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陳景潤也曾遭遇國際剽竊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陳景潤遭遇國際剽竊

這種改頭換面的東西,蒙外行可以,內行面前可是走不通的。當然,在已經收到陳景潤第二階段研究成果的數學大家們看來,這個剽竊就太明顯了。

1977年,國際數學聯合會給中國方面發來一份邀請函,邀請「陳景潤教授」前去作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進展的專題報告。

今天我們對「邀請函」已經習以為常,出國之前常常要給對方發個信:請速發邀請函來,以便我辦理籤證。在我看來這是「邀請函」的異化——以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禮節,哪有催著人家邀請自己的道理?

陳景潤先生當時的這個邀請函,則是貨真價實的,對方連陳景潤的具體身份都不知道,也沒有和他聯繫過就發來了邀請函,是誠心誠意希望有機會和這位數論研究的高手進行切磋的。

根據一些前輩的介紹,國際數學聯合會的這個邀請背後,還有一段和剽竊有關的小故事。

被剽竊的,正是陳景潤。

陳景潤先生上世紀80年代以前為哥德巴赫猜想作出的貢獻,主要集中在1+2的問題上。但是,在1971年或者1972年,某國的數學研究院卻有一則消息傳出,說是他們攻克了1+2的證明。

當然了,某國方面頗以這個成績為傲,內部的表彰、宣傳都搞得轟轟烈烈。

不料,第二年國際數學聯合會的年會上,這個成果卻遭到當時國際公認的一些數學大家共同的懷疑。某國方面十分不滿,索性派研究出這個成果的科學家前往對質。

對質的結果,某國方面慘遭挫敗。

失敗的原因是非常簡單的——某國人是使用了陳景潤在1966年的研究成果。

陳景潤先生研究1+2問題,成果是分為三個階段的。

第一個階段是1966年前,他完成了對1+2問題的論證,但方法極為煩瑣,在關肇直先生的支持下,陳景潤將這部分成果以簡報的形式發表在1966年的《科學通報》上。當時的結果在國內數學界頗為轟動,但大家基本沒看懂——也來不及看懂了,很快「文化大革命」就展開,華羅庚、關肇直等都被打倒,研究工作全面停止;第二個階段是1972年前,陳景潤研究出了新的證明方法,並進行了廣泛的驗證,但是,這套內容不夠系統,也很是晦澀難懂;第三個階段,是1972年後,陳景潤找到閔嗣鶴先生,通過閔先生的艱苦工作,終於理順了頭緒,這可是個艱苦的工作,閔先生花了三個月才弄明白陳景潤的證明方法,自嘆這次審稿三個月要少活三年。至此,「陳式定理」才算正式定型。

閔先生1973年冬天去世,說起來,要是沒看這篇稿子,也許能夠和大家一起唱祝酒歌呢。

某國方面這個學者,是藉助了陳景潤1966年,也就是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改頭換面作為自己的成果拿出來。而如傳聞所說,陳景潤第二階段的工作中,曾一度將部分成果寫成論文,投交瑞士的某國際數學期刊。

這份稿件,一方面內容還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筆法頗有幾分愛因斯坦的真味,瑞士那邊基本上沒人能看懂,所以也就沒有及時發表。

即便看不懂,參與審稿的有關科學家還是深受啟發,從中受益匪淺。不發表不是水平不夠,是要琢磨清楚了再說。這時西方數學界已經有了「陳景潤教授」的大名,而且有人對他的研究頗有興趣。

就在這時,某國人的成果公開了。

這種改頭換面的東西,蒙外行可以,內行面前可是走不通的。當然,在已經收到陳景潤第二階段研究成果的數學大家們看來,這個剽竊就太明顯了。

於是,在對質中,只要對一些細節問題深入下去,某國學者就瞠目結舌——因為陳景潤1966年的成果,畢竟只是在《科學通報》中發了一個簡報,其內容並沒有完全發表,其中細節可不是通過一個論文就能推斷出來的。

某國人很丟面子。

那麼,明知自己的成果站不住腳,還要拿出來對質,某國科學界怎麼會作這樣愚蠢的事情呢?原因是負責科研的某國官員,也不知道這是個剽竊的成果。如果歸納一下,事情大概是這樣的——某國學者為了完成根據政治需要提出的科研任務,不得不利用了陳景潤先生的早期研究成果,弄虛作假。這個弄虛作假搞得很「科學」,因為陳景潤的論文發表在中國,當時兩國學術交流早已凍結,這個剽竊無疑沒有人會到某國來抗議,而某國國內也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中國人在幾年前取得的這個成果。

應該說某國學者的考慮是很有道理的。不幸的是,當時某國與西方的學術交流也很少,陳景潤寄到瑞士的稿件,某國數學界自然也無緣得知。

所以,當國際數學聯合會的專家們產生懷疑的時候,某國官員是理直氣壯而且深感不平的,至於具體作研究的學者,事情到了這步田地,也是沒有勇氣來說明真相了,只有硬著頭皮來對質,期望僥倖過關吧。

這次對質的結果,是「陳景潤教授」的影響驟然增加,其消息傳回國內,直接促進了對他的研究的重視,成了陳景潤先生研究成果迅速公開的催化劑。

相關焦點

  • 數學家陳景潤,曾攻克世界頂尖數學難題,教子方法與眾不同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73年,他把200多年未能解決的世界頂尖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推進了一步,引起世界巨大轟動,為中國贏得了榮譽。他的證明方法在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
  • 華羅庚的得意門生、中國數學家的翹楚,原來他是這樣的陳景潤!
    鄧小平曾說,中國要是有一千個他,真就了不得!他就是震驚世界的華人之光,千年難遇的中國數學天才——陳景潤。那是1977年的一天,陳景潤收到一封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寄來的國外來信。他們邀請他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大會共指定了10位數學家作學術報告,陳景潤就是其中之一。這對於一位數學家而言,可稱得上是極大的榮譽。
  • 中國最悲苦數學家,成就超過陳景潤,卻得不到重視,英年早逝
    沒有機緣萬事成空世人都知陳景潤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其實陳景潤原本也就是一位不被人理解的、在初中教不好數學的數學老師。他的科研論文有幸被識貨的人賞識,後來也因為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而被國人知曉。
  • 我國天才數學家陳景潤的數學之路:未經他人苦,莫妒他人績!
    在數學界,有個重大的裡程碑,他就是陳景潤。然而,這位偉人的成功之路卻是幾經坎坷,可以這樣說,如果在求學這條路上,陳景潤稍微出一點點差錯,沒有遇到恰好賞識他的人,那麼,在如今的數學史上,就不會有這樣一個人,而世界上又會再多一個普通人。
  • 由故事啟發的數學家,他就是陳景潤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對於數學這門學科,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了,而且數學是一門很實用的學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句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1+2=3,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1+2為什麼會等於3,又該怎麼證明?
  • 1+2=3,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早已證明出來,如何證明1+1=2?
    在一些有關數學的文章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成功證明了「1+2=3」,而全世界沒有一個數學家能夠證明「1+1=2」。
  • 中國數學家破解龐加萊猜想 得到國際承認仍需要等待
    陳景潤以後,數學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引起國人的關注,本月3日,國際知名數學家丘成桐宣布,朱熹平和曹懷東成為了破解龐加萊猜想的「最後封頂者」。與國內媒體的喧囂相比,國際數學界以及國外主流媒體大多保持了緘默,而朱熹平、曹懷東本人和中山大學保持異常的低調。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的陳氏定理「1+2」是什麼?
    對於數學家來說,如果能夠證明遺留277年的哥德巴赫猜想,那絕對可以名垂青史,永載數學史冊。題目說的「1+2」表述並不正確,陳景潤做的工作不是去證明加減乘除中的1+2,而是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 數學天才陳景潤63歲病逝後,他妻子、獨子的遭遇是怎樣的?
    這一結論立即在國際數學界引起巨大反響,被公認為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和"篩子理論"的輝煌頂點。英美等六國還把他的成就寫進了許多數論書籍中。這一年,陳景潤只有40歲。由於陳景潤把全部心思都用在數學研究上,沒有時間鍛鍊,導致身體不好,渾身是病。他沒有時間考慮個人問題,所以44歲的他仍然是孤身一人,直到他遇到了他的妻子。1977年,他因病住進309醫院。
  • 數學家陳景潤,「算」出了1+2=3,卻為何「算」不出1+1=2?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我們常人看來簡單的不得了,甚至都不用思考就可以得出答案的1+1=2,在數學家們看來,那是比古時候那些人過蜀道還要艱難的遭遇。 那麼這個1+1=2究竟難到何種程度,讓這些數學家們嘔心瀝血這麼多年,卻依舊沒有證明出來?
  • 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蹟: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 「1+2」早已被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怎樣證明「1+1」?
    很多人可能會誤解陳景潤證明了「1+2=3」,但他其實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 陳景潤 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人
    1977年10月3日,新華社報導中國數學家陳景潤,在數論研究中對哥德巴赫猜想問題展開了精心的解析和科學的推算,證明了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一個素數加上頂多是兩個素數的乘積,簡稱「1+2」。這個問題兩百多年來,經過多少科學家不斷的努力,始終懸而未決。
  • 數學家陳景潤是怎麼證明1+2=3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 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在18世紀,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有關整數分拆的問題,他寫信向大名鼎鼎的歐拉尋求證明。
  • 新書推薦丨科學家的故事·《數學怪人》陳景潤
    《數學怪人》講述了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從一個瘦小普通的「醜小鴨」,變成「撼動了群山」震驚世界的偉大數學家,陳景潤在63年的人生中最專注的只有一件事情:數學。
  • 陳景潤:激勵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這是數學家陳景潤在從事數論研究工作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1月2日電(記者董瑞豐)蝸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陳景潤,借著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8年,徐遲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陳景潤的先進事跡和奮鬥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青年發憤圖強,勇攀科學高峰。
  • 數學家的故事:陳景潤
    陳景潤不愛走公園,也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髮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髮店去了。理髮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髮。
  • 小學生講述陳景潤的故事
    本報長沙訊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作者徐遲及其主人公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曾感動和激勵了億萬中國人。3月31日上午,紀念徐遲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40周年及全國科學大會召開40周年活動在長沙湖南省音樂廳舉行。
  • 數學家陳景潤鑽研一生,終於算出「1+2」的答案
    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在18世紀,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有關整數分拆的問題,他寫信向大名鼎鼎的歐拉尋求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