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陳景潤與北京四中相遇,是1+1>2,還是1+1<2?

2021-01-09 說人談事聊職場

陳景潤和北京四中都很有名氣。

在北京,提起北京四中當中無人不知,在廣大家長心中,它是與人大附中相提並論的頂級存在,每一個家長都以自己的孩子能進入北京四中為榮。北京四中的歷史可追溯到1907年,當時叫「順天中學堂」。歷經百年滄桑,北京四中在新時期重新煥發了新的輝煌。從北京四中曾走出過眾多的風流人物,比如北島、陳凱歌、高曉松,又比如已過世的李敖,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即北京四中的學生。

在中國,提起陳景潤,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他1933年出生於福建,他對《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他於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18年,他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成為激勵當代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一個是當代中國最著名數學家之一,一個是聞名京城的超級名校,如果相遇,不知道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

現實中,也確實有這樣一次重逢。

1953年秋天,年僅20歲的陳景潤憑藉優異的成績從廈門大學畢業,他被分配到北京四中當老師。

一開始,同學們對於這位畢業於廈門大學的高材生老師抱有很崇敬的心理,當他走上講臺,四中的同學們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但陳景潤站在講臺前,看著下面的學生,卻感到心跳加快,大腦一片空白,就連想好的開場詞都忘了。過了好一會兒,聽到同學們開始議論紛紛,他才恍然如夢地拿起粉筆開始往黑板上寫題目,一接觸到數學題,他的內心忽然就平靜下來,一邊寫一邊開始講題。

但當老師不能只看著黑板寫題,還要面對同學,教授學生知識。但他只要一轉過臉來面對學生,舌頭就開始打結了,再加上他福建口音很重,很多同學聽起課來都很吃力,導致同學們對他議論紛紛,越緊張越混亂,課自己講不好。

在北京四中教課這個工作對陳景潤來說,在當時是一個比哥德巴赫猜想還要巨大的挑戰。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南方口音太重,同學們聽起來很拗口;另一方面,主要還是因為他不善言辭、實在過於內向靦腆。

由於上課實在差強人意,到後來,甚至有家長找到學校要求調班或者要求換老師,令他尷尬至極。到最後,他就不再上課,而只是負責批改作業。

一名名校畢業的高材生,淪落到如此境地,他自然是倍感壓力,最後終於病倒了。之後的一年內,他更是多次進出醫院,常常請假。最後,他被學校「停職回鄉養病」,返回了福建老家。

年輕的陳景潤與北京四中的這次短暫邂逅,沒能產生美妙的化學反應,以失敗告終,沒能形成1+1>2的效應,反而兩敗俱傷,最終1+1<2!

其後他在廈門大學校長的幫助下重返廈門大學,在圖書館任職,一頭扎在閱覽室裡研究數學知識,隨後他的才華被華羅庚發現,把他調到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工作,終成一代數學大家。

由此可見,科學家不一定能教好學生,而能教好學生的卻很少能成為大的科學家,能兩者兼具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你說是嗎?你知道有哪位大家既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教出了很多好學生嗎?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相關焦點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1948年2月考入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前身福州英華高一上春季班。1950年夏高三上提前考入廈門大學數理系。1949年至1953年,他就讀於廈門大學數學系。大學畢業後,由政府分配至北京市第四中學任教。1953-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齒不清,被「停職回鄉養病」。
  • 陳景潤證明了1+2=3,卻無法證明1+1=2,到底為什麼?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天才級的數學家,卻被一道看似簡單的數學題給難倒了,這道數學題就是1+1=2,可能很多人都意想不到,這道數學題連小學生都會做,怎麼會難倒陳景潤這樣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呢?,得出了一個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答案,也就是證明了「1+2=3」,當然這個「1+2=3」也並非我們平時簡單的數學計算,而是「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二個素數的和,或是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的和」,或許只有數學家才能看到其中的含義。
  • 1+2=3,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早已證明出來,如何證明1+1=2?
    在一些有關數學的文章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成功證明了「1+2=3」,而全世界沒有一個數學家能夠證明「1+1=2」。
  • 我國數學家陳景潤,「算」出了1+2=3,卻為何「算」不出1+1=2?
    而哥德巴赫於1974年提出這一猜想: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簡化模型就是2=1+1,但他自己無法證明,於是求助18世紀最傑出也是最痴迷難題的數學家歐拉,直到去世也沒有多少進展,實在是遺憾。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中國人對哥德巴赫猜想有著特殊的情結。上個世紀的時候,中國的王元、潘承洞、陳景潤在用篩法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其中陳景潤證明了大偶數可以表示為1個質數和不超過2個質數乘積之和的形式,即1+2,這是距離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成果。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確實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眼中看來,可是在數學家眼中這可是一個無比重大的問題,至今還是一個數學難題之一。人們都說數學都是高智商人學的,確實,這個關於1+1=2都要去證明,這個是在我們這種普通人的眼中來看確實是一個非常可笑的話題,可是在學習數學中的眼中,這是一個永恆的公理,始終都是成立的,這都是建立在皮亞諾公理之上,證明這樣的恆等式沒有意義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對於數學這門學科,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了,而且數學是一門很實用的學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句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1+2=3,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1+2為什麼會等於3,又該怎麼證明?
  • 陳景潤,證明了「1+2」的數學理論猜想,其後代過得如何?
    碩果纍纍三年後,陳景潤成功從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被安排到北京四中任教。但是陳景潤因為家庭環境影響,加之自己喜歡獨立思考的原因,性格一直很內向,在教書的過程中又口齒不清,最後被迫停職。在之後的時光,陳景潤緊緊跟在華羅庚身旁,並且深深沉浸在數理方面的研究,終於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1966年,陳景潤成功證明了"1+2"的理論猜想。
  • 數學家陳景潤,「算」出了1+2=3,卻為何「算」不出1+1=2?
    +1=2)。 1+2=3 為了解開哥德巴赫猜想,數學家們可謂是夜以繼日,堅持不懈的研究。 1966年,我們國家的陳景潤先生經過不懈努力,終於證出「1+2=3」。這個發現震驚了整個數學界。
  • 如何證明「1+1=2」?數學家陳景潤鑽研一生,終於算出「1+2」的答案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題主的問題,陳景潤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 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
  • 「1+2」早已被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怎樣證明「1+1」?
    很多人可能會誤解陳景潤證明了「1+2=3」,但他其實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 陳景潤證明 1+2 的意義是什麼?
    首先說明,陳景潤證明的不是很多人理解中的1+2。其實,陳景潤證明的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部分。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學中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數)之和。
  • 陳景潤證明的是什麼?1+2為什麼等於3?
    為什麼不少人總認為陳景潤證明的是1+2為什麼等於3,他證明的是什麼。那為何許多人以為陳景潤證明的是1+2為什麼等於3,許多文章都這麼寫的:陳景潤在1965年證明(1+2),並由師兄王元在1966年發表論文。
  • 陳景潤當年證明的「1+2」到底是什麼理論?
    1+2其實是一種弱化了的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證明了任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寫成一個素數和最多不超過兩個素數之積的和。如果想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麼證明1+2是一步步逼近終極答案的最後一步。陳景潤很多人一看到這個1+2就會非常疑惑,怎麼1+2還需要證明?
  • 教師節特輯: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後來又證明了「3+3」和「2+3」。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證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數。1962年,中國的潘承洞和蘇聯的巴爾巴恩證明了「1+5」,中國的王元證明了「1+4」。1965年,蘇聯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維諾格拉多夫,及義大利的朋比利證明了「1+3」。1966年,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1+2」。
  • 中國牛人數學家,華羅庚學生,發表「1+2」的證明文章後一鳴驚人
    陳景潤是我國當代知名的數學家,於1933年5月出生,1996年3逝世。身為福州漢族人的陳景潤自幼勤奮好學,1949年考入廈門大學攻讀數學系,畢業後被安排到北京的四中擔任數學教師。1957年,深受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
  • 1+1=2,陳景潤廢寢忘食鑽研的這一課題,到底有什麼重大意義?
    陳景潤證明的不是1+1=2,而是證明了「1+2」,1+1=2是數學公理不需要證明,而這裡所說的1+2也不是簡單的數字相加,而是對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種證明。陳景潤的成果是證明了1+2,而這又是距離1+1的最近的一步,陳景潤的證明是對於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種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比如說8=3+5,4=2+2等等。
  • 除了證明了1+2,陳景潤還有其他研究成果嗎?
    200多年前,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Goldbach)發現,似乎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但是他無法給出證明,他同時代的歐拉等數學家也無法證明。這個問題就成了數學中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200多年來無數英雄為之競折腰。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的陳氏定理「1+2」是什麼?
    題目說的「1+2」表述並不正確,陳景潤做的工作不是去證明加減乘除中的1+2,而是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那麼數學中璀璨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是什麼呢?
  • 陳景潤有沒有證明哥德巴赫猜想?1+1=2與猜想有什麼關係?
    也就是1+1。就這麼簡單,我們可以不假思索毫不費力地去驗算這個命題,並且看起來都是正確的。正因為很容易讓人理解,所以傳播起來很快。我不知道是不是中國人天生就適合幹這個,中國在20世紀有過重要突破的數學領域基本上都在數論上,數論專家數不勝數,華羅庚,熊慶來,潘承洞,潘承彪,王元,陳景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