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引出40年前的故事
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將當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給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與美國威廉·坎貝爾和日本大村智。
諾貝爾評審團認為,屠呦呦和團隊,對治療全球感染人數排名第一的寄生蟲傳染病瘧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屠呦呦則發現了治療瘧疾的特效藥核心成分,青蒿素。
事實上,2007年,擁有諾貝爾提名權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就有心將青蒿素的發現者推薦給諾貝爾評審團,當他尋找發現者時,只有一個神秘代號「523」與其息息相關,而很少有人知道,「523」其實是當年中國攻克瘧疾計劃的代號。
中國青蒿發現之路
1967年5月23日,由國家科委和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牽頭,正式召開「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會議」,採取全國大協作的方式,召集國內多省的醫學科研單位共同研製,並正式將這項特殊的任務定名為523任務。
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科研人員,最先研製出了預防瘧疾的化學合成藥,防瘧1號片,吃一次可以保證7天不受傳染。後來又研製出了防瘧2號片、3號片,預防效果能夠達到1個月。雖然在研製預防藥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研製治療瘧疾的藥品上,科研人員變得舉步維艱。
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藥研究任務,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藥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成功提取青蒿結晶。
青蒿素臨床試驗大勝
1972年,屠呦呦與另外3名科研人員,一起住進了北京東直門醫院,成為青蒿首批人體試毒「小白鼠」,他們在醫院嚴密監控下進行了一周試藥觀察,最終沒有發現對人體有明顯毒副作用。青蒿素被製作成臨床觀察用藥在海南給病人服用,證明了青蒿素是抗瘧有效成分。
1973年,經過523任務辦公室確定,將青蒿素作為治療瘧疾的新藥進行研發,1975年新藥研製成功,並於1979年通過全國鑑定。
2000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把青蒿素類藥物作為首選抗瘧藥物,在全球推廣,挽救著百萬人的生命。就像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演說的題目一樣,《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給世界的禮物》。
今晚21:06
鎖定吉林衛視《家事》
一起了解青蒿素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