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73年,他把200多年未能解決的世界頂尖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推進了一步,引起世界巨大轟動,為中國贏得了榮譽。他的證明方法在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他廢寢忘食、刻苦攻克世界難題的故事在全國家喻戶曉,他孜孜以求的精神也激勵了千千萬萬青年為科學研究而不懈努力。
陳景潤痴迷於數學研究,直到47歲時,才與29歲的軍醫由昆喜結良緣。婚後他們有了自己的兒子,取名陳由偉,希望兒子能對人類有偉大貢獻。陳景潤有個特點,一件事要麼不做,要做投入精力,做出點名堂。他在教育孩子方面,用心、用情、用智慧,有許多獨到的方法。
陳由偉小時候很淘氣,最喜歡拿一支筆在家裡的牆壁上塗塗畫畫,眼看好端端的牆要被糟蹋,母親準備制止,陳景潤卻笑眯眯地欣賞孩子的「傑作」,他認為孩子在動手又動腦,是件好事情,大人看不懂的符號,那是孩子思考的印記。他不但不批評,還點頭讚許呢!
父親的讚許,陳由偉玩的興致更大,牆上天書一般的作品越來越多。他還喜歡上了父親的超大計算器,用小手在按鍵上按一下,看到屏幕上跳動的數字覺得非常神奇,就把按鍵一個個「扣」出來想看個究竟。母親見了,急得直跺腳,生怕孩子弄壞了當時家裡最值錢的高科技產品。而陳景潤讓由昆不要擔心,他認為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不能打擊孩子探究的欲望。然後,陳景潤和孩子一起把按鍵一個個再復原。
有了父親的支持,陳由偉對探索奧秘有了更大興趣,他把家裡的玩具一一拆開,他要看看這個玩具為什麼能動,那個玩具為什麼能發出響聲。有些玩具拆開還能組裝上,但有的玩具就拆壞,母親覺得孩子是胡鬧,不知道珍惜。陳景潤看到孩子的表現,簡直是讚不絕口,他對愛人說,孩子動手探索玩具,對於培養好奇心、求知慾大有幫助,今後要多為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在丈夫的開導下,由昆對孩子的教育觀點也漸漸發生了改變。
孩子慢慢成長,開始讀小學。陳景潤在家庭中很少專門輔導他數學,陳由偉在後來的記憶中,父親只教過他一次數學,教他如何用巧妙的方法進行計算。大多的情況只是提醒孩子:要拓展思維,尋求不同方法,採用一題多解。這樣的啟發對兒子今後的學習、生活都有啟迪作用。
陳景潤非常尊重兒子,成了兒子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兒子在父親的影響下,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在班上是智多星。
兒子唯一感到壓力大的是,他是數學家的兒子,但數學成績不算特別冒尖,興趣也不是特別濃,不能子繼父業,讓父親略感遺憾。陳景潤尊重兒子的興趣,鼓勵他課外學習喜歡的音樂,學吹小號。他認為,孩子的興趣是天性,勉強不得。
非常遺憾的是,陳景潤英年早逝,63歲病故,兒子陳由偉才15歲。
2003年,22歲的陳由偉赴加拿大多倫多攻讀國際商貿。一年後,身負使命感的他,主動轉到了應用數學系。畢業後回國先在某銀行就職,後離職,創辦醫療公司,從事健康有關的業務。
陳由偉雖未能子繼父業從事數學研究,但父親陳景潤教給他的敢於探索、勇於挑戰的精神一直激勵他做好自己的事業。
陳景潤攻堅克難的精神令人敬佩,他教育子女的方法讓人深受啟發。
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的寶貴財富,家長要懂得珍惜。應該抓住這時機,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儘可能給孩子探索的機會。在家裡,只要沒有危險性,家長不要過分限制孩子,這個怕弄髒,那個怕弄壞,強調過分整潔乾淨,反而使孩子失去許多探索的機會,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陳景潤在家中,任由孩子亂塗亂畫,拆卸玩具,孩子有了更多探索的機會。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教育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能把自己的興趣強加給孩子,要留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陳景潤是舉世聞名的數學家,教子方法也有過人之處,做孩子的朋友,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希望陳景潤教子故事能給家長一點啟發與幫助,也歡迎大家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
感謝閱讀!如想分享更多精彩的教育故事,請關注「教育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