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自學考入廈大,用盡半生心血完成「哥猜1+2」世紀難題,一個你不知道的數學怪人的故事

2021-01-15 超級數學建模

1+2

不等於3


花掉一天,等於浪費24個小時。」


在一般人眼中,這樣緊促的計時方式未免太過殘忍,可這句話卻是我國一位著名數學家的人生格言。


陳景潤先生


他就是證實了「1+2」,對「哥德巴赫猜想」做出卓越貢獻的——陳景潤先生,他與數學的故事,就像一首寧靜的抒情慢歌,平凡而真切。




1933年5月22日,陳景潤出生於福建福州市臚雷村的一戶貧寒人家。父親是一名郵局職員,工資少的可憐,母親是持家婦人,家裡的收入根本無法支付日常開銷。


因此,吃不飽、穿不暖對陳景潤來說更是家常便飯。



更不幸的是,13歲那年,母親去世,六個兄妹也相繼餓死,而陳景潤堅韌的性格,也許就是從這時開始形成的。


1945年,陳景潤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三元縣中學,厲害的是,他直到畢業都保持了數學成績全優的記錄。



與此同時,他遇到了影響自己一生的老師——曾任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的沈元教授。


說起這事,那還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在一次上課時,陳景潤偶然聽到了沈元教授講的一道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這是一道200多年來都還沒有人證實的難題


陳景潤聽了非常興奮:這玩意有點意思,而「哥猜」也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他。也是這時,他心生理想:攻克「哥猜」,從此「哥猜」就與陳景潤結下了孽緣




只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陳景潤想攻克「哥猜」,而現實卻連學校都上不了,只能在家自學,然而就這樣他都考進了廈門大學數學系



陳景潤深知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所以在廈大期間他給自己安排了滿滿的學習計劃:一個人從白天做數學題做到深夜才肯睡覺,光華羅庚先生的《堆壘素數論》他都看了30多遍。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陳景潤的大學生活,除了吃喝拉撒,就只剩下「數論」了。



1953年,陳景潤提前從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北京四中教書,但因為自身體弱多病,被迫停職回鄉養病。


回家後的陳景潤為了賺錢養家,只好擺了個租書攤,一邊守攤,一邊看書。



然而瘦弱的陳景潤口才不好,生意並不好,甚至還有人說他是高分低能


後來,陳景潤擺地攤的事情傳到了廈門大學校長的耳邊,校長因不忍陳景潤的數學才華被埋沒,就把陳景潤接回了廈大工作。




1956年,23歲的陳景潤在廈門大學發表了他的第一篇題為《塔內問題》的論文,不僅受到了華羅庚的稱讚,還受邀到北京參加當年8月召開的全國數學論文報告會。


之後,他被華羅庚親自點名調往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工作,陳景潤喜極而泣地說了一句:我太不容易了


華羅庚(右二)、陳景潤(右一)


在科學院數學所工作期間,陳景潤相繼發表了《給定區域內的整點問題》、《圓內整點問題》等幾篇論文。


而這些論文其實都只是在為他的終極目標作理論基礎而已——攻克哥德巴赫猜想。


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也是十分有趣


1725年,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士哥德巴赫在一次上課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一個問題:任意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即1+1)

哥德巴赫曾多次寫信向他人求助,其中就包括著名數學家歐拉,但歐拉也表示「我也幫不了你。」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


估計哥德巴赫也沒想到,當時自己偶然發現的問題,直到兩百多年後的今天都沒能解決。


1920年, 挪威的布朗證明了"9 + 9";

1924年, 德國的拉特馬赫證明了"7 + 7「;

1932年, 英國的埃斯特曼證明了"6 + 6";

1937年,義大利的蕾西證明了5 + 7;

1938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 + 5;

1940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4 + 4;


到1962年,「哥猜」問題開始取得突破性進展:

1962年,我國數學家潘承洞證明了「1+5」,同年,王元、潘承洞又證明了「1+4」;

1965年,布赫斯塔勃、維諾格拉多夫和龐皮艾黎證明了「1+3」。


但他們都卡在了「1+2」這根魚刺裡。



從「1+3」到「1+2」,這個看似是一小步,卻是最難的一步 ,它徹底地將「哥猜」證實之路推到了瓶頸期




而在這時,陳景潤上場了


當時,陳景潤還住在中關村88號樓一個6平方米的舊小房間裡,整整用了幾麻袋的演算紙,才證明了「1+2」。


談起整個證實過程,陳景潤直言:那真是一番苦戰



更恐怖的是,布赫斯塔勃等人在1965年證明「1+3」時用的是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全憑自己用草稿紙純手工計算的。



1966年,陳景潤在《科學通報》上正式宣布自己證明了「1+2」,瞬間引起整個數學界的關注。

所謂「1+2」就是:一個偶數表達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即偶數=素數+素數x素數,(簡稱「1+2」)。


其證明成果被國際著名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稱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並命名為「陳氏定理」。


「1+2」草稿

1973年,陳景潤在《中國科學》上發表了「1+2」的全新證明過程,改進了1966年宣布的數值結果,並被寫進了美、英、法、蘇、日等六國的許多數論書中,陳景潤也因此獲得了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不得不說,陳景潤是真的牛批!


「哥猜1+2」的證實對數學家在努力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方法上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保證,為我國科研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陳景潤也因此收到了兩次國際數學家大會的邀請。


後來,他先後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了科學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獲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多項獎項。



曾經有人說:可惜諾貝爾沒有數學獎,不然,這個獎一定是為這個中國人設立的


答案是肯定的!(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超模君我信了)


而陳景潤只說了一句:「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高峰還沒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不幸的是,1984年,陳景潤在過馬路時被一輛自行車撞倒(那個人是誰,你出來,超模君保證不打死你),後腦著地,當即昏迷,治療中被診斷患上了帕金森氏症候群



在陳景潤臥床不起之時,他還時常關心我國的科研事業,醫生給他扎針,「不要扎右手,我還要寫字呢。」


在醫院中,他不僅培養了3名博士生和1名碩士生,而且還與別人合作寫了10多篇論文,即便是在病重期間,他仍拿著數學書在計算數學題。


1996年3月19日,陳景潤先生在北京醫院與世長辭了。


他的墓碑是「1+2」造型:「1」是白色,代表潔白之生涯;

「2」是紅色,代表赤誠之心;

其餘是灰色和黑色,代表一生所受的苦難


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證明「1+1」,如今哥德巴赫猜想仍是個謎,但這也正期待著新的科學巨匠的出現。


相關焦點

  • 陳景潤兒子也學數學,昨天回廈大被問:你爸輔導過你數學嗎?
    昨天,陳景潤的兒子陳由偉回到他父親曾經學習和工作的廈大。他今年38歲,開了家醫療公司。什麼?你不知道陳景潤是誰?簡介陳景潤是數學家,他證明出一道古典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1+1)——至今的最好成果,即「1+2」。他是福州人,1950年考入廈大數學系。
  • 攻克世界數學難題的中學教師——陸家羲
    來源:包頭日報作者:姬卉春在包頭市檔案館名人檔案庫裡,陸家羲的檔案有14盒,內容最多最完整的是他的數學手稿。這位包九中普普通通的中學物理老師,從1957年開始潛心鑽研組合數學26年,解開了「柯克曼女生問題」、「斯坦納系列」這個世界組合數學設計中130多年未曾解決的難題。陸家羲1935年出生於上海。5歲開始讀小學,初中畢業後,因家境貧苦輟學。在哈爾濱電機廠工作期間,他自學了高中全部課程,1957年考入吉林師範大學。
  • 90歲廈大「最強大腦」:39年前就會玩電腦
    田昭武說,回首我90年,有72年即……  他說到這裡,臺下有些人試圖默算出是多少分之一,田昭武幾乎沒有停頓,脫口而出:有五分之四是在廈大度過。這位有顆大腦袋的院士,也擁有最強大腦。他五歲上學,第一節課,老師問:五乘以零等於多少?五歲的田昭武在小哥哥們面面相覷時,站起來做出正確回答。  最強的大腦使得田昭武擁有很多人望洋興嘆的自學能力。
  • 陳景潤:「數學怪才」為何會家喻戶曉?他的孩子如今在做什麼?
    當大人不在的時候,孩子們就把烏龜當玩具,站在龜背上,看誰站得最久。每當這種比賽,陳景潤往往是輸的,因為他容易分神,站著站著,他就自己下來去看書了。陳景潤學習很努力,他初中畢業時每門功課都是優秀。1950年,17歲的陳景潤考進了廈門大學數理系學習數學。他的老師回憶說,陳景潤在廈大讀書時,是學生中最勤奮的一個。
  • 陳景潤:「數學怪才」為何會家喻戶曉?他的孩子如今在做什麼?
    1966年5月他發表論文《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將200多年來人們未能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大大推進了一步,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的裡程碑。他所發表的成果也被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
  • 殺人犯入獄後潛心研究高等數學,通過自學破解數學難題
    【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這就像好萊塢電影中的故事情節。」德國RTL電視臺21日報導稱,在美國西雅圖一所監獄裡服刑的殺人犯海文斯,通過自學最近解開了一道古老的數學難題,震驚數學界。現年40歲的海文斯因殺人獲刑25年,至今已服刑9年。
  • 將一生都奉獻給了數學的「陳省身」先生,不求名利,只為懂得數學
    第二年他考入中學,4年中學之後,於15歲考入南開大學理學院本科。在南開,陳省身先生做出主修數學的第一次選擇。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數學能力一向比較好,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他上第一堂化學實驗課,在吹玻璃管時手足無措,而助教又是嚴厲著名、外號叫「趙老虎」的。從此他對理化充滿畏懼。
  • 新書推薦丨科學家的故事·《數學怪人》陳景潤
    《數學怪人》講述了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從一個瘦小普通的「醜小鴨」,變成「撼動了群山」震驚世界的偉大數學家,陳景潤在63年的人生中最專注的只有一件事情:數學。
  • 廈大痛失一位大師!化學界的數學超人、神奇老師、兩次死裡逃生…
    化學界的數學超人張乾二是化學界的數學超人,這使他在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化學問題時,顯得遊刃有餘,並在量子化學與結構化學領域取得重要成果。量子化學實際上是理論化學一個很核心的內容。他是廈大人——1947年,這位惠安人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51年,張乾二以優異的成績完成本科學業後,繼續攻讀碩士學位,而他的導師就是時任廈大理學院院長的著名化學家盧嘉錫,盧嘉錫後來出任中科院院長。
  • 廈大痛失一位大師!化學界的數學超人、神奇老師、兩次死裡逃生...
    化學界的數學超人張乾二是化學界的數學超人,這使他在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化學問題時,顯得遊刃有餘,並在量子化學與結構化學領域取得重要成果。量子化學實際上是理論化學一個很核心的內容。他是廈大人——1947年,這位惠安人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51年,張乾二以優異的成績完成本科學業後,繼續攻讀碩士學位,而他的導師就是時任廈大理學院院長的著名化學家盧嘉錫,盧嘉錫後來出任中科院院長。
  • 了不起的「數學大咖」
    他刻苦自學,並且堅持不懈地寫論文。1930年,他在上海《科學》雜誌15卷第2期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一文,分析一位數學教授的理論,得出了與其相反的結果,以縝密的思維和清晰的表達進行了論證。後來,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幫助下,華羅庚到清華大學當管理員。他自學了英語、德語,併到劍橋大學進修,師從哈代。
  • 4歲讀完初中課程,13歲考入大學後卻遭中科院退學,如今怎樣了
    引言 王安石《傷仲永》的故事可謂是人盡皆知,指物成詩、天賦異稟的方仲永,最終卻淪落到「泯然眾人矣」,不禁讓人慨嘆。 但是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一如方仲永的故事卻屢見不鮮。究其原因,也多是因當事人身處彀中,而不自省的緣故。
  • 21世紀七大數學難題
    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生命力,而問題缺乏則預示著獨立發展的衰亡或中止。」他闡述了重大問題所具有的特點,好的問題應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21世紀七大數學難題美國麻州的克雷(Clay)數學研究所於2000年5月24日在巴黎法蘭西學院宣布了一件被媒體炒得火熱的大事:對七個「千僖年數學難題」的每一個懸賞一百萬美元。以下是這七個難題。
  • 廈大痛失一位大師!化學界的數學超人、神奇老師、兩次死裡逃生…他一生傳奇
    化學界的數學超人張乾二是化學界的數學超人,這使他在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化學問題時,顯得遊刃有餘,並在量子化學與結構化學領域取得重要成果。量子化學實際上是理論化學一個很核心的內容。他是廈大人——1947年,這位惠安人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51年,張乾二以優異的成績完成本科學業後,繼續攻讀碩士學位,而他的導師就是時任廈大理學院院長的著名化學家盧嘉錫,盧嘉錫後來出任中科院院長。
  • 天才隕落:2歲自學拉丁文,9歲在哈佛開講座,後被送入精神病院
    ——魯迅人類歷史上從來都不缺乏天才的存在,他們在年少時期就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可是很多時候天才往往都停留在少年時期,在成年後能做出非凡成就的人屈指可數。造成天才曇花一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成長環境往往有很大關係。
  • 數學天才張益唐,卻在美國刷碗7年,沉寂21年,58歲破解世界難題
    2013年5月,一個陌生的名字震驚了整個數學界,在不依賴未經證明推論的前提下,他發現存在無窮多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第一次成功證明弱版本的孿生素數猜想,從而在孿生素數猜想這個重要問題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這個名字叫張益唐,那個時候他已經58歲。
  • 廈大痛失一位大師!化學界的數學超人、神奇老師、兩次死裡逃生……他一生傳奇
    張乾二是化學界的數學超人,這使他在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化學問題時,顯得遊刃有餘,並在量子化學與結構化學領域取得重要成果。量子化學實際上是理論化學一個很核心的內容。他是廈大人——1947年,這位惠安人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51年,張乾二以優異的成績完成本科學業後,繼續攻讀碩士學位,而他的導師就是時任廈大理學院院長的著名化學家盧嘉錫,盧嘉錫後來出任中科院院長。
  • 一道困擾數學家2000年的難題,19歲少年一夜破解,命題有多難?
    用圓規和無刻度直尺畫正17邊形,難倒無數大家,19歲少年一晚破解。一道困擾數學家2000年的難題,19歲少年一夜破解,現在的你也能!一道困擾數學家2000年的難題,19歲大二生一夜破解,命題有多難?在世界數學史上,能獲得「最偉大數學家」稱號的,不外阿基米德、牛頓、高斯、歐拉幾人。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之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  那麼窮其一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除了「1+2」成果之外,還有其它數學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