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團隊成員:可用AI分析望聞問切,提高中醫診療精準度

2020-12-05 澎湃新聞

廖福龍

8月29日-31日,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舉行。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廖福龍出席了2019全球人工智慧健康峰會,並在大會上發言。廖福龍表示,人工智慧的來臨已成為醫療健康行業加速發展與技術更新的重要機遇。同時,人工智慧技術運用於青蒿素作用機理和抗藥機理的研究與解讀,也可助力於青蒿素的深入研究。

會後,廖福龍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等媒體的採訪。廖福龍稱,人工智慧與中醫藥的結合有許多可以探索的方面。一方面是可以用人工智慧模式採集與分析中醫四診(望、聞、問、切)的數據,以提高診療的精準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嘗試把人工智慧技術運用在預防疾病的發生方面。

廖福龍說:「中醫的診療體系和西醫是完全不一樣的。西醫是分層次地、整體到微觀地去尋找病因。一個病整體上有什麼表現,器官組織上有什麼表現,細胞上、分子上有什麼變化,基因有什麼改變,等等。中醫不是這樣一個還原論的認識體系,中醫看病是突出整體觀的, 即把握一個人的目前的狀態,通過望聞問切由大夫進行信息提取, 然後用中醫理論來判斷出現了什麼樣的異常。」

廖福龍認為,基於中醫的這一特點,如能以人工智慧模式採集與分析中醫四診的信息, 精準地識別機體所處的異常狀態,從而針對性地給出糾正異常的處方與治療。另外,中醫強調「上工治未病」 ,即高明的醫生希望預防疾病的發生。如能用人工智慧模式發現機體出現某種異常傾向, 就有可能對此傾向採取措施, 防範於未然。所以,預防醫學的觀點和AI的結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方面。

廖福龍還指出,實際上,人工智慧技術已經滲透在醫藥科研工作者工作中的許多方面。「在我們實驗室裡,中草藥的化學成分分離提取,目前所用的技術也包括了人工智慧,包括質譜研究、高效液相等都運用到數據採集與分析等人工智慧技術。」

「在藥理學研究上,常常會研究顯微鏡下的圖像,圖像分析也是人工智慧的一個方面。」廖福龍舉例說,「若干年前綠色螢光蛋白的誕生獲得了諾貝爾獎,這種可視化技術可用於研究體內的生命過程, 其中包含許多可以應用人工智慧的地方。再如,體內酸鹼度可以用光學的形式表現出來, 不同酸鹼度表現成不同波長的光,這樣就能看到酸鹼程度了,其中也可以應用人工智慧。」

廖福龍表示,下一步還可以做更多人工智慧方面的嘗試,通過雲計算、雲數據、5G聯網等技術,把一個個獨立實驗室獲取的信息拿到一個平臺上進行綜合的分析。

今年4月,屠呦呦研究團隊關於青蒿素耐藥現狀及解決方案的論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這一研究成果的發布在國內引發關注。

廖福龍告訴記者,目前屠呦呦領導的青蒿素研究團隊的主要工作包括青蒿素作用機理的研究、耐藥機理的研究以及對青蒿素聯合療法的探索。

「青蒿素是上個世紀70年代發現的,臨床應用了幾十年了,為什麼還要研究它的機理?事實上,藥物機理是精準應用它的關鍵,清楚它怎麼發揮作用就能在臨床上事半功倍。」廖福龍說。

據廖福龍介紹,在過去幾十年中,科學家對於青蒿素抗瘧的作用是有不同的說法的,對作用機理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

據他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到2015年的研究認為,青蒿素是與瘧原蟲的某個蛋白進行了單靶點的結合。到了2015年,屠呦呦得了諾獎之後,青年華人學者王繼剛的論文指出,青蒿素殺滅瘧原蟲是一個多靶點原理, 青蒿素可以和瘧原蟲100多個蛋白共價結合。

「多靶點的研究結果出來之後,也囊括了之前單靶點的一些學說。把我們對青蒿素抗瘧機理的認識又推進了一大步。」廖福龍稱,王繼剛博士加入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已兩年多。

在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抗藥性方面,青蒿素研究中心也在不斷探索。廖福龍表示, 青蒿素的「抗藥性」與藥理學上所稱的抗藥性有所不同。通常藥理學上認為的抗藥性,就是再加大藥物劑量或延長用藥時間都無法對疾病產生效果。但事實表明,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的「抗藥性」更像是一種耐藥現象,即對藥物作用不那麼敏感了, 而延長用藥時間和加大劑量還是可以達到殺滅效果的。

廖福龍指出,對青蒿素抗瘧機理和耐藥性的研究實際上是一個事物的兩面,兩個方面相互關聯,對這個兩個問題的把握有利於更深入地理解青蒿素, 有助於未來更好地應用青蒿素。

相關焦點

  • 中醫搞數據中心:望聞問切也會有「阿爾法狗」
    「跨時空的『望聞問切』,藥物配送到家,診治效果靠可穿戴設備來探測反饋……」坐擁了3400餘萬中醫病案首頁數據、臨床科研信息共享數據和中醫館健康信息雲數據等中醫主要數字資源的中醫藥數據中心,劉保延有底氣暢想中醫新業態的誕生,他認為未來會有中醫界的「阿爾法狗」,給行醫者做助手。  藉助數據,劉保延和團隊力求讓中醫獲得科學性的證據、並擁抱未來。
  • 望聞問切也會有「阿爾法狗」
    「跨時空的『望聞問切』,藥物配送到家,診治效果靠可穿戴設備來探測反饋……」坐擁了3400餘萬中醫病案首頁數據、臨床科研信息共享數據和中醫館健康信息雲數據等中醫主要數字資源的中醫藥數據中心,劉保延有底氣暢想中醫新業態的誕生,他認為未來會有中醫界的「阿爾法狗」,給行醫者做助手。   藉助數據,劉保延和團隊力求讓中醫獲得科學性的證據、並擁抱未來。
  • 望聞問切碰上AI 中醫傳承也可智能化?|創業
    2016 年,李文友創辦了大經中醫,該公司旨在通過自研的跨流派、跨病種、跨區域的中醫人工智慧系統,助力名老中醫診療經驗的智能化傳承。「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中醫傳承發展當中的一些問題。」 李文友解釋,中醫的知識體系非常個性化,很多知識來自於不同流派、不同名老中醫的傳承。
  • 屠呦呦團隊宣布重大創新突破
    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 中醫的崛起之路:靈機文化引領網際網路+轉型新趨向
    屠呦呦女士表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從這一保護中發掘出來的。」  此外,國家也在大力支持中醫產業。在今年2月1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要加大中醫藥的投入支持,發揮傳統醫學優勢造福人民。隨後,國務院正式印發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這是首個國家級的中醫藥發展規劃,中醫藥產業再次站上風口。
  • 機器人為你「望聞問切」
    機器人為你「望聞問切」 未來,「AI+ 醫療」的應用,將在中國輔助診療、醫學影像、藥物研發、健康管理等市場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版沃森有啥絕技?據介紹,Dr.Hwa 的服務將涵蓋中醫診療、中醫保健、中醫健康管理、中醫培訓等多方面,推動傳統中醫行業走向信息化、科技化。不同於中醫的傳統,Dr.Hwa 還充滿「科技範」,涵蓋了多組學大數據。
  • 吉林衛視:屠呦呦團隊的科研故事
    諾貝爾獎引出40年前的故事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將當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給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與美國威廉諾貝爾評審團認為,屠呦呦和團隊,對治療全球感染人數排名第一的寄生蟲傳染病瘧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屠呦呦則發現了治療瘧疾的特效藥核心成分,青蒿素。
  • 屠呦呦團隊「放大招」,治療紅斑狼瘡!
    」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獲新突破的同時,屠呦呦團隊還發現,雙氫青蒿素對治療具有高變異性的紅斑狼瘡效果獨特。 屠呦呦團隊感興趣的紅斑狼瘡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疾病,目前能否治癒?我們一起揭開這神秘的面紗。
  •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 和中醫沒關係?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為在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上的貢獻,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素來源於傳統中藥青蒿,但是有一種聲音認為,青蒿素研究和中醫沒有關係。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青蒿素是什麼?
  • 強化疫情監測分析研判 提高防控科學性精準度
    會上,省防控專家組疫情組組長、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孫印旗匯報我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現狀、特點、趨勢,省衛健委有關負責同志匯報我省最新診療方案。胡振傑、閻錫新、李晶、揣俠、梅建強等專家分別結合自身工作談了意見建議。專家們認為,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我省疫情防控工作正有力有序開展,但當前疫情防控任務依然艱巨,不能有絲毫懈怠。
  • 屠呦呦事跡被納入教材值得稱道
    屠呦呦事跡被納入教材值得稱道來自網絡這幾天,「屠呦呦團隊青蒿素新進展」,上了熱搜,使得我這個對醫學不感興趣的人也走進來醫學這個神秘的領域。從而屠呦呦團隊因公布「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的最新進展,而受到輿論廣泛關注。
  • 屠呦呦納入新教材 人教社:希望引導青少年理解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屠呦呦團隊日前公布的科研進展引發世人關注。記者從人民教育出版社獲悉,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傑出貢獻和光輝事跡已被統編教材選入,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與生活。此次選錄這篇文章,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和尊重科學,從屠呦呦的科研歷程中汲取力量。今年秋季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二冊教材中,同樣有關於屠呦呦的介紹。第八章第二節《化學品的合理使用》中,對「化學與藥物設計、合成」進行了專門介紹,其中就提到青蒿素,並對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和獲得諾貝爾獎的事實進行了介紹。
  • 屠呦呦獲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
    新華社巴黎10月22日電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2日公布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共3人獲獎,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屠呦呦。該獎項旨在獎勵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傑出生命科學研究,研究主體可以是個人或機構。今年是該獎項的第五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公告中說,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因其在寄生蟲疾病方面的研究獲獎。她發現的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在20世紀80年代治癒了很多中國病人。
  • 屠呦呦諾獎報告演講全文
    當地時間12月7日下午(北京時間7日晚),屠呦呦在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用中文做題為《青蒿素的發現 中國傳統醫學對世界的禮物》的演講,由翻譯進行同聲傳譯。  屠呦呦在演講中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通過抗瘧藥青蒿素的研究經歷,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 希望這次疫情過去之後,人們不要遺忘中醫的貢獻
    在診療方案中,試行版本吸取了仝小林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研究成果,用於治療新冠肺炎。值得一提的是,仝小林院士曾在非典時期創製了「SARS-肺毒疫四期八方」的辨治方案。此方案中,有11例純中藥治療的經驗,被寫入世界衛生組織《中西醫結合治療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臨床試驗》報告。
  • 「魚醫生」如何做到中醫裡的「望聞問切」
    「魚醫生」如何做到中醫裡的「望聞問切」2014-12-11 16:1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湖北泱盛水產        瀏覽量: 2727 次 我要評論   作者:湖北泱盛水產科技有限公司&nbsp張博&nbsp  在一線跑水產養殖戶多了以後,漸漸感覺治魚病和我們自己生病時候去看醫生區別很小。
  • 屠呦呦團隊新發現:青蒿素對治療紅斑狼瘡也有獨特療效
    1969年,在瘧疾瘋狂肆虐的大背景下,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藥研究任務,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藥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成功使用青蒿抗瘧。
  • 屠呦呦的先進事跡走進了中學校園
    屠呦呦的先進事跡走進了中學校園十月十五日,中國中醫研究院的袁亞男老師,走進了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為全校兩千多名學生宣講了屠呦呦的先進事跡。  這是袁老師第一次給中學生宣講屠呦呦老師的先進事跡,她娓娓道來,邊放映屠呦呦老師的工作視頻,邊講解屠老師的這麼多年來的辛勤工作。
  • 中醫師有了紅外線助手 讓「望聞問切」更精準
    有朋友說,他可能是「亞健康」了,建議去看看中醫。讓詹先生意外的是,在省中醫院治未病與健康管理中心,他發現中醫原來也能跟高科技融合。通過紅外線成像診斷儀和中醫體質辨識儀,幫助醫生進行更精準的「望聞問切」。機器掃全身 能辨識出寒熱虛實詹先生進入紅外掃描艙內,紅外熱成像鏡頭從各個角度開始掃描他。
  • 屠呦呦國人的驕傲
    2019年9月17日,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在9月份各大傳統媒體及自媒體的播報中,我們大眾才真正意義上對這位本土科學家有所了解。上世紀50年代(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藥學系(後更名「北京醫學院藥學系」),幾年的現代醫藥學習使她受益終生。195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為屠呦呦提供了兩年半脫產學習中醫藥的機會,使她掌握了豐富的中醫藥學知識,為後來發掘中醫藥寶庫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