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激勵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2020-11-28 新華網客戶端

這是數學家陳景潤在從事數論研究工作的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1月2日電(記者董瑞豐)蝸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陳景潤,借著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8年,徐遲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陳景潤的先進事跡和奮鬥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青年發憤圖強,勇攀科學高峰。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他被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

  1933年5月,陳景潤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他從小是個瘦弱、內向的孩子,演算數學題佔去了他大部分的時間,旁人覺得枯燥無味的代數方程式讓他充滿幸福感。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數論中一系列問題的出色研究,受到老一輩數學家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哥德巴赫猜想」這一200多年懸而未決的世界級數學難題,被譽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是陳景潤一生為之嘔心瀝血、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一個關於他忘我鑽研數學問題的故事廣為流傳:陳景潤走路邊想邊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樹上,連忙道歉,可是並沒有反應,他仔細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白楊樹。

  這是1986年,陳景潤(左一)與著名數學家王元、楊樂、張廣厚一起研究數論問題。  新華社發

  1973年,陳景潤發表了「1+2」詳細證明,在國際數學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有數學家給他寫信:「你移動了群山。」他的研究成果,國際數學界稱之為「陳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陳景潤後來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儘管享有很高的聲譽,但他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高峰還沒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1996年3月,在患帕金森氏症候群10多年之後,由於突發性肺炎併發症造成病情加重,陳景潤終因呼吸循環衰竭逝世,終年63歲。

相關焦點

  • 一份陳景潤的科研計劃表
    他回頭一看,這不是在大學裡被同學們稱作「愛因斯坦」的陳景潤嗎?怎麼在街邊擺起了圖書攤?培養一個大學生不容易,培養一個有著數學潛質的卓越人才更不容易!惜才愛才的王亞南決定請陳景潤回廈門大學,並安排他在數學系資料室工作。回到廈大,陳景潤如獲新生,如魚得水。時任數學系函數教研室主任李文清建議陳景潤研究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
  • 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原標題: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白瀛)1978年,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轟動一時,讓很多人認識了「科學怪人」數學家陳景潤;36年後,一部同名話劇由廈門大學師生搬上了舞臺。
  • 當陳景潤與北京四中相遇,是1+1>2,還是1+1<2?
    陳景潤和北京四中都很有名氣。在北京,提起北京四中當中無人不知,在廣大家長心中,它是與人大附中相提並論的頂級存在,每一個家長都以自己的孩子能進入北京四中為榮。北京四中的歷史可追溯到1907年,當時叫「順天中學堂」。歷經百年滄桑,北京四中在新時期重新煥發了新的輝煌。
  • 「花掉一天等於浪費24個小時」,陳景潤的成長故事給孩子的啟示
    這句話卻被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當做人生格言, 激勵著他不斷為研究事業而奮鬥, 貫徹著他的整個人生。 他是激勵青年投身科學的楷模。
  • 陳景潤:「我的時間不多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自律人多可怕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漢族,無黨派人士,福建福州人,當代數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陳景潤在逆境中潛心學習,忘我鑽研,取得解析數論研究領域多項重大成果。
  • 紀念陳景潤先生誕辰80周年學術報告會召開
    他的事跡曾經家喻戶曉,特別是他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下,持之以恆、潛心鑽研、勇於攻關的精神,激勵千千萬萬中國青年走上了攀登科學高峰的道路。他和華羅庚是建國六十周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中僅有的兩位數學家。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一生成就之大,遠超英華中學同期的師生,但要論陳景潤的數學啟蒙,毋庸置疑是在英華中學求學期間。高中時期的陳景潤,正值思維敏捷、興趣廣博的絕妙年歲,他定睛遙望數學高峰,並開始奮力攀登。在英華中學,除我與陳景潤有一段頗深的淵源外,我的同事陳金華也曾與他有過一些交集。
  • 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之間,僅僅是一場演講的距離
    不知道是哪裡看到的這句話,卻發現用在少年陳景潤的身上簡直妥帖至極。《少年陳景潤》一部值得全國青少年珍藏閱讀的優秀勵志讀物,它講述了少年陳景潤在那個動蕩、顛沛流離的時代裡生活、學習、成長的故事,還原了一個樸素、真實、有血有肉的少年陳景潤,展示了一個熱愛科學、探索未知、勇於追夢的少年陳景潤……作者宋凌是陳景潤的外甥孫女,從小深受陳景潤舅公不畏艱難,勇攀科學高峰精神的鼓舞,立志成為景潤精神的傳播者
  • 聯想威6 Pro助力當代職場青年勇攀高峰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創業青年湧現出來,他們在面臨困局時,表示出了更為勇敢、堅定的態度,網際網路陪伴他們成長,筆記本電腦也是他們很重要的使用工具。對於當代青年來說,筆記本什麼牌子好呢?當然是選擇和他們有同樣理念的聯想威6 Pro,為職場的所向披靡助力。
  • 陳景潤:「數學怪才」為何會家喻戶曉?他的孩子如今在做什麼?
    陳景潤是「數學怪才」,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最負盛名的科學家,是科技界的代表性人物。他1977年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8年被定為一級研究員。2018年12月18日,陳景潤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獲評為激勵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2019年9月,入選「最美奮鬥者」個人名單。
  • 陳景潤:「數學怪才」為何會家喻戶曉?他的孩子如今在做什麼?
    陳景潤是「數學怪才」,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最負盛名的科學家,是科技界的代表性人物。他1977年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8年被定為一級研究員。2018年12月18日,陳景潤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獲評為激勵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 新書推薦丨科學家的故事·《數學怪人》陳景潤
    《數學怪人》講述了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從一個瘦小普通的「醜小鴨」,變成「撼動了群山」震驚世界的偉大數學家,陳景潤在63年的人生中最專注的只有一件事情:數學。
  • 陳景潤 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人
    鳳凰衛視12月23日《騰飛中國》節目播出「1977年紀事: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陳景潤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在媒體報導與作家徐遲報告文學發表之後,激勵中國青年一代學習科學,特別是學習數學,對於糾正當時還沒有完全改變的輕視知識的錯誤政策
  • 要嫁就嫁知識分子:數學大師陳景潤證明「1+2」的故事
    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偶像,曾改變過一個時代青年的人生方向,我相信數學大師陳景潤一定可以給予現代孩子學習數學的動力。到1965年,哥德巴赫猜想從「9+9已」被證明到「1+3」,達到一個高峰,而陳景潤的「1+2」被國內外公認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要裡程碑,迄今無人能及。所以有人說,他挑戰了解析數論領域250年智力極限的總和。
  • 勇攀高峰 08奧運珠峰火炬手孫斌與長城炮詮釋攀登者精神
    誕生於匱乏年代的浪漫故事,將人類的意志力拉到新高度,凝結成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孫斌說,時至今日,登山精神仍激勵著登山者向上,不過,與60年前的辛酸截然不同,如今的登山者有了更好的裝備保障。 迎難而上的那一刻起,勇氣與信念已經永遠銘刻在歷史之中。
  • 小學生講述陳景潤的故事
    本報長沙訊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作者徐遲及其主人公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曾感動和激勵了億萬中國人。3月31日上午,紀念徐遲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40周年及全國科學大會召開40周年活動在長沙湖南省音樂廳舉行。
  • 數學家陳景潤,曾攻克世界頂尖數學難題,教子方法與眾不同
    他廢寢忘食、刻苦攻克世界難題的故事在全國家喻戶曉,他孜孜以求的精神也激勵了千千萬萬青年為科學研究而不懈努力。陳景潤痴迷於數學研究,直到47歲時,才與29歲的軍醫由昆喜結良緣。婚後他們有了自己的兒子,取名陳由偉,希望兒子能對人類有偉大貢獻。陳景潤有個特點,一件事要麼不做,要做投入精力,做出點名堂。
  • 被稱為怪人的數學天才陳景潤,究竟為何能成功?
    他就是偉大的數學家,陳景潤。獨愛數學他從小就只對算數感興趣,常常刻意避開人群,獨自到無人處思考和演算,數學成績一直遙遙領先。高考來臨時,陳景潤恨不得將每一分每一秒都用來學習。陳景潤在中學階段就已經閱讀過這類書籍,僅兩年時間,他便已修完全部基礎課程,掌握了豐富的高等數學知識。只要有獲取知識的機會,陳景潤都不會放棄,包括後來在研究所時,他喜歡一個人思考,研讀一本本專著,翻閱一堆堆雜誌,如饑似渴、如醉如痴地汲取那些文字和符號中的知識與信息,推敲數學公式與數學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