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的黃猄,國家保護的三有動物.

2021-01-17 貝嶺資訊

龍川有黃猄。我與黃猄有兩次面對面的對視。

一次,是十幾年前。那時,我上山砍柴,放下柴休息時,看到它就在旁邊的山上站著。

它在樹叢中一動不動,定睛看著我,我也看著它。就這樣,僵持著。我離它,是如此的近,以至於我產生想上前去撫摸一下它的衝動。

正當我準備動作的時候,它卻頭也不回地跑到山上去了,消失了。

還有一次,是最近幾年,騎摩託車,在山腳下的路邊,發現了它,一動不動。

我剛開始沒在意以為,誰家養的黃牛又產下的仔,養頭母黃牛真是賺翻了,年年一頭黃牛仔。

它正目不轉睛地,望著我。我也望著它。

我想停下來,拿出手機來拍它。可是,它卻又飛快地路到山上去了。留下我傻傻地留在原地。小黃牛,不可能跑那麼快呀。原來,是黃猄啊。

小時候,我也見過,當地人從山上裝回的黃猄,一個人就可以抱回來了,像抱小孩一樣。

其實黃猄是很友善的動物。主要吃樹枝上的嫩葉。

人類就是它最大的天敵。希望它們能夠生存地更好,避開一處處的擁有高科技技術的陷阱。

河源已發布為期五年的全面禁捕令,禁止捕捉一切野生動物。

黃猄是國家保護野生動物,三有動物。捕捉會判刑。

相關焦點

  • 視頻|捕捉黃猄被判刑, 「三有」動物抓不得
    視頻|捕捉黃猄被判刑, 「三有」動物抓不得 2020-07-29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在貴州龍川極地海洋世界啟動
    文佳佳)10月30日,由貴州省水生野生動物科普基地、貴州龍川極地海洋世界承辦,為主題的「關愛水生動物共建和諧家園」,2020年貴州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暨長江流域禁捕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貴州龍川極地海洋世界隆重舉行。
  • 麻雀黃鼠狼,壁虎癩蛤蟆,三有動物要記牢,當心犯罪又判刑
    我國除了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不能傷害獵殺外,其實還有一類叫三有動物的,保護級別雖然沒有前兩種高,但是依然可以構成刑事犯罪。由於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大多是珍惜稀有動物,因此與普通民眾見面的機會不大,但三有動物卻不一樣,有很多都是常見的動物,有很多都是我們熟知的動物。
  • 專家:是黃猄!
    對此,廣州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人員表示那是黃猄,建議遊客遇到時不要靠近驚擾它。據於先生介紹,4月12日下午,他下班後從柯子嶺門崗進入,去白雲山爬山。他沿著白雲山上的小道行走時,走到半路發現一隻不知名的小動物在灌叢裡覓食。於先生將其拍攝下來,想知道到底是什麼物種。
  • 蟻種│小小黃猄蟻,如何大能耐?
    在黃猄蟻火熱的背後有些蟻商從澳洲進口了一種名為「綠樹蟻」的螞蟻,實則是分布區域不同存在體色差異罷了。不同地域你還會看到顏色更深的黃猄,或者顏色更淺。左為澳大利亞綠樹蟻,右為黃猄蟻黃猄蟻是蟻亞科下織葉蟻屬,顧名思義是一種在樹上營巢,編織樹葉的品種,這種編織樹葉的行為,和它們所用的方法,以及群體協調能力著實讓人嘆為觀止。他們除蟻后外有兩種分化,小工蟻7-8mm 大工蟻10-11mm長。
  • 黃猄不是黃麂
    朋友說今天去打黃猄,說是候郊區就有。黃猄的照片我見過,和我熟悉的黃麂一個樣子。 郊外群山植被繁茂,與農田交界的山腳都是一些小山包,初來乍到感覺這些類似丘陵的小山包不像是麂子類動物呆的地方。在老家打麂子都是上大山。在這裡的城市近郊有麂子真的讓我感到有點吃驚。在老家我們打麂子通常都是用D5.2×30的鹿彈。
  • 山東曾有3人抓千隻野壁虎被刑拘,只因它屬"三有動物"
    記者從山東省林業廳了解到,癩蛤蟆雖然沒有被列入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但被列入「三有動物」名錄,受法律保護。對於被列入「三有動物名錄」的1590種動物,我國法律規定,私自捕捉20隻(條)以上就構成犯罪,捕捉50隻(條)以上屬於重大刑事案件。
  • 海南陸地珍稀動物:黃猄
    海南島的深山密林,崇冊峻岭,丘陵草坡,處處都有黃猄活動的足跡。轉自搜狐  黃猄又稱為野羊,它的體型和家養的羊很相似,全身黃色,毛細光滑,頭上長有兩支角,角狀向上有分枝,四肢修長,體重可達20公斤左右,最大的有30多公斤,它的肉含脂肪極少,百分之九十為瘦肉,味道特別鮮美可口,多吃不厭,可以做成多種味道的菜餚。黃猄的皮剝離曬乾後,是海南出口較大宗的土特產品,可製成聞名遐邇的猄皮鼓,以及二胡等多種樂器。
  • 熱帶雨林探奇:黃猄蟻,你不曾見過的螞蟻
    在雨林等,黃猄蟻捕食或被捕食的過程也遇到過幾次。但我一直不能忘記費裡施在他的書中講述的黃猄蟻築巢的過程和那些精美的圖畫,希望有一天能讓我看到。這是雨林中不同的螞蟻我走近細看,――正是黃猄蟻的蟻巢,很多長約一釐米、長著兩隻黑黑的大眼睛的橘紅色黃猄蟻在上邊爬來爬去,忙碌地築巢,蟻穴已經即將完工。
  • 水資源豐富的龍川,如何治水管水?縣水務局領導在《作風熱線》直播...
    到2025年,全縣碧道建設總長度達到158.22公裡,形成覆蓋全縣的萬裡碧道網絡,全面構建具有龍川客家水文化特色的平安綠色生態水網,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美好願景,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全面呈現。一直以來,我縣高度重視水資源管理與節約保護工作,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較好地完成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那麼具體是哪「三條紅線」控制?
  • 寮國人民企圖脫貧的大招,居然是養殖黃猄蟻!!!
    黃猄蟻廣泛分布於寮國地區,因其具有增強免疫和抗衰老的重要作用,可以作為食用、保健和藥用,因此,近年來,許多寮國人紛紛加入了「黃猄蟻養殖戶      黃猄蟻 ,又名黃柑蟻、紅樹蟻、織葉蟻,廣泛分布於寮國。紅樹蟻是樹棲蟻鍾,會利用幼蟲吐絲捲起鮮活樹葉築成「蟻包」棲息,大群落的黃猄蟻普遍有多個副巢。
  • 廣州白雲山重現野生黃猄 成居民家常客(圖)
    目擊者聲音  「我無數次看見過黃猄,它幾乎成為我家小院的常客」  「我把跑到馬路上的一隻黃猄趕到山上」  「柯子嶺附近的山上經常能聽到這種動物的類似牛一樣的叫聲」  「我們圈起一隻黃猄餵養了幾天」  文/記者何有貴  昨天,本報「白雲山重現黃猄」的報導,在市民中引起強烈的共鳴
  • 黃猄坑之戰:他帶領著弟兄們殺掉上千名日軍,戰後收穫頗豐
    幾天後,日軍殺氣騰騰的直衝黃猄,第三大隊派1個小分隊在黃猄坑西北山地,先跟日軍廝殺著,耗盡日軍的力氣,並一步步將日軍騙進黃猄坑。日軍進入黃猄坑才察覺這裡並沒有我軍戰士,像無頭蒼蠅一樣,朝北邊逃跑,這個時候,藏在黃猄坑西南面山上的第三大隊主力軍從左邊衝出,第五大隊主力軍從右邊衝出,兩支大隊軍開始了夾擊。
  • 黃猄蟻以排洩物為樹葉「施肥」
    丹麥奧胡斯大學研究人員在英國《生態學》雜誌上報告說,研究發現,黃猄蟻排洩物是一個重要的氮肥來源,可被樹葉吸收。    黃猄蟻是一種兇猛的樹棲螞蟻,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擅長捕食昆蟲,常被用於治理果樹害蟲。研究人員先在樹林中央一棵咖啡樹上投放黃猄蟻,並在部分樹木間拉起「吊橋」,讓螞蟻可借吊橋遷徙到其他樹上。地面有水覆蓋,防止螞蟻從地面遷徙。
  • 關於對龍川廣電網絡高清用戶進行頻道升級調整的通知
    關於對龍川廣電網絡高清用戶進行頻道升級調整的通知 2020-12-24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都勻一海洋公園非法購買養殖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綠海龜!貴州野生水生...
    經都勻市農業農村局調查核實發現都勻市金芸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所購買的海龜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綠海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相關規定,都勻市農業農村局依法做出來查處沒收的決定。
  • 舌尖上的美味,龍川客家菜師傅「煉」成記~
    這些菜式都是傳統客家菜的招牌菜對於想做「掌勺人」的大廚學會幾招客家招牌菜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為培養「客家菜師傅」人才,打造龍川客家菜品牌和龍川客家菜師傅名片。學員通過培訓後還可以考取專項技能證書,真正實現「一技傍身」,既可以在相關部門推薦下找到一份從事餐飲行業的工作,實現再就業,又可以憑學到的專業技能開展龍川客家菜創業,最終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
  • 誤將同伴當黃猄 一槍斃命釀慘禍
    深夜結伴持槍上山尋野味,誤將同伴當作黃猄一槍打死,釀成慘禍。近日,廣東省大埔縣檢察院以涉嫌過失致人死亡罪、非法持有槍枝罪將張烈火批准逮捕。     4月23日凌晨,張烈火、劉某和另外2人各自攜帶霰彈槍,相約到光德鎮雷峰村一山頭打獵。在山上搜尋了一段時間後,他們發現一頭黃猄,於是4人分成兩組包抄獵物。張烈火和劉某為一組,但在追蹤獵物時走散。
  •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監測到國家保護野生動物18種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監測到國家保護野生動物18種】2018年以來,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先後投入400餘萬元,用於生態監測系統的大數據建設,已採購紅外相機200餘臺,遠程監測設備12臺,組成保護區生態監測智慧管理平臺,並通過在保護區內設置監測點和20條監測線路,實現了全天候遠程適時監測,大幅提升了科研監測能力。 截至目前,已監測到國家保護野生動物18種。
  • 龍川以這5個片區為樣板打造美麗鄉村,有你家鄉嗎?
    「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我們堅持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真正把龍川的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9月7日,市政協副主席、龍川縣委書記黃添勝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據悉,赤光鎮202戶貧困戶籌措580多萬元入股龍川綠油公司,並籤訂5年入股協議,公司每年按照入股資金的12%進行分紅,截至目前,貧困戶已分紅152萬元。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開展產業扶貧,以保底價收購村民茶果,此外,公司70%的工人是大洋村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