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彝(1893-1928年),原名瑞鼎,字可彝,福建省羅源縣人。他是羅源縣第一個出國留學生,1916年起先後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和明治大學,1923年受中共組織的派遣,前往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留學。他是羅源縣第一位中國共產黨黨員,1923年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入黨,介紹人彭述之、羅亦農。他還是羅源縣第一位革命烈士,1927年11月不幸被捕,1928年1月4日英勇就義,年僅35歲。
林可彝出生於羅源縣城關北門街一個茶商望族之家。他自幼聰穎,胸有大志,在私塾學習時,常得老師讚揚。他的文章常被老師選作範文,加以點評,推薦給大家。每學期除了完成規定的必讀書目外,林可彝還閱讀了不少名著、野史、雜集。他愛思考,勤深究,有不少獨到的見解。
1912年,孫中山先生創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林可彝滿懷救國救民之志,於1913年考入福建法政專門學校,接受新教育。在校長林長民等人民主思想的啟迪下,他對民主革命開始有所認識。
1916年暑期,林可彝從福建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回鄉。在與親朋好友攀談時,他把決心東渡日本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心志向大家表白,得到眾人支持。大家決定籌款助其東行。
到達日本後,林可彝考入早稻田大學,後又到明治大學進修。在日本學習期間,他除了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外,還閱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和進步書刊。他善於把學到的理論與當時國內外情況結合起來思考、研究,與同學交換意見,並寫下心得。日本帝國主義趁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國家無暇東顧之機,擴張在華的侵略勢力,脅逼袁世凱籤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林可彝不僅寫了《日本搗亂東亞和平論》等多篇戰鬥檄文,嚴厲譴責日本侵略中國和北洋軍閥政府賣國行徑,還與留日同學一道,開展抗議鬥爭。
林可彝在日本留學四年,於1920年畢業回國。翌年赴北平,在大學任教。他積極向學生、民眾傳播馬克思主義,介紹和歌頌蘇聯十月革命,在搞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努力學習俄文,以期更直接地尋求無產階級革命真理。
1923年受中共組織的派遣,林可彝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當年夏天,經彭述之、羅亦農介紹加入共青團,後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不但苦心鑽研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還深入蘇聯工廠、農村參觀訪問,實地考察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實踐。蘇聯人民革命累累的勝利果實,讓林可彝看到了中華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因革命的需要,1925年李大釗抽調15名在蘇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回國,林可彝是其中之一。經組織安排,回國後的林可彝仍回北平任教,講授唯物論與唯物史觀等課程,向學生系統地傳授馬克思主義知識。林可彝對教學工作一貫認真負責,他每晚備課到深夜,甚至通宵達旦。他把自己平時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心得體會,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講解,既宣揚了馬克思主義真理,又解決了學生的實際問題,深受學生的歡迎。他利用星期日,在平民大學主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講座,並先後在北京的《今日》《自治周刊》《嚮導》《晨報》《勞工日報》,上海的《東方雜誌》《學林》等十多種報刊上發表了數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林可彝還經常與學生一起深入群眾,指導他們的革命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鍛鍊。1926年1月,列寧逝世兩周年,北平文化大學舉行紀念會,邀請林可彝作專題報告,介紹蘇聯近況和蘇聯革命後各方面的成就。報告大大提高了人民大眾對俄國十月革命的認識,鼓舞了革命鬥志。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林可彝便與學生們一起召開控訴大會,上街張貼標語,舉行遊行示威,憤怒聲討帝國主義與北洋軍閥的滔天罪行。
平日裡,林可彝也是事事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教育學生。他生活非常儉樸,平時吃的是粗糧淡菜,穿的是幾套舊衣。而對生活困難的學生他卻慷慨相助,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則給予耐心啟發。
1920年留日回國、1925年留蘇回國時,林可彝兩次回家鄉羅源探親。雖然每次僅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但他都不忘一個革命者的職責——宣傳革命真理。他利用接待親朋好友的機會,向大家介紹日本如何重視教育與科學及明治維新後工農業發展的情況;介紹蘇聯人民推翻沙皇統治,過上幸福生活的動人事例,從中宣傳共產黨的主張。他懇切地告訴鄉親:要自食其力,勞動發家;要男女平等,送女孩上學……
在國外留學時,得知鄉賢們創辦了女子小學,林可彝極其興奮,立即寫信回鄉表示祝賀。1925年回鄉時,他還特地抽空到女子學校參觀。時值學生在上體操課,操場上隊列整齊,學生個個英姿颯爽。林可彝當場口吟七絕一首:「堪羨群賢育女英,修文練武展新旌。書生投筆從戎日,不帶男兵帶女兵。」一時傳為佳話。
林可彝還與學校教師座談,提出辦學建議,贈送教具。離開羅源時,他還約請校長程莊貞女士一同上福州選購教學用具。是時,福建法政專門學校曾挽留其擔任教席,林可彝報國心切,婉言謝辭,毅然北上,參加反封建軍閥的鬥爭。
1927年1月,林可彝奉調湖北武漢。在董必武同志的領導下,他一面擔任武昌中山大學教授,講授唯物史觀等課程,一面從事革命活動。5月,林可彝抱著為革命捐軀的決心,參加了葉挺部隊組織的保衛武漢的戰鬥。武漢轉危為安後,林可彝才給其夫人鄭翠瑛寄回一張身著戎服的照片。照片正面上書:「翠瑛吾愛」,下署:「可彝贈一六六一九(民國十六年六月十九日)西徵凱還之日」。背面賦詩一首:「翠瑛怎樣憶徵夫,馬革裹屍未裹吾。乍看戎衣應苦笑,書生風度有耶無?」7月,為營救被捕的學生與震寰紗廠23名工人,面對反動派的血腥鎮壓,林可彝堅定不移地領導學生進行鬥爭,還發動群眾進行示威遊行,掀起反對軍閥屠殺武漢人民的鬥爭高潮。
林可彝寄給鄭翠瑛的照片
1927年冬,一個下著鵝毛大雪的夜晚,反動軍警重重包圍了武昌中山大學,抓走林可彝等人。敵人威逼利誘,用盡手段,結果毫無所獲。1928年1月4日,敵人以「林可彝確係共產黨重要分子,在校宣傳共產,蠱惑青年……罪大惡極」等莫須有罪名判處其死刑。林可彝時年僅35歲。
得知噩耗後,北平的故舊、親友,特假北平臥佛寺舉行追悼大會。林可彝的遺體由武漢的戰友妥為殯殮,停柩漢口某善堂。第二年,復由戰友集資護送靈柩由水路歷盡艱難運回羅源,安葬於起步鎮蘭田村。
靈柩抵達時,百姓開城迎接,各方好友衝破重重阻力,在其家中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其姑丈、私塾老師吳皋鳳先生挽云:「吾子竟若斯,天道人心胡足論;昔年還如昨,殘箋斷稿忍重搜。」
羅源縣融媒體中心來源:福州晚報作者:劉德佺編輯:康琳
監製:黃振法、洪映