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採訪陳景潤

2020-12-04 光明數字報

    1991年初,我在光明日報工作。中央組織部知識分子工作辦公室的負責同志老徐來到我們報社,說最近境外媒體有一些關於陳景潤的不實報導,有的說他處境很不好,有的說他已經去世了。他希望報社派記者去採訪一下陳景潤,以正視聽。

    在去中科院的車上,老徐已經跟我們大致介紹了陳景潤的近況。7年之前,陳景潤得了帕金森氏症候群,之後身體非常不好,這幾年一直處於休養、康復階段。儘管有了思想準備,但是見到他本人時,我還是大吃一驚:陳景潤很瘦,臉色蒼白,行走困難,需要人攙扶。他的身材本來就不高,可能因為病痛,又佝僂著身子,顯得更矮了。看到這情形,我心裡非常難過。

    見到我們來了,陳景潤停止運動,在一位年輕姑娘攙扶下,走過來跟我們握手。我注意到,他的手瘦骨嶙峋,而且指頭都彎曲著;握上去軟綿綿的。他頭腦很清醒,但是說話比較困難,基本上是中科院數學所原黨支部書記李尚傑在介紹情況。

    李尚傑告訴我們,1984年中科院舉行建院35周年紀念會,一些中央領導人出席,並會見著名科學家。在與陳景潤握手時,他們發現他的臉色很不好,當即指示送醫院檢查、治療。經查,確診為帕金森氏症候群。國家抽調了最好的醫生為他治療,可病情並不見好轉。有一個時期,他大小便失禁,流口水,口不能言,手不能握,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人們對他能否恢復健康幾乎失去信心。

    儘管如此,中央和有關部門並沒有放棄,中科院也撥出專款供他治療所用。

    陳景潤生病後,有關方面曾考慮把他的夫人由崑調到附近工作,就近照顧陳景潤,可陳景潤不同意。最後只能由一直在陳家料理家務的由昆的表妹李麗來照顧。李麗,就是那位年輕姑娘。可是,李麗戶口在外地。那時候一個沒有北京戶口的外地人是不能長期在北京的。1988年國慶節前夕,中央組織部的幾位幹部來看望陳景潤,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回去當即向部領導匯報。終於在1989年底,解決了李麗戶口進京問題。

    李麗解決後顧之憂後,心無旁騖地照顧陳景潤。這一段陳景潤病情明顯好轉。1990年9月的一天,陳景潤突然給李尚傑打電話。這是陳景潤患病7年來第一次打電話。

    李尚傑告訴我們,儘管病魔纏身,但是陳景潤一直沒有放棄工作,現在仍在為「哥德巴赫猜想的1+1」掃清外圍障礙。他帶著兩名研究生,還準備再培養一名。他每天只休息三四個小時,鍛鍊兩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在工作、學習。

    那次採訪之後,我寫了一篇通訊發表在《光明日報》,引起極大反響。不久之後我就聽說,陳景潤的家鄉——福建省,主動把他接回去療養去了。

    當然,由於當時的條件限制,我的文章淡化了對陳景潤身體狀況的介紹。如前文對陳景潤外貌的描述都沒有寫進去。多年以後,我還知道了一些當時不了解的情況。陳景潤病情的加重,與他兩次被撞倒有直接關係。第一次是1984年4月,陳景潤騎車去買書,被一個小夥子的自行車撞倒,後腦著地,當即昏迷。事隔幾個月,他乘公共汽車去友誼賓館開會,車到站時又被擁擠的人群從車上擠下,摔昏在地。這兩次摔倒對他的身體的傷害是巨大的。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時思想解放一點,把這些情況都報導出來,不但不會損害政府和陳景潤的形象,反而會引起全社會對知識分子命運的關注。

    (《北京青年報》9.11 徐可)

相關焦點

  • 新華社記者回憶當年採訪陳景潤:怕退休後生活困難
    「哦,他叫陳景潤,病危啦!是個怪人!」聽了這番話,我心想:既然作出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又病危了,此人一定有採訪價值。於是我決定立即找到並採訪陳景潤。「陳景潤,這位是新華社記者,她要採訪你,你要老實回答問題!」
  • 陳景潤在大連
    提起這句話,人們都會想起陳景潤。1956年,陳景潤經過千辛萬苦完成了論文《他利問題》改進了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的結果,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了北京的中央科學院數學所。未承想,1958年8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的文章,號召「拔掉教育戰線上的白旗」,批判「數學不能聯繫實際」。華羅庚和另一位數學家吳文俊被當作數學所的「大白旗」,受到批判,陳景潤是華羅庚的門生,自然成了成了數學所中「最頑固的小白旗」。
  • 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之間,僅僅是一場演講的距離
    確實,被「哥德巴赫猜想」的種子從小就種在心裡的數學家陳景潤先生就從來不會有這樣「不知道」的回答,因為在他的人生中有非常明確的目標,甚至在他少年時候,就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以至於當他父親拿著好不容易求來的介紹信,讓他去格致中學讀書時,他卻自己闖進藏書豐富的英華中學校長的辦公室。
  • 由昆:廈大成就了陳景潤
    早報訊(記者顏劍虹)在陳景潤銅像落成儀式結束後,陳景潤的夫人由昆女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是廈大成就了陳景潤,陳景潤也是屬於廈大的。  由昆說,今年正好是陳景潤去世十周年,廈大為他塑造了銅像,這讓先生的音容笑貌仿佛又浮現在她的眼前,銅像勾起了她對先生的無限思念,同時也是對先生生前取得成果的再一次肯定。
  • 吳苾雯: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陳景潤
    幾天後,她與攝影記者鍾巨治一起到中科院,準備採訪陳景潤。 聽說是來採訪陳景潤,有人說:「他可是個怪人,除了搞數學,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不關心,而且是有名的『白專典型』,雖然他在科研上成就很突出,將哥德巴赫猜想推進到『1+2』的水平,但是他這個人政治上不可靠,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武主任在報告中也只是不提名地提到了他。」
  • 由昆:陳景潤45歲時的初戀,被「威脅」結婚,下輩子還要嫁陳景潤
    陳景潤又問:「那男朋友呢?」由昆答:「男朋友也沒有。」自此之後,由昆每次去查房的時候,陳景潤都會跟她聊上幾句。由昆發現陳景潤頓頓都吃麵條。於是她就問陳景潤為啥不點些別的好吃的。陳景潤說,因為麵條好消化,吃得快。
  • 陳景潤48歲老來得子,62歲因病去世,如今唯一的兒子成就如何?
    在華羅庚的一生中,他培養出了一大批非常優秀卓越的數學家,其中便包括對哥德巴赫猜想之研究作出重大貢獻的陳景潤。陳景潤的「1+2」證明的發表曾使他成為很多人的精神偶像。這一成就不單單是意味著榮譽,它更是一個一心痴迷於數學的人的驕傲,有著深層次的精神意義。
  • 陳景潤48歲老來得子,62歲因病去世,如今唯一的兒子成就如何
    ,當時的陳景潤已經48歲了。陳由偉的名字結合了陳景潤和他的妻子由昆共同的姓氏,可見陳景潤對這個家庭的喜愛。在陳由偉成長的過程中,陳景潤雖然與他的年紀相差很大,但是陳景潤並沒有讓兒子陳由偉感覺到巨大的鴻溝存在。根據陳由偉的回憶,他說陳景潤是非常善於和他「交朋友」的。
  • 陳景潤48歲老來得子,去世後兒子子承父業:我也是學數學的人
    不過,陳景潤對數學的痴迷並沒有影響到他唯一的兒子陳由偉的人生道路。這位生於濃厚數學氣息的家庭中的他有著別樣的人生狀態。潤物細無聲的成長環境陳由偉出生於一九八一年,算起年齡來,是陳景潤老來得子,當時的陳景潤已經48歲了。
  • 陳景潤的羅曼史
    第二天,陳景潤背著書包來到數學研究所,向同事們散發喜糖,向人們通報他的新婚之喜。晚上,他趕到友誼賓館,向正在那裡出席國際數學學術會議的數學家們發送喜糖。華羅庚、陳省身等許多著名數學家都向他表示祝賀,他們慶賀這位曾經不幸的同行終於建立了美好的家庭。華羅庚還專程趕到陳景潤的新房,送去一對茶杯,令新婚夫婦感動不已。由昆有較長時間的婚假,陪伴她的夫君,度過了幸福的蜜月。
  • 數學家的故事:陳景潤
    陳景潤不愛走公園,也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髮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髮店去了。理髮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髮。
  • 一份陳景潤的科研計劃表
    他回頭一看,這不是在大學裡被同學們稱作「愛因斯坦」的陳景潤嗎?怎麼在街邊擺起了圖書攤?培養一個大學生不容易,培養一個有著數學潛質的卓越人才更不容易!惜才愛才的王亞南決定請陳景潤回廈門大學,並安排他在數學系資料室工作。回到廈大,陳景潤如獲新生,如魚得水。時任數學系函數教研室主任李文清建議陳景潤研究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
  • 丈夫陳景潤離開的日子
    仿佛看到了1978年,讓陳景潤一見鍾情的,那個堅韌的年輕軍醫。那一年,由昆27歲,陳景潤45歲。    因赴美講學前查體療養住進解放軍309醫院的陳景潤遇上了由昆醫生,開啟了陳景潤生命中唯一的一份戀情。他們的愛情姍姍來遲。但來了,就再也不走了。相戀兩年後,陳景潤深情牽起由昆的手,步入婚姻。
  • 陳景潤,你多情而嚴密的戀愛
    由昆當著陳景潤告訴我:「是陳老師先提出來。」我問陳景潤:「陳老師,是這樣嗎?」陳景潤笑了,他默認了。先介紹一下由昆,在陳景潤家中的影集裡,有由昆婚前的相片,由昆當年的風採。猶如電影明星。陳景潤要出國講學,數學研究所根據中央指示,要陳景潤到北京三O九醫院查身體,正在三C九醫院進修的由昆剛好負責陳景潤的體檢工作。他們相識了,井各自留下對對方的好感。陳景潤在醫院做身體檢查時整天不是看數學書便是研究素論在一邊的由昆,看在眼中、敬佩在心上。她常常關心陳景潤的早晚休息。
  • 「奇人」陳景潤去世23年:妻子說他死了,留下兩個遺憾
    ——塞萬提斯(西班牙)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2557字,閱讀約6分鐘1991年,北京電視臺《祝你成功》欄目的一位記者有幸獲得採訪國際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機會。陳景潤的大哥已經開始讀書了。生下陳景潤後,陳母又生下一兒一女,讓本已捉襟見肘的家庭雪上加霜。在這種情況下,實在無法負擔陳景潤的學費。好在陳景潤的大哥對兄弟姐妹們都很友善。看到弟弟求學心切,大哥每天放學回家都會向弟弟匯報自己所學的知識。就這樣,直到陳景潤十歲時,陳家的狀況才稍有好轉。陳爸爸,陳媽媽咬牙付出雙倍的勞動,送陳景潤上學。
  • 科學網—王元和陳景潤的兄弟情
    王元回憶說:「陳景潤到數學所後很努力,但最初研究的不是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我的領域,他做的是球內整點問題、華林問題等,他在這些領域都做出了很好的工作,發表了論文。」 在「大躍進」運動的裹挾下,1959年數學所批判白專路線,華羅庚及其弟子陳景潤首當其衝成為批判重點,結果是陳景潤被「踢」出數學所,到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洗瓶子。如果不出意外,陳景潤的學術生命就此結束。
  • 陳景潤晚年:數學研究與病魔抗爭並行
    報紙、刊物也紛紛請陳景潤寫文章,青年報約請陳景潤「與青年人談理想」;體育刊物約請陳景潤談「做一個科學家要身體好」;省報約請陳景潤「與青年同志們談學習」……還有全國各地寄給陳景潤的信件等著他拆看,一個又一個從外地趕來的青年要面見他,要跟他學數學,跟他探討「哥德巴赫猜想」問題。總之,在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陳景潤被賦予了太多的社會意義。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一開始,因每天忙於備課、上課,無法與學生進行深入互動,我熟識的學生大多是班級裡的活躍分子,沉默寡言的陳景潤不在其列。 後來,因為「表兄」的關係,我才開始留意他。據「表兄」介紹,陳景潤與他 之間也是同親關係,兩人以表兄弟相稱。我年長陳景潤11歲,算起來,亦可喚他一聲「表弟」。我與陳景潤的故事,亦從這裡開始。
  • 數學家陳景潤也曾遭遇國際剽竊
    原標題:陳景潤遭遇國際剽竊 這種改頭換面的東西,蒙外行可以,內行面前可是走不通的。當然,在已經收到陳景潤第二階段研究成果的數學大家們看來,這個剽竊就太明顯了。 1977年,國際數學聯合會給中國方面發來一份邀請函,邀請「陳景潤教授」前去作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進展的專題報告。
  • 小學生講述陳景潤的故事
    本報長沙訊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作者徐遲及其主人公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曾感動和激勵了億萬中國人。3月31日上午,紀念徐遲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40周年及全國科學大會召開40周年活動在長沙湖南省音樂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