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我的時間不多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自律人多可怕

2020-07-08 文墨居士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漢族,無黨派人士,福建福州人,當代數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陳景潤在逆境中潛心學習,忘我鑽研,取得解析數論研究領域多項重大成果。1973年在《中國科學》發表了「1+2」詳細證明,引起世界巨大轟動,被公認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國際數學界稱之為「陳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領先水平。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華羅庚數學獎等。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陳景潤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激勵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陳景潤:「我的時間不多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自律人多可怕


陳景潤這個名字有些人可能對他不熟悉,那麼我先說華羅庚的名字就如雷貫耳了,陳景潤是華羅庚的老部下,得到華羅庚的賞識後,從廈門大學調到中科院數學研究院。再說一個名稱——歌德巴赫猜想,這個名稱大家應該也是熟悉的。它就是世界無法徹底攻克的難題,陳景潤對裡面的部分內容進行了證明。即使這樣,也是全世界領先的「陳氏定理「。

陳景潤從小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自幼離不開數學,。當然,她在數學方面是有超凡天賦的。但真正使他成功的是他堅韌不屈,高度自律的品格。

陳景潤學習數學的時候注意力高度集中,任何外界的幹擾都無法阻止他。有一次他去圖書館看書,一整天都泡在圖書館裡,等他回過神來的時候,天已經黑了,他想出去的時候發現圖書館的門關了。對他來說,這樣也好,反而不緊張了。直接繼續看起書來,困了就在圖書館的椅子上睡了。學習學得忘記吃飯,那是經常的事情。後來索性,一天只吃一頓,留下來的時間就用來看數學資料了。

縱使如此刻苦的人,也有落漠的時候,陳是個性格超級內向的人,有一次演講,他滿腦子的知識,緊張的無法用語方表達出來。最後將這一次演講搞砸了。因為他性格上的弱點,工作一波三折,為了生計曾經擺過攤賣過舊書,後來被廈大校長發現招至廈大當了老師。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他在廈大當老師期間,華羅庚知道有這麼一位數學天才,就將他招致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期間,他達到了他數學的巔峰,但也只能算不完全地攻破了歌德巴赤猜想。

然後,後來的事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光,那就是文化大革命來了,他成了革命的對象。他被送到五七農場改造,徹底失去了研究數學的權利。他6平方米的家裡保存的幾麻袋的演算稿被紅衛兵所破壞。這事使他痛不欲生,再加上無休止的批鬥,使他有了自殺的念頭。幸好,沒有走上這一條道路,他被平反了。

小平同志知道他的家庭狀況後,派人過去慰問。當那人進入到陳景潤的家裡的時候,他在伏案演算,6平米的家裡堆滿了書和草稿。房子中間放著一個臉盤,因為屋頂在漏著雨。那人問他是不是陳景潤,陳景潤回答:「你是誰,請別打擾我,我沒有時間了。」當時陳景潤還健壯,他說的沒有時間,只是表示攻克歌德巴赫猜想,非常的艱難,他不知道在他有生之年能不能完成。那人問他,有沒有需要組織上幫忙的。他卻說,我什麼都不需要,只請你不要來打擾我。



陳景潤:「我的時間不多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自律人多可怕

聽完了陳景潤的故事,是不是令我們無比的震撼。一個人怎麼會有如此堅強的毅力,怎麼會如此的自律。家長們也會想,我家的孩子如果有這麼自律就不用愁了。別擔心,往下看,你也會有這樣的孩子。

首先,要養成孩子高度的耐心。那就是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幹擾,亂花漸欲迷人眼,當孩子在學習的時候,請給他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 。最忌諱的是孩子在學習,家長在旁邊看電視,玩手機,弄出太多太多的動靜。另外就是不要有太多吸引他眼球的東西在他的周圍。比如書桌上放一個地球儀,家長可能覺得這是為孩子好,可以學習地理知識。但是實際情況呢,當他在做數學作業的時候,他在轉著地球儀,你覺得他是在學習地理知識呢。非但數學沒學好,地理知識更是枉然。

再次,培養真真正正的愛好。為什麼說培養真真正正的愛好呢,有些家長,以為孩子上了好多興趣班,學英語,學書法,學鋼琴,家長在外津津樂道,然後殊不知這是自欺欺人的表現,你問問孩子真的喜歡嗎。而陳景潤就是對數學的愛好,甚至是熱愛,才能使他自願深入到數學的世界裡去。

第三,要不斷練習攻克難題。學習們往往遇到難題了,就會放棄。這樣子是很難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的。只有在不斷的攻克難題中,你才能養成堅韌的品性。才能自律的去做一件事呢。另外有些難題,其實就跟窗戶紙一樣,捅破了,就能看到光明。本人有很多這樣的體會,當一個難被自己攻破後,這種成就感是無法形容的,那種快感是難以表達的。

最後,引用金剛經上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就是不要執著於某件事,沒有欲望的去做,不給自己壓力。自然就成功了。最簡單的一點,家長們不要執著於學習的目的,應該關注他的過程,只要他自律了,認真去做某件事了。結果難道還會差嗎。

陳景潤:「我的時間不多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自律人多可怕


好了,這是我從陳景潤身上的品質,得到的一點關於學習方面的感悟,有不到之處請多批評指正。如想跟我交流的歡迎來找我。

相關焦點

  • 分析:為什麼龐加萊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
    「他是一個十分低調的人,現在家裡的手機和電話都關掉了。」  談起合作夥伴,曹懷東說:「朱熹平比我小三四歲,學問人品都非常優秀,和他一起合作,我十分愉快,也收穫良多。」  「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他一一分析指出,剩餘下的六大難題中,很多人攻關的黎曼假設還沒有看到破解的希望;引起很多著名數學家興趣的霍奇猜想「進展不大」;和流體有關的納威厄-斯託克斯方程「離解決也相差很遠」;P與NP問題「沒什麼進展」;楊-米爾理論「太難,幾乎沒人做」。  丘成桐認為,和數論有關的「波奇和斯溫納頓-戴雅猜想」是最有希望破解的一個,「國際上很多人在做這個猜想。國內做的人不多,頂多兩三個。」
  • 從易經角度解讀歌德巴赫猜想(二)
    【導讀】歌德巴赫猜想數百年來被譽為數學皇冠上最耀眼的寶石,作者無意去挑戰這個人類思考的極限,只想通過自己認知領域的語言來描述一下歌德巴赫猜想的實質。文\鵬程九萬裡素數,又叫質數,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所有整數的全稱。而歌德巴赫猜想的內容就是:所有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相加,所有大於6的奇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相加。
  • 數學手抄報:陳景潤的小故事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 由故事啟發的數學家,他就是陳景潤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華羅庚數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獎等多項獎勵。
  • 陳景潤,你多情而嚴密的戀愛
    十幾年前,著名作家徐遲寫了一篇報告文學《歌德巴赫猜想》,緊接著。「歌德巴赫猜想」中的主人陳景潤如日月中天,令世人注日。於是,並不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一封封求愛信,從天南海北,飛向北京,飛向中關村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要問姑娘寄給陳景潤的求愛信有多少?幾百封?幾千封?恐怕只有他本人知道。然而,唯是這位「數學皇帝」的生活伴侶呢?
  • 今日緬懷「數學巨人」陳景潤:他的成就僅僅源於一個故事!
    1957年9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重視,陳景潤調入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之後轉入了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工作。多年來,陳景潤孜孜不倦地致力於數學研究,有著超人的勤奮和頑強的毅力,廢寢忘食,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在遭受疾病折磨的時候也沒有停止過自己的追求,為數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龐加萊猜想破解遭質疑 數學家丘成桐坦言中國人弱點
    我認為只要發表過很多一流學者寫的論文的雜誌就應該是權威的。近5年以來。這個雜誌已發表了幾十篇拿過菲爾茲、沃爾夫獎等世界大獎的作者的文章,這些人很多都是國外知名的教授、院士。我並不在乎別人以沒有權威性的理由攻擊我,很多中國人由於自卑感看不起自己,認為凡是亞洲出的東西都是不好的,不權威的。比如說有的人質疑我們,但是他自己就在我們的雜誌上發表了兩篇文章,又說我們不權威,難道不可笑嗎?
  • 高中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是保送清華還是北大?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以下是百度百科的介紹:哥德巴赫1742年給歐拉的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 質數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無法證明它,於是就寫信請教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幫忙證明,但是一直到死,歐拉也無法證明。
  • 老人自稱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欲尋專家論證(圖)
    這名自稱科技瘋子的老人,昨天向本報求助:我證明了歌德巴赫猜想,希望權威專家對此論證。  夜半冥思 開始證明猜想  昨天上午9點過,羅仁德拿著市版權局的登記證書來到本報。該登記證書顯示,今年6月15日,他完成了論文《歌德巴赫猜想的證明》。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大學期間,他沉迷在自己的數學世界裡,被同學誤解他不關心政治,冷落他、嘲笑他。但陳景潤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就是為數學而生的。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北京市第四中學任教,但不善於表達的他無法勝任這個崗位。因為口齒不清,本該講出來的卻講不出來,只好寫在黑板上,黑板上的字越來越多了,底下學生們的嘲笑聲也越來越多了。陳景潤總是很認真地對待數學,對待學生。
  • 中國數學天才陳景潤,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唯一的兒子如今怎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禮記》人的一生軌跡都離不開學習,學習對於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沒有學習,我們既難以掌握知識,也難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無數次的試探之後,他發現了歌德巴赫猜想這個當時世界性的數學難題。無數的數學家都想要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確性,但是,龐雜的工作和難以攻克的瓶頸,讓他們望而卻步。
  • 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難度究竟有多大?
    因為我們現在排除了1作為素數, 所以我們今日常見的猜想陳述為歐拉的版本,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素數之和。20世紀初的時候,有數學家提出了殆素數的證明思路來解決哥德巴赫猜想。殆素數就是素因子個數不多的正整數。現設N是偶數,雖然不能證明N是兩個素數之和,但足以證明它能夠寫成兩個殆素數的和。
  • 教師節特輯: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在他的世界裡,只要演算數學就能使他快樂,因而這佔去了他大部分的時間。 後來上了初中,身邊的人依舊不喜歡他,他總是在人群中顯得格格不入。生活中除了數學再沒有什麼能讓他開心了。大學期間,他沉迷在自己的數學世界裡,被同學誤解他不關心政治,冷落他、嘲笑他。但陳景潤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就是為數學而生的。 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北京市第四中學任教,但不善於表達的他無法勝任老師這個崗位。因為口齒不清,難以表達清楚,本該講出來的卻講不出來,只好寫在黑板上,可寫著寫著,黑板上的字越來越多了,底下學生們的嘲笑聲也越來越多了。
  • 陳景潤有沒有證明哥德巴赫猜想?1+1=2與猜想有什麼關係?
    這個猜想對於中國人的確是太有名了,出名的原因那也是相當多的。首先很多數論的命題看起來很簡單,根本就體會不到問題背後的深度。比如這裡說的哥德巴赫猜想:一個大於6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素數的和。也就是1+1。就這麼簡單,我們可以不假思索毫不費力地去驗算這個命題,並且看起來都是正確的。正因為很容易讓人理解,所以傳播起來很快。
  • 窮盡畢生心血,仍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為什麼還如此偉大?
    關於哥德巴赫猜想,我想大家都略知一二,作為世界三大數學猜想:費馬猜想、四色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之一,它是哥德巴赫於1742年在給歐拉的信中提出的一個猜想: 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的和
  • 陳景潤:「數學怪才」為何會家喻戶曉?他的孩子如今在做什麼?
    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陳景潤和同學們都被沈老師的話震動了。自然科學的明珠,200年來都無人解出的難題啊。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後,廢寢忘食,達到了忘我的境界,不管上班、下班、走路、吃飯,無論是在廁所改建的3平方米宿舍,還是在狹小的鍋爐房,陳景潤無時無刻不在思索和演算。
  • 陳景潤:「數學怪才」為何會家喻戶曉?他的孩子如今在做什麼?
    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陳景潤和同學們都被沈老師的話震動了。自然科學的明珠,200年來都無人解出的難題啊。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後,廢寢忘食,達到了忘我的境界,不管上班、下班、走路、吃飯,無論是在廁所改建的3平方米宿舍,還是在狹小的鍋爐房,陳景潤無時無刻不在思索和演算。
  • 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之間,僅僅是一場演講的距離
    閒聊之中,母親很著急地說起自己女兒對前途一無所知,沒有想要學的專業,也沒有想要實現的理想,更不用說大學畢業後該幹嘛……確實,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就像前段時間,高考結束,填報志願的時候,朋友找到我,讓我給她的侄女推薦一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