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蝸牛最大的特點就是整天背著自己的「小房子」跑來跑去,而這個小房子就是蝸牛的殼。如果強行的把蝸牛的「小房子」弄破,它會不會死呢?答案並不是絕對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簡單的了解一下蝸牛
蝸牛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動物,但是在分類上,它卻有些歧義。因為,從狹義上看,在我國,蝸牛泛指陸地上的腹足綱下的動物,而從廣義上上說,蝸牛則是整個腹足綱下所有動物的總稱,包括我們常見的海螺、田螺等等。
這兩個分類的區別在於狹義上的蝸牛是有殼且陸生的腹足綱,而廣義上說,整個腹足綱下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有殼,比如蛞蝓就屬於腹足綱,但它身上並沒有殼,而是一種純正的軟體動物。既然我們討論的是有殼的蝸牛,我們就從狹義的角度來說一下。
狹義上的蝸牛實際上就是我們對腹足綱肺螺亞綱柄眼目下的蝸牛科和大蝸牛科的稱呼,而在這兩個科下的所有動物都是有殼且陸生的,不同是,大蝸牛科下的蝸牛要比蝸牛科下的蝸牛要大很多。(有點繞哈)
從外觀上看,蝸牛殼的形態都差不多,大都是成圓錐形或者扁平的螺旋裝的圓形,而且蝸牛殼的表面都很光滑,有些蝸牛的殼上會有花紋,有些則是純色。
所有的蝸牛均為雌雄同體的動物,但是,它們的繁殖方式屬於異體受精。這是因為蝸牛雖然同時具有精細胞和卵細胞,但它們的精卵細胞成熟是有先後順序的。由於蝸牛沒有四肢,所以只能靠整個腹部行走,如果小夥伴們觀察過蝸牛,就會發現,蝸牛在移動的過程中會在經過的地方留下一層白色的液體。這種液體就是蝸牛分泌的黏液,黏液對於蝸牛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黏液可以減小蝸牛柔軟的腹部與地面的摩擦力,讓蝸牛的腹部不至於受傷,因此即使它經過一些比較鋒利的物體,也不會受傷。
其次,蝸牛分泌的黏液可以將一些掠食性的昆蟲束縛住,不讓它們危害自己,比如螞蟻在經過蝸牛的黏液時,會被黏液粘住,無法行動。最後就是當蝸牛躲進殼裡之後,它可以用黏液封口,當黏液幹了之後會形成一層鈣質的薄膜將自己完全保護起來,這樣有利於保持身體的溼度和溫度。
除此之外,不同的蝸牛的食性也有著較大的差別,大多數的蝸牛是以植物的樹葉以及嫩芽為食的,也有一些蝸牛卻是肉食性的,而它們的主要獵物就是其他草食性的蝸牛。
蝸牛殼的作用?
蝸牛殼是一層比較薄的鈣質外殼,這是蝸牛吸收外界的碳酸鈣後、利用外套膜形成的。因此,有殼的蝸牛大都棲息在石灰質的地區。蝸牛從出生開始外殼的生長就已經開始了,直到成年後長成。雖然成年後蝸牛的殼不再變大,但是會隨著蝸牛的年齡增長而加厚。
在上面的介紹中,我們提到了蝸牛的黏液可以幫助蝸牛在縮進殼裡後封口以保持溼度和溫度,而蝸牛殼的第一個作用與黏液的作用是一樣的。當氣溫較低或者是外界非常乾燥時,蝸牛就需要縮進殼來短暫地躲避了,等到外界一切恢復正常,它會再次出來。所以,從功能上看,蝸牛殼與我們人類的房子是一樣的,都是遮風擋雨的場所。
其次,蝸牛殼對蝸牛是一種保護,當蝸牛縮進殼裡用黏液封口之後,一些小昆蟲很難破開防禦,這樣就避免了被吃的風險。
最後是保護色,根據生物學家的研究發現,不同環境中的蝸牛殼的顏色不同,而它們的顏色大都是由原生環境決定的。而與環境更加接近的體色更有利於它們的隱藏和躲避天敵。
破了殼的蝸牛會怎麼樣?
蝸牛的殼破了,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就是殼的邊緣破了,第二種是只破了表面的殼,第三種是殼破到能看到蝸牛的身體了。
前兩種情況很簡單,第一種只是邊緣破了的話,是不影響蝸牛的,而第二種相信許多養蝸牛的小夥伴都經歷過,因為蝸牛在不斷的生長過程中,殼是在不斷加厚的,所以它的殼是有層次的,如果只是破了最外面的一層,也是對蝸牛沒有什麼影響的。
但是,如果是第三種就不一樣了。上面我們說過,蝸牛殼可以保持蝸牛本身的溼度和溫度,當蝸牛殼被破壞後,蝸牛的體液會加速蒸發,再加上它本身移動就需要黏液,在雙重的消耗下,蝸牛就會因為體內失水而死。而且,失去了殼的保護,一些昆蟲很容易就進入它的體內,將它消滅掉。
最主要的是,蝸牛的整個身體與殼的內壁是緊緊相連的,也就是說殼已經是蝸牛的一個器官了,所以破壞了殼就等於直接傷害到了蝸牛,此時一些細菌就會進入蝸牛體內。
總之,只要蝸牛的殼破到能看到蝸牛的肉了,那麼它是必死無疑的。
總結
蝸牛的破殼有三種情況,只要不是破到看到蝸牛的身體,蝸牛是沒有性命之憂的。但是,一旦是破了個洞,都能看到蝸牛了,那麼蝸牛就只有死路一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