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遜:發現電子 終結20年原子物理大討論

2020-12-04 蝌蚪五線譜

情人節的時候,物理界的一對明星「情侶」電子和正電子,向單身的小夥伴們撒了一把狗糧,那沒有情侶之前的電子又是怎麼生活的呢?

上過初中的人都知道,原子是由帶正電的質子、不帶電的中子和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然而,在140年前,人們一直以為原子就像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玻璃實心球。後來,有科學家提出異議,並引發了一場關於原子物理的討論。20年後,一位科學家發現了比原子更小的單位——電子,從而結束了這場討論,打開了人類通往原子科學的大門……

從陰極射線說起

「陰極射線是由帶電的原子構成的嗎?可是,原子應該不帶電呀。」公元1886年夏季的一天深夜,英國劍橋大學東邊的一棟小樓裡,燈依然亮著。一位邋裡邋遢的年輕人手拄實驗桌,認真觀察著實驗。

陰極射線示意圖(網絡圖)

他叫約瑟夫·約翰·湯姆遜,年僅29歲。他研究的這個關於陰極射線的實驗,著名科學家赫茲在10年前已經做過。湯姆遜很清楚,陰極射線只有28年歷史,與自己的年齡差不多。公元1858年,德國科學家普呂克把一個玻璃試管中的空氣抽得非常稀薄後,再在試管兩頭裝上電極板;當極板上加入幾千伏的電壓時,陰極對面的試管壁上閃爍著綠色的輝光。「陰極沒有任何東西發射出來。這輝光是怎麼來的,又由什麼組成的呢?」普呂克一直沒找到答案。

  青年湯姆遜(網絡圖)

公元1876年冬,德國科學家戈爾茲坦認真研究普呂克的實驗後,提出「玻璃壁上的輝光是由陰極產生的某種射線所引起的」的觀點,他把這種射線命名為陰極射線。陰極射線是由什麼組成的呢?有的科學家說是電磁波,有的科學家說是由帶電的原子,有的則認為是帶陰電的微粒組成。一時間,歐洲的科學家們眾說紛紜,並通過開展討論活動或發表文章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德國科學家赫茲深入研究後,做了一個實驗:他將一塊塗有硫化鋅的小玻璃片,放在陰極射線所經過的路徑上,結果硫化鋅閃光。這充分說明硫化鋅能顯示出陰極射線的「徑跡」。遺憾的是,赫茲只簡單而錯誤地得出以下結論:陰極射線是不帶電的。許多科學家們知道這個實驗,但沒有人關注。只有湯姆遜例外。

德國科學家赫茲(網絡圖)

事實上,湯姆遜關注這個關於陰極射線本質的討論已經有些時間了。他於1870年進歐文學院學習,受到老師奧斯本雷諾茲的悉心指導,並在那裡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後來,他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攻讀研究生課程。1884年,他被聘為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物理學教授。作為優秀的留校畢業生,湯姆遜在學校站住腳跟後,便雄心勃勃地發誓,要通過自己的實驗來結束這場爭論。

結束討論真不容易

可是,當湯姆遜沉下心來研究陰極射線時,才發現要在這方面有所建樹很不容易。一方面,人們當時對電學、磁學的認識不足,可供參考的資料和實驗記錄不多;另一方面,當時科學界一致認為,物體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就像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玻璃實心球,無法打開。這便是「原子不能分割」的思想。

「很顯然,陰極射線不是分子,也不是原子,它好像是生在原子內部或依附原子外面。它沒產生磁力,似乎也不是電磁波。」湯姆遜陷入沉思中。

作用極大的陰極射像管(網絡圖)

從此,這位踏上工作崗位兩年不到的年輕人,沉醉於陰極射線的研究中。找資料、做實驗、寫報告;再找資料、做實驗、寫報告……和所有科學家一樣,在科學攀登的路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疲倦!

石破天驚的小實驗

轉眼到了1897年9月上旬,年過40的湯姆遜在劍橋大學東邊的同一棟小樓的同一個實驗室裡,正緊張是做著一個他認為是此生最重要的實驗。

之所以說最重要,是因為在四個月前,他在皇家學會的演講中介紹了自己10多年來研究和試驗的結果:「在氣體中的電荷載體,一定比普通的原子和分子要小。」一石激起千層浪,當同行們問他,這種載體到底比原子小多少,到底帶不帶電,有何實驗報告時,他徹底無語了。最後,他當眾表態,在半年內做出一個實驗,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

會後,湯姆遜夜以繼日地開始實驗。經過反覆考慮,他決定還是從赫茲那個實驗入手。於是,他同樣將一塊塗有硫化鋅的小玻璃片放在陰極射線所經過的路徑上,也發現硫化鋅閃光。接著,通過實驗,他發現在一般情況下,陰極射線是直線行進的,但在射擊線管的外面加上電場後,或用蹄形磁鐵跨放在射線管的外面,陰極射線將發生了偏折。根據其偏折的方向,不難判斷出其帶電的性質。

湯姆遜在做關於電子的實驗(人文網)

「既然這些射線是由帶負電的物質粒子構成,那這些粒子到底是什麼呢?怎麼才能測出它比原子小多少呢?」想到這裡,他決定做更精細的實驗:首先,單獨的電場或磁場都能使帶電體偏轉,而磁場對粒子施加的力是與粒子的速度相關,然後他對粒子同時施加一個電場和磁場,並調節到電場和磁場所造成的粒子的偏轉互相抵消,讓粒子仍作直線運動。這樣,從電場和磁場的強度比值就能算出粒子運動速度;速度找到後,靠磁偏轉或者電偏轉就可以測出粒子的電荷與質量的比值。經過多次實驗,湯姆遜終於測出粒子電荷與質量的比值,並推測出這種粒子的質量是氫原子的質量的二千分之一。

  碳原子示意圖(網絡圖)

同年9月下旬,湯姆遜再次站在皇家學會的講臺上,向同行們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實驗,並宣讀了題為《陰極射線》的實驗報告。後來,大量的物理學成果反覆證明,湯姆遜關於比原子小的「粒子」的假說是完全正確的。幾年後,根據著名物理學家斯託尼的提議,科學家們將湯姆遜發現的「粒子」稱為電子。

電子的發現,不但終結了持續20年的關於陰極射線本質的討論,還開闢了原子物理學的嶄新研究領域。在後代科學家的努力下,原子物理學已成為研究原子的結構、運動規律及相互作用的物理學分支,其主要研究內容有原子的電子結構、原子光譜、原子之間或與其他物質的碰撞過程等。後來,不少研究原子物理學的科學家都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湯姆遜因為發現電子,獲得1906年諾貝爾物理獎(網絡圖)

而湯姆遜本人,因為發現電子,獲得1906年諾貝爾物理獎;兩年後,為表彰他在氣體放電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英國皇室授予他爵士頭銜。

-------------------------------------------------- 

人物小檔案: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1856年—1940年),英國物理學家,電子的發現者。1856年12月18日生於英國曼徹斯特。第三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以其對電子和同位素的實驗著稱。1940年8月30日,湯姆遜逝世於劍橋。他的骨灰被安葬在西敏寺的中央,與牛頓、達爾文、開爾文等偉大科學家的骨灰放在一起。  

參考資料:

1、《影響世界的100項發明》,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2010年。

2、《影響世界的大科學家》,2008年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第一個發現電子的J·J·湯姆遜
    在初中的物理課本上有這麼一個問題,「如果一塊碎玻璃一直無限平均的分成兩塊可以實現嗎?」,按照數學理論來講二分之一的N次方,當然可以實現,按照物理學思維來講,最小的單位是分子或原子,我們學過化學後知道原子的組成部分是原子核(中子和質子)和電子,也知道現在已知的最小單位是夸克,但你知道是誰第一個打破原子是最小單位概念的嗎?就是約瑟夫·約翰·湯姆遜,他發現了更小單位電子的存在。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六)——湯姆遜
    湯姆遜發現電子的故事,要從他28歲那年說起。1906年,美國籍物理學家約瑟夫· 約翰·湯姆遜獲得第六屆諾貝爾物理和化學獎,得獎理由是表彰他在「氣體導電方面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氣體導電方面,有沒有搞錯?這個理由湯姆遜本人很不感冒。
  • 他是電子的發現者,28歲當上教授,培養了7個諾獎得主湯姆遜
    從18世紀到19世紀,兩次工業革命,從不同層面,促進了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各種自然科學逐漸成形,並蓬勃發展起來,同時,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湯姆遜無疑是那個時代,眾多優秀科學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員,他對人類科學技術,進步的貢獻是巨大的,他的一生,都致力於科研事業,揭開了『電子'神秘的面紗,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電子的發現,打破了千百年來。
  • (新人教版)高三年級物理課件:電子的發現與湯姆遜模型
    點擊可下載全部高三年級物理課件:電子的發現與湯姆遜模型朽推薦:滬教版高三年級英語課件:主謂一致(複習)滬教版高三年級數學課件:二輪複習課件立體幾何(新人教版)高三年級語文課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1904年,英國物理學家J. J .湯姆遜提出了他關於原子模型的觀點。這是一個非同尋常,但似乎合理的構造,在科學界引起巨大反響並廣為接受。幾年前,湯姆遜發現了電子,他試圖調和原子的兩個已知性質:帶負電荷的電子和電中性的原子。電子帶負電,原子是中性的,那麼一定有東西是正的。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作為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對於原子的探索和研究持續了上千年,從古希臘抽象的哲學推理到近現代不斷完善的物理概念,如同大多數科學探索一樣,過程中出現了無數錯誤的認知和模型。1904年,英國物理學家J. J .湯姆遜提出了他關於原子模型的觀點。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雖然只是一個純粹的數字遊戲,但巴爾末卻向世人證明,原子譜線的背後一定有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物理規律。誰能發現這個規律?巴爾末選擇另請高明,而自己還是繼續當自己的女子學校老師。今天的故事要從1897年開始說起。在這一年,約翰-湯姆遜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這個物質便是電子,原子不可繼續分割的理論就此打破。
  • 20世紀初,「原子模型」進化中的「春秋戰國」黃金時代
    湯姆遜受開爾文的「實心帶電球原子模型」的啟發,結合自己已發現電子存在的事實,他提出了「葡萄乾蛋糕原子模型這個模型不僅能解釋原子為什麼是電中性的,電子在原子裡是怎樣分布的,而且還能解釋陰極射線現象和金屬在紫外線照射下能發出電子的現象,而且根據這個模型還能估算出原子的大小約10-8釐米,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正由於湯姆遜模型能解釋當時很多的實驗事實,所以很容易被許多物理學家所接受。1906年,湯姆孫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 盧瑟福轟開原子,發現質子,並且預言中子的存在
    通過實驗盧瑟福發現鈾巖放出的射線還不是一束,它在磁場下這個射線會向兩個方向偏轉,這就證明是兩束電信不同的射線,一正一負,他就把這個帶正電的這束給起了個名兒叫阿爾法射線,帶負電的就叫做貝塔射線,其實還有一束不帶電的盧瑟福沒發現,後來是法國物理學家維拉爾發現了,並且順勢就給命名伽馬射線,就是電磁波,經過測算,這束帶負電的這個貝塔射線就是老師湯姆遜發現的電子,但是天然放射出來的電子束速度快,穿透性強的高能電子束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雖然只是一個純粹的數字遊戲,但巴爾末卻向世人證明,原子譜線的背後一定有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物理規律。誰能發現這個規律?巴爾末選擇另請高明,而自己還是繼續當自己的女子學校老師。今天的故事要從1897年開始說起。在這一年,約翰-湯姆遜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這個物質便是電子,原子不可繼續分割的理論就此打破。不過,湯姆遜還是無法確定電子的質量與電量究竟是多少,他只得出了電子的質量與電量的比值。
  • -原子學說的古往今來
    我們不討論這個理論的正確性(現在我們看來很顯然是錯的,但是你要知道他們生活的時代),泰勒斯的思考和學說對後來哲學家們的思考是一種啟發,包括原子學說的提出。後來,古希臘的哲學家留基伯首先提出了關於原子的學說,隨後經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歐洲最早的樸素唯物主義的原子論。約公元前400年,希臘哲學家德謨克裡特提出原子的概念,這是最早的原子的思想。
  • 原子結構中的電子云結構,是誰提出?故事精彩
    原子結構中的電子云結構是誰提出的1897年,J.J.湯姆遜在研究陰極射線的時候,發現了原子中電子的存在。這打破了從古希臘人那裡流傳下來的「原子不可分割」的理念,明確地向人們展示:原子是可以繼續分割的,它有著自己的內部結構。
  • 電子是如何被發現的?28歲系主任約瑟夫·約翰·湯姆遜改寫歷史
    ,這位是焦耳先生,你看啊,所以打小的湯姆遜就在這幫名人眼底下留下好眼緣兒了,14歲的時候,湯姆遜就進入了歐文斯學院學習工程學,但是到了湯姆遜16歲的時候,他父親不幸病逝了,家裡經濟條件又不是那麼好,母親就一再勸說湯姆遜還是堅持完成了學業,1876年20歲的湯姆遜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又被保送到了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繼續深造,學習的是數學,而劍橋大學可不是一般家庭能去的,這學費很高的啊,但是湯姆遜拿到了全額獎學金
  • 電子、質子和中子是怎麼被發現的?
    玻爾茲曼物理學家對粒子的定義是從粒子與周圍事物的關係開始的,J.J.湯姆遜在研究陰極射線時,通過加磁場、電場,發現陰極射線在磁場和電場中發生偏轉,而且可判斷帶負電。J.J.湯姆遜通過當時已有的理論進行計算,得出電子的質荷比,成為第一個發現電子的人。
  • 原子的組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以及什麼是同位素?
    在原子中添加一個質子就會產生一個新的元素,而添加一個中子就會產生一個同位素或一個較重的原子。原子核原子核是1911年由盧瑟福發現的。盧瑟福指出,在原子核中存在一個中性粒子,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也證實了這一點。原子的全部質量幾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 帶負電的陰極射線——實驗讓克魯克斯和湯姆遜勇攀科學高峰
    1879年英國的一次物理學討論會上,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化學家兼物理學家威廉·克魯克斯演示了一個使人異常激動的放電實驗:在空氣高度稀薄的玻璃管中放置一個用薄雲母片製成的十字,帶負電的陰極產生陰極射線,十字形雲母片在陰極對面的玻璃管壁上投下了形狀清晰的十字形影子。這時,克魯克斯拿起一塊馬蹄形磁鐵跨置在管子的中部,奇蹟出現了,十字形的陰影發生了偏移!
  • 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並且具有波粒二象性
    >在1897年,J.J.湯姆遜也發現了陰極射線中有一種「微粒」,並且這種微粒帶有負電荷。他給這種帶負電荷的微粒命名為「電子」,至此人們終於認識到原子中確實還有別的東西。J.J.湯姆遜於此也獲得了190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原子既然不是行星模型,那麼是什麼力使電子與原子核不離不棄?
    弱力管得更短,比強力還短,但力度比引力要大,只作用於電子、夸克、中微子等基本粒子,並制約著放射性現象,在β衰變中起重要作用,對光子、引子等玻色子不起作用。從四種力中,似乎沒有管理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力。有人說是引力,有人說是電磁力,都很難完美的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