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 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人

2020-11-22 手機鳳凰網

鳳凰衛視12月23日《騰飛中國》節目播出「1977年紀事: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以下為文字實錄:

何亮亮: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陳景潤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在媒體報導與作家徐遲報告文學發表之後,激勵中國青年一代學習科學,特別是學習數學,對於糾正當時還沒有完全改變的輕視知識的錯誤政策,具有振聾發聵的意義。

1977年10月3日,新華社報導中國數學家陳景潤,在數論研究中對哥德巴赫猜想問題展開了精心的解析和科學的推算,證明了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一個素數加上頂多是兩個素數的乘積,簡稱「1+2」。

這個問題兩百多年來,經過多少科學家不斷的努力,始終懸而未決。早在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在與瑞士數學家歐勒的通信中提到,他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總可以寫成2個奇素數之和,每個不小於9的奇數,總能寫成3個奇素數之和。歐勒在回信中說,雖然我還不能證明它,但我確信無疑,認為這是完全正確的定理。從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

兩百多年來,曾令許許多多的學界才俊數壇英傑為之前赴後繼,但一直沒有取得任何進展。1966年中科院數學所,年僅33歲的陳景潤在《科學通道》上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證明了「1+2」這也成為哥德巴赫猜想史上裡程碑。

從1920年數學家布朗證明「9+9」和1966年陳景潤攻下「1+2」,歷時46年。1973年2月,陳景潤再度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其所證明的一條定理震動了國際數學界,被任命為「陳氏定理」。這個定理證明任何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的和。

最早發現陳景潤的新聞工作者是新華社女記者顧邁南,顧邁南寫了《助理研究員陳景潤近況》等兩篇內參,反映了陳景潤在數學研究上的巨大成就和帶病堅持從事科研的經歷,希望有關部門能關心他,給他治病,讓他把哥德巴赫猜想繼續研究下去。

內參很快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的批示,陳景潤被送入醫院治療,陳景潤主要研究解析數論,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了自然科學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領先。

《騰飛中國》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主持人:何亮亮

首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    20:30

重播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    13:25

石立

相關焦點

  •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在1912年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數學會上,數學家蘭道曾這樣說過,即使想證明如下較弱的命題——存在一個正整數C,使每一個大於等於2的整數都可以表示為不超過C個素數之和——也是現代數學家力不能及的。1921年,哈代在哥本哈根召開的數學會上說:「哥德巴赫猜想」的困難程度是可以和任何沒有解決的數學問題相比的。
  • 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原研究員陳景潤——力摘數論皇冠上的明珠
    就在一間僅有6平方米簡陋的房間裡,陳景潤(見圖,新華社發)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讓人類距離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遙。 1933年5月,陳景潤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他從小性格內向,喜歡演算數學題。高中數學老師講的一個故事讓他銘刻在心: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發現,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的和。
  • 新中國檔案:華羅庚、陳景潤在數學領域的成就
    接著,他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邀請開始籌建數學研究所。1952年7月,數學所成立,他擔任所長。他潛心為新中國培養數學人才,王元、陸啟鏗、龔升、陳景潤、萬哲先等在他的培養下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回國後短短的幾年中,他在數學領域裡的研究碩果纍纍。
  • 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究竟是什麼?
    這樣說真的是太無知太雷人了,現在就連一些中小學的數學老師都會有這種錯誤認知,這真的是誤人子弟。1+1=2就是一個定義,2就是1加1的和,並不需要證明,而我們的數學就是建立在這樣類似的公理下。那哥德巴赫猜想究竟是什麼呢?
  • 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之間,僅僅是一場演講的距離
    閒聊之中,母親很著急地說起自己女兒對前途一無所知,沒有想要學的專業,也沒有想要實現的理想,更不用說大學畢業後該幹嘛……確實,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就像前段時間,高考結束,填報志願的時候,朋友找到我,讓我給她的侄女推薦一些學校。
  • 數學天才陳景潤,只懂數學,生活幾乎不能自理,險被埋沒
    陳景潤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蹟:一盞忽明忽暗的油燈,兩扇毫無遮蔽的窗框,三平廢棄髒亂的廁所,耗掉了幾萬稿紙木板、晃過了幾個春秋冬夏。終於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距摘取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只有一步之遙。
  • 尚捷:「貪吃蛇」十餘載磨一劍 摘取鑽井技術皇冠上「明珠」
    他由衷感到,自己所獲得的「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屬於摘取鑽井技術皇冠「明珠」團隊的每一個人。 作為中海油服油田技術研究院院長的尚捷,帶領一支年輕的團隊,在中國自主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追夢的路上,愈挫愈奮,追求極致,十餘載磨一劍,由中國海油自主研發的隨鑽測井及旋轉導向鑽井系統技術,打破了多年來西方石油公司的壟斷,在世界鑽井技術中擁有一席之地。
  • 華羅庚的得意門生、中國數學家的翹楚,原來他是這樣的陳景潤!
    他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他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語重心長地跟學生們說:自然科學的皇后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 老來得子的中國「數學怪才」陳景潤,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自然科學的皇后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多少人為此明珠著迷,有一人更是為之嘔心瀝血,他就是—陳景潤,一個終其一生就算曆經百般磨難也未曾放棄的人。回來之後的他,繼續苦心耕耘,1965-1966年間,是他小有成就的兩年,他本已開始在這個皇冠上小有成就,但當時的時局並不穩定,他一心都撲在研究上了,無暇顧及這些,暴風雨來臨前的日子總是平靜的。
  • 數學家陳景潤是怎麼證明1+2=3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這是數學公理。 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 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在18世紀,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有關整數分拆的問題,他寫信向大名鼎鼎的歐拉尋求證明。
  • 陳景潤在大連
    「自然科學的皇后是數學,數學的皇后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這句話不但穿越了時空,也穿越了人們的心靈。提起這句話,人們都會想起陳景潤。後來,他在著名的廈大學習,鑽研數學。1956年,陳景潤經過千辛萬苦完成了論文《他利問題》改進了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的結果,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了北京的中央科學院數學所。未承想,1958年8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的文章,號召「拔掉教育戰線上的白旗」,批判「數學不能聯繫實際」。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華羅庚數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獎等多項獎勵。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
  • 陳景潤:激勵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1月2日電(記者董瑞豐)蝸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陳景潤,借著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8年,徐遲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陳景潤的先進事跡和奮鬥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青年發憤圖強,勇攀科學高峰。
  • 陳景潤:「數學怪才」為何會家喻戶曉?他的孩子如今在做什麼?
    第一塊上寫著:陳氏定理,那是褒揚陳景潤的。第二塊上寫著:教育部長,那是紀念民國時期的教育部長陳可忠先生的。第三塊上寫著:海軍上將,那是記錄近現代史上著名的愛國海軍名將陳紹寬將軍。陳景潤每晚都纏著哥哥,讓他告訴自己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對於哥哥所講的科目,他最喜歡的是數學。一個人在家沒事時,他就拿著棍子在草地上計算。父母看見兒子求知慾極強,心裡感到愧疚,就四處借錢,給陳景潤湊齊了學費。在學校裡,陳景潤認真勤奮,不論上什麼課,他都聚精會神地聽講。陳景潤特別喜愛數學課,善於思考的他總是向老師提各種問題,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陳景潤:「數學怪才」為何會家喻戶曉?他的孩子如今在做什麼?
    1999年,中國發行了紀念陳景潤的郵票。同年10月,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行星命名為「陳景潤星」。1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出生,他是福建省福州倉山城門鎮人。福州往南15公裡就到了臚雷村,那裡是他出生的地方。
  • 丈夫陳景潤離開的日子
    話劇《哥德巴赫猜想》的舞臺上,聚光燈投射出兩個人影,陳景潤對著年輕美麗的由昆醫生欲言又止:「我希望你能陪著我,我們一起實現生活中的『1+1』。」    舞臺下,年過六旬的由昆,默然哽咽。雖然這部話劇,她看了已不下三次。生死兩茫,垂淚千行,只因她是劇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