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緬懷「數學巨人」陳景潤:他的成就僅僅源於一個故事!

2021-01-13 中國搜索

1996年3月19日,著名數學家陳景潤逝世。

陳景潤於1933年5月22日出生於福建福州,他從小喜歡數學,對數字有著天生的敏感和喜歡,之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廈門大學數學系,大學畢業之後,被分配到北京市第四中學任教。但是由於口齒不清,被「停止教學回鄉養病」。1954年,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同時研究數論,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簡單技術、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等問題也做了研究。1955年2月,經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推薦,回到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擔任助教。1957年9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重視,陳景潤調入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之後轉入了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工作。

多年來,陳景潤孜孜不倦地致力於數學研究,有著超人的勤奮和頑強的毅力,廢寢忘食,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在遭受疾病折磨的時候也沒有停止過自己的追求,為數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寫成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複變函數論》於1957年1月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在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之後,他更加刻苦鑽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1965年5月,發表了《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受到了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讚,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還被美、英、法、蘇、日等多個國家寫進數論書中。

1996年3月,陳景潤因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年僅63歲。

數學家陳景潤:他的成就僅僅源於一個故事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招生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因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餘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饑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呆子」的雅號。

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數學手抄報:陳景潤的小故事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 由故事啟發的數學家,他就是陳景潤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 「花掉一天等於浪費24個小時」,陳景潤的成長故事給孩子的啟示
    我們看到陳景潤是如何從一個家境困頓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勤奮好學一步步的成長起來的。功夫不負苦心人,他在解放後的高考中考入自己心儀的高等學府,為日後在「哥德巴赫猜想」這一世界數學難題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要嫁就嫁知識分子:數學大師陳景潤證明「1+2」的故事
    現在有很多的孩子不喜歡學數學,認為它枯燥乏味,整天與一堆生硬的數字打交道。孩子的數學成績一直不見起色,家長也無可奈何。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偶像,曾改變過一個時代青年的人生方向,我相信數學大師陳景潤一定可以給予現代孩子學習數學的動力。
  • 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對於國人來說,陳景潤這個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
  • 陳景潤:「數學怪才」為何會家喻戶曉?他的孩子如今在做什麼?
    由於國家急需人才,僅僅讀了三年,陳景潤就從廈大提前畢業,被分配到了北京四中當數學教師。因為講課口齒不清,他被學校婉言辭退,回到了福州老家,在路邊擺起了書攤。當時的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得知此事後,親自去福州,把陳景潤帶回了廈大,安排他在數學系的圖書資料室工作。1955年回到廈大後,陳景潤如魚得水。可以說,陳景潤研究數學,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 陳景潤:「數學怪才」為何會家喻戶曉?他的孩子如今在做什麼?
    他們見到了陳景潤的論文立即要求暫不付印,並在這部書裡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陳氏定理」。他們譽之為篩法的「光輝的頂點」。在國外的數學出版物上,諸如「傑出的成就」、「輝煌的定理」等等讚譽,不勝枚舉。一個英國數學家給他的信裡還說,「你移動了群山!」3其實,近現代中國,有一大批知名的數學家。
  • 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之間,僅僅是一場演講的距離
    《少年陳景潤》一部值得全國青少年珍藏閱讀的優秀勵志讀物,它講述了少年陳景潤在那個動蕩、顛沛流離的時代裡生活、學習、成長的故事,還原了一個樸素、真實、有血有肉的少年陳景潤,展示了一個熱愛科學、探索未知、勇於追夢的少年陳景潤……作者宋凌是陳景潤的外甥孫女,從小深受陳景潤舅公不畏艱難,勇攀科學高峰精神的鼓舞,立志成為景潤精神的傳播者
  • 紀念陳景潤先生誕辰80周年學術報告會召開
    陳景潤先生因其在數學領域著名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工作享譽世界,他1966年發表的論文《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時至今日仍是國際上最好結果。數學大師韋伊曾這樣稱讚他:「陳景潤先生做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危險,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響世人。」
  • 數學天才陳景潤,只懂數學,生活幾乎不能自理,險被埋沒
    鄧曾評價他:像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中國有一千個就了不得」。陳景潤先生在數學上的成就可謂是中國、甚至是世界上前後幾十年無法匹及的高度,他在數學上的努力和成就可以等同於人類在珠穆朗瑪峰的峰頂不斷前進一般。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之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對於國人來說,陳景潤這個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 由昆:廈大成就了陳景潤
    早報訊(記者顏劍虹)在陳景潤銅像落成儀式結束後,陳景潤的夫人由昆女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是廈大成就了陳景潤,陳景潤也是屬於廈大的。  由昆說,今年正好是陳景潤去世十周年,廈大為他塑造了銅像,這讓先生的音容笑貌仿佛又浮現在她的眼前,銅像勾起了她對先生的無限思念,同時也是對先生生前取得成果的再一次肯定。
  • 新中國檔案:華羅庚、陳景潤在數學領域的成就
    他潛心為新中國培養數學人才,王元、陸啟鏗、龔升、陳景潤、萬哲先等在他的培養下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回國後短短的幾年中,他在數學領域裡的研究碩果纍纍。在繼續從事數學理論研究的同時,他努力嘗試尋找一條數學和工農業實踐相結合的道路。經過一段實踐,他發現數學中的統籌法和優選法是在工農業生產中能夠比較普遍應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變工作管理面貌。於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學講課,一面帶領學生到工農業實踐中去推廣優選法、統籌法。
  • 新書推薦丨科學家的故事·《數學怪人》陳景潤
    《數學怪人》講述了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從一個瘦小普通的「醜小鴨」,變成「撼動了群山」震驚世界的偉大數學家,陳景潤在63年的人生中最專注的只有一件事情:數學。
  • 華羅庚的得意門生、中國數學家的翹楚,原來他是這樣的陳景潤!
    他就是震驚世界的華人之光,千年難遇的中國數學天才——陳景潤。>你無法想像的這樣一個數學天才,出生在福州市一個小鎮的貧苦家庭。明明取得如此大成就的陳景潤卻從不知驕傲為何物,他知道自己的成果是屬於自己的國家。
  • 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原標題: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白瀛)1978年,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轟動一時,讓很多人認識了「科學怪人」數學家陳景潤;36年後,一部同名話劇由廈門大學師生搬上了舞臺。
  • 中國數學王子陳景潤,盡一生證明了1+2,那他兒子的數學怎麼樣?
    陳景潤從小就非常痴迷於讀書,同時,也開始展現他的數學天賦。在小學時,陳景潤便學會了初高中的數學知識。在初中時,根據陳景潤當時所讀英華中學圖書館的借閱記錄,陳景潤在中學時讀得最多的書是自然科學類,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數理化,但他讀的卻是諸如《微積分》《高等代數引論》等這類高深的書。這是何等的天賦?
  • 華羅庚、陳景潤在數學領域的成就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他潛心為新中國培養數學人才,王元、陸啟鏗、龔升、陳景潤、萬哲先等在他的培養下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回國後短短的幾年中,他在數學領域裡的研究碩果纍纍。在繼續從事數學理論研究的同時,他努力嘗試尋找一條數學和工農業實踐相結合的道路。經過一段實踐,他發現數學中的統籌法和優選法是在工農業生產中能夠比較普遍應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變工作管理面貌。於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學講課,一面帶領學生到工農業實踐中去推廣優選法、統籌法。
  • 陳景潤至死沒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他還有其他數學成果嗎?
    陳景潤作為一名數學家,他的成就可謂是家喻戶曉,不少孩子從小就從父母、老師那裡得知了這一名字,對於他點著煤油燈在狹小的屋子裡,單靠紙筆就算出重大數學成果的事跡更是耳熟能詳,作為建國後較早一批的科學工作者,陳景潤當時所處年代條件較為艱苦,國家尚在建設當中,甚至溫飽還沒解決,對於數學方面的研究也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持,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陳景潤卻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