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第一頁是從互相猜忌、搞陰謀和耍手腕開始的。——米·左琴科(蘇)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1771,閱讀約4分鐘
1978年1月,評論家徐遲發表了震驚全國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使一位數學天才一夜成名,家喻戶曉。這位數學奇才發表了著名論文《大偶數表示為一個素數和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即"1+2",將數百年來未解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向前推進了一步,在數學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在國際上被命名為"陳氏定理"。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數學聖人"陳景潤。
1933年5月22日,陳景潤出生於福州。他從小就非常喜歡數學,所以後來在選擇專業的時候,他毅然選擇了數學專業,並就讀於廈門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由於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不到一年,他就被"停職回家休養"。
離開四中後,陳景潤被調回廈門大學當資料員,同時學習數論。1955年,在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先生的推薦下,他回到廈門大學數學系擔任助教。次年,他發表了《塔問題》,改進了華羅庚在累積素數理論中的成果。這引起了華羅庚教授的注意,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當研究實習生。1960年調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這期間,陳景潤一直在研究數學。他有著超人的勤奮和毅力,多年來孜孜不倦地鑽研數學,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廢寢忘食。經過十多年的研究,他終於證明了"(1+2)",經哥哥王源審核後,於1966年6月發表在《科學通報》上。1973年,他在《中國科學》上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改進了以前公布的數值結果。這一結論立即在國際數學界引起巨大反響,被公認為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和"篩子理論"的輝煌頂點。英美等六國還把他的成就寫進了許多數論書籍中。這一年,陳景潤只有40歲。
由於陳景潤把全部心思都用在數學研究上,沒有時間鍛鍊,導致身體不好,渾身是病。他沒有時間考慮個人問題,所以44歲的他仍然是孤身一人,直到他遇到了他的妻子。1977年,他因病住進309醫院。陳景潤的到來轟動了全院,領導們熱情接待。醫院裡很多年輕女孩也想一睹世界第一數學聖手的真容,每天都有醫生護士在陳景潤的病房門口偷偷看他。
剛從武漢軍區送到309醫院進修的坤醫生,也被同事拉去見了名人,後來成了他的病房值班醫生,也許這就是緣分吧。一向不與女人說話的陳景潤,看到從昆,眼睛一亮,竟主動與她打招呼,親切交談。玉昆一出現就特別高興,兩人漸漸熟悉起來。一天,陳景潤問玉昆一家住在哪裡?我沒有家庭,沒有伴侶。尤坤不設防,回答說不,現在還早。此時,陳景潤開始了對由坤的追求。久而久之,兩人擦出了愛的火花。
1980年8月25日,在組織的幫助和見證下,陳景潤和玉昆結婚了。尤坤曾問他:"你是大數學家,有那麼多女孩崇拜你,你為什麼選擇我?"陳景潤不會甜言蜜語,急得臉都紅了,良久才回答:"我想,如果你不同意,那我這輩子就不結婚了。"尤坤被他的真誠打動,接受了他的感情,並嫁給了他。次年12月,他們唯一的孩子陳有為出生了,一家人過著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婚後,由坤一直幫助陳景潤調理身體,改變他的飲食習慣和作息,他的身體終於好轉了,臉色變得紅潤了,也胖了。然而,1984年的一場意外再次擊中了陳景潤的身體。過馬路時被自行車撞到,誘發了嚴重的帕金森病。他生命的最後12年是在醫院的病床上度過的。組織上曾給他最好的待遇,但他拒絕了。"我非常感激有這麼多人關心我,"他說。"可都是國家的錢,人民的血汗錢,我住院一年的錢,農民要在地裡辛苦一輩子啊!"。
此外,陳景潤還表示不追究肇事者的責任,不給他難堪。這種精神是值得尊重和敬佩的。
1996年3月19日下午1時10分,陳景潤走完最後一程,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63歲。數學界的一顆明星隕落了。
陳景潤病逝後,昆獨自撫養孩子,沒有再婚。她一心教育兒子,兌現了對丈夫的承諾。陳景潤曾在妻子懷孕時說過:"生男孩最好學數學",陳有為高中時選擇了文科,後來在加拿大讀商科。但他轉到了應用數學專業,因為他發現自己喜歡這個專業。後來,陳有為成長為一個身高1.82米的大男孩,繼承了父親的許多優秀品質,在加拿大低調生活。他不知道自己是數學奇才陳景潤的兒子,因為他不想被父親的光環籠罩。
2005年,昆、陳有為作出重大決定,將陳景潤手稿無償捐贈給中國革命博物館。"父親,這些成績是國家的,不是我們的",母子倆說。
歷史上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力————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