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負電的陰極射線——實驗讓克魯克斯和湯姆遜勇攀科學高峰

2020-09-13 科普三農

1879年英國的一次物理學討論會上,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化學家兼物理學家威廉·克魯克斯演示了一個使人異常激動的放電實驗:在空氣高度稀薄的玻璃管中放置一個用薄雲母片製成的十字,帶負電的陰極產生陰極射線,十字形雲母片在陰極對面的玻璃管壁上投下了形狀清晰的十字形影子。這時,克魯克斯拿起一塊馬蹄形磁鐵跨置在管子的中部,奇蹟出現了,十字形的陰影發生了偏移!克魯克斯得意地說:「由此可見,陰極射線根本不是光線,而是一種帶電的原子。否則,它們怎麼會受到磁場的影響呢?」

陰極射線不是光線而是帶電粒子!在座的科學家們都震驚了。

威廉·克魯克斯(183-1919)

在之後的十幾年間,科學家們在鍥而不捨地追蹤陰極射線的本質。陰極射線是不是帶電?英國物理學家湯姆孫和德國物理學家赫茲做了同樣的實驗,也觀察到同樣的結果。

湯姆孫曾這樣回憶:「我使陰極射線偏轉的第一次嘗試是使它通過固定在放電管內的兩個平行金屬板之間的空間,並在平行金屬板之間加上一個電場。結果沒有產生任何持續的偏轉。」

對於這樣一個同樣的實驗結果,赫茲簡單地得出了結論:陰極射線是不帶電的;而湯姆孫沒有放過實驗中出現的非常細微的異常現象,他進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偏轉之所以沒有出現是由於氣體存在,因此要解決的問題是獲得更高度的真空。湯姆孫一次又一次地改進實驗裝置,克服重重困難,最後終於在實驗中觀察到了陰極射線在電場中的偏轉,並從偏轉的方向確定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

這再一次證實了陰極射線是帶電的「原子流」,而不是什麼光線。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爵士(1856-1940),英國物理學家和電子發現者


陰極射線偏轉管。該儀器曾被湯姆遜使用,後引導他發現電子。


海因裡希·魯道夫·赫茲(1857-1894)

由此可見,物理實驗對於物理學發展的重要性。物理實驗是科學實驗的先驅,體現了大多數科學實驗的共性,在實驗思想、實驗方法以及實驗手段等方面是各學科科學實驗的基礎。物理實驗可以檢驗物理學理論假說的正確性,為發展物理規律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學習過程中,不但要做實驗觀察者 、還應是實驗創造者,充當開拓物理應用新領域的開路先鋒。

了解更多,請關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物理實驗》。

相關焦點

  • 科普:陰極射線管是什麼?為什麼顯示器都要用它?
    1838年,法拉第改進了實驗裝置,抽去玻璃中的空氣,並以兩根黃銅棒作電極分別焊到管子的兩端,通電後有光流從陽極射出,陰極也發出微弱的輝光。由於當時所能得到的真空度只有7%。個大氣壓,所以未能獲得更多的發現。 1857年,德國的儀器技工蓋斯勒成功地把白金電極裝進玻璃管,並得到了萬分之一大氣壓的真空度。
  • 「展廳展品」湯姆遜和盧瑟福引發的科學革命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到達突破點,那麼,那些推動人類某一領域進步的頂尖科學家,是如何達到突破點並推動科學發展的呢?大家不妨來科技館了解一下。在人類對微觀世界探索過程中,有一對師生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們就是約瑟夫·約翰·湯姆遜和歐內斯特·盧瑟福。湯姆遜通過觀察陰極射線在磁場中的偏轉情況,證明了原子是可再分的。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六)——湯姆遜
    封閉的實驗室裡,湯姆遜一邊準備著真空管,一邊喃喃自語。可是,湯姆遜試了好幾次,發現陰極射線經過電場和磁場時運動方向只是輕微改變,很難測量出來。經過反覆思考,他知道是真空管裡真空程度不夠,影響實驗的結果。後來,花幾年時間改良真空管,才使其準確度達到要求。
  • 湯姆遜:發現電子 終結20年原子物理大討論
    情人節的時候,物理界的一對明星「情侶」電子和正電子,向單身的小夥伴們撒了一把狗糧,那沒有情侶之前的電子又是怎麼生活的呢?上過初中的人都知道,原子是由帶正電的質子、不帶電的中子和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然而,在140年前,人們一直以為原子就像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玻璃實心球。後來,有科學家提出異議,並引發了一場關於原子物理的討論。
  • 英國的物理學家克魯克斯,提出同位素假說,具有不同的原子量!
    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克魯克斯從小就對自然科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在家裡一角辦起了一個小實驗室,總是在嘗試著做各種實驗。另外他還努力閱讀他所能找到的任何科學書籍。克魯克斯的一生只受到很少的正規學校教育,他沒有進過大學,也沒有當過教授,然而他憑著聰明和勤奮作出了許多出色的研究和重要貢獻。一八六零年本生和基爾霍夫發明了分光鏡,他們用分光鏡很快發現了新元素銫和銣。
  • 第一個發現電子的J·J·湯姆遜
    ,按照數學理論來講二分之一的N次方,當然可以實現,按照物理學思維來講,最小的單位是分子或原子,我們學過化學後知道原子的組成部分是原子核(中子和質子)和電子,也知道現在已知的最小單位是夸克,但你知道是誰第一個打破原子是最小單位概念的嗎?就是約瑟夫·約翰·湯姆遜,他發現了更小單位電子的存在。
  • 粒子究竟是什麼東西,一文帶你了解
    後來科學家赫茲對此做了實驗,當他把這個管子置於磁場中,發現綠色會發生偏轉,但是他並沒有解釋這究竟是為什麼?1897年,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約瑟夫·約翰·湯姆森重做了赫茲的實驗。他把塗有硫化鋅的玻璃片放在了陰極射線經過的路徑上,結果玻璃片閃光了,這說明硫化鋅可以顯示陰極射線的軌跡,這下就好辦了。
  • 電子、質子和中子是怎麼被發現的?
    玻爾茲曼物理學家對粒子的定義是從粒子與周圍事物的關係開始的,J.J.湯姆遜在研究陰極射線時,通過加磁場、電場,發現陰極射線在磁場和電場中發生偏轉,而且可判斷帶負電。J.J.湯姆遜通過當時已有的理論進行計算,得出電子的質荷比,成為第一個發現電子的人。
  • 陳景潤:激勵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陳景潤的先進事跡和奮鬥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青年發憤圖強,勇攀科學高峰。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他被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  1933年5月,陳景潤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他從小是個瘦弱、內向的孩子,演算數學題佔去了他大部分的時間,旁人覺得枯燥無味的代數方程式讓他充滿幸福感。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
  • 他28歲成教授,兒子和手下7人都獲得諾貝爾獎
    受到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工作的影響和X射線的發現,他推導出陰極射線存在於帶負電的粒子,他稱之為「微粒」,這種微粒現在認識為電子。電子曾經被約翰斯東·斯通尼提出過,作為電化學中電荷的單位,但是湯姆孫認識到電子也是亞原子粒子,這一點是第一次被發現。1897年他的發現為人所知,並在科學圈內引起了轟動,並最終於190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 α粒子散射實驗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由此導出α粒子散射公式,說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盧瑟福的散射公式後來被蓋革和馬斯登改進了的實驗系統地驗證。根據大角散射的數據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徑上限為10^(-14)m。這個實驗推翻了湯姆孫在1904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乾圓麵包模型,認為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聯繫在一起均勻連續分布於原子範圍,電子鑲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動,為建立現代原子核理論打下了基礎。
  • 十大奇異靈魂實驗,科學無法解釋
    這是一個科學無法回答的問題。一些研究人員為此進行過各種各樣奇怪的實驗。在5年時間裡,他們進行了500多次實驗。實驗期間,發生了物體被物化、燈光跳舞等超自然現象。發光球體能像擁有智力一樣在房間內飛舞。信息還被傳遞到錄音帶。美國、愛爾蘭和西班牙重新進行了這些實驗。在美國,美宇航局、思維科學研究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也參加了此類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