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搞數據中心:望聞問切也會有「阿爾法狗」
中醫搞數據中心:望聞問切也會有「阿爾法狗」 2017-09-12 09:31:24來源:科技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郭強中:望聞問切入歌詞換個角度做中醫
近日,由他作詞、作曲、演唱的一首歌《奔跑吧,中醫!》在網上傳唱開來,在土豆、騰訊、蝦米等各平臺播放量超過了五萬次,朋友圈裡朋友紛紛發來訊息:「強哥,有才!」「強哥,這歌很有畫面感,做個MV或者拍個電影唄?」對此,郭強中回復一個笑哭的表情:「一個人弄,鴨梨山大哇!」
-
望聞問切也會有「阿爾法狗」
原標題:望聞問切也會有「阿爾法狗」 「『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所得三百六十物後形成《神農本草經》。這是將人身作為測試『model』,測知藥物幹預的影響規律。」近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保延禁不住甩出一個英文詞。
-
打開線上「望聞問切」,中藥「海外飄香」——深圳中醫海外抗疫記
「牆外飄香」——望聞問切出國門「從重病到痊癒,只用了十天的時間。我必須說,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因為我有幸接受到中醫的治療。」3月29日,一位被診斷為新冠肺炎陽性的英國老人在他的感謝信裡寫道。然而,當年邁的Michael在自我隔離的過程中被咳嗽、氣促折磨到幾近奔潰,他只得「南坡不行走北坡」,轉而向中醫診所求助。「接診我的中醫為我開了一些中藥,最開始我很不情願,因為我同時還在服用心臟治療的藥物,我很怕會有什麼副作用。」 Michael在信裡寫道。
-
中醫師有了紅外線助手 讓「望聞問切」更精準
有朋友說,他可能是「亞健康」了,建議去看看中醫。讓詹先生意外的是,在省中醫院治未病與健康管理中心,他發現中醫原來也能跟高科技融合。通過紅外線成像診斷儀和中醫體質辨識儀,幫助醫生進行更精準的「望聞問切」。機器掃全身 能辨識出寒熱虛實詹先生進入紅外掃描艙內,紅外熱成像鏡頭從各個角度開始掃描他。
-
機器人為你「望聞問切」
機器人為你「望聞問切」 快報訊 (通訊員 於軼婷 見習記者 耿樸凡 記者 鹿偉)來自美國的人工智慧腫瘤醫生沃森,已經「現身」上海的醫院。
-
「魚大夫」苟國容:「望聞問切」診魚病
在一線為水產養殖戶服務並經營魚藥生意20多年,江津區勃源魚藥經營部苟國蓉成了區內外頗有名氣的魚大夫。中國老中醫治病講究「望聞問切」,這四診同樣適用於苟國蓉給魚看病。作為一名「魚醫生」,苟國蓉對此頗有心得。望「我到池塘後,直接觀察水源、水質、水色等情況。
-
屠呦呦團隊成員:可用AI分析望聞問切,提高中醫診療精準度
一方面是可以用人工智慧模式採集與分析中醫四診(望、聞、問、切)的數據,以提高診療的精準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嘗試把人工智慧技術運用在預防疾病的發生方面。廖福龍說:「中醫的診療體系和西醫是完全不一樣的。西醫是分層次地、整體到微觀地去尋找病因。一個病整體上有什麼表現,器官組織上有什麼表現,細胞上、分子上有什麼變化,基因有什麼改變,等等。
-
中華傳統文化——醫學,望聞問切,良藥苦口!行走於民間的文化
導語:中華傳統文化——醫學,望聞問切,良藥苦口!行走於民間的文化我們傳統的醫學文化, 不斷地在我們生活照搖著。我們「望聞問切,我們在初見一個人時,一般會先觀查看看一個人的臉色。「小臉蛋黃黃」。畢竟,中醫,是行走於民間的傳統文化。所以我們應該經過久經的驗證,選擇信奉。醫藥學有幾千年的歷史磨耗,意識我們且一直逐漸的打磨。中國醫學文化,是我們的組成一脈的珍貴的珍品。一步一步的的條理著我們的身體。可是我們的療效以及療程可能時間較長,他的反應較慢。
-
中醫《十問歌》,對醫生和患者都有指導作用
中醫四診望聞問切,其中「問診」佔有突出的地位,古人將問診的經驗總結為《十問歌》,提示醫生在接診時全面、詳細地詢問患者信息,以免漏診、誤診。其實,患者了解一些醫生問診的必要的常識,也會對就醫起到指導作用。
-
「偽科學」:中醫的痛點
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他做了一個近乎真空的玻璃管,每次放入不同的材料,將玻璃管翻過來,結果發現「無論重量如何,總是同時落地」。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假設:「高處同時開始下落的物體,無論重量如何,總是同時落地」。他等不及要向全世界宣布這個驚天發現,但在黑暗的中世紀,崇拜權威才是政治正確的路線。而且,他目前只能在可控的實驗室環境證實自己的理論。
-
當年聲稱中醫是偽科學,並不能治病的北大教授王福重,他後來如何
在古代看病都是中醫把脈,還沒有醫院一說,而現在中醫已經慢慢的被大家遺忘了,其實中醫治好了很多疑難雜症,像這次的新冠疫情也運用了中醫的理論。在面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時,我們應該採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手法,秉承傳承理念,而不是一棒子打死所有。如今中醫的地位其實有點尷尬,因為現在如果想進醫院當醫生或者護士都會有從業資格證,需要通過考試等方式來鑑定資格。但是有很多老中醫並沒有證,手法卻是很精湛。
-
望聞問切碰上AI 中醫傳承也可智能化?|創業
2016 年,李文友創辦了大經中醫,該公司旨在通過自研的跨流派、跨病種、跨區域的中醫人工智慧系統,助力名老中醫診療經驗的智能化傳承。「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中醫傳承發展當中的一些問題。」 李文友解釋,中醫的知識體系非常個性化,很多知識來自於不同流派、不同名老中醫的傳承。
-
非洲中醫博士郭末用「望聞問切」講述中國故事
郭末出生於加彭共和國的一個醫生世家。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就對醫學感興趣,神秘的中國也是他從小嚮往的地方。 2001年,郭末高中畢業,以全校第一的成績拿到了中國政府的獎學金,前往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學西醫臨床。 大三時,他到上海瑞金醫院實習,第一次見到了針灸、火罐等中醫療法。
-
免掛號費看診活動繼續14位名中醫在宏醫堂義診
「看東西越來越模糊,楊琦醫生替我清洗了眼睛,做了針灸,一睜眼就覺得清亮了許多。」……從上周三開始,就有市民來電感謝,並為宏醫堂名中醫點讚。 據悉,宏醫堂國醫館是一個集中醫診療、理療康復為一體的大型中醫醫館,省市醫保定點單位,其匯集了14位名中醫,集師承與臨床經驗於一體,將家傳秘方、單方、驗方與針、灸、推、按、拿等傳統手法結合,對各科常見疾病以及疑難雜症進行全面有效的中醫治療。
-
中醫的崛起之路:靈機文化引領網際網路+轉型新趨向
中醫網際網路化關鍵是「望聞問切」 眾所周知,中醫治療的一大優勢是可以給患者減輕病痛的同時減少診療帶來的副作用。因此,藉助「網際網路+」的大背景下,也有越來越多創業者開始尋求新的技術和模式,讓中醫更大範圍的普及以及讓更多的人受益。
-
何祚庥,你沒有資格批中醫
而今,又有學者在網上發表「取消中醫」的言論,這再次引起了他對中醫的關注。記者對他進行了專題採訪(10月30日《環球人物》)。 從採訪中看,何祚庥老先生批判中醫的理由是:他母親對中醫十分反感,反感的原因是,他兩歲時父親得傷寒死了,說是被中醫治死了;中醫沒有西醫科學;中醫陰陽五行理論是偽科學;看西醫人越來越多,看中醫人越來越少。
-
四名中醫師奮戰在抗疫一線——守護武漢的中醫力量
中醫需要望聞問切,過程複雜。為了給一位80歲老人拍X光片,李軍昌專門參加培訓,把20多個步驟逐條記下來,拍的時候,不斷調整角度,把球管放在最精準的位置,終於拍出了清晰的光片。在查房時,病人得知他是在武漢學的中醫,感覺更親近了。一位大爺說:「雖然你穿著防護服,我看不清你,但你是軍人,還是中醫,我相信你!」
-
摸脈象知病情 中醫把脈究竟能看出什麼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判斷一個人身體上出現了什麼樣的病態狀況,除了看臉色等變化,診脈是中醫上最常見也是效果最好的診療方法,同時也是中醫看病的首要環節。通過診脈究竟能做出哪些判斷呢?中醫如何摸脈判斷病證呢?想必大家都非常的好奇。今天小編就滿足大家的好奇心,幫助大家介紹一些中醫診脈上的奧秘,一起來了解下吧。
-
多是這幾種原因,中醫教你如何健康調理
要了解這個真相,首先我們要先看看中醫看病還要看舌頭。中醫為什麼將「舌診」當作重要的診斷方式之一?自古以來,中醫通過「望聞問切」的方式診斷患者的病情,其中「望」除了診脈,還「診舌」,舌頭作為人體重要的器官,除了幫助我們運送和吞咽食物,其實還可以反映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