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屈新家,今年46歲,是運城市臨猗縣廟上鄉人。8月25日,就在他剛剛參加完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的座談會,赴陝西省合陽縣的12萬畝養魚基地為魚兒看病時,記者也趕到了那裡,在魚池的診病現場採訪了這位大忙人。
(左圖)屈新家(中)在給魚治病
窮人孩子早當家
屈新家,祖籍山東,解放前父輩逃荒來到山西臨猗縣。14歲那年,他母親因過度操勞離開人世。屈新家跟著父親和姐姐們,艱辛地生活著。父親為了供他上學,開了一個豆腐磨坊,年幼的屈新家跟隨父親,不但學會了推磨做豆腐,還順利地完成了高中學業。
上世紀80年代初,屈新家的幾個姐姐先後出嫁,家中僅剩他與年過花甲的父親。此時,父親已行動不便,為了生活,父親想讓他繼續做豆腐。但他不甘於在鄉村裡,他一心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
一次,他遇見了一位高中同學,這位同學說,當地生產的一種建築行業用的化工產品,在城裡用量很大,銷路很好。於是,他不顧父親的阻攔,撇下豆腐店,帶上家中僅有的200元錢,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車。他走遍了上百個大小不同的工地,終於和保定市的一家建築公司籤約了50噸合同,按合同規定,貨到驗收合格後付款。但沒想到,這批貨質量不符合要求,被拒收。此時,已經身無分文的屈新家,又飢又餓幾乎暈倒在北京街頭。
也許這就是緣分。屈新家在稍作休息之後,往身邊的門牌上一瞧,上面寫著「北京水產養殖公司」幾個大字,生存意識讓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做了一個決定,能不能到這個大門裡去討口飯吃呢?他徑直走了進去,問:「要不要工人,幹啥都行,只要給口飯吃。」看到他窮困潦倒的樣子,一位中年人頓生憐憫之心,拍板說了句:「行。」屈新家就這樣當了一名打雜工。在這裡,他做事勤快麻利,為人厚道實在。時間久了,大家都很喜歡他。
一天,水產研究所的幾個專家來到這裡,無意中提起試驗魚塘缺少個撿魚的年輕人。水產養殖公司的人員馬上推薦說:「我們這兒有個小夥子,人又好,手腳又勤快,非常合適。」就這樣,屈新家成了北京水產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員。這一呆,就是3年。
自學成才當魚醫
北京水產研究所裡人才濟濟,都是國家正規院校畢業的大學生。屈新家沒有學歷,沒有專業知識,大家只把他當成打工的。誰見了都喊他「小屈子」。小屈子也知道自己的地位,他不怕髒不怕累,對魚塘裡的病死魚,他一條也不漏過。
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屈新家天天和死魚在一起,時間長了,也對魚病防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班時,他豎起耳朵仔細聽,默默記;下班後就去書店購買各種書籍,利用休息時間細細研讀。那時候,他每月工資僅300多元,除了生活費,幾乎全部買了書。3年內,他腦海中裝滿了生物學、細菌學、藻類學等學科的上萬條名詞,掌握了上千種魚病的治療方法。
一次,北京近郊一漁民魚塘的魚生病了,到水產研究所請專家,可巧專家不在,屈新家就毛遂自薦跟著去了。幾劑藥下去,死魚奇蹟般地減少了,但還有部分魚兒在死亡。幾天後,他請教了周月秀教授,周教授對他說,這塘魚死亡的原因,並非細菌、病毒而引起,是水中的理化因子不適合魚的生長。次日,他去圖書館購買了一套有關水化學的書,他翻開書後,有許多化學符號怎麼也看不懂。當天晚上,他失眠了,心想,如果自己能到專業學校去學習理論知識,該有多好。不久,他把自己的心病告訴了魚病防治站站長趙建民。沒想到,趙站長大力支持:「這好辦,大連水產學院的校長是我的同學,他們可能有函授班,但要經過簡單的面試和筆試。」
1990年春,經過考試後,屈新家終於走進了大學的校門。畢業後,他又重新回到了北京水產研究所,開始從事水產技術推廣站魚、蝦病檢測的重要工作。
此後,他下鄉出診看魚病的機會越來越多,治癒率也越來越高,若干次下來,屈新家的「醫術」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水產研究所「小屈子」的名號也越傳越亮。
1994年,北京市興都工貿集團名特優水產養殖場來北京水產研究所聘請魚病專家。魚病防治站站長趙建民順口一句「這個專家那個博士,我看都不如我們的小屈子」,將屈新家推到了更為廣闊的魚病診治領域中,他受聘為水產養殖場總指導師,年薪幾萬元。在這裡,他潛心研究,在魚病診治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方法。
1997年,經推薦,屈新家來到天津市於橋水庫官場魚病防治中心任主任,他深知,魚病研究是個需要不斷探索的領域。同年7月,京、津、唐一帶發生鯉魚出血病,漁民損失慘重。各地魚病防治部門使用大量消毒、殺菌劑均無療效。為了找到最佳的治療方法,屈新家請教了很多老專家,通過多次試驗,終於研製出以中西藥複合組成的內服藥品,對鯉魚病毒性出血病有特效,當時,這一藥品的使用挽救了成千上萬的魚塘,京、津、唐一帶漁民均稱屈新家為「神醫」。
離津回鄉再創業
隨著屈新家的名氣不斷增大,他一個人已經忙活不過來了。1998年,屈新家在天津於橋水庫打出旗號,成立了官場魚需服務中心,招收了多名徒弟,傳授魚病防治技術。
通過調理水質,屈新家使原本投放800條魚的水面可以投放到1500條,密度加大近一倍,漁民們每畝水面用藥費用由500元下降為150元。屈新家對各種魚病確認迅速,治療神效。一時間,漁民們中間流傳著「魚塘有情況,直接找小屈」的順口溜。
殊不知,這樣一來,惹下了當地的魚藥經銷商,他們認為,屈新家搶了他們的飯碗,於是編造事實向有關部門反映屈新家賣假藥。職能部門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查封了屈新家的魚病診療所,扣了他代銷的魚藥。這樣的舉動惹怒了漁民,炎熱夏天,不少池塘的魚生病了,屈新家卻無法出診。400位漁民乘坐著農用工具車來到了薊縣政府門口為屈新家鳴冤。
風雨過後是彩虹。隨著事情的真相大白,薊縣縣政府領導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邀請他出任薊縣畜牧局魚病防治科科長,更好地為當地漁民服務。屈新家於是走馬上任。隨後,他又在全國首開先例,為漁民的魚池實行承包診療,每年,漁民只要每畝水面上交100多元的診療費,他就連藥帶技術負責到底。這一做法讓全國的魚病防治專家大吃一驚,就連端國家飯碗的專家都不敢這樣做,一個沒有名分的小屈子卻在全國首開先河。
也正是在天津薊縣開展魚塘病害技術承包的一年多裡,屈新家發現,我國魚藥產品大都是一些簡單的化工產品,要麼藥效不明顯,要麼有毒副殘留,要麼對水源汙染很大,這些落後的魚藥產品如果不儘快改善,魚病防治之路就會越走越窄。於是,在2000年春天萬物復甦的時節,在家鄉有關領導的邀請下,屈新家離開已經工作十多年的京、津、唐地區,毅然回到山西老家創業。
離開薊縣時,為了回報漁民,屈新家將50萬元的欠帳一筆勾銷,並將自己倉庫中的魚藥贈送給了當地漁民。漁民們拉著他的手,戀戀不捨,依依道別,流著淚水將他送上了回山西的列車。
獨闢蹊徑聲名揚
回到臨猗縣後,在縣科技部門和畜牧獸醫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屈新家多方借貸,開辦了山西黃河魚病研究所。隨後又註冊了山西乾泰動物有限公司,經國家農業部GMP標準驗收合格後開始正式生產。他利用這個平臺研製出上百種魚藥產品,其中幾十種中藥製劑的魚藥,療效奇特。
譬如,他在研究中發現,魚類豎鱗病多在春秋季節發病,其細菌明顯是低溫細菌。而用地頭常見的中藥苦參再搭配多種中藥後,治療豎鱗病的效果很顯著。
淡水斑點叉尾鮰魚在國外很受歡迎,我國湖北、江蘇一帶大量飼養。2008年,國外禁止了中國的鮰魚出口,原因是鮰魚的藥品殘留嚴重超標,原先60元一公斤的鮰魚,如今10元一公斤都沒有人要。湖北靖江養殖場懇請屈新家親臨指導,屈新家立即趕到湖北。他一律採用中草藥治療,幾個月下來,鮰魚體內的藥品殘留檢測全無。
運城永濟一帶有魚塘,多年來,漁民們聽天由命,碰上魚塘大面積死魚就自認倒黴,一年下來,賺錢不多,操勞甚大。2008年,屈新家在永濟搞了四個養殖草魚的試驗田,全部用中草藥進行病害防治,成活率在99%以上,養殖的魚個大、形好、健康、耐運輸,多次通過山西省水利廳、河南省水利廳、北京市水產品質檢所的檢測,魚體內沒有任何藥物殘留。
屈新家這些魚塘防病治病的實戰經驗,對中國漁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驚動了農業部的有關領導。2008年4月16日,一份來自農業部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紅頭文件擺在了屈新家的研究室,經過漁民和有關專家的推薦,他被聘請為農業部國標魚藥使用的技術指導員。
今年4月,中國社科院要完成一個關於用中草藥從源頭上治理動物汙染的課題,專家組先後兩次來到運城,請他暢談中草藥對魚蝦病防治的理論和實踐。今年7月下旬,他又被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他有理有據的發言贏得了在座30多名專家經久不息的掌聲。
不惟書本著新說
通過20多年的現場魚病防治,屈新家發現很多教科書上的東西已經過時了,需要進行重新修訂。為此,在今年7月份農業部舉行的一次業務研討會上,他向部裡一位領導建議,可否修改一下教科書的部分內容。對方回答說,這需要和教育部協商溝通。
屈新家告訴記者,裸藻,教科書上稱是有益藻類。實際上,實踐表明,凡是有裸藻的水,水質就偏鹼性,魚就會有厭食或浮頭現象。所以裸藻是有害的。
屈新家以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獨到見解,多次參加國家組織的一些課題研究和大面積的魚病搶救活動。今年6月,湖北一帶的魚塘一天有幾千條死魚,屈新家趕去的時候,堤壩上等著上百漁民,面對一雙雙期待的目光,屈新家口氣堅定地說:「能治好,治不好退款。」經過幾天的勞累,魚病治好了,但屈新家卻累得住進了醫院打點滴。
如今,屈新家每天都開著農業部提供的技術服務車巡診在大江南北,雖然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但仍忙不過來。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屈新家每到一處,除了給魚看病,就是為漁民辦技術培訓班。每年,他都會和各地政府部門聯繫,舉辦培訓班,如今已累計培訓了300多期,培訓技術人才一萬多人。
當魚大夫是個苦差事,很多水產學院畢業的大學生,吃不了苦,理論聯繫不了實際。屈新家也曾從華中農業科技大學招收了30多名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但大都是飛鴿牌的,不願在魚池旁邊幹一輩子。現在,屈新家嘗試在運城招收50名農村的高中畢業生,統一在運城職業技術學院培訓,然後送到自己在全國的30多個技術網點上。
從一個農民出身的孩子,到全國聞名的魚大夫,再到農業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座上客,屈新家應該說已經功成名就了。但他從不滿足現狀,在採訪結束時,他告訴記者,他已經和中國農業出版社談妥,出版發行《養魚寶典》一書,為全國千千萬萬個養魚戶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論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