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理工科背景的李文友因個人愛好接觸了中醫,一場 AI+中醫的創新探索開始萌芽。
在上海人工智慧發展聯盟、 世界人工智慧創新大賽、AI SPACE 、動點科技聯合出品的」AI 戰疫逆行說」 直播活動上,李文友向動點科技詳細介紹了他的創業故事。2016 年,李文友創辦了大經中醫,該公司旨在通過自研的跨流派、跨病種、跨區域的中醫人工智慧系統,助力名老中醫診療經驗的智能化傳承。
「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中醫傳承發展當中的一些問題。」 李文友解釋,中醫的知識體系非常個性化,很多知識來自於不同流派、不同名老中醫的傳承。而傳統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師傅帶徒弟,該方式有很多局限性,且名老中醫的經驗很難複製,所以整個中醫服務產業的質量和規模都受到限制。「我們希望能用信息化、人工智慧的方式把名老中醫經驗能夠傳承下來,研發出智能化的傳承方式。」 李文友介紹。
據介紹,大經中醫的核心業務包括名老中醫診療經驗的智能化傳承和中醫的臨床智能輔助診療系統的開發,其產品可以在中醫醫聯體醫共體的建設、智慧中醫雲平臺的建設等場景中發揮作用。「我們把名老中醫的經驗數位化,開發成智能化的臨床輔助診療系統,來幫助更多的臨床醫生,特別是年輕的醫生。」 李文友說。
其中,值得強調的是中醫的 「數位化」,眾所周知,中醫的診斷指標不像西醫容易實現數位化,標準化。「我們處在一個很偏門的領域,有些人覺得中醫市場比較小,有些人可能覺得中醫不是一個很適合 AI 發揮作用的地方,所以做這件事的人很少。」 李文友表示,中醫的基礎和信息化、智能化不匹配的,所以有大量的基礎工作要做。
據介紹,中醫的診斷主要靠症狀和體徵,需要用語言來描述,同一個種病,不同的老中醫先生有不同的具體思維方式。顯然,挖掘名老中醫的經驗是一個非常難做的事情。李文友表示,在基礎工作方面,大經中醫用了大量的精力做研發。「我們用了各種各樣的算法、技術,最後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我們現在有近百名全中國最頂級的名老中醫的經驗傳承合作,而且也得到了他們的認可,這一點讓人感到驕傲。」 他說。
他強調,埋頭苦幹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方法論。「一開始我們把精力花在技術算法方面,後面我們意識到還需要關注對中醫本身的這個認知上。」 他表示,每個名中醫師或流派的臨床思維有個性的地方,也有共性的地方,即中醫常用的 「辨證論治」 臨床思維。(辨證即把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顯然,提升對中醫的認知有利於更好的設計智能化系統。據悉,大經中醫已開發了中醫術語規範化技術、中醫症狀和體徵的自然語言識別技術以及中醫智能化辨證模型等,除了能夠準確辨證,還能辨識兼證,達到了較高的辨證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大經中醫也及時推出了相關的診療輔助方案,以幫助前線抗疫。其產品也入選了國家工信部首批 34 個 「有助於疫情防控的人工智慧產品和解決方案」。「此次疫情會給中醫智能化帶來很大的機遇。」 他說。
據李文友介紹,大經中醫的客戶範圍較廣,商業模式也較靈活。區域的衛健委、中醫藥管理部門、中醫醫聯體或醫共體、大小醫院(中醫醫療機構、綜合醫院)、社會化的中醫診所等都是其目標客戶。據悉,其合作夥伴目前已經包括廣東省中院、江蘇省中醫院、浙江省中院、上海龍華醫院等。此外,針對不同的用戶,其也提供不同的系統部署方式:可以支持與醫院的 HIS 系統連接,針對社會化的診所,也可提供雲服務,客戶只要申請一個帳號就可以使用服務。「我們現在部署在中醫院的都是全科系統,差不多涵蓋了現代醫學的十幾個系統,包括心腦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差不多涉及 500 種常見病。」 李文友補充說。
結合豐富的產品形式,其商業模式也較多元:首先是可作為醫療信息化產品,賣給醫院,每年收取運維費。此外,也可以進入醫院的診療運營服務,實現診療費用分成。最後在供應鏈方面,因系統和藥房可連接,所以其在中藥企業銷售方面也會有一定的收益。
據李文友透露,目前,大經中醫總共完成了兩輪融資,主要資金來自於產業投資:第一輪兩千萬元融資,第二輪為五千萬元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