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因赴美講學前查體療養住進解放軍309醫院的陳景潤遇上了由昆醫生,開啟了他生命中唯一的一份戀情。
1999年,陳景潤逝世3年後,紫金山天文臺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顆行星,自此,他化為星辰,永遠陪伴著她……
「一直以來,我以為沒有任何喜悅能夠超越一次複雜方程式求證後的興奮和激動!直到遇到了你。」
話劇《哥德巴赫猜想》的舞臺上,聚光燈投射出兩個人影,陳景潤對著年輕美麗的由昆醫生欲言又止:「我希望你能陪著我,我們一起實現生活中的『1+1』。」
舞臺下,年過六旬的由昆,默然哽咽。雖然這部話劇,她看了已不下三次。生死兩茫,垂淚千行,只因她是劇中人。
舞臺上的一切歷歷在目,伸出手,卻什麼也觸摸不到了。
時間帶不走思念。「數一數先生離開的日子,也有20年了。」由昆嘆息。
1996年3月19日,春,陰雨綿綿。因研究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而享譽世界的閩籍數學家陳景潤與世長辭。歲月如梭。20年一晃而過,他們的兒子陳由偉已學成歸國,成家立業。
歲月如梭。與日俱增的寥落感,相愛相守的一份情,深埋心底,由昆大夫數著日子過。
現年65歲的由昆,雖說已經退休,但仍在她所熱愛的醫生崗位上工作。記者初見到由昆大夫時,她身穿白大褂,說話直爽洪亮,自有一種軍人的英氣和挺拔。
仿佛看到了1978年,讓陳景潤一見鍾情的,那個堅韌的年輕軍醫。那一年,由昆27歲,陳景潤45歲。
因赴美講學前查體療養住進解放軍309醫院的陳景潤遇上了由昆醫生,開啟了陳景潤生命中唯一的一份戀情。他們的愛情姍姍來遲。但來了,就再也不走了。相戀兩年後,陳景潤深情牽起由昆的手,步入婚姻。
徐遲老先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人們認識了「執著、刻苦鑽研」的數學家陳景潤。而十幾年的婚姻生活裡,妻子眼中的陳景潤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可愛之人」。
數學是沉默的藝術,數學家陳景潤在感情中也是行動多於語言。那時候不興浪漫,但由昆能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感受到先生的疼愛。
「我們坐公交車,只有一個座位的情況下,先生總是不顧旁人眼光,拉著我一塊兒擠,我覺得挺不好意思的,車上那麼多人。」由昆回憶,「但先生覺得很好」。
「兩個人一起,挺好的。」陳景潤說。
由昆說,這就是他的性格。實實在在,值得託予。
在這份相差18歲的婚姻裡,由昆一直敬重仰慕陳景潤,她總是認真地喊他「先生」。陳景潤則一直親暱地稱呼妻子——「由」,這是他的專屬。「自他走後,再沒人喊起這個名字。」
有人說,由昆是個有殼的人,爽朗堅強就是她的殼。在這個保護殼下,她也有著女人柔軟脆弱的心。
先生離世的起初四年裡,由昆堅持把一部分骨灰留在家裡。別人問她,你把骨灰放在家裡不好吧?
「我想讓先生回家。」由昆說,「我幾乎沒法睡著,只能靠藥物支撐。每到深夜,先生骨灰在家的時候,我都放在身邊,跟他說話。」說到這裡,她再度哽咽,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陳景潤離開後,由昆40歲出頭,來日方長,有人勸她再找個人作伴。「不可能的,」由昆斬釘截鐵地說,她的心裡已經沒有能裝下其他人的空間。
先生是由昆心裡的大海,海浪聲聲,時時在耳,她願意用一生去守候。
近年來,由昆一直懷疑,先生走時是不是裝了錄像機到她腦子裡。「我年紀也大了,現在常常忘了自己從客廳走到廚房,是為了取什麼東西。但和先生在一起的點點滴滴都刻在腦子裡,時時準備重放一遍。」這種感覺,隨著時間的沉澱,愈洗鍊,愈清晰。
她想起1985年,先生被診斷為帕金森症候群,組織關心陳景潤身體,讓由昆不用上班,專心照顧先生。陳景潤堅決不同意,他說:「你是部隊培養的,不能為我一個人服務,這樣是不可以的。」其實,這也是陳景潤對妻兒深沉的愛,他擔心自己不能再護佑著妻兒,擔心自己走後,他們的生活成問題。
除此之外,也因為陳景潤了解妻子。由昆的上進好學,一向是陳景潤引以為豪的。因為陳景潤知道:「如果要由昆和社會脫節,成為一個家庭婦女的話,由會死的。」
這種無私的愛深深烙在由昆心裡,所以陳景潤離開的20年裡,她拼命地工作。「如果不好好工作,我對不起先生的付出。」由昆說起這些,眼神又重回堅定。「不能給先生抹黑。」這也是由昆一直以來的力量源頭。
1999年,陳景潤逝世3年後,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行星命名為「陳景潤星」,以為紀念。「先生一定會在天上看著我。」由昆說。
陳景潤看著她從女孩變成母親,褪去青澀,化為執子之手的深情。病痛、現實和時間的阻隔,讓他無法陪她到永遠。最後,他化為星辰,陪伴著她,不再離開。
「由回來了,由回來了!」陳景潤總是這樣高興地拍著手,帶著兒子從書房繞出來,迎接由昆下班,一家3口其樂融融。原來,這道生活中的「1+1」證明題,他早已解開……
(《新華每日電訊》3.25 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