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掉一天等於浪費24個小時。」
在一般人的眼中,這樣緊湊的計時方式未免過於殘忍。
這句話卻被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當做人生格言,
激勵著他不斷為研究事業而奮鬥,
貫徹著他的整個人生。
他是激勵青年投身科學的楷模。
徐遲創作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1973年,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雜誌發表「1+2」詳細證明,引起了世界的巨大轟動,被公認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國際數學界稱之為陳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陳景潤成了那個時代的精神偶像,並改變了一代青年的人生方向。一時間中國颳起了陳景潤旋風,科學家也在一夜之間成為了最時髦而又讓人尊敬的職業。
1996年,年僅63歲的陳景潤逝世,他為科學事業作出的最後一次奉獻是捐贈遺體供醫院解剖。陳景潤的先進事跡和奮鬥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青年發奮圖強,勇攀科學高峰。
為了紀念他的偉大貢獻,1999年中國發行紀念陳景潤的郵票,同年10月,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行星命名為陳景潤行。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2019年,陳景潤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
1933年5月22日,陳景潤出生於福建福州的一個普通家庭。
少年時代的他有著怎樣的成長故事?
2020年5月22日是陳景潤誕辰87周年的日子,
我們邀請三位來自校園的「童書閱讀推廣人」薦讀《少年陳景潤》一書,重溫先生往昔崢嶸歲月,帶孩子們一同找尋青春夢想的力量。
外圖凌零出品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
「讓我們守護的少年與書中少年一樣仰望迷人的星空。」
內蒙古包頭市昆區鋼鐵大街第四小學教師 師雁平
幸與好書為伴,遇見詩意童年。
喜逢機緣,遇上光明日報《教育家》雜誌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少兒閱讀與童書評價研究中心等單位發起「百部童書助成長」公益系列活動,並喜得《少年陳景潤》一書,倍感榮幸。
手捧《少年陳景潤》,百感交集:這是一部值得青少年珍藏與閱讀的優秀勵志讀物,讀偉人如何成長,怎樣在心中樹立勇攀高峰的志向,這不僅僅是對於受教育者來說有多麼重要,對于堅守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亦是彌足珍貴。
我懷著崇拜的敬畏之情認真學習了這部書,了解了數學家陳景潤先生在少年時,在那個動蕩、顛沛的年代裡,生活、學習、成長的故事。聽著歌曲《仰望星空》,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小時候,你仰望星空,萌發探索世界的夢想;長大後,你仰望星空,孤身叩問哥德巴赫猜想……」
少年陳景潤對書籍的熱愛與對知識的渴求,在當時的環境裡顯得獨樹一幟,與眾不同。那時的他,在幾次因家境貧困而面臨失學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學習;那時的他在動蕩不安的年代裡,能克服一切困難緊緊抓住每一次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那是因為在他年少的心中有一方領域,那是求知探真、堅忍不拔的星空。
書,在我手中一頁一頁慢慢地翻過,少年陳景潤克服一切困難忘我學習的身影愈來愈清晰。在他身上體現出來的一個「鑽」字深深刻在我的心底。他對數學的好奇、喜歡已經逐漸變成痴迷,那時的他並不清楚數學到底有多大用處,更不知道數學的研究將會成為他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他就是懷著對數學濃厚的興趣探索著、探索著……
沒有一個人會隨隨便便地成功,那是多少個日日夜夜廢寢忘食地付出。他的恩師沈元先生在與他們首次探討「哥德巴赫猜想」時曾說:「要做成一件大事是不容易的,要花費很多心血,忍受很多辛苦。如果想輕而易舉地證明一道舉世聞名的數學難題,那無異於想騎著自行車到月球上去。」老師的話像一劑強心針注入他的體內。
他心中盯著「哥德巴赫猜想」,仿佛美麗的星空裡有一顆熠熠閃光的明珠在召喚著他,他仰望著那片星空暗暗下著決心:「我一定要苦下功夫打好基礎,去奪取夢想的皇冠。」這個夢想的種子在一個16歲少年的心中紮下了根,有了目標,他更是除了讀書就是讀書,除了鑽研就是鑽研。
從小就愛書、從小就愛看偉人成長故事、從小就沉浸在數學題海裡拔不出來的我,看完《少年陳景潤》一書後的那一夜,我摟著書久久不能入睡。我無數次摩挲著書的封面,輕輕地拷問自己:你的「星空」還在嗎?與你一起學習的學生有自己的「星空」嗎?他們星空最亮的那顆星是什麼?他們燦爛的星空是否會有烏雲纏繞?在偌大的星空中,他們是否會迷茫?會迷失方向?
每次我都會在沉思中尋找到力量,朋友們,讓我們守護的少年與書中少年一樣仰望迷人的星空吧!那裡總會有一顆明亮的星星在召喚著我們!這是一種精神一種嚮往在引領,「仰望」越專注、越深沉,生命的塑形便越是持久穩固。
今天,「百部童書助成長」活動亦是為我們前行的人布下星空。
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仰望,探尋更多更有益的知識,讓我們攜手在星空中遨遊!
「人生的路很長很長,但至關重要的確是出發的那幾步。」
北京市東城區前門小學副校長
趙連傑
這部書從陳景潤出生的時代以及家庭開始講起,講述了他的童年經歷和少年時期的求學經歷。我們看到陳景潤是如何從一個家境困頓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勤奮好學一步步的成長起來的。功夫不負苦心人,他在解放後的高考中考入自己心儀的高等學府,為日後在「哥德巴赫猜想」這一世界數學難題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青年時的陳景潤
陳景潤出生於1933年,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人的生命都常常受到威脅,溫飽都不能得到解決,讀書求學更是沒有保障的奢侈之事。因為社會環境的不安和家庭條件的限制,陳景潤在十幾年的求學生涯中多次輟學,但生活的困難並沒有擊垮這個看似瘦小的少年,只要一有學習的機會,陳景潤便廢寢忘食刻苦學習,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陳景潤的父親僅僅是一家小郵電局的普通職員,他兄弟姐妹又多,家裡的日子經常捉襟見肘,入不敷出,但是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父親陳元俊也幾次對孩子們說:人活在世上,不讀書是不行的,必須苦讀聖賢書。陳景潤之所以可以在學術研究的這條道路上越行越遠,與他從小在家庭所受到的教育與薰陶是分不開的。或許,這也可以成為我們在為孩子的教育謀出路的時候,應當要好好地考慮的一個問題,在為孩子提供了優渥的生活之外,我們是否也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作者詳實客觀的記錄了陳景潤從小在福建成長的經歷,這些關於這位數學巨人的成長介紹,相信對於每一個青少年來說都是一種無形的激勵,讓大家看到這位數學巨人不一樣的童年時代,這也註定了巨人的成長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是要經歷了磨難,挫折,戰勝了所有的艱辛困苦之後,才能夠茁壯的成長,也才能樹立堅定的信念,以及養成良好的品格,為以後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一個數學巨人的成長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背後有著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有著堅定的信念和毅力的支持才能夠取得如此的成就。這是一本非常勵志的作品,相信會對青少年有很大的幫助,激勵他們勇往直前,不懼艱難困苦。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蹟。」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第三實驗幼兒園教師 王明霞
數學巨人陳景潤,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生活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陳景潤懷揣夢想,樹立堅強信念,克服種種困難,最終走向了成功的道路,成為一名受世人景仰的偉大數學家。
有夢想才有力量。美好的夢想、堅定執著的信念是陳景潤走向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書中詳盡展示了有著美麗夢想的陳景潤。陳景潤從懂事時起就表現出對數字的敏感,對知識的強烈興趣,對書籍的熱愛,就夢想著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成為了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有夢想就有力量。陳景潤在當時特定的社會環境和家庭條件的限制下,在十幾年的求學生涯中多次輟學,但生活的困難沒有擊垮這個瘦弱的少年,他努力幫助父母照顧弟妹,節衣縮食,求父親讓他繼續上學,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一有機會便廢寢忘食地學習,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與信念。
天才在於勤奮。魯迅先生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魯迅是這樣,陳景潤也是如此。陳景潤能成為科學巨匠,摘下哥德巴赫猜想皇冠上的珍珠,首先是他有這樣的天賦,這1%的靈感,就是陳景潤從小對數學的痴迷,這是他異於常人的表現,其次是他在如此動蕩不安的歲月裡,堅定不移地追逐自己學習的夢想,為此而付出的艱辛努力,二者的完美結合才鑄就了如此耀目的成就。在求學的認真勁兒上,陳景潤遠勝於同學。數學老師布置三十三道題的作業考察基礎,別的同學或許出於懶散只完成十道,陳景潤卻孜孜以求地全部完成了。當同學懷疑他有捷徑時,他才告訴同學「無它,僅僅手勤而已」。他遇到更難的數學題時,寧可不睡不吃也要將其「解決」。因為家貧無力供養其繼續求學,陳景潤輟學在家並沒有放棄對知識的追求,把自學作為一種優秀的習慣,積極與昔日的老師保持聯繫。機會總是青睞有所準備的勤奮的人。1950年高等學校統一招生,在僅剩的兩個多月裡,他夜以繼日地補習,為了不影響家人休息,自製手電筒躲在被窩裡,汗流浹背地溫習功課。
勤奮的學習態度、刻苦的鑽研精神,始終是難能可貴的品質,更是有所作為尤其是有大作為者的必備素質。當今社會物質極大豐富,條件極大改善,衣食住行都有保障,有寬敞明亮的教室,穩定的學習環境,還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和方便快捷的海量網絡資源。但真正能夠靜下心來刻苦學習鑽研的人卻很少,很多人心浮氣躁,追求速成之法。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來苦寒來。陳景潤說「天才在於勤奮,聰明在於刻苦」,是大道理,也是大實話,永不過時,值得深思共勉。
……
著名作家柳青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卻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每個人都是一頁歷史,只是這頁歷史的光彩程度有所差異。
陳景潤用自己的人格寫下了一段光彩的歷史,
用一生成就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的裡程碑。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你記錄了哪些伴讀的溫情時刻?分享你與孩子的童書對話,見證閱讀時光裡的從容與優雅,成長與快樂。
— END —
來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