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故事啟發的數學家,他就是陳景潤

2021-02-08 成功的經驗i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

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因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餘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饑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呆子」的雅號。

  

  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相關焦點

  • 數學家陳景潤,曾攻克世界頂尖數學難題,教子方法與眾不同
    他廢寢忘食、刻苦攻克世界難題的故事在全國家喻戶曉,他孜孜以求的精神也激勵了千千萬萬青年為科學研究而不懈努力。陳景潤痴迷於數學研究,直到47歲時,才與29歲的軍醫由昆喜結良緣。婚後他們有了自己的兒子,取名陳由偉,希望兒子能對人類有偉大貢獻。陳景潤有個特點,一件事要麼不做,要做投入精力,做出點名堂。
  • 華羅庚的得意門生、中國數學家的翹楚,原來他是這樣的陳景潤!
    他就是震驚世界的華人之光,千年難遇的中國數學天才——陳景潤。他就是一直這麼勤奮,廢寢忘食,沒有什麼是比知識更能成為吸引陳景潤的魔力。他們邀請他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大會共指定了10位數學家作學術報告,陳景潤就是其中之一。這對於一位數學家而言,可稱得上是極大的榮譽。
  • 小學生講述陳景潤的故事
    本報長沙訊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作者徐遲及其主人公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曾感動和激勵了億萬中國人。3月31日上午,紀念徐遲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40周年及全國科學大會召開40周年活動在長沙湖南省音樂廳舉行。
  • 今日緬懷「數學巨人」陳景潤:他的成就僅僅源於一個故事!
    1996年3月19日,著名數學家陳景潤逝世。陳景潤於1933年5月22日出生於福建福州,他從小喜歡數學,對數字有著天生的敏感和喜歡,之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廈門大學數學系,大學畢業之後,被分配到北京市第四中學任教。但是由於口齒不清,被「停止教學回鄉養病」。
  • 誰說數學家不浪漫?陳景潤對妻子由昆的每一句情話都甜到膩人
    看陳景潤對妻子由昆的每一句情話,甜到膩人就知道科學家也很浪漫了。我們都知道陳景潤是一個偉大的數學家,在數學上的天賦格外的初中,但是他的感情史卻不像科研史那樣的順利。陳景潤痴迷數學,更熟在數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被無數青少年崇拜和佩服,他成為很多人學習的榜樣。但是在生活上卻是獨來獨往,性格頗為的怪癖,對於感情絲毫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沉浸在自己的科學世界裡。
  • 數學家的故事:陳景潤
    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髮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髮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的陳氏定理「1+2」是什麼?
    對於數學家來說,如果能夠證明遺留277年的哥德巴赫猜想,那絕對可以名垂青史,永載數學史冊。題目說的「1+2」表述並不正確,陳景潤做的工作不是去證明加減乘除中的1+2,而是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 新書推薦丨科學家的故事·《數學怪人》陳景潤
    《數學怪人》講述了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從一個瘦小普通的「醜小鴨」,變成「撼動了群山」震驚世界的偉大數學家,陳景潤在63年的人生中最專注的只有一件事情:數學。
  • 數學家的愛情故事
    《數學家的故事》由網友ukim於2002年4月6日在北大未名BBS上開始連載,6月10日完結。該系列原標題為《Heros in my heart》,共66篇,在圈內流傳甚廣。大學時,星星就讀過這本小冊子,印象頗為深刻。近日重讀,選擇其中部分章節,另增加一些新內容,整理成幾篇短文,分享給諸君。
  • 數學手抄報:陳景潤的小故事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 共和國的脊梁——「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他是世界著名數學家,他被稱為「科學怪人」,他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他的「陳式定理」震驚世界,他就是執著、刻苦鑽研的數學家陳景潤。
  • 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原標題: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白瀛)1978年,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轟動一時,讓很多人認識了「科學怪人」數學家陳景潤;36年後,一部同名話劇由廈門大學師生搬上了舞臺。
  • 「1+2」早已被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怎樣證明「1+1」?
    很多人可能會誤解陳景潤證明了「1+2=3」,但他其實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 數學家陳景潤也曾遭遇國際剽竊
    陳景潤先生當時的這個邀請函,則是貨真價實的,對方連陳景潤的具體身份都不知道,也沒有和他聯繫過就發來了邀請函,是誠心誠意希望有機會和這位數論研究的高手進行切磋的。 根據一些前輩的介紹,國際數學聯合會的這個邀請背後,還有一段和剽竊有關的小故事。 被剽竊的,正是陳景潤。
  • 陳景潤:「數學怪才」為何會家喻戶曉?他的孩子如今在做什麼?
    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他單獨住在一間不足6平方米的鬥室裡潛心計算,光是草稿就裝了好幾麻袋。他酷愛讀書,在圖書館一呆就是一整天,直到圖書館關門他也絲毫沒有察覺。有一次,陳景潤邊走路邊看書,看到入神,不小心撞到一棵樹,而他卻還抬頭問,是誰撞到了他。而每次過年,都要收到別人給他寄的賀卡,他才知道要過年了。1956年,陳景潤在廈大完成了論文《他利問題》,改進了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的觀點。
  • 陳景潤:「數學怪才」為何會家喻戶曉?他的孩子如今在做什麼?
    陳景潤特別喜愛數學課,善於思考的他總是向老師提各種問題,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家裡,陳景潤儼然是個書呆子。床頭放了不少他喜歡讀的書。就算是做遊戲,他也常常走神。小時候小夥伴兒最愛玩的遊戲,就是捉迷藏。
  • 中國數學王子陳景潤,盡一生證明了1+2,那他兒子的數學怎麼樣?
    陳景潤是華羅庚的得意弟子,華羅庚對陳景潤有著一份莫大的知遇之恩。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華羅庚,可能就沒有陳景潤後來的輝煌。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講一講數學家陳景潤的事跡。陳景潤從小就非常痴迷於讀書,同時,也開始展現他的數學天賦。在小學時,陳景潤便學會了初高中的數學知識。在初中時,根據陳景潤當時所讀英華中學圖書館的借閱記錄,陳景潤在中學時讀得最多的書是自然科學類,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數理化,但他讀的卻是諸如《微積分》《高等代數引論》等這類高深的書。這是何等的天賦?
  • 教師節特輯: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於是寫信請教當時世界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他證明。但歐拉用了畢生的精力也沒有證明出來。他雖然沒有證明出來,但他從原命題中得到了一個等價命題,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我們現在常見的猜想陳述就是歐拉這個版本。
  • 我國天才數學家陳景潤的數學之路:未經他人苦,莫妒他人績!
    在數學界,有個重大的裡程碑,他就是陳景潤。然而,這位偉人的成功之路卻是幾經坎坷,可以這樣說,如果在求學這條路上,陳景潤稍微出一點點差錯,沒有遇到恰好賞識他的人,那麼,在如今的數學史上,就不會有這樣一個人,而世界上又會再多一個普通人。
  • 由昆深情懷念「永遠的愛人」:陳景潤叫她「由」
    中新網7月28日電 攻下著名於世的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創造了離奇的科學神話的大數學家陳景潤,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隨著1996年陳院士病逝,作為他一生唯一的戀人由昆,在接受鳳凰衛視的採訪時,深情地回憶了他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