻等內容),智能辨證、智能開方,協助用戶進行疾病診治。
  • AI中醫不再是偽科學,傳承老中醫臨床經驗,也可辨證與開方智周報告...
    新思界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數位化中醫診斷儀市場規模為17億元,2016年我國中醫智能治療儀的市場規模為49.8億元。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提到運用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開發智能化中醫健康服務產品。
  • 屠呦呦團隊成員:可用AI分析望聞問切,提高中醫診療精準度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廖福龍出席了2019全球人工智慧健康峰會,並在大會上發言。廖福龍表示,人工智慧的來臨已成為醫療健康行業加速發展與技術更新的重要機遇。同時,人工智慧技術運用於青蒿素作用機理和抗藥機理的研究與解讀,也可助力於青蒿素的深入研究。
  • 打開線上「望聞問切」,中藥「海外飄香」——深圳中醫海外抗疫記
    「牆外飄香」——望聞問切出國門「從重病到痊癒,只用了十天的時間。我必須說,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因為我有幸接受到中醫的治療。」3月29日,一位被診斷為新冠肺炎陽性的英國老人在他的感謝信裡寫道。然而,在旅英中醫師謝明的堅持下,他終是開啟了他的中醫療程,誰知,中醫卻不是「慢郎中」,兩天後,Michael的睡眠逐漸好轉,十天症狀就已基本消失,並且沒有出現任何併發症。△旅英中醫師謝明。
  • 望聞問切也會有「阿爾法狗」
    原標題:望聞問切也會有「阿爾法狗」   「『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所得三百六十物後形成《神農本草經》。這是將人身作為測試『model』,測知藥物幹預的影響規律。」近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保延禁不住甩出一個英文詞。
  • 海歸劉文娟:傳承中醫古療,讓『老手藝』走出國門
    劉文娟說,「那時,我有種傲氣,想要自己闖一闖;沒想過要參與家裡『中醫少林堂』的經營。」這個看似柔弱的姑娘,骨子裡卻有種不服輸的韌性。喜歡做「背包客」的劉文娟,酷愛戶外運動,成立一家戶外運動品公司,是她創業之初的興趣方向。那時的她,一心想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不想學中醫,父親的事業是父親的,我是我。」劉文娟說。 她自己也沒有想到,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改變了她的想法。
  • 「魚醫生」如何做到中醫裡的「望聞問切」
    「魚醫生」如何做到中醫裡的「望聞問切」2014-12-11 16:1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湖北泱盛水產        瀏覽量: 2727 次 我要評論   作者:湖北泱盛水產科技有限公司&nbsp張博&nbsp  在一線跑水產養殖戶多了以後,漸漸感覺治魚病和我們自己生病時候去看醫生區別很小。
  • 中醫師有了紅外線助手 讓「望聞問切」更精準
    有朋友說,他可能是「亞健康」了,建議去看看中醫。讓詹先生意外的是,在省中醫院治未病與健康管理中心,他發現中醫原來也能跟高科技融合。通過紅外線成像診斷儀和中醫體質辨識儀,幫助醫生進行更精準的「望聞問切」。機器掃全身 能辨識出寒熱虛實詹先生進入紅外掃描艙內,紅外熱成像鏡頭從各個角度開始掃描他。
  • 郭強中:望聞問切入歌詞換個角度做中醫
    郭強中去年作詞作曲的《奔跑吧,中醫!》在網上走紅,以及公眾號上的文章大受歡迎,使郭強中醫生覺得辭職投身到中醫通俗化傳播中去更有意義中醫師郭強中突然火了。近日,由他作詞、作曲、演唱的一首歌《奔跑吧,中醫!》在網上傳唱開來,在土豆、騰訊、蝦米等各平臺播放量超過了五萬次,朋友圈裡朋友紛紛發來訊息:「強哥,有才!」「強哥,這歌很有畫面感,做個MV或者拍個電影唄?」對此,郭強中回復一個笑哭的表情:「一個人弄,鴨梨山大哇!」
  • 中醫的崛起之路:靈機文化引領網際網路+轉型新趨向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擁有2000多年的中醫醫學文化是其中的國學瑰寶。歷經千年傳承到21世紀,中醫醫學文化目前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並在現代醫學的競爭中,中醫的傳統道路何去何從?網際網路+轉型發展是擺在中醫眼前的迫切需求!  不可否認,中西醫之爭已經成為網際網路上最易引起爭論的話題之一,科學性這一點也是中醫最容易被攻訐的部分。
  • 「偽科學」:中醫的痛點
    「中醫是偽科學。」相信這句著名的論斷,大家都已經聽過無數回了。到底是不是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解釋這句話。首先,「偽」表示,不是卻假裝是,或表面是實際不是,例如偽君子。那這句話的意思就很清楚了,中醫假裝自己是科學,或者中醫是看起來像科學實際並不是。
  • 機器人為你「望聞問切」
    機器人為你「望聞問切」 據介紹,Dr.Hwa 的服務將涵蓋中醫診療、中醫保健、中醫健康管理、中醫培訓等多方面,推動傳統中醫行業走向信息化、科技化。不同於中醫的傳統,Dr.Hwa 還充滿「科技範」,涵蓋了多組學大數據。它將以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打造的基因組、蛋白組、代謝組及微生物組等的多組學檢測平臺數據為依託,重點實現在輔助診斷、精準醫療等方面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產業化。
  • 中華傳統文化——醫學,望聞問切,良藥苦口!行走於民間的文化
    導語:中華傳統文化——醫學,望聞問切,良藥苦口!行走於民間的文化我們傳統的醫學文化, 不斷地在我們生活照搖著。我們「望聞問切,我們在初見一個人時,一般會先觀查看看一個人的臉色。「小臉蛋黃黃」。畢竟,中醫,是行走於民間的傳統文化。所以我們應該經過久經的驗證,選擇信奉。醫藥學有幾千年的歷史磨耗,意識我們且一直逐漸的打磨。中國醫學文化,是我們的組成一脈的珍貴的珍品。一步一步的的條理著我們的身體。可是我們的療效以及療程可能時間較長,他的反應較慢。
  • 中醫拜師傳承哪家有
    傳承幾千年的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隱藏其鋒芒。可前幾天,在我國廣東省的一所高校中,舉行了一場矚目的拜師儀式,繼承與發揚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這便是南方醫科大學舉行的第七屆「名老中醫傳承班」。「名老中醫傳承班」是南醫中醫藥學院實施的中醫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特色班級,目前已經連續舉辦了七屆。
  • 北大博士王福重:中醫是偽科學,根本不能治病,他為什麼這樣說?
    近幾年,網絡上有一句「你有行醫資格證嗎」直擊我們的靈魂,傳統中醫的地位變得非常尷尬。從實際而言,中醫的確是非常值得傳承的,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中醫裡面很多知識連西醫也無法達到。在民間有很多老中醫,他們可能沒有行醫資格證,但也並非不想考證,而是他們只懂醫學卻不會考試。
  • 非洲中醫博士郭末用「望聞問切」講述中國故事
    2月17日,農曆正月初二一大早,藥王山下,來自非洲加彭共和國的中醫博士郭末(Dr.OVONONKOMO)激動地大聲喊道。  2016年12月22日,作為陝西省首屆「絲綢之路青年學者論壇」銅川分論壇特邀學者之一,郭末曾到藥王山考察。他是非洲首位中醫博士,精通七國語言,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推廣中醫文化,曾獲亞太地區非洲人民成就獎。
  • 全球三十大最佳 AI 創業公司公布
    科技巨頭大力推進技術研究和平臺建設,創業公司在摸索場景應用中快速崛起,早期項目也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商業邏輯。 機器之心根據研究實力、技術與產品、市場與行業潛力、運營能力、資本與財務狀況、創新性與實用性等多項標準,評選出四項大獎:全球三十大最佳 AI 創業公司、中國十大最強 AI 研究實力企業、中國十大最具潛力早期 AI 公司、三十大最佳 AI 應用案例。Drive.ai、流利說、追一科技等GGV紀源資本被投企業入選榜單。
  • 科博會惠民創新成果「接地氣」,機器人也能變坐堂「中醫」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機器人「望聞問切」裸眼能看3D電影 科博會惠民創新成果「接地氣」  記者:孫杰科技創新驅動經濟升級發展,也實實在在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數位化診斷,機器人變坐堂「中醫」在科博會同仁堂展臺的一臺方形機器前,一名觀眾正把臉埋在機器中間有亮光的圓洞裡,身後還有不少觀眾躍躍欲試。「麻煩您伸一下舌頭」,一旁操作電腦的工作人員說著,就為這名觀眾拍下顯示面相和舌相的照片。接著工作人員把儀器系在觀眾伸出的手腕上,電腦屏幕不斷顯示出脈象檢測波形圖。
  • 當年聲稱中醫是偽科學,並不能治病的北大教授王福重,他後來如何
    在古代看病都是中醫把脈,還沒有醫院一說,而現在中醫已經慢慢的被大家遺忘了,其實中醫治好了很多疑難雜症,像這次的新冠疫情也運用了中醫的理論。在面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時,我們應該採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手法,秉承傳承理念,而不是一棒子打死所有。如今中醫的地位其實有點尷尬,因為現在如果想進醫院當醫生或者護士都會有從業資格證,需要通過考試等方式來鑑定資格。但是有很多老中醫並沒有證,手法卻是很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