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山有鹿?專家:是黃猄!

2020-11-25 大洋網

市民於先生拍到的照片。受訪者提供

大洋網訊 昨日,市民於先生報料,自己近日在白雲山爬山時遇到了一隻不知名的小動物,他將小動物拍攝下來,希望辨別小動物的種類。對此,廣州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人員表示那是黃猄,建議遊客遇到時不要靠近驚擾它。

據於先生介紹,4月12日下午,他下班後從柯子嶺門崗進入,去白雲山爬山。他沿著白雲山上的小道行走時,走到半路發現一隻不知名的小動物在灌叢裡覓食。於先生將其拍攝下來,想知道到底是什麼物種。「不是很大一隻,土黃色,前腳比較短,後腳比較長,」記者從於先生提供的照片看到,該小動物躲在樹叢中,小動物看起來有些像鹿,頭上沒有角,額頭位置有兩條黑紋。於先生回憶,那隻小動物一直吃東西,有時還會抬頭望過來,可能是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它才慢慢走開了。」

經常到白雲山爬山的街坊魏阿姨說,自己此前也曾經見過一個類似的小動物,她回憶,那時這隻小動物出現在唱歌臺附近,看見它是在傍晚時分。魏阿姨說,自己退休後幾乎每天都來白雲山爬山,「能夠見到這些野生動物,起碼說明白雲山的自然環境保護得很好。」

看了於先生提供的照片,廣州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人員池先生表示那是黃猄,也叫赤麂。他表示,在廣州市區較少能見到中大型的獸類,黃猄在白雲山是原生的,所以即使有市民看到也是正常現象,白雲山有個地方還叫黃猄嶺。據他介紹,黃猄喜歡白天躲在灌叢裡,到了夜晚或黃昏、清早就會出來覓食,黃猄膽小,如果有人靠近讓它受驚的話,它可能會發出類似狗吠或嬰兒哭的聲音。池先生提醒,街坊見到黃猄時,不要靠近嚇到它,一般來說不會攻擊人,希望市民不要傷害它。池先生說,黃猄的聽覺很靈敏,可能在十米開外它一聽到聲音就會跑了,所以市民見到它的機會也不會特別多。

(廣報全媒體記者林亦旻)

相關焦點

  • 白雲山有「鹿」出沒?原來,是這種小動物...
    白雲山有「鹿」出沒?原來,是這種小動物......白雲山上物種豐富多樣,經常會有人遇見一些小動物。近日,又有網友在白雲山發現黃猄(Jing)出沒。發現黃猄的楊先生說,這次能發現黃猄感到非常幸運,發現地點就在白雲松濤往孖髻嶺方向。而當時黃猄與他相距只有十多米。
  • 廣州市民爬白雲山遇見不知名小動物? 專家:原生黃猄,莫驚擾
    昨日,廣州市民於先生報料,自己近日在白雲山爬山時遇到了一隻不知名的小動物在山邊覓食,他將小動物拍攝下來,希望辨別小動物的種類。對此,廣州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人員表示那是黃猄,建議遊客遇到的話不要靠近驚擾它。
  • 黃猄對打!廣州白雲山今早又上熱搜,這次的「神獸」是它們…
    白雲山又又又上熱搜了! 12月18日早上,有市民在白雲山拍到兩頭黃猄在打架!!!爆料視頻顯示,兩頭黃猄犄角相對,似乎在激烈打鬧。
  • 廣州白雲山上驚現「神獸打架」,近期爬山的人有眼福了!
    最近,有廣州街坊在爬白雲山時,偶遇一對奇怪的小動物,兩個小傢伙激烈頂撞,像是在打架,對於周邊的圍觀者是毫不在意。仔細看它們,像鹿但又沒有角,那麼它們究竟是何方神聖呢?12月18號上午8點多,有街坊從白雲山柯子嶺門崗上山時,遇到這兩隻奇怪的小動物。
  • 廣州白雲山重現野生黃猄 成居民家常客(圖)
    ,數十位讀者致電本報說,他們經常看見或大或小、或有角或無角、或獨只或數隻、或金黃色或淺棕色的黃猄出現在以柯子嶺為中心的白雲山各處,有的讀者甚至說,從1996年以來10多年來從未間斷看見過黃猄。其中有6位讀者拍攝有影像資料。  用小木棍趕黃猄回白雲山  張先生在白雲山周邊生活了10多年。他說,從1996年起,他的生活就和白雲山聯繫在一起:上班爬白雲山,下班也有路過白雲山。每天早上5時到7時間,爬山的人們經常會在柯子嶺周邊看到黃猄。他說,即使看不到身影,一種像牛一樣的叫聲也能聽到,給人的感覺是像在尋找走失了的同伴。
  • 黃猄不是黃麂
    還好廣東同事和朋友都很照顧我,和我說普通話,便有了同祖的親切感。走南闖北多年了,狩獵情結讓我無暇近在咫尺的錦繡中華、世界之窗的人工景色。南粵亞熱帶明媚的陽光和蔥綠的植被。那山水之間的野趣對我仍然充滿了誘惑。閒暇之餘來到朋友的城市,有幸參加他們的一次狩獵活動。      朋友說今天去打黃猄,說是候郊區就有。
  • 一村民私藏槍枝射殺黃猄 偷獵珍貴野生動物獲刑
    一村民私藏槍枝射殺黃猄 偷獵珍貴野生動物獲刑   韶關市始興縣法院昨日向媒體通報,1名不法分子私藏槍枝,在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射殺黃猄、赤鷳、白鷳等珍稀野生動物。
  • 專家:是黃猄蟻
    專家現場鑑定臺海網11月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賴雅紅 文/圖)「好可怕!紅螞蟻這麼多!」11月4日,有網友向海峽導報大漳州微信公眾號後臺反映,在漳州市區彩虹橋欄杆上看到疑似紅螞蟻,成群在橋欄杆上爬。隨後,導報記者將該情況向漳州市植保站站長陳景輝反映,經陳景輝站長現場詳看螞蟻,確定該螞蟻不是紅火蟻(俗稱紅螞蟻),而是黃猄蟻。「黃猄蟻是益蟲,雖有攻擊性,但主要吃蟲子,不會主動攻擊人。」陳景輝介紹說,古代,黃猄蟻就被用來幫抓害蟲。它跟普通螞蟻一樣,如黑螞蟻,即使不小心被咬到,也不會有毒性,不像紅火蟻尾部有毒針,請大家不要恐慌。
  • 「鹿頭牌」紅色正金油:(圖)
    今天,「鹿頭牌」紅色正金油的銷量在同類外用油膏中名列前十位。  據廣州市志記載,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廣州何濟公的前身徐寧遠堂就已經開始生產清涼油,其年頭則遠遠早於大名鼎鼎的「虎標」萬金油了。不過70年的歷史考驗下,能傳承至今的品牌也只有赫赫有名的「虎標」萬金油和何濟公的「鹿頭牌」紅色正金油了。
  • 廣州居然有這麼多神奇的動物,第一種就會武功……
    廣州就有一波腦洞大開的動物~go!go!go!會鐵頭功的雙角犀鳥▲雙角犀鳥屬大型鳥類,體長1.2~1.3米,翼展可至1.6米,重約2~4kg。慢著慢著,居然有會鐵頭功的鳥?是的,雙角犀鳥絕對算得上鳥界的鐵頭娃,我可不是在diss它。
  • 龍川的黃猄,國家保護的三有動物.
    龍川有黃猄。我與黃猄有兩次面對面的對視。一次,是十幾年前。那時,我上山砍柴,放下柴休息時,看到它就在旁邊的山上站著。
  • 海南陸地珍稀動物:黃猄
    海南島的深山密林,崇冊峻岭,丘陵草坡,處處都有黃猄活動的足跡。轉自搜狐  黃猄又稱為野羊,它的體型和家養的羊很相似,全身黃色,毛細光滑,頭上長有兩支角,角狀向上有分枝,四肢修長,體重可達20公斤左右,最大的有30多公斤,它的肉含脂肪極少,百分之九十為瘦肉,味道特別鮮美可口,多吃不厭,可以做成多種味道的菜餚。黃猄的皮剝離曬乾後,是海南出口較大宗的土特產品,可製成聞名遐邇的猄皮鼓,以及二胡等多種樂器。
  • 蟻種│小小黃猄蟻,如何大能耐?
    在黃猄蟻火熱的背後有些蟻商從澳洲進口了一種名為「綠樹蟻」的螞蟻,實則是分布區域不同存在體色差異罷了。不同地域你還會看到顏色更深的黃猄,或者顏色更淺。左為澳大利亞綠樹蟻,右為黃猄蟻黃猄蟻是蟻亞科下織葉蟻屬,顧名思義是一種在樹上營巢,編織樹葉的品種,這種編織樹葉的行為,和它們所用的方法,以及群體協調能力著實讓人嘆為觀止。他們除蟻后外有兩種分化,小工蟻7-8mm 大工蟻10-11mm長。
  • 熱帶雨林探奇:黃猄蟻,你不曾見過的螞蟻
    在熱帶雨林中考察採訪,我也有意觀察所遇到的各種螞蟻,比如個體差異很大的全異巨首蟻,兵蟻的一隻觸鬚就比一隻工蟻還長,個頭比工蟻大好幾倍,完全不像是一個品種的螞蟻;還有兇猛的雙刺猛蟻、細刺蟻、咖啡色吸食樹汁的尼科巴弓背蟻螞蟻屬於節肢動物,種類繁多、種群數量龐大,中國已經研究確定了品種的螞蟻約有600以上,它們在熱帶雨林中是最容易遇到的一種昆蟲。
  • 寮國人民企圖脫貧的大招,居然是養殖黃猄蟻!!!
    黃猄蟻廣泛分布於寮國地區,因其具有增強免疫和抗衰老的重要作用,可以作為食用、保健和藥用,因此,近年來,許多寮國人紛紛加入了「黃猄蟻養殖戶      黃猄蟻 ,又名黃柑蟻、紅樹蟻、織葉蟻,廣泛分布於寮國。紅樹蟻是樹棲蟻鍾,會利用幼蟲吐絲捲起鮮活樹葉築成「蟻包」棲息,大群落的黃猄蟻普遍有多個副巢。
  • 黃猄蟻以排洩物為樹葉「施肥」
    這一現象可能對植物生長乃至生態環境有重要影響。    植物與螞蟻互利共生的現象十分常見,許多植物會分泌蜜汁吸引螞蟻,螞蟻則為植物驅趕或捕食害蟲,蟻巢能改善周圍土壤,給植物提供營養。不過,熱帶地區很多螞蟻生活在樹上而不在地面築巢,它們能否給植物帶來額外養分,人們了解不多。
  • 廣州白雲山毛毛蟲成災 疑與放飛十萬隻蝴蝶有關
    這幾天,不斷有市民反映廣州白雲山毛毛蟲成災,黑體白毛拇指般粗,嚇得人直冒冷汗。有市民質疑,毛毛蟲成災和一個月前舉行的放飛十萬蝴蝶活動有關。  現場:樹上地下都是毛毛蟲  昨日下午南都記者步行上山,山路兩旁隨處可見毛毛蟲的身影。
  • 白雲山登高
    白雲山在廣州市北,幾十座山峰簇集,主峰摩星嶺,海拔不過400米,是廣州最高的山峰,浮在城市高樓洶湧澎湃的浪濤上面。  旅遊宣傳沿襲著通行的模式:白雲山早在廣州建城之前的遠古就聞名於世,戰國名士出入,晉朝道士煉丹,南梁禪師建廟,唐朝就是旅遊勝地,宋代以來歷次評選出的「羊城八景」中有「景泰歸僧、蒲澗濂泉、白雲晚望、白雲松濤、雲山疊翠」,云云。
  • 「殭屍鹿」病毒能傳染給人類嗎?專家有話說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近日發布公報說,一種被稱為「殭屍鹿」的傳染病(CWD)在美國、加拿大等地的鹿群中傳播。有專家認為,這種病毒未來存在傳播給人類的風險。美疾控中心說,截至今年1月,美國本土至少24個州和加拿大兩個省已報告發現「殭屍鹿」病,該病主要感染野生的麋鹿和駝鹿等鹿科動物。此外,挪威和芬蘭的馴鹿和駝鹿以及韓國的進口動物也曾報告過感染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