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300多隻斑嘴鴨飛抵江口越冬

2021-01-09 瀟湘晨報

300多隻斑嘴鴨飛抵江口越冬

開啟了夏候鳥、冬候鳥「交接班」大幕,別錯過這觀鳥絕佳時機

結伴遷飛的斑嘴鴨■劉九江 攝

衡陽日報訊 (記者 胡亞華) 一陣緊過一陣的秋風吹過,天氣漸次轉涼,萬千候鳥又踏上了南遷北飛的徵程。近日,冬候鳥斑嘴鴨較去年提前一周飛抵江口越冬,由此開啟了夏候鳥、冬候鳥「交接班」的大幕。

「天亮後,大致數了數,居然有300多隻,好不熱鬧!」衡南江口鳥洲自然保護區管理所陳俊介紹稱,每一種候鳥都有著獨特之處,通過聲音、飛翔高度及飛行姿態,可分辨識別,斑嘴鴨叫聲與家鴨相近,但更加低沉渾厚,僅憑獨特的鳥聲便可大致判斷鳥的身份及方位,300多隻斑嘴鴨成了飛抵江口越冬候鳥大軍的「第一方陣」先遣部隊,隨後趕到的是遮天蔽日黑壓壓的大片鸕鷀,數量可達數千隻,普通秋沙鴨比較喜歡寒冷的天氣,可能要到10月底甚至11月才會姍姍來遲。經過築巢繁育,夏候鳥孕育的2萬餘只「鷺寶寶」已長大,羽翼豐滿,9月中旬白鷺、池鷺等鷺鳥將拖家帶口踏上南遷旅途。近幾年,耒水水質明顯改善,來了不想走的留鳥還真不少,如綠頭鴨、夜鷺、黑水雞等。今年,我市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實施禁捕退捕,耒河魚蝦明顯增多,漁業資源豐富,水草豐美,吸引了大批鳥兒前來栖息、覓食,享受豐盛的美食。眼下正值夏候鳥、冬候鳥「交接班」觀鳥絕佳時機,為了方便遊客觀鳥賞景,管理方斥資新建了三處觀鳥點,其中一處觀鳥點距離陳家洲淺灘卵石堆僅300米左右,魚蝦量多鮮美,自然留得住候鳥。「別忘了,應遠遠地觀鳥,千萬不要驚擾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陳俊預計,今年來江口越冬的冬候鳥數量將多過往年。

【來源:衡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男子養鴨三十年 養殖斑嘴鴨後 第一年就血本無歸 500隻跑了400隻
    隨著現在社會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鄉創業高養殖。但這門行業真的有這麼簡單嗎?今年40多歲的程松慶到現在已經有30年的養殖經歷了,但他最開始養殖斑嘴鴨的時候也是遭遇到了很慘痛的失敗。早年他看中了斑嘴鴨的潛力,便購進了500隻斑嘴鴨,可沒過幾天就讓他傻了眼。
  • 7隻斑嘴鴨在解放公園「安家」,結伴而行應是「一家人」
    湖面碧波蕩漾,岸邊綠樹成蔭,一群斑嘴鴨在湖面自在嬉戲,似在觀賞雨中美景。這是解放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葉向東28日拍攝的一張照片。當天下午,他路過該園落虹橋時,發現橋下的湖面上有7隻斑嘴鴨在遊動。為避免驚擾到鴨群,他隨即用手機拍下了這一幕。斑嘴鴨在解放公園安家。
  • 房縣森林公安局解救「三有」保護動物斑嘴鴨
    上午8時30分許,房縣森林公安局接到群眾舉報,在房縣城關鎮北街(老十字街)查獲行為人楊某某正在出售的野生動物活體斑嘴鴨5隻。    民警查獲的斑嘴鴨  經過觀察所查獲的斑嘴鴨健康狀況良好,下午16時許,民警冒雨驅車趕往房縣城關鎮半島灣,將查獲的5隻斑嘴鴨放歸自然。
  • 禁食陸生野生動物,漢壽這名養殖戶放飛兩萬多隻斑嘴鴨、鴻雁等
    近日,常德漢壽縣對縣域內在養存欄的3萬餘只斑嘴鴨、鴻雁和白骨頂,採取就近和符合生態環保的原則,在沅、澧水流域、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息風湖國家溼地公園和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對其放歸自然。至此,漢壽縣已全面完成禁食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主體轉型退出工作。
  • 一隻琵嘴鴨的血色遷徙之旅
    這就是那隻被解救的小琵嘴鴨琵嘴鴨覺得,自己需要好好休整一下。它在空中滑過一道優美的弧線,降落到了一片看上去很安全的水域。可是,它感覺被什麼纏住了,掙扎不脫——那是該死的盜獵分子事先設好的陷阱,一張網。不出意外,這隻琵嘴鴨很快就會迎來自己不幸的命運——成為某張餐桌上的一道野味。它能死裡逃生嗎?
  • 從西伯利亞來到上虞 一隻琵嘴鴨的血色遷徙之旅
    不出意外,這隻琵嘴鴨很快就會迎來自己不幸的命運——成為某張餐桌上的一道野味。它能死裡逃生嗎?【小琵嘴鴨】這是只雄性琵嘴鴨(野鴨的一種,體形中等),出生於五個月前,身長還不到50釐米,體重不過一斤。即便從野鴨的視角,它也還只是個半大孩子。
  • 自帶「鏟子」覓食的琵嘴鴨
    喜歡來神農架大九湖溼地公園越冬的鴨類有綠頭鴨、綠翅鴨、斑嘴鴨、白眉鴨、紅頭潛鴨、鳳頭潛鴨、斑背潛鴨、紅嘴鷗、琵嘴鴨等。 琵嘴鴨體型,比綠頭鴨小一些,但嘴巴卻比綠頭鴨的黃嘴巴更大。
  • 綠頭鴨與斑嘴鴨
    綠頭鴨 屬鴨科鴨屬中型遊禽。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和越冬期間,常集成數十、數百甚至上千隻的大群。或是遊泳於水面,或是棲息於水邊沙洲或岸上。性好動,活動時常發出叫聲,響亮清脆,很遠即可聽見。綠頭鴨主要以野生植物的葉、芽、莖、水藻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軟體動物、甲殼類、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秋季遷徙和越冬期間也常到收割後的農田覓食散落在地上的穀物。
  • 旌湖越冬水鳥種類數量又雙叒叕增加了
    2021年1月9日成都平原越冬水鳥調查在全省36個調查點同步進行這項調查已經持續五年由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成都觀鳥會德陽市觀鳥愛鳥志願者協會等全省十二家機構共同發起德陽市觀鳥愛鳥志願者協會7名志願者沿旌湖從青衣江橋出發全程徒步7.12公裡
  • 大茘黃河溼地:黑鸛、綠頭鴨和斑嘴鴨 和睦共處美好景象
    大茘黃河溼地:黑鸛、綠頭鴨和斑嘴鴨 和睦共處美好景象 新年伊始,在陝西大荔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綠頭鴨和斑嘴鴨和睦共處的畫面成為一景。它們棲息在溼地「竊竊私語」或在空中自由翱翔。黑鸛成鳥的體長為1-1.2米,體重2-3千克;嘴長而粗壯,頭、頸、腳均甚長,嘴和腳都是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餘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多種顏色。
  • 大荔黃河溼地綠頭鴨和斑嘴鴨鬧冬圖
    (李世居)入冬以來,在陝西最大的大荔縣黃河溼地蘆葦蕩,綠頭鴨和斑嘴鴨「拖兒帶女」和睦共處歇息黃河溼地成為一景。 據溼地工作人員介紹,都屬於野鴨的綠頭鴨和斑嘴鴨,區別在於綠頭鴨雌雄毛色差別較大,雄鴨一眼就能看出來,難區別的是斑嘴鴨和綠頭鴨母鴨的區分,綠頭鴨雌性沒有明顯的眉斑,嘴呈青色或大面積淡黃
  • 海鹽 斑嘴野鴨「飛」申城
    海鹽 斑嘴野鴨「飛」申城  本報訊 7日,在海鹽縣尼松野鴨專業合作社的立體生態馴養基地裡,成群斑嘴野鴨漫天飛。合作社負責人周進良介紹,今年首次引進5萬隻斑嘴野鴨在基地「試水」養殖,其中3萬隻是種鴨,明年將孵化出100萬隻鴨苗,分發給附近農戶養殖。斑嘴野鴨每隻售價在150元以上,憑藉其「野性」深受上海市民的喜愛。
  • 【rlyl物種說】今日--琵嘴鴨(Shoveler)
    目:雁形目 Anseriformes科:鴨科 Anatidae屬:鴨屬 Anas種:琵嘴鴨 A. clypeata  (Linnaeus, 1758)▲琵嘴鴨拍打翅膀琵嘴鴨,棲息於開闊地區的湖泊河流等處,也見於山區以及高原上的水域。以小型軟體動物,浮遊生物、甲殼類,昆蟲幼蟲、小魚、蛙等為食。
  • 江西鄱陽湖迎來首批越冬候鳥白琵鷺 比去年早11天
    江西鄱陽湖迎來首批越冬候鳥白琵鷺 比去年早11天 2020-09-17 11:16:00來源:央廣網
  • 愛寵物之昊東:萌寵之綠頭鴨和斑嘴鴨,你知道多少呢
    愛寵物之昊東:萌寵之綠頭鴨和斑嘴鴨,你知道多少呢文/愛寵物之昊東哈嘍,小夥伴們,這裡是你們的朋友小編愛寵物之昊東,如果你是第一次見到我,記得一定要點擊關注哦,這樣可以賜給小編愛寵物之昊東更多的力量哦。好了,閒話不多說,我們進入正題吧。
  • 候鳥飛抵浙江漩門灣 400多隻雁鴨類將戴「國際身份證」
    辛慧 攝在漩門灣溼地公園鳥類救護站,專家們正在仔細測量記錄一隻斑嘴鴨的體重、翅長等數據。記錄完畢後,專家給這隻斑嘴鴨套上了鼻環,鼻環上為國際統一的惟一編碼,相當於給這隻斑嘴鴨配發了國際通用的「身份證」。一隻完成環志的綠翅鴨。
  • 商洛丹江首次拍到新鳥種—琵嘴鴨
    商洛丹江首次拍到新鳥種—琵嘴鴨 圖文/張生超自商洛市攝協拍鳥人羅高潮老師在商洛市商州丹江段首次發現丹江新鳥種群一琵嘴鴨後,3月14日我驅車前去琵嘴鴨落腳處丹江溼地舒楊河段進行了跟蹤拍攝,記錄了首次在丹江遊曳的琵嘴鴨,讓人大飽眼福。
  • 脊椎動物·赤嘴潛鴨:來鴨!看我變身「暖男」鴨!
    ,狹嘴潛鴨屬。主要在我國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繁殖,冬天會在西藏南部、雲南、四川、貴州一帶越冬。照片攝於雲南瀘沽湖。 赤嘴潛鴨是一種體型較大的鴨類。成年身長平均為53 ~ 57釐米,翼展84 ~88 釐米,體重1.3千克。雄鴨頭濃慄色,嘴赤紅色,到了繁殖期,鏽色的頭部和橘紅色的嘴與黑色前半身形成對比,頭頂至頸項處隆起的如「繡球」般的棕黃色冠羽尤為可愛。
  • 西湖鴛鴦和斑嘴鴨「在一起」了?專家並不看好:公鴛鴦出軌成性
    攝影師「探客」 供圖西湖里,鴛鴦和斑嘴鴨「在一起」了不過,專家並不看好這段愛情,因為公鴛鴦出軌成性昨天早上,網友「木子」和「探客」給錢江晚報發來一張意味深長的照片。他們說:「是西湖愛美好了呢還是因為愛情,他和她竟然不管不顧在一起了。是真的!」兩位網友說的他和她,是西湖里的一隻鴛鴦和一隻斑嘴鴨。在寒潮來臨之前,他們不顧一切地在一起了。
  • 飛不走的野鴨好養又賺錢,男子靠養殖斑嘴野鴨一年利潤能賺百萬
    程懷光的父親程松慶,有著三十多年的家鴨養殖經歷,馴養斑嘴野鴨,從前幾年開始一步一步摸索起來,剛開始養了500隻野鴨和500隻大雁,養了以後,500隻野鴨飛走380隻。第一年養殖程家父子血本無歸,看來傳統的家鴨養殖經驗,不適應野鴨的馴養,好在這次失敗讓程松慶對於野鴨的生活習性有些了解,再加上外出學習別人的養殖經驗,程松慶開始了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