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和北京四中都很有名氣。
在北京,提起北京四中當中無人不知,在廣大家長心中,它是與人大附中相提並論的頂級存在,每一個家長都以自己的孩子能進入北京四中為榮。北京四中的歷史可追溯到1907年,當時叫「順天中學堂」。歷經百年滄桑,北京四中在新時期重新煥發了新的輝煌。從北京四中曾走出過眾多的風流人物,比如北島、陳凱歌、高曉松,又比如已過世的李敖,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即北京四中的學生。
在中國,提起陳景潤,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他1933年出生於福建,他對《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他於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18年,他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成為激勵當代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一個是當代中國最著名數學家之一,一個是聞名京城的超級名校,如果相遇,不知道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
現實中,也確實有這樣一次重逢。
1953年秋天,年僅20歲的陳景潤憑藉優異的成績從廈門大學畢業,他被分配到北京四中當老師。
一開始,同學們對於這位畢業於廈門大學的高材生老師抱有很崇敬的心理,當他走上講臺,四中的同學們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但陳景潤站在講臺前,看著下面的學生,卻感到心跳加快,大腦一片空白,就連想好的開場詞都忘了。過了好一會兒,聽到同學們開始議論紛紛,他才恍然如夢地拿起粉筆開始往黑板上寫題目,一接觸到數學題,他的內心忽然就平靜下來,一邊寫一邊開始講題。
但當老師不能只看著黑板寫題,還要面對同學,教授學生知識。但他只要一轉過臉來面對學生,舌頭就開始打結了,再加上他福建口音很重,很多同學聽起課來都很吃力,導致同學們對他議論紛紛,越緊張越混亂,課自己講不好。
在北京四中教課這個工作對陳景潤來說,在當時是一個比哥德巴赫猜想還要巨大的挑戰。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南方口音太重,同學們聽起來很拗口;另一方面,主要還是因為他不善言辭、實在過於內向靦腆。
由於上課實在差強人意,到後來,甚至有家長找到學校要求調班或者要求換老師,令他尷尬至極。到最後,他就不再上課,而只是負責批改作業。
一名名校畢業的高材生,淪落到如此境地,他自然是倍感壓力,最後終於病倒了。之後的一年內,他更是多次進出醫院,常常請假。最後,他被學校「停職回鄉養病」,返回了福建老家。
年輕的陳景潤與北京四中的這次短暫邂逅,沒能產生美妙的化學反應,以失敗告終,沒能形成1+1>2的效應,反而兩敗俱傷,最終1+1<2!
其後他在廈門大學校長的幫助下重返廈門大學,在圖書館任職,一頭扎在閱覽室裡研究數學知識,隨後他的才華被華羅庚發現,把他調到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工作,終成一代數學大家。
由此可見,科學家不一定能教好學生,而能教好學生的卻很少能成為大的科學家,能兩者兼具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你說是嗎?你知道有哪位大家既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教出了很多好學生嗎?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