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春城晚報》報導,在昆明租房養老的張師傅,呼籲在昆明成立「無殼蝸牛互助會」,大家互相幫助,免費提供房源信息,就可以免去中介費這樣一筆不小的開支,以減輕租房人負擔。
張師傅認為交中介費是房東的事,而不是租房人的責任,這顯得有些極端。我贊成北京、上海、重慶等地,中介費有的是由房東、房客一人出一半的做法。中介同時為房東和租房人提供了服務,雙方都應該支付中介費,在昆明都是由租房人出中介費的做法並不公平。不過,有人擔心讓房東出中介費,等於羊毛出在羊身上,房東肯定會提價。得承認,在出租房緊俏,租房人比房東和中介方弱勢的情況下,要想講公平等於與虎謀皮。張師傅大約也不對中介費由房東出或者房東、房客一人出一半抱什麼希望,否則他就不會呼籲成立「無殼蝸牛互助會」了。
「無殼蝸牛互助會」頗有創意,但從報導中找不到如何操作的具體辦法。「無殼蝸牛」之間要實現房源信息免費共享,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殼蝸牛」之所以找不到「殼」,就與「信息貧困」有關,他們到城市打工或養老,找遍全城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殼」,才不得不找中介,忍受由自己全部出中介費的不平等協議。要是哪個「蝸牛」從「無殼」變「有殼」,並且還知道不少「殼源」,那說不定自己就變成中介人了,有幾個肯把寶貴的信息免費提供給別的「無殼蝸牛」呢?再說,做房屋中介的人在房屋信息收集方面是專業人士,「無殼蝸牛互助會」知道的「殼源」,房屋中介說不定也知道。「無殼蝸牛互助會」如果想搞一個學雷鋒性質的無中介房源信息免費網,那等於是向房屋中介提供免費信息,房屋中介可能搶先冒充「無殼蝸牛」將「殼源」租下。不知表示自己可以出面當顧問的張師傅對這些問題有何應對之策,也許他老人家胸有成竹,但我以為,讓一位七旬老人為「無殼蝸牛」們過多操心,是一件令人心酸的事。張師傅主張,強者應該幫助弱者,昆明房屋中介市場讓弱者負擔全部中介費不仁不義,「租房的人都是外來務工人員,不少還是大學畢業才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他們一直靠父母供錢讀書,還沒有找著工作,或參加工作不久,工資又低,再叫他們出中介費,不是雪上加霜嗎?」但深受房屋中介盤剝的張師傅同樣需要強者的幫助。
在不交中介費難租房子的僵局中,別指望房東不向低收入的房客中介費。弱者互助的「無殼蝸牛互助會」即使真的成立,作用也極其有限。我以為,幫助弱者的強者角色首先應由政府來擔任。
最新一期的《南方人物周刊》講述,在彈丸之地的香港,政府於1954年開始實施公屋(廉租房、公租房)計劃。截至2004年3月底,香港居民約30%的人口居住在香港政府提供的公屋,公屋單位的數目,也佔全港房屋單位總數約三成。香港有高不可及的房價,懸殊的社會貧富差距,公屋制度起到了維持這個700萬人口社會穩定與發展的作用。
全國兩會剛閉幕,《天津市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試行)》於3月15日發布施行。根據該《辦法》,天津將面向三類群體,分三個階段依次提供房屋租賃。首批推出3000餘套公租房,最低租金為每月每平方米1元。1元租金的公租房,比香港公屋還給力,讓天津市的「無殼蝸牛」歡呼雀躍。
在我看來,有責任為「無殼蝸牛」提供公租房的政府才是強政府,能夠強力實施公屋計劃的市場經濟才是好的市場經濟。如果有足夠的低租金公房,是不需要什麼房屋中介服務的,更無必要成立「無殼蝸牛互助會」。眼下,「無殼蝸牛」最需要的是政府公租房計劃的幫助而不是抱團取暖式的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