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陳景潤,曾攻克世界頂尖數學難題,教子方法與眾不同

2020-12-03 教育望遠鏡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73年,他把200多年未能解決的世界頂尖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推進了一步,引起世界巨大轟動,為中國贏得了榮譽。他的證明方法在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他廢寢忘食、刻苦攻克世界難題的故事在全國家喻戶曉,他孜孜以求的精神也激勵了千千萬萬青年為科學研究而不懈努力。

陳景潤痴迷於數學研究,直到47歲時,才與29歲的軍醫由昆喜結良緣。婚後他們有了自己的兒子,取名陳由偉,希望兒子能對人類有偉大貢獻。陳景潤有個特點,一件事要麼不做,要做投入精力,做出點名堂。他在教育孩子方面,用心、用情、用智慧,有許多獨到的方法。

陳由偉小時候很淘氣,最喜歡拿一支筆在家裡的牆壁上塗塗畫畫,眼看好端端的牆要被糟蹋,母親準備制止,陳景潤卻笑眯眯地欣賞孩子的「傑作」,他認為孩子在動手又動腦,是件好事情,大人看不懂的符號,那是孩子思考的印記。他不但不批評,還點頭讚許呢!

父親的讚許,陳由偉玩的興致更大,牆上天書一般的作品越來越多。他還喜歡上了父親的超大計算器,用小手在按鍵上按一下,看到屏幕上跳動的數字覺得非常神奇,就把按鍵一個個「扣」出來想看個究竟。母親見了,急得直跺腳,生怕孩子弄壞了當時家裡最值錢的高科技產品。而陳景潤讓由昆不要擔心,他認為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不能打擊孩子探究的欲望。然後,陳景潤和孩子一起把按鍵一個個再復原。

有了父親的支持,陳由偉對探索奧秘有了更大興趣,他把家裡的玩具一一拆開,他要看看這個玩具為什麼能動,那個玩具為什麼能發出響聲。有些玩具拆開還能組裝上,但有的玩具就拆壞,母親覺得孩子是胡鬧,不知道珍惜。陳景潤看到孩子的表現,簡直是讚不絕口,他對愛人說,孩子動手探索玩具,對於培養好奇心、求知慾大有幫助,今後要多為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在丈夫的開導下,由昆對孩子的教育觀點也漸漸發生了改變。

孩子慢慢成長,開始讀小學。陳景潤在家庭中很少專門輔導他數學,陳由偉在後來的記憶中,父親只教過他一次數學,教他如何用巧妙的方法進行計算。大多的情況只是提醒孩子:要拓展思維,尋求不同方法,採用一題多解。這樣的啟發對兒子今後的學習、生活都有啟迪作用。

陳景潤非常尊重兒子,成了兒子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兒子在父親的影響下,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在班上是智多星。

兒子唯一感到壓力大的是,他是數學家的兒子,但數學成績不算特別冒尖,興趣也不是特別濃,不能子繼父業,讓父親略感遺憾。陳景潤尊重兒子的興趣,鼓勵他課外學習喜歡的音樂,學吹小號。他認為,孩子的興趣是天性,勉強不得。

非常遺憾的是,陳景潤英年早逝,63歲病故,兒子陳由偉才15歲。

2003年,22歲的陳由偉赴加拿大多倫多攻讀國際商貿。一年後,身負使命感的他,主動轉到了應用數學系。畢業後回國先在某銀行就職,後離職,創辦醫療公司,從事健康有關的業務。

陳由偉雖未能子繼父業從事數學研究,但父親陳景潤教給他的敢於探索、勇於挑戰的精神一直激勵他做好自己的事業。

陳景潤攻堅克難的精神令人敬佩,他教育子女的方法讓人深受啟發

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的寶貴財富,家長要懂得珍惜。應該抓住這時機,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儘可能給孩子探索的機會。在家裡,只要沒有危險性,家長不要過分限制孩子,這個怕弄髒,那個怕弄壞,強調過分整潔乾淨,反而使孩子失去許多探索的機會,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陳景潤在家中,任由孩子亂塗亂畫,拆卸玩具,孩子有了更多探索的機會。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教育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能把自己的興趣強加給孩子,要留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陳景潤是舉世聞名的數學家,教子方法也有過人之處,做孩子的朋友,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希望陳景潤教子故事能給家長一點啟發與幫助,也歡迎大家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

感謝閱讀!如想分享更多精彩的教育故事,請關注「教育望遠鏡」

相關焦點

  • 新中國檔案:華羅庚、陳景潤在數學領域的成就
    陳景潤於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他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這一世界數學難題外,又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尖端技術和人類密切關係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 羅庚同志是當代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是蜚聲中外的數學家。
  • 攻克世界數學難題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已有新方向
    中新網10月1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14日舉行,作為北京大學校友,四年前榮獲麥克阿瑟獎(MacArther Award)的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2018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
  • 華羅庚的得意門生、中國數學家的翹楚,原來他是這樣的陳景潤!
    世界頂尖算法,被如今的我們早已收入囊中。可沒有人曾想過,在5月22日,85年前的今天,這個對很多人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天,改變了整個中國,乃至深遠影響至今。他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他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 中國數學天才陳景潤,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唯一的兒子如今怎樣?
    然而,數學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很多孩子從小就以成為數學家為自己的夢想。要想實現這個夢想,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作為數學天才,陳景潤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實際上,關於陳景潤其人的描述可以說是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看待陳景潤的一生一定會有不同的看法。
  • 陳景潤:「我的時間不多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自律人多可怕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漢族,無黨派人士,福建福州人,當代數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陳景潤在逆境中潛心學習,忘我鑽研,取得解析數論研究領域多項重大成果。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華羅庚數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獎等多項獎勵。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
  • 他是掛科的天才數學家,卻輕鬆破解世界難題,學校直接獎100萬
    但是有一個22歲的大學生,卻創造了一向歷史性紀錄,輕鬆破解一個世界性難題,學校不僅直接將還是本科生的他,提升為教授級研究員,還直接給出了100萬的獎金。   他就是被稱作「天才數學家」的劉路,當年還在湖南中南大學讀本科的他,因為成功地破解世界級數學難題西塔潘猜想
  • 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蹟: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 繼陳景潤後,浙大校友周立敬再破世界三大數學難題
    12月2日,來自浙江科技新聞網的消息稱,浙大校友近期攻破了世界三大數學難題之一的地圖四色問題,而該猜想與哥德巴赫猜想、費馬猜想一起並稱為為世界三大數學猜想、世界三大數學難題。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對於數學這門學科,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了,而且數學是一門很實用的學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句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1+2=3,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1+2為什麼會等於3,又該怎麼證明?
  • 數學家陳景潤也曾遭遇國際剽竊
    原標題:陳景潤遭遇國際剽竊 這種改頭換面的東西,蒙外行可以,內行面前可是走不通的。當然,在已經收到陳景潤第二階段研究成果的數學大家們看來,這個剽竊就太明顯了。 1977年,國際數學聯合會給中國方面發來一份邀請函,邀請「陳景潤教授」前去作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進展的專題報告。
  • 世界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哥德巴赫猜想——我國數學家有建樹。
    哥德巴赫猜想是近代世界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它的魅力在於徵服了世界所有的數學家,很多數學家一生都在致力於破解這個難題。1742年,哥德巴赫給著名數學家歐拉寫了一封信,哥德巴赫在信中提出了這樣一個猜想:任意一個大於2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之和。
  • 著名數學家王元:中學生別搞「哥德巴赫猜想」
    而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王元昨日向他們潑了一瓢冷水。  王元昨日應邀給武鋼三中師生作數學科普報告。在報告中,王元向學生講述了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數學家為解決這一難題付出了多少辛勤勞動。他談了從事這一研究必須具備必要的數論基礎,告誡有興趣於這類經典問題的人,不可企圖從整數的定義出發,用簡單的 算術方法來處理這類問題。
  • 簡單的1+1和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是什麼關係?
    ——華羅庚每天十分鐘,數學很輕鬆!歡迎來到暖爸的數學碎碎念。大家好,我是愛數學的暖爸。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1+1和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我們大家都應該聽說過,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了1+2的問題,但是1+1卻沒人能證明出來。小時候聽說這個故事的時候一直腦子裡有一個疑問。「1+2」和「1+1」那麼簡單的事情,還需要證明嗎,而且還證明不出來?
  • 陳景潤:激勵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1月2日電(記者董瑞豐)蝸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陳景潤,借著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8年,徐遲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陳景潤的先進事跡和奮鬥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青年發憤圖強,勇攀科學高峰。
  • 陳景潤 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人
    鳳凰衛視12月23日《騰飛中國》節目播出「1977年紀事: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陳景潤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在媒體報導與作家徐遲報告文學發表之後,激勵中國青年一代學習科學,特別是學習數學,對於糾正當時還沒有完全改變的輕視知識的錯誤政策
  • 新書推薦丨科學家的故事·《數學怪人》陳景潤
    《數學怪人》講述了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從一個瘦小普通的「醜小鴨」,變成「撼動了群山」震驚世界的偉大數學家,陳景潤在63年的人生中最專注的只有一件事情:數學。
  • 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難度究竟有多大?
    直到目前為止,哥德巴赫猜想還是停留在「1+2」的階段,陳景潤從「1+3」推進到「1+4」可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需要運用到新的數學方法,新的數學規律。以費馬大定律的攻克為例子,為了將這個難題徹底擊破,數學家擴展了「無窮遞降法」和虛數的應用;催生出庫默爾的「理想數論」;促成了莫德爾猜想、谷山--志村猜想得證;拓展了群論的應用;加深了橢圓方程的研究;找到了微分幾何在數論上的生長點;發現了伊利瓦金—弗萊切方法與伊娃沙娃理論的結合點。
  • 中國最悲苦數學家,成就超過陳景潤,卻得不到重視,英年早逝
    應該說,陳景潤是幸運的,最終躋身於科學家行業,得到認可和享受待遇。和陳景潤有著相類似的經歷,甚至比陳景潤更偉大的一位中學物理老師,就沒他那麼幸運了。這位中學物理老師叫陸家羲。陸家羲矻矻窮年鑽研世界數學難題,出了成果,論文卻得不到發表,得不到世人承認;好不容易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學界認可了,可惜英年早逝,沒能在有生之年獲得應有的表彰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