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程晨、邢利宇/中新網
2019-08-26 17:00
中新社臺北8月26日消息,抗議房價飆漲、要求抑制炒房的臺灣「無殼蝸牛運動」26日滿30周年。當天多個社會團體在臺北舉行記者會並指,相關問題時至今日仍未解決,且更加惡化。
據臺行政當局「主計總處」統計,臺北市地價在1986年為每坪(一坪約等於3.3平方米)6.7萬元(新臺幣,下同),1989年攀升至每坪25.1萬元,三年翻漲數倍;同期的居民所得只增加了0.12%。當年8月26日,上萬人夜宿地價最高的忠孝東路表達強烈不滿:高企的房價讓多數人淪為「無殼蝸牛」或一輩子背房貸的「屋奴」。
參加記者會的臺灣勞工陣線、房市改革行動聯盟等團體表示,過去30年,臺灣人普遍「住不起房」的問題依然無解。運動過後,臺當局提出了一些政策設想,但未能對症下藥,成效不大。
記者會公布的臺北市房價所得比趨勢圖顯示,從「無殼蝸牛運動」到2014年「巢運」(同樣以抗議高房價為訴求)爆發,房價所得比從8.58上升到14.94。臺灣《聯合報》透露,去年這一數字再度上升至15.32;購屋負擔30年來大漲,但民眾實質性薪資幾乎原地不動。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巢運」發言人彭揚凱稱,臺灣的住宅改革始終不敢面對結構性問題,原因在於有關方面怕得罪大型建商。隨著經濟成長趨緩、薪資凍漲,問題更顯嚴峻,年輕世代成為最苦的一群人。
臺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說,據最新統計,臺灣近八成民眾薪資低於每月5萬元。按照市面房價估算,工薪階層買房需要連續45年不吃不喝才有辦法承擔。如今,年輕人根本不敢買房子,即使在長輩資助下購房也無法住入有尊嚴的房子。
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認為,高房價使年輕夫妻買不起房、從而不敢生小孩,這是導致臺灣生育率低不可忽視的原因。如果臺當局認為「少子化」已經觸及到「安全問題」,那就有必要正視現下的高房價並提出因應之策。
基於此,彭揚凱表示,參加記者會的相關團體宣示,將以「青年安居」作為現階段住宅運動主軸,積極開展青年世代的倡議行動,要求臺當局進行制度改革,其中尤其針對購屋和租屋市場扭曲、住宅資源回歸居住使用等問題。
(原題為《「無殼蝸牛運動」30年 臺灣社會團體呼籲當局正視「青年安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臺灣房價,無殼蝸牛運動,青年安居
相關推薦
評論(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