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化學高級管理人員常說,陶氏化學要研發出富有競爭力的電池材料,打入中國市場,打敗中國電池企業。這讓劉文娟感到既欣慰又煎熬。欣慰的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重視,煎熬的是自己的對手卻是中國企業。」
在以男性為主的動力電池研發領域,有這樣一位氣質優雅、談吐不凡的美女技術大咖——劉文娟。從海外求學到快充專家,從陶氏首席科學家到微宏動力系統(湖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宏動力」)研發副總裁,每一次華麗轉身都是她事業突破的有力見證。更重要的是,她還是一位年輕的母親,兼顧著家庭與事業。
微宏動力研發出的領先世界的不燃燒電解液,含有劉文娟的辛勤奉獻;微宏動力在快充領域獨佔鰲頭,劉文娟也功不可沒。
慕名求學改變人生軌跡的一場面試
在復旦大學讀書時,劉文娟曾拜讀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拉爾夫·科爾比的論文,由此內心升騰起繼續求學的欲望。天資聰穎加上好運氣,劉文娟最終如願以償成了拉爾夫·科爾比的博士研究生。
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上午,拉爾夫·科爾比簡單面試了報名的學生們。之後,他提出了幾個研究方向,給了劉文娟一些材料讓她先了解,並約好第二天再談。
劉文娟在復旦大學理論和應用力學專業錘鍊的紮實功底在之後的面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一份關於濃度熱擾動的材料中,劉文娟把拉爾夫·科爾比的離散解轉換成連續解,並編程繪圖,輸入參數,變化曲線很直觀地顯現出來。第二天,拉爾夫·科爾比看到劉文娟提交的成果很是驚喜,直接對她說:「其他人我不再面試了。」那一年,劉文娟幸運地成為拉爾夫·科爾比的學生。
拉爾夫·科爾比是美國物理學會院士,招收的博士生不超過6名。儘管美國的博士生教育也存在大課題組這一現象:教授在外面跑經費,幾位博士後輔導一群博士做課題,博士很難與教授直接溝通,但拉爾夫·科爾比每周都與自己的博士研究生至少交流一小時,探討課題研究、全球學術發展等問題。在5年博士學習期間,劉文娟參加了很多學術會議,提交的論文也多次獲獎。畢業時,拉爾夫·科爾比對劉文娟的努力學習和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認可,並以一封內容詳實的推薦信將她成功推薦給了陶氏化學。
供職陶氏「有段時間既欣慰又煎熬」
陶氏化學是全球著名企業,以科學和技術著稱,劉文娟在這裡學到了不少工程化和研發管控經驗。
「在陶氏化學,我工作了近4年,正極、負極、電解液和電芯開發全部涉及。在大學裡,我們對材料進行的是系統性理論研究,但理論研究成果不能直接應用在工程化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工藝問題,這是在大學中學不到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另外,陶氏化學在研發流程管控上也有獨特之處,這也是在大學中學不到的。」劉文娟說。
「我很感激在陶氏化學工作的4年,使我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提高了能力,也學到了很多工程化方面的知識。」
隨著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的興起,陶氏化學也緊緊抓住了這一機遇,加大了電池材料研究,由此,劉文娟發揮的空間更大了。而對於擁有全球最大電動汽車市場的中國,陶氏化學更是給予了高度重視,增強了電池材料研發力量。劉文娟告訴記者,陶氏化學內部經常召開研討會,中國市場大多數是討論的主題。在會上,陶氏化學高級管理人員常說,陶氏化學要研發出富有競爭力的電池材料,打入中國市場,打敗中國電池企業。這讓劉文娟感到既欣慰又煎熬。欣慰的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得到陶氏化學的重視,煎熬的是作為中國人,自己的對手卻是中國企業。「那段時間,這種內心煎熬不停地折磨著自己。」劉文娟說。
投奔微宏把研發轉化為生產力
幸運的是,在劉文娟備受煎熬的那段時間裡,她在電池材料研究上的成果引起了微宏動力董事長吳揚的注意,吳揚主動給劉文娟打電話邀請她加入微宏動力。於是,2013年10月,尚在孕期的劉文娟告別了工作4年的陶氏化學,毅然加入了微宏動力。
「我對微宏動力有一定了解,陶氏化學曾收購吳揚創辦的膜技術水處理工廠,目前是陶氏化學一個重要部門。」劉文娟說,「吳揚有很強的個人魅力,對市場把握相當準確,對企業發展戰略有洞見。而且他不介意我仍處在孕期讓我很感動,於是毅然決定加入微宏動力。」
微宏動力的規模與陶氏化學無法相比,技術研究和管理方式也均有很大區別。「在陶氏化學,我只需要做課題,而作為微宏動力研發副總裁,需要對接內部和外部資源。」劉文娟說,「不過,這鍛鍊了我的能力,讓我懂得如何聚焦市場需求,把研發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經過多年研發,微宏動力擁有了三大核心技術:不燃燒電解液、耐高溫隔膜、智能熱控流體(STL)技術,這其中,不燃燒電解液的開發就有劉文娟不小的功勞。
說到不燃燒電解液的技術研發,劉文娟開始滔滔不絕,她的表述專業而又不失條理。
伴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起火燃燒事件時有發生,分析其原因,在劉文娟看來,電池熱失控是主要原因。不過電池中有正極、負極和電解液等材料,哪種材料是熱失控主要誘因?劉文娟說:「我們經過分析發現,在電池熱比例中,電解液燃燒熱高達72%,正極反應熱只佔6%。我們很自然地把主攻方向對準了電解液。」
2016年3月19日,微宏動力向全球發布了三大核心技術,引起行業的廣泛關注。針對不燃燒電解液,有人曾說只是加入了阻燃劑,技術並不先進。
劉文娟卻說:「微宏動力研發的不燃燒電解液具備不燃燒、10分鐘快充、長壽命三個特點,並不是添加阻燃劑那麼簡單。如果只是簡單添加阻燃劑的話,全球所有的電池企業早就可以這樣做了,也就不會有那麼多電動汽車起火的新聞報導。放眼全球,除了微宏動力,還沒有第二家企業研發出不燃燒電解液。」
不同於大多數動力電池企業,微宏動力選擇自己生產電池材料,這在全世界動力電池企業中比較少見。劉文娟說:「電池材料決定了電池質量水平,電池材料如果不好,後面的加工技術即使再先進,也很難補救。」截止到2017年3月,微宏動力快充電池系統產品已經在全球6個國家、140餘座城市裝備超過1.8萬餘輛公交客車,實現超過17億公裡的實際安全運營積累,沒有發生一例電池質量問題引發的燃燒事故。
雙重角色兼顧家庭與事業
劉文娟不僅是微宏動力研發副總裁,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說起家庭和孩子,劉文娟話語中帶著驕傲,也有些許自責。
劉文娟的丈夫是一位地道的美國人,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醫學博士,在美國有穩定的工作。然而,對於劉文娟加盟微宏動力,她的丈夫不但沒有反對,反而支持她的決定:「我丈夫覺得我這麼年輕,學了這麼多年專業知識,不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太可惜了。」
不過,來浙江湖州工作,意味著必須與丈夫、孩子兩地分居。為了解決這種現實困難,讓劉文娟能夠儘量兼顧家庭與事業,微宏動力給予了劉文娟儘可能多的照顧,允許她可以一段時間在美國工作,一段時間在浙江湖州工作。
即便如此,也難免有遺憾,而這種遺憾更多的來源於兩個年幼的孩子。由於孩子年紀小,劉文娟的父母不得不在美國幫忙照顧。劉文娟說,有一次,長時間未見媽媽的小女兒忽然對外婆說:「外婆,我可以喊你媽媽嗎?」劉文娟的母親回答說:「不可以。」然而小女兒很執著地說:「假裝一下也不可以嗎?」說到這裡,劉文娟有些哽咽。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我也曾想,這樣的工作方式會不會把未來丟了?好在我父母盡心幫我們。我回到美國後,父母也會自覺地讓我和孩子們單獨相處。現在他們習慣了我不在身邊,他們知道,媽媽需要工作才能給他們買很多玩具,帶他們去玩。」劉文娟不無驕傲地說。
好在,如今通訊技術發達,遠隔重洋也似近在咫尺,工作之餘,劉文娟經常與孩子們視頻聊天,與他們交流身邊遇到的人或者事,回答孩子們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讓孩子們覺得媽媽好像就在他們身邊,陪伴他們成長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