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線為水產養殖戶服務並經營魚藥生意20多年,江津區勃源魚藥經營部苟國蓉成了區內外頗有名氣的魚大夫。中國老中醫治病講究「望聞問切」,這四診同樣適用於苟國蓉給魚看病。作為一名「魚醫生」,苟國蓉對此頗有心得。
望
「我到池塘後,直接觀察水源、水質、水色等情況。魚生活的水體環境發生的很多變化,通常都能通過這些直接表現出來。」苟國蓉介紹。當水體呈翠綠色時,水體的透明度降低。當夏季水溫升高時,池塘四周(尤其是下風處)的水面上會漂浮起一層翠綠色的油膜,這種顏色的水體常含有大量的藍、綠藻,是水質老化的標誌。
池水在陽光照射下呈紅棕色,且藻類在水中分布均勻,成團成縷,此種顏色的水體中含有大量甲藻門的藻類,如裸甲藻、多甲藻等。當它們大量繁殖時,水體呈醬油色,這是水質變壞的標誌。
聞
跟養殖戶交流,這是一個聆聽的階段。苟國蓉從養殖戶的話語中獲知近期池塘出現的一些問題。通常,苟國蓉來到池塘詢問病因的時候,常常聽到養殖戶反饋「這個魚老是浮頭是怎麼回事」,或者「這塘子的魚吃食沒有隔壁那個池子的魚吃得好」,又或者是「這池子每天都死幾條鰱子,連續半個多月了,也不知道什麼問題」。
很多時候,苟國蓉通過傾聽養殖戶的話語,基本上能夠確定病因了。但是,這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這時候就要發問了。
問
問些什麼呢,這是關鍵!
「我會根據前面的判斷來發問。提問不是盲目的,很有針對性。」苟國蓉介紹。一般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養殖的品種、苗種來源、規格大小、健康狀況和放養密度等;投餵飼料的種類、來源、投餌方法、投餌量等;池塘清塘消毒以及日常防病措施、使用的藥物和使用方法等;發病和未發病養殖池中魚的活動情況,如遊動、攝食等;發病過程以及採取過的措施,包括發病時間、患病種類、病症與病情、死亡情況、採取的措施與效果等。
「其實,『望、聞、問』了解到的都只是表面,只能治療部分魚病。這樣的事情發生次數多了,養殖戶就對你失去了信心,說你技術不行。」苟國蓉說,這個時候,就需要「切」了。
切
「切」就是動手環節。看得再多,交談的內容再多,最後一步「切」還是最重要一環。
苟國蓉拿出工具,仔細檢測水體各項指標。她先看水體是否正常,再把發病瀕死的魚撈幾條出來做檢查。「選擇患病瀕死或剛死不久、症狀典型的病魚作為診斷檢查的對象,不可以採用死亡時間長的病魚。」苟國蓉介紹。她於多個採樣點取發病魚池水樣(水面下50至80釐米處),採樣後立即進行滴定檢測,可以粗略檢測出水質常規指標如氨氮、亞硝酸鹽、pH值、硫化物和溶解氧的情況。
做完「望」「聞」「問」「切」四項工作,一次魚病診斷就算完成了。接下來,苟國蓉將依據診斷結果,給養殖戶開方子抓藥。她經過詳細診斷,合理給藥,幫養殖戶解決了問題。
「這個女的行,真是名符其實的魚醫生!」苟國蓉的精湛「醫術」,受到周邊養殖戶的交口稱讚。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