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風流人物》往期人物之陳景潤《簡潔人生》

2020-11-28 齊魯網

  【引子:】

  【字幕:1996年3月19日,陳景潤院士逝世】

  解說:

  1996年3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景潤逝世。

  由昆同期:(陳景潤的夫人)

  我們家從19號到29號先生最後火化,10天門都關不上,好多好多人,最後包括我們家走廊外面都是鮮花,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送來的),都頂到房頂上去了,全都擺滿了,就說獻給敬愛的陳老師。

  【畫面:陳景潤(1933-1996)福建閩侯人】

  解說:

  陳景潤,著名數學家,1966年,他將懸疑200多年,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推進到最接近結論的"1+2",至今,他仍然是這個世界紀錄的保持者。

  【黑幕出片名:簡潔人生(上)】

  解說:

  1956年的一天,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華羅庚,正在審閱一份兒文稿。他突然站了起來,把身邊的工作人員嚇了一跳。

  畫面:數學家華羅庚

  林群同期:(中科院院士)

  拍桌而起,說,我發現了人才了。

  解說:

  這篇論文,對華羅庚的某些理論,作了重要的修正和補充。作者名叫陳景潤,23歲,廈門大學數學系助教,華羅庚立即決定讓這個年輕人來參加今年的全國數學年會,在會上宣讀這篇論文。

  這年八月,華羅庚見到了陳景潤,他瘦瘦的,個子不高,眼鏡片看起來很厚,他對華羅庚鞠了一個躬,嘴裡反反覆覆說了一句話,謝謝華老師,謝謝華老師。

  看著這位書生氣十足的年輕人,華羅庚笑著說,好好宣讀論文。開會那天,華羅庚臉上的笑容,變成了焦慮不安。

  由昆同期:

  我先生上去以後根本不能講話,就背著在(那兒)寫。他說的話,他是福建話,本來人家也聽不懂。

  解說:

  臺下的人們開始議論紛紛,突然他們看到華羅庚走上講臺,親自講述陳景潤的文章,人們終於明白了這篇論文的價值。對講臺上不敢抬頭的陳景潤,報以熱烈的掌聲。

  【畫面:報告會現場】

  解說:

  一年以後,陳景潤被華羅庚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不久,這位被華羅庚當作寶貝的南方青年,就以古怪出了名。

  李尚傑同期:(中科院數學所原黨支部書記)

  9月份,一般天氣還很暖和呢,我都穿著短袖呢,他就穿上很厚的衣服了,就是那大衣,他的大衣也不熱,為什麼呢?大衣的棉花都掉下去了。棉花都在底下,墜到底下了。

  朱書漢同期:(中科院計算機所圖書館館長)

  很瘦,他有時候頭髮也沒有理,冬天戴那個帽子,帽子有兩個耳,那時候帽子有耳捂,放下來捂耳朵的,有時候帽招子戴扭了,好像耳捂子跑到前面來了。

  李尚傑同期:

  他就沒有談戀愛的時間,也不去看電影,也不去跳舞,也不去逛公園,哪兒也沒有他的份兒,見人就是你好,見人就是你好,謝謝謝謝。

  林群同期:

  我跟他住了幾天,(他)每天11點上床,也不脫衣服,如果沒有記錯鞋子也不脫,就躺在床上,大概到了,我沒記錯的話,一兩點就起來了,搖搖我說,我現在起來工作不會影響你吧?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跟孩子一樣一樣的,可以說非常單純,也可以說非常傻,沒有這麼傻的人。

  解說:

  然而就是這個看起來痴痴呆呆的人,到數學所不久,就解決了華羅庚也感到棘手的幾個數論問題,人們漸漸理解了他。明白他的古怪,都是因為對數學太痴迷、太投入。

  一天,華羅庚特地找到陳景潤,告訴他自己組織了一個研討小組,正在衝擊近代世界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哥德巴赫猜想"。

  林群同期:(中科院院士)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上的命題,也是老大難的問題。它呢,特點是問題非常簡單,至少中學生都能懂得,它是關於整數的學問,整數裡頭有一類最最簡單的數叫素數,它不能再被分解開了。比如說2也不能被分解,2隻能1乘2那不能算。3呢,也不能分解。4呢,就是2乘2。5呢,你怎麼分解呢,不能分解。

  解說:

  3、5、7、9、11這類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的數,就叫素數。整數中還有一類書叫偶數,就是可以被2整除的數。比如2、4、6、8等。

  1742年的一天,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突然發現,一個大於6的偶數可以寫成兩個素數的和,必須6可以寫成3+3,8可以寫成5+3,他列了很多數。都可以這樣表示出來。可是怎樣用數學方法證明這是一般規律呢?這難住了他和其他許多著名的數學家。

  林群同期:

  因為問題簡單,許多人都說證明了,結果都是錯的。所以越炒越熱。

  解說:

  在哥德巴赫猜想提出200多年的時間裡,它的證明進展極為緩慢,它被譽為難以摘取的"數學皇冠上的明珠"。人們說艱深的數論,是在挑戰人列智力的極限。而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更要挑戰數論200多年智力的綜合。

  【畫面:華羅庚、陳景潤、潘承洞等數學家的合影】

  解說:

  這張照片,結合了向"哥德巴赫猜想"挑戰的一些中國數學家,其中有潘承洞、王元、陳景潤等。

  林群同期:

  潘承洞證明的是,一個充分大的雙數(偶數)可以分解作,一個素數再加另外一個數,這個數不會超過5個素數的相乘。它當時叫1+5。王元跟潘承洞兩個很快把它變成1+4了。

  解說:

  那時候,中國科學院數學院的走廊上,每到夜裡,人們經常看到一個埋頭工作的身影,那就是陳景潤。陳景潤明白華羅庚對自己的期望,他以更加異乎尋常的方式,投入了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副標題

  林群同期:

  到11點以後,我們房間都熄燈了,他就拿一疊稿紙,就到廁所外面,燈光比較亮,就坐在底下,開始算了。11點開始出來算了。你什麼時候起床他都在算,12點睡醒去他坐在那裡,兩點他還在那裡,早上4點,你任何時候起來,因為廁所大家都要去,這些算,他通常的確要算7天7夜。

  解說:

  後來,陳景潤終於找到了一個單人房間,那是一間沒有啟用的廁所,面積是2.5平方米。他謝絕好心人的勸告,執意住了進去。

  李尚傑同期:(中科院數學所原黨委支部書記)

  他從領導那裡要求給廁所住,他就把床架在便池子上頭,在那裡。到冬天的時候,很冷,那裡沒有暖氣和更多的取暖的東西,他說要找領導要燈泡。當時領導就給他100瓦的燈泡,在屋裡吊著,就那一隻燈泡又看書又取暖。最冷的時候,他說,帽子都得戴上,棉鞋也不脫,墨水都凍了,最後拿鉛筆寫。

  解說:

  再後來,單身職工搬到另一座樓,連這小小的廁所,陳景潤也失去了,找來找去,他又找到一間沒人用的鍋爐房,面積是6平方米。陳景潤把自己封閉在小屋裡,埋頭研究,經常通宵達旦。

  1965年的一天,他得知前蘇聯數學家維諾格拉多夫,證明出了"1+3",一向謙和的他,突然對朋友林群說,我一定要打倒維諾格拉多夫。

  一年後的1966年5月,陳景潤在《科學通報》上發表論文,《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1+2"。因為證明過於煩瑣,只發表了結論,他要進一步簡化證明過程。

  陳景潤關於"1+2"的論文,1966年5月15日發表,他和周圍的人們還沒有來得及歡呼,第三天,"5.16"通訊在《人民日報》刊登,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腦子裡只有數學的陳景潤從來認為政治運動與自己無關,他弄不懂那些名詞,覺得還不如在自己的數學裡,做些成績更容易,對國家貢獻更實在。這次,他又躲開大會小會,在圖書館裡埋下自己小小的身影。他帶著窩窩頭,在那裡一待就是一天,查資料、演算,外面的一切他都充耳不聞。

  朱書漢同期:(中科院計算機所圖書館館長)

  他在裡面有的時候好像,他的精力完全注意到書上去了,所以就聽不見人家的喊聲,要走了,要下班了,他聽不見。他一看門又鎖了,推推門看沒有人,他就自己又回來看他的書。

  【字幕:我必須檢閱外國資料的儘可能的全部總和,消化前人智慧儘可能不缺的全部果實,然後我才能在這樣的基礎上,解決1+2這樣的命題】

  解說:

  第一次完成"1+2"的證明,共有滿滿200多頁稿紙,陳景潤放在褲子口袋裡,隨身帶著,他隨時在修改,隨時謄寫出來,厚厚的手稿一天天變薄了。

  李尚傑同期:(中科院數學所原黨支部書記)

  從65年到68年這又3年時間,他隨時都在做,就是外面不管怎麼都影響不了他工作。後來華老(華羅庚)也說,說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連我都不工作了,你還在堅持工作,他就笑了,嘿嘿的笑了。

  解說:

  偷來的快樂日子,沒能持續多久,陳景潤遭到了批判。他的小屋被抄了個底朝天。

  李尚傑同期:

  說(哥德巴赫猜想)這是沒有用的東西,資本主義的東西,死人的東西研究它幹什麼?一看那暖瓶都給他摔碎了,棉被套也給他扔出來了,(裝稿紙的)麻袋都給他推出來了。這時候他就哭了,他哭了,這錢也沒了東西也都沒了,我還怎麼搞研究工作呢?

  【字幕:1968年的一天,陳景潤不堪折磨和羞辱,跳樓自殺】

  李尚傑同期:

  一個倒栽蔥,他就下去了。他是縱身跳下去了,但是這個樓在一樓和二樓之間,有一個大概八九十公分遮雨的雨簷,伸出來一塊,他用腳撥拉一下雨簷,他打著滾兒下去的。要不是打著滾兒下去,我估計也就要命了。

  解說:

  抬頭看見燦爛的陽光,陳景潤突然感到生命是這樣的珍貴,摸摸身上,手稿還在褲子口袋裡,他迸發出更強烈的願望,一定要完成這項工作。回到6平方米的小屋裡,他發現窗戶被木板釘死了,電燈也把絞斷了,他買來煤油燈,把門緊緊地關好,趴在床上開始演算。

  【字幕:我考慮了又考慮,計算了又計算,核對了又核對,改了又改,改個沒完,我記不得我究竟改了多少遍,科學的態度應當是最嚴格的,必須是最嚴格的】

  李尚傑同期:

  1969年基本上就做完了,但是做完了,他還反覆地推敲,他自個兒。

  解說:

  幾年的時間裡,小屋的煤油燈通常徹夜的亮著,因為營養不良和過度勞累,陳景潤的腹膜結核、肺結核病越來越嚴重。他經常發低燒,冷汗流遍了全身,有時候筆都拿不住。

  【字幕:細菌在吞噬著我的肺腑內臟,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體確實是支持不了了,唯獨我的腦細胞是異常活躍,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來,我不能停止。】

  解說:

  1973年,陳景潤的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發表在《中國科學》雜誌上,這是"1+2"的最後證明。世界數學屆稱之為"陳氏定理"。迄今為止,30多年過去,這仍然是"哥德巴赫猜想"最接近結論的成果。美國著名數學家(阿維爾),這樣評價陳景潤的工作,"他就像站在喜馬拉雅山山頂上行走,每前進一步都那麼困難。

  【畫面:華羅庚和陳景潤合影】

  解說:

  陳景潤一直尊為老師的華羅庚得知這一消息,高興地豎起來了大拇指,說"1+2"太讓我感動了。

  【出片尾結束】

  下集預告:

  解說:

  1978年,陳景潤在解放軍309醫院檢查身體,他遇到了一位名叫由昆的軍醫,開始了遲來的愛情。

  由昆:

  他就說,如果我們要是能在一起就好了。我說這是不可能,這事。這絕對不可能,你簡直是開國際玩笑。

  我當時非常非常感動,就這樣,所以我會用一生來呵護他。

  解說:

  陳景潤的兒子陳由偉,並不姓陳,而是姓陳由。

  陳由偉:

  在我做什麼事情特別驕傲的時候,我希望我父親能在天上會看到這些。

副標題

  1973年的一天,一輛救護車飛駛在北京的大街上,被送進醫院的是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助理研究員,陳景潤。1966年,陳景潤將懸疑200多年的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推進到對接近結論的"1+2"。

  1973年,完成最後的證明,引起世界轟動。但是,因為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他患有肺結核,腹膜結核等很多疾病身體十分衰弱。人們說他是用生命換來的這份兒成就。

  陳景潤的身體再也沒能完全康復,他在後半生裡經常進出醫院。也就是在醫院,他開始的遲來的愛情。

  【黑幕出片名:簡潔人生(下)】

  解說:

  1978年,45歲的陳景潤還是單身,他在解放軍309醫院檢查身體時,一天幾個女軍醫慕名來看他。

  由昆同期:(陳景潤的夫人)

  都說我們沒有見過,我們去看一眼去。兩三個人搭伴進去看一下,就這樣。先生說你們好啊,好啊。說兩句話,我們就趕緊跑了。

  解說:

  活潑大方的由昆,當時27歲。從武漢解放軍156醫院來進修,她恰好分管了陳景潤的病區,每天來查房。平時沉默寡言的陳景潤,總要和她說上幾句話。

  由昆同期:

  那個時候他是住到結核科嗎,其實他看我也沒看到我什麼東西,就看我兩個眼睛,因為我們都要戴口罩,上邊一個大帽子,這樣,下面一個口罩,就倆眼睛。

  主持人孫瑜同期:

  他後來有沒有告訴你,當時第一眼看到你,是不是就特別喜歡你,喜歡你什麼地方,後來告訴你了嗎?

  由昆同期:

  他說得有點太那個了,與事實不相符。

  主持人孫瑜同期:

  不好意思告訴我們。

  由昆同期:

  不好意思。

  解說:

  病房區了有一座陽臺,每天上午十點,熱愛學習的由昆,都要躲在那裡收聽外語廣播節目。

  由昆同期:

  結果先生有一次到那裡晾衣服,發現我蹲在那個角落裡在聽,在聽英語。結果他說你在學英語嗎?我說對啊。他是學英語還是很好的。就聊了幾句。後來他就說我也在學。我說你還用學什麼嗎?因為他外語很好嗎,還不只一門。我們都知道。他說那也要學呀,每天都要學。結果呢,後來幾次他都去晾衣服,我當時還想南方人嗎,可能習慣於晾晾衣服,我當時還想,人家都說他很不講究,我說還可以嗎,還挺知道的,什麼東西還晾一晾。

  主持人孫瑜同期:

  挺講究的一看。

  由昆同期:

  其實根本就不是。他就想去看一看。

  主持人孫瑜同期:

  藉機會接近您。

  由昆同期:

  去看一看。結果後來他說,學外語,我們一起學吧。我說那怎麼可以啊,因為不讓打擾他嗎。結果後來他說兩個人在一塊學進步很快的。其實說實在的,我當時也挺想有個老師的,後來沒有什麼其他事情,就過去跟他一起學。

  主持人孫瑜同期:

  那後來你怎麼能覺察出他對你有好感的?

  由昆同期:

  他跟我話很多的,後來就他們那兒的人講,怎麼跟我們沒有話講,怎麼跟由昆那麼多話。

  解說:

  一天在由昆面前一直很自然的陳景潤,說起話來突然有些語無倫次。

  由昆同期:(陳景潤的夫人)

  最後他就說,我們要能在一起就好了。我當時我說,什麼意思啊?

  主持人孫瑜同期:

  就很直接的向你表白了?

  由昆同期:

  對。我當時就說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的。簡直是開國際玩笑。我說我們反差太大。我說不管是從年齡還是從社會閱歷,還是從各種背景,反差太大,不可能的。所有女孩子會做的時期,我都不會。他說沒有關係的,我們可以吃食堂的。不會做衣服沒有關係,他說,你穿軍裝,我也穿軍裝。你剩的給我穿一點就行。特別可氣。後來我說那也不行。

  結果後來他一看,我好像,真的沒有那種意思。後來就特別沮喪的樣子,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一輩子都不會結婚了。當時我就驚呆了,怎麼會這個樣子,這可麻煩了。

  解說:

  一連幾天,由昆都躲著陳景潤,也沒有去學外語。她一直敬重陳景潤,把他當作師長,這份兒愛情讓她措手不及。面對陳景潤那顆飽經滄桑的心,由昆在矛盾中,作著重大的人生抉擇。

  由昆同期:

  後來有一次我值班的時候,先生過來說,我們還一起學英語吧。我說不用不用,不麻煩你了,謝謝你。結果。結果最後我覺著真的不忍心傷害他,後來我說我要跟家裡商量一下,這麼大的事情,需要跟家裡商量一下。

  解說:

  第二天,由昆仍然等著陳景潤學外語,陳景潤卻意外地消失了。等來等去,由昆等到的一個不速之客。

  由昆同期:

  說我是數學所的李尚傑,哎呀,我當時簡直都懵掉了,數學所的人找我幹什麼?

  李尚傑同期:(中科院數學所原黨委書記)

  我就問問多大歲數,哪年出生的?問這個,什麼地方人?簡單的幾句話。

  由昆同期:

  後來才知道,他跑到(數學)所裡去了,告訴大家他有女朋友了,把我給氣死了。

  主持人孫瑜同期:

  其實那時候您壓根沒答應他。

  由昆同期:

  沒有,我說跟家裡商量一下嗎。

  解說:

  陳景潤這些舉動,讓由昆很吃驚,而且有些生氣。同時,她又被深深地打動了。

  由昆同期:

  真的很感動,他這種真摯的情感能夠放在我身上,因為在我之前,很多人找他,很多女孩子給他寫信,但他從來沒有動心過。我就不知道我是什麼地方,會叫他真正開竅了。一下子就動心了。尤其是他講如果我不答應的話,他這輩子都不會結婚。他說得到就做得到。因為他這個人太執著了,叫我很敬佩。

  解說:

  1980年,陳景潤和由昆登記結婚。這一年陳景潤47歲,由昆29歲。

副標題

  由昆同期:

  登記以後第二天要給他們同學送糖,我們兩個就去買糖,買的這個半斤,那個半斤,那個幾兩,反正搭樣好看嗎,買了可能有十幾斤吧。那個小夥子就用算盤(算),那時候沒有計算器,拿算盤噼哩啪啦,噼哩啪啦。結果他就說了一句是多少錢,我忘了多少錢,他就說了一句,小夥子就瞪了他一眼,(說)你當你是陳景潤啊!哦,我就看了他一下,他也不動聲色,結果一算出來真是就這個錢。

  主持人孫瑜同期:

  絲毫不差。

  由昆同期:(陳景潤的夫人)

  絲毫不差,就是這個錢。我們付了錢就走了,結果小夥子也愣了,走的時候,他就跟他那個同事說,哇,哇,可能就是陳景潤啊!

  主持人孫瑜同期:

  真叫他給說對了。

  由昆同期:

  真的說對了。我真是服他了。

  【畫面:陳景潤照片】

  解說:

  這是陳景潤婚後不久的照片,他比原來胖了十幾斤,和心愛的由在一起,陳景潤總是開心地笑著,感受著一生中從未有過的幸福。

  由昆同期:

  我很心疼我先生,我就想不要讓他受一點傷害,或者是受一點,受累也好,委屈也好。後來連刷牙洗臉,只要我在家我絕對全包了。但他有一段時間特別可氣,非要穿軍裝。穿一身軍裝,背個軍挎包,人家都說這哪像教授,就像知青。要不然就說他是轉業軍人。他就覺得特別高興。

  解說:

  因為由昆是軍人,陳景潤特別自豪自己的軍屬身份,他特別希望自己能給由昆帶來歡樂。但是陪妻子又要佔去許多時間,對惜時如金的陳景潤來說,這是一道新的難題。

  由昆同期:

  他特別想像別的丈夫一樣,盡一個丈夫對妻子的那種感情,也要陪我逛街,當時我還滿高興得,我說好啊。結果他說,你把你兜裡的錢全部拿出來,我說那怎麼行?出去逛看見什麼東西要買的。他說我會帶的。我說帶也不行,我要帶的。他說不行,拿出來放這裡。當時我覺得特(生氣),怎麼會這個樣子?那好吧,最後就去了。到了西單,他看什麼就像跑馬觀花一樣的,都不是走馬觀花,得兒,後來我說你幹什麼,他說你現在先看好,明天你有時間,反正你休假嗎,沒有事幹,明天你自己再來買。我說那你今天來幹什麼?他說我要陪你逛街。我說你真氣死我了。你看我的大兒子,又高又壯。

  【字幕:陳景潤的兒子--陳由偉】

  主持人孫瑜:

  是啊,好壯啊。

  解說:

  這個小夥子,就是陳景潤的兒子,陳由偉,他出生於1981年底。那時陳景潤已經48歲。

  【畫面:陳景潤和兒子的照片】

  解說:

  這就是陳景潤抱著剛出生不久的兒子,23年了,由昆仍然記得兒子出生的每一個細節。

  由昆同期:

  我那時三十多歲了嘛,生我兒子。如果要自己生的話,可能會有問題,後來就說剖腹產,我先生比我緊張多了,人家讓他籤字,怎麼都不肯籤。就在那裡叫人家保證,我愛人不能有一點問題,那人家誰敢給你保證?最後寫要保證我愛人身體健康什麼的,寫了一堆,才算籤了個名。生的時候,人家說一旦手術有個問題,是保大人還是保孩子?他說當時保大人。其實,就他這一句話感動得我這一生都不會忘記。

  主持人孫瑜同期:

  因為您在他心目裡是無可替代的。

  由昆同期:

  是啊。

  解說:

  那天由昆進了手術室,陳景潤一步不離的守在外面,雖然習慣性的帶著一本書,這次他卻怎麼也看不下去,終於過了多久,焦慮不安的陳景潤聽到了孩子響亮的啼哭。

  由昆同期:

  一生出來護士就趕緊把孩子抱出來了,告訴他陳教授生了,是個兒子,7斤四兩。哎呀,樂得他簡直都快暈了。他還在外面等我出來,看我出來傻眼了,看我臉色蒼白,特別可怕,心疼的簡直就沒辦法了。說由怎麼會這樣,沒問題吧?他就覺得我特別辛苦,做母親特別不容易。他就說由啊,叫小歡歡姓由吧,我說那怎麼可以呀?當然要姓陳了。

  主持人孫瑜同期:

  就因為這個還爭執了一頓。

  由昆同期:(陳景潤的夫人)

  爭執了。對,爭執了。後來他說這樣吧,姓由陳,我說姓由陳多難聽,繞口得不得了,爭來爭去,我說姓陳由吧。就姓陳由。

  解說:

  陳景潤給孩子取名陳由偉,小名歡歡。希望他快樂的生活,長大後能做出偉大的成就。

  由昆同期:

  有一次出去,我回來,結果他把花盆拿下來,給孩子的小玩具,小鍬小桶,澆了好多水,在地下和泥呀。我先生說,我在教小歡歡種花種樹。

  陳由偉同期:(陳景潤的兒子)

  我記得最深的是有一道題,就是從1連續一直加到10,那個數是多少?我當時想從1加到10,那怎麼加?1加2等於3,在加3等於6,就開放這樣算。後來父親說不不不,你從1加9等於10,2加8也等於10,再加那些總共等於55。那個答案真是印象太深了。可能我父親的意思,就是讓我專攻數學,將來繼承一些東西。

  【畫面:陳景潤與兒子在一起的生活照  陳景潤全家合影】

  解說:

  這張照片,是陳景潤家最後一張全家福,1995年底拍攝與北京市中關村醫院。1984年,陳景潤被確診為帕金森式綜合症,從此長期住在醫院。

  陳由偉同期:

  帕金森是一種神經性的病,包括他的手也是屈張力(不行),他的手一直很難張開,很僵硬,還有他的眼皮一旦閉上,需要一段時間去揉它按摩它讓它睜開。

  解說:

  陳由偉對父親最多的記憶,就是父親在醫院裡,他用小手為父親按摩眼皮,讓他睜開眼,看那些看不完的書和資料。父親說,還要繼續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後結論--"1+1"。

  由昆同期:

  天天在那兒看,結果後來人家找我,這怎麼辦?對他治療也不利,後來我就把他東西一收,我說拿回去了,什麼時候你好一點我再拿來。生氣了。那次是結婚這麼多年來,第一次跟我真生氣了,而且說如果我不能工作,要我幹什麼?特別生氣。而且也就是他這句話,他不能工作兩個月就走了。

  【字幕:1996年3月19日,陳景潤停止呼吸,捐獻遺體供醫學研究】

  由昆同期:

  最後的時候,孩子那個時候只有十四歲,初二嗎。他最不放心的就是這個孩子。後來我就告訴他,我說你放心,我說我一定會把孩子培養成人,我說你要聽懂我的話,就伸一個手指頭。他就伸出來一個,慢慢、慢慢伸出來。那是在去世之前的幾個小時,他都懂我。

  解說:

  八年過去了,陳由偉已經長大,目前正在加拿大留學,學習國際商務,父親留給他的記憶有些模糊了。但父親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卻越來越鮮明。

  陳由偉同期:

  小時候跟小孩鬧著玩,有時候打架,一般在小孩心目中會去找父親,但是我父親不是那麼高大,小時候會抱怨,我父親太矮了,太瘦了,一點沒有山的那種感覺,魁梧、偉岸那種感覺,但是大了以後覺得,的確,他遠遠大於山。唯一遺憾的事情,是父親離開太早了。真的,我有時候特別希望父親能看到,在我做什麼事情特別驕傲的時候,希望我父親能在天上看到這些。

  【畫面:陳景潤墓地】

  解說:

  北京市萬佛園公墓,是陳景潤最後的安息地。在"1+2"構成的墓碑上,他永遠淡淡、溫和地微笑著。

  【出片尾結束】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齊魯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儘快處理。齊魯網所轉載的內容,其版權均由原作者和資料提供方所擁有。

相關焦點

  • 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原標題:話劇《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白瀛)1978年,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轟動一時,讓很多人認識了「科學怪人」數學家陳景潤;36年後,一部同名話劇由廈門大學師生搬上了舞臺。
  • 一份陳景潤的科研計劃表
    他回頭一看,這不是在大學裡被同學們稱作「愛因斯坦」的陳景潤嗎?怎麼在街邊擺起了圖書攤?培養一個大學生不容易,培養一個有著數學潛質的卓越人才更不容易!惜才愛才的王亞南決定請陳景潤回廈門大學,並安排他在數學系資料室工作。回到廈大,陳景潤如獲新生,如魚得水。時任數學系函數教研室主任李文清建議陳景潤研究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
  • 新書推薦丨科學家的故事·《數學怪人》陳景潤
    《數學怪人》講述了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從一個瘦小普通的「醜小鴨」,變成「撼動了群山」震驚世界的偉大數學家,陳景潤在63年的人生中最專注的只有一件事情:數學。
  • 共和國的脊梁——「科學怪人」陳景潤的人生故事
    一生刻苦鑽研數學的陳景潤,年輕時與妻子有著一段美妙的邂逅。1978年的秋天,因赴美講學前查體療養住進解放軍309醫院的陳景潤遇上了醫生由昆,開啟了他生命中唯一的一份戀情。陳景潤對這名年輕的軍醫一見鍾情,為了能接觸到由昆,陳景潤想出了和她一起學英語的策略。
  • 當陳景潤與北京四中相遇,是1+1>2,還是1+1<2?
    陳景潤和北京四中都很有名氣。在北京,提起北京四中當中無人不知,在廣大家長心中,它是與人大附中相提並論的頂級存在,每一個家長都以自己的孩子能進入北京四中為榮。北京四中的歷史可追溯到1907年,當時叫「順天中學堂」。歷經百年滄桑,北京四中在新時期重新煥發了新的輝煌。
  • 陳景潤唯一的兒子,15歲失去父親,長大後實現了父親的夢想
    這個中國人就是陳景潤,也是我國有名的數學天才。數學對於有的人來說是怎麼努力都跨不過去的一道坎,可是對於有的人來說卻是如同母語一般自然,陳景潤就是後者。陳景潤可是數學界泰鬥一般的人物,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好奇,陳景潤的後代有沒有遺傳他如此優秀的數學天賦呢?陳景潤結婚時已經四十多歲,因此他只有一個兒子。
  • 「花掉一天等於浪費24個小時」,陳景潤的成長故事給孩子的啟示
    這句話卻被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當做人生格言, 激勵著他不斷為研究事業而奮鬥, 貫徹著他的整個人生。 他是激勵青年投身科學的楷模。
  • 華羅庚的得意門生、中國數學家的翹楚,原來他是這樣的陳景潤!
    他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他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就是震驚世界的華人之光,千年難遇的中國數學天才——陳景潤。而這時,中學裡的一位數學老師讓他的人生之路發生了根本改變,他就是曾經任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的沈元。
  • 47歲的數學天才陳景潤,迎娶29歲女軍醫,唯一的兒子後來怎麼樣?
    人的一生有無數的過客,在這些過客中,有人會為我們的人生增添色彩,有人會給我們帶來失意落寞,有人教會了我們成長。這些人使得我們愈加的強大,也讓我們在面對自己的工作時遊刃有餘。  在其位,謀其事。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精英,每個人在一生中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有自己的歸屬。
  • 陳景潤:「數學怪才」為何會家喻戶曉?他的孩子如今在做什麼?
    純數學處理數的關係與空間形式。在處理數的關係這部分裡,討論整數性質的一個重要分支,名叫「數論」。有一次,沈老師給這些高中生講了數論之中一道著名的難題。他說,俄羅斯的彼得大帝建設彼得堡時,聘請了一批歐洲的大科學家。其中,有瑞士大數學家歐拉;還有德國的一位中學教師,名叫哥德巴赫,也是數學家。這個歐拉很牛,他撰寫的科學著作就有八百餘種。
  • 陳景潤:「數學怪才」為何會家喻戶曉?他的孩子如今在做什麼?
    第一塊上寫著:陳氏定理,那是褒揚陳景潤的。第二塊上寫著:教育部長,那是紀念民國時期的教育部長陳可忠先生的。第三塊上寫著:海軍上將,那是記錄近現代史上著名的愛國海軍名將陳紹寬將軍。三位傑出人物,給臚雷陳氏帶來了無比的驕傲和光榮。陳景潤出生時家境還算不錯。
  • 科學網—王元和陳景潤的兄弟情
    王元回憶說:「陳景潤到數學所後很努力,但最初研究的不是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我的領域,他做的是球內整點問題、華林問題等,他在這些領域都做出了很好的工作,發表了論文。」 在「大躍進」運動的裹挾下,1959年數學所批判白專路線,華羅庚及其弟子陳景潤首當其衝成為批判重點,結果是陳景潤被「踢」出數學所,到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洗瓶子。如果不出意外,陳景潤的學術生命就此結束。
  • 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原研究員陳景潤——力摘數論皇冠上的明珠
    就在一間僅有6平方米簡陋的房間裡,陳景潤(見圖,新華社發)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讓人類距離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遙。 1933年5月,陳景潤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他從小性格內向,喜歡演算數學題。高中數學老師講的一個故事讓他銘刻在心: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發現,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的和。
  •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應用,陳景潤研究了一輩子數學有哪些貢獻?
    相對於數學的其他分支,目前數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少,數的規律只有很少一點投入到了應用,比如大的質數可以在加密領域派上用場。而哥德巴赫猜想,更是看不到它能有什麼實際應用。基礎方面的研究並不是要直接投入到應用,研究數論時和研究基礎科學一樣,並不需要知道它能夠在什麼方面發揮作用。作為一項基礎方面的研究,對數論的研究不會停止。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華羅庚數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獎等多項獎勵。
  • 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被撞傷頭部,誘發帕金森,63歲去世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是公認的天才,也是公認的「怪人」「痴人」,他被譽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當年在一間6平方米小屋裡,用了6麻袋草稿紙,他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全世界,離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僅有一步之遙。
  • 王元院士:陳景潤是如何做數學的
    數論學家王元院士與陳景潤院士共事40年。 在華羅庚的賞識和推薦下,陳景潤1957年從廈門大學調到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王元說:「陳景潤到數學所後很努力,但最初研究的不是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我的領域,他做的是球內整點問題、華林問題等,他在這些領域都做出了很好的工作,發表了論文。應該說,到數學所後幾年裡,他是一個很好的解析數論學家。」 中國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始於華羅庚。
  • 「奇人」陳景潤去世23年:妻子說他死了,留下兩個遺憾
    面對這位天才數學家,記者不禁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他很好奇,陳景潤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會與常人有何不同。當時,陳景潤已患帕金森症候群5年,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因為他還患有咽喉炎,說話時發不出聲音,別人只能通過讀唇,寫字等方式與他交流。就是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陳景潤給出了出人意料的答案。
  • 小學生講述陳景潤的故事
    本報長沙訊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作者徐遲及其主人公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曾感動和激勵了億萬中國人。3月31日上午,紀念徐遲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40周年及全國科學大會召開40周年活動在長沙湖南省音樂廳舉行。
  • 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之間,僅僅是一場演講的距離
    也就應了那句話:「沒有理想的人生,和鹹魚有什麼區別?」確實,被「哥德巴赫猜想」的種子從小就種在心裡的數學家陳景潤先生就從來不會有這樣「不知道」的回答,因為在他的人生中有非常明確的目標,甚至在他少年時候,就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以至於當他父親拿著好不容易求來的介紹信,讓他去格致中學讀書時,他卻自己闖進藏書豐富的英華中學校長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