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話文史,共讀好書,歡迎關注我的帳號:春深讀書。
導讀:
「女神」這個詞語現在很常用,每個思春的單身狗心中,都有一個巧笑倩兮、美目眇兮的「女神」,這個詞語常用來形容那些容貌姣好、氣質出眾的女孩。《詩經》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亙古不變的。
不過「女神」這一稱謂並不是現代人創造出來的,上古創世神話中便有了「女神」這個詞語,是對神話中「女性神祗」的稱呼。
而「神女」這個詞語,因春秋戰國時期的辭賦家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而與「巫山雲雨」相關聯,經常出現在李商隱、蘇軾等唐宋文人的作品裡,現在文化內涵複雜。
女神和神女的關聯——都曾是女性神明角色
神女和女神都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對神話中的女性神明角色的稱謂。
「女神」在詞典中的解釋為:女性的神明或至尊,神話中的女性神仙。後來引申為善良純潔、氣質脫俗的女性。
「女神」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生經》中,古代人民用自己的智慧與靈感創造了多姿多彩的女神形象,她們大多容貌清麗、身姿優美,是真、善、美的化身,如中國神話中的女媧娘娘、百花仙子、觀音菩薩等,體現了濃厚的倫理道德意識。
在西方神話故事中,女神也多象徵著公平、正義與美好願望,如古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愛神阿佛洛狄忒,掌管婚姻的女神赫拉,俄羅斯人的大地女神「地母」等。
「神女」也是指女神仙,起源於母系氏族時期的女性神明崇拜。《詩經·周南·漢廣》中有「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的句子,「遊女」就是一位神女。
戰國時期,楚國有名的詞賦家、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宋玉創作《高唐賦》和《神女賦》,開創了人神相戀的愛情故事先河。後來「神女」常常出現在詩詞與古籍中,已經成為一種文學作品中的典型意象。
美好的神女形象為何成為「妓女」的代稱
神女形象美好、高尚而神聖,後世文學作品中,「神女」一詞為何會用來隱喻妓女?這還要從宋玉的《高唐賦》說起。
宋玉在《高唐賦·序》中寫道: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巫山神女化作美貌女子,進入楚懷王的夢裡,與楚懷王成就了人神相戀的佳話。在《高唐賦》的姊妹篇《神女賦》中,宋玉寫到自己與楚懷王的兒子楚襄王共遊雲夢之浦,楚襄王夜裡夢到巫山神女,向神女求愛遭到拒絕,「襄王有夢,神女無心」,最終歡情未盡,悵恨而別,獨留楚襄王回憶神女美麗的容顏:
「貌豐盈以莊姝兮,苞溼潤之玉顏。眸子炯其精郎兮,多美而可觀。眉聊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
巫山神女無與倫比的美貌與清麗脫俗的姿態讓楚襄王神魂顛倒、相思刻骨,他命令宋玉將這個綺夢寫下來,遂作成《神女賦》。
《高唐賦》和《神女賦》在後世廣為流傳,產生了一系列諸如「高唐、雲夢臺、朝雲、行雨、巫山神女」等文學意象,逐漸成為文人騷客心底溫暖而隱秘的象徵。
《高唐賦》中,巫山神女向楚懷王自薦枕席的描述,反映了楚地的民風開放、大膽不羈。而且從詩賦中可以看出,巫山神女的形象是神聖而美好的。但隨著文化的發展,到了重視儒家思想的中原地區,「巫山神女」漸漸為道德禮教所不容,被稱為「奔女」,即「私奔之女」。「神女」在不少文學作品中成為妓女的代稱。
阮玲玉曾主演一部名為《神女》的電影,在劇中飾演一位美麗善良、在舊社會受壓迫受欺辱的妓女形象,這裡,神女就成為了妓女的隱喻。
文學作品中的「女神」與「神女」
「女神」和「神女」都常常出現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
現代文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的郭沫若,第一本新詩集便以《女神》命名,作品中充滿浪漫主義的藝術色彩,代表了青春、自由、解放的五四精神,是郭沫若青年時期的生命情懷和遠大理想的象徵。
「神女」一詞出現在文人詩詞裡就更多了。「神女」是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詩作中的重要文化意象,比較出名的是《無題》:
無題
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後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很多關於這首詩的賞析釋義中,都把「神女」解釋為妓女,其實這樣理解並不妥當。
李商隱有很多描寫纏綿悱惻的美好愛情的詩作,雖然「情思宛轉,辭藻精麗」,卻都具有朦朧、神秘而感傷的色彩,與其一生遭際密不可分。
李商隱一生深陷牛李黨爭,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負無法得以施展,因此他對同樣生不逢時、壯志難酬的屈原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情感共鳴。
相傳宋玉是屈原的學生,宋玉的詞賦裡也有對《楚辭》的繼承,因此對於《高唐賦》裡的「巫山神女」,李商隱是懷著崇拜而嚮往的感情,「神女」在李商隱詩作裡有特殊的涵義,象徵著詩人聖潔而美好的理想信念。
李商隱與妻子相愛卻不能長相廝守,他為早逝的妻子寫下很多傷感纏綿的悼亡詩,「巫山神女」在他詩裡不但是理想的象徵,也是美好愛情的象徵,如《過楚宮》:「巫峽迢迢舊楚宮,至今雲雨暗丹楓。微生盡戀人間樂,只有襄王憶夢中。」
蘇軾這位大文豪對「神女」的傳說又持另一種態度。他在《巫山》一詩中說:「世人喜神怪,論說驚幼稚。楚賦亦虛傳,神仙安有是。」質疑「巫山神女」的傳說,顯示了蘇軾以「自然之理」看待世間萬物的哲學觀;後來他又在《神女廟》一詩中重新塑造了一位勇敢、智慧的巫山保護神的神女形象:「上帝降瑤姬,來處荊巫間。神仙豈在猛?玉座幽且閒。」借「神女」以言志,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1956年,毛主席在巡視南方、檢閱南京長江大橋施工情況並暢遊長江時,創作了《水調歌頭·遊泳》一詞。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詞中「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的著名詩句,表達了毛主席帶領華夏兒女,建設祖國新天地的豪邁氣概。「神女」一詞,也可如此氣壯山河。
結語:
鑑於「女神」和「神女」在文化的發展中被賦予不同的涵義,雖然它們都是美好純潔的女性象徵,讚美別人時還是用「女神」更為合適。
現在網絡上一搜「女神」,出來的都是膚白貌美大長腿的圖片。「女神」一詞流於世俗,漸漸失去了聖潔的感覺。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